发帖回复
查看:76900|回复:170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麽?

头像
0操作1361 #
头像
1361 #
0
08-09-04 15:2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0]


 


那位躺在床上,病得奄奄一息的皇帝陛下非但没有发火,反而和颜悦色说了这样一句话


 


“国家的事情,全靠你们尽心为我分忧了。”


 


虽然称呼是复数,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只看着杨涟。


 


这之后,他讲了许多事情,从儿子到老婆,再到郑贵妃,最后,他下达了两条命令:


 


一、        赶走崔文升。


二、        收回封郑贵妃为太后的谕令。


 


这意味着,皇帝陛下听从了杨涟的建议,毫无条件,毫无抱怨。


 


当然,对于他而言,这只是个顺理成章的安排。


 


但他绝不会想到,他这个无意间的举动,将对历史产生极重要的影响。


 


因为他并不知道,此时此刻,在他对面的那个人心中的想法。


 


从这一刻起,杨涟已下定了决心——以死相报。


 


一直以来,他都只是个小人物,虽然他很活跃,很有抱负,声望也很高,他终究只是小人物。


 


然而眼前的这个人,这个统治天下的皇帝,却毫无保留地尊重,并认可了自己的情感、抱负,以及纯粹。


 


所以他决定,以死相报,致死不休。


 


这种行为,不是愚忠,不是效命,甚至也不是报答。


 


它起源于一个无可争议,无可辩驳的真理:


 


士为知己者死。


 


这一天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二日,明光宗活在世上的时间,还有十天。


 


这是晚明历史上最神秘莫测的十天。一场更为狠毒的阴谋,即将上演。


 


八月二十三日


 


内阁大学士刘一璟、韩旷照常到内阁上班,在内阁里,他们遇见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可灼,时任鸿胪寺丞,他来这里的目的,是要进献“仙丹”。


 


此时首辅方从哲也在场,他对这玩意兴趣不大,毕竟皇帝刚吃错药,再乱来,这个黑锅就背不起了。


 


刘一璟和韩旷更是深恶痛绝,但也没怎么较真,直接把这人打发走了。


 


很明显,这是一件小事,而小事是不应该过多关注的。


 


但某些时候,这个理论是不可靠的。


 


两天后,八月二十五日


 


明光宗下旨,召见内阁大臣、六部尚书等朝廷重臣,此外,他特意叫上了杨涟。


 


对此,所有的人都很纳闷。


 


更让人纳闷的是,此后直至临终,他召开的每一次会议,都叫上杨涟,毫无理由,也毫无必要。或许是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叫杨涟的人,非常之重要。


 


他的直觉非常之准。

头像
0操作1362 #
头像
1362 #
0
08-09-04 15:3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1]


 


此时的光宗,已经是奄奄一息,所以,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认定,今天的会议,将要讨论的,是关乎国家社稷的重要问题。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次内阁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老婆。


 


光宗同志的意思是,自己的后妃李选侍,现在只有一个女儿,伺候自己那么多年,太不容易,考虑给她升官,封皇贵妃。


 


此外,他还把皇长子朱由校领了出来,告诉诸位大人,这孩子的母亲也没了,以后,就让李选侍照料他。


 


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明明您都没几天蹦头了,趁着脑袋还管用,赶紧干点实事,拟份遗嘱,哪怕找口好棺材,总算有个准备。竟然还想着老婆的名分,实在令人叹服。


 


在现场的人们看来,这是一个尊重妇女,至死不渝的模范丈夫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八月二十六日


 


出乎许多人的意料,明光宗再次下旨,召开内阁会议,与会人员包括内阁大臣及各部部长,当然还有杨涟。


 


会议与昨天一样,开得十分莫名其妙。这位皇帝陛下把人叫进来,竟然先拉一通家常,又把朱由校拉进来,说我儿子年纪还小,你们要多照顾等等。


 


这么东拉西扯,足足扯了半个时辰(一个小时),皇上也扯累了,正当大家认为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扯淡又开始了。


 


如昨天一样,光宗再次提出,要封李选侍为皇贵妃,大家这才明白,扯来扯去不就是这件事吗?


 


礼部尚书孙如游当即表示,如果您同意,那就办了吧(亦无不可)。


 


然而就在此时,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人突然闯了进来,公然打断了会议,并在皇帝、内阁、六部尚书的面前,拉走了皇长子朱由校。


 


这个人,就是李选侍。


 


所有人都懵了,没有人去阻拦,也没有人去制止。原因很简单,这位李选侍毕竟是皇帝的老婆,皇帝大人都不管,谁去管。


 


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很快,他们就听见了严厉的斥责声,李选侍的斥责声,她斥责的,是皇帝的长子。


 


于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场面出现了。


 

大明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被一个女人公然拉走,当众责骂,而皇帝,首辅、各部尚书,全部毫无反应,放任这一切的发生。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363 #
头像
1363 #
0
08-09-04 15:3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2]


 


所有的人静静地站在那里,听着那个女人的责骂,直到骂声结束为止。


 


然后,尚未成年的朱由校走了出来,他带着极不情愿的表情,走到了父亲的身边,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要封皇后!”


 


谜团就此解开,莫名其妙的会议,东拉西扯的交谈,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胁迫。


 


开会是被胁迫的,闲扯是被胁迫的,一个奄奄一息的丈夫,一个年纪幼小的孩子,要不胁迫一把,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李选侍很有自信,因为她很清楚,这个软弱的丈夫不敢拒绝她的要求。


 


现在,她距离自己的皇后宝座,只差一步。


 


但是这一步,到死都没迈过去。


 


因为就在皇长子刚说出那四个字的时候,另一个声音随即响起:


“皇上要封皇贵妃,臣必定会尽快办理!”


 


说这句话的人,是礼部尚书孙如游。


 


李选侍太过天真了,和朝廷里这帮老油条比起来,她也就算个学龄前儿童。


 


孙尚书可谓聪明绝顶,一看情形不对,知道皇上顶不住了,果断出手,只用了一句话,就把皇后变成皇贵妃。


 


光宗同志也很机灵,马上连声回应:好,就这么办。


 


李小姐的皇后梦想就此断送,但她是不会放弃的,因为她很清楚,在自己的手中,还有一张王牌——皇长子。


 


只要那个奄奄一息的人彻底死去,一切都将尽在掌握。


 


但她并不知道,此时,一双眼睛已经死死地盯住了她。


 


杨涟已经确定,眼前这个飞扬跋扈的女人,不久之后,将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敌人。而在此之前,必须做好准备。


 


 


八月二十九日


 


此前的三天里,光宗的身体丝毫不见好转,于是在这一天,他再次召见了首辅方从哲等朝廷重臣。


 


光宗同志这次很清醒,一上来就直奔主题:


 


寿木如何?寝地如何?


 


寿木就是棺材,寝地就是坟,这就算是交代后事了。


 


可是方从哲老先生不知是不是老了,有点犯糊涂,张口就是一大串,什么你爹的坟好、棺材好请你放心之类的话。


 


光宗同志估计也是哭笑不得,只好拿手指着自己,说了一句:


 


是我的(朕之寿宫)。


 


方首辅狼狈不堪,可还没等他缓过劲来,就听到了皇帝陛下的第二个问题:


 


“听说有个鸿胪寺的医官进献金丹,他在何处?”

头像
0操作1364 #
头像
1364 #
0
08-09-04 15:3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3]


 


    对于这个问题,方从哲并未多想,便说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个人叫李可灼,他说自己有仙丹,我们没敢轻信。


 


    他实在应该多想想的。


 


    因为金丹不等于仙丹,轻信不等于不信。


 


    正是这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导致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好吧,召他进来。”


 


    于是,李可灼进入了大殿,他见到了皇帝,他为皇帝号脉,他为皇帝诊断,最后,他拿出了仙丹。


 


    仙丹的名字,叫做红丸。


 


    此时,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九日上午,明光宗服下了红丸。


 


    他的感觉很好。


 


    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吃了红丸后,浑身舒畅,且促进消化,增加食欲(思进饮膳)。


 


    消息传来,宫外焦急等待的大臣们十分高兴,欢呼雀跃。


 


    皇帝也很高兴,于是,几个时辰后,为巩固疗效,他再次服下了红丸。


 


    下午,劳苦功高的李可灼离开了皇宫,在宫外,他遇见了等待在那里的内阁首辅方从哲。


 


    方从哲对他说:


 


   “你的药很有效,赏银五十两。”


 


    李可灼高兴地走了,但他并没有领到这笔赏银。


 


    方从哲以及当天参与会议的人都留下了,他们住在了内阁,因为他们相信,明天,身体好转的皇帝将再次召见他们。


 


    六个时辰之后


 


    凌晨,住在内阁的大臣们突然接到了太监传达的谕令:


 


    即刻入宫觐见。


 


    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当他们尚未赶到的时候,就已得到了第二个消息——皇上驾崩了。


 


    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初一,明光宗在宫中逝世,享年三十九,享位一月。


 


    皇帝死了,这十分正常,皇帝吃药,这也很正常,但吃药之后就死了,这就不正常了。


 


    明宫三大案之“红丸案”,就此拉开序幕。


 


    没有人知道,所谓的红丸,到底是什么药,也没有人知道,在死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阴谋

头像
0操作1365 #
头像
1365 #
0
08-09-04 15:3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4]


 


    此时向乾清宫赶去的人,包括内阁大臣、各部长官,共计十三人。在他们的心中,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打算,因为皇帝死了,官位、利益、权力,一切的一切都将改变。


 


   只有一个人例外。


 


    杨涟十分悲痛,因为那个赏识他的人,已经死了,而且死得不明不白。此时此刻,他只有一个念头。


 


    查出案件的真相,找出幕后的黑手,揭露恶毒的阴谋,让正义得以实现,让死去的人得以瞑目。


 


    这就是杨涟的决心。


 


    但此时,杨涟即将面对的,却是一个更为复杂,更为棘手的问题。


 


    虽然大家都住在内阁,同时听到消息,毕竟年纪不同,体力不同,比如内阁的几位大人,方从哲老先生都七十多了,刘一璟、韩旷年纪也不小,反应慢点、到得晚点十分正常。


 


    所以首先到达乾清宫的,只有六部的部长、都察院左都御史,当然还有杨涟。


 


    这几个人已经知道了皇帝去世的消息,既然人死了,那就不用急了,就应该考虑尊重领导了,所以他们决定,等方首辅到来再进去。


 


    进不了宫,眼泪储备还不能用,而且大清早的,天都没亮,反正是等人,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他们开始商讨善后事宜。


 


    继承皇位的,自然是皇长子朱由校了,但问题是,他的父亲死了,母亲也死了,而且年纪这么小,宫里没有人照顾,怎么办呢?


 


    于是,礼部尚书孙如游、吏部尚书周嘉谟、左都御史张问达提出:把朱由校交给李选侍。


 


    这个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事实上,反对者只有一个。


 


    然后,他们就听到了这个唯一反对者的声音:


 


    “万万不可!”


 


    其实就官职和资历而言,杨涟没有发言的资格,因为他此时他不过是个小小的七品给事中,说难听点,他压根就不该呆在这里。


 


    然而在场的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发言,因为他是皇帝临死前指定的召见者,换句话说,他是顾命大臣。


 


    杨涟十分激动,他告诉所有的人,朱由校很幼稚,如果把他交给一个女人,特别是一个用心不良的女人,一旦被人胁迫,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几句话,彻底唤起了在场朝廷重臣们的记忆,因为就在几天前,他们亲眼目睹了那个凶恶女人的狰狞面目。


 


    他们同意了杨涟的意见。


 


    但事实上,皇帝已经死了,未来的继承人,已在李选侍掌握之中。


 


    所以,杨涟说出了他的计划:


 


    “入宫之后,立刻寻找皇长子,找到之后,必须马上带出乾清宫,脱离李选侍的操纵,大事可成!”


 


    十三位顾命大臣终于到齐了,在杨涟的带领下,他们走向了乾清宫。


 


    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即将开始。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366 #
头像
1366 #
0
08-09-04 15:3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5]


 


    战斗,从大门口开始


 


    当十三位顾命大臣走到门口的时候,被拦住了。


 


    拦住他们的,是几个太监。毫无疑问,这是李选侍的安排。


 


    皇帝去世的时候,她就在宫内,作为一位智商高于郑贵妃的女性,她的直觉告诉她,即将到来的那些顾命大臣,将彻底毁灭她的野心。


 


    于是她决定,阻止他们入宫。


 


    应该说,这个策略是成功的,太监把住大门,好说歹说就不让进,一帮老头加书呆子,不懂什么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深刻道理,只能干瞪眼。


 


    幸好,里面还有一个敢玩命的:


 


    “皇上已经驾崩,我们都是顾命大臣,奉命而来!你们是什么东西!竟敢阻拦!且皇长子即将继位,现情况不明,你们关闭宫门,到底想干什么?!”


 


    对付流氓加文盲,与其靠口,不如靠吼。


 


    在杨涟的怒吼之下,吃硬不吃软的太监闪开了,顾命大臣们终于见到了已经歇气的皇上。


 


    接下来是例行程序,猛哭猛磕头,哭完磕完,开始办正事。


 


    大学士刘一璟首先发问:


 


    “皇长子呢?他人在哪里?”


 


    没人理他。


 


    “快点交出来!”


 


    还是没人理他。


 


    李选侍清醒地意识到,她手中最重要的棋子,就是皇长子,只要控制住这个未来的继承人,她的一切愿望和野心,都将得到满足。


 


    这一招很绝,绝到杨涟都没办法,宫里这么大,怎么去找,一帮五六十岁的老头,哪有力气玩捉迷藏?


 


    杨涟焦急万分,毕竟这不是家里,找不着就打地铺,明天接着找,如果今天没戏,明天李选侍一道圣旨下来,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必须找到,现在,马上,必须!


 


    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一个太监走了过来,在大学士刘一璟的耳边,低声说出了两个字:


 


    “暖阁。”


 


    这个太监的名字,叫做王安。


 


    王安,河北雄县人,四十多年前,他进入皇宫,那时,他的上司叫冯保。


 


    二十六年前,他得到了新的任命,到一个谁也不愿意去的地方,陪一个谁也不愿意陪的人,这个人就是没人待见,连名分都没有的皇长子朱常洛

头像
0操作1367 #
头像
1367 #
0
08-09-04 15:3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6]


 


    王安是个好人,至少是个识货的人,当朱常洛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他坚定且始终站在了原地,无论是“争国本”,还是“梃击”都竭尽全力,证明了他的忠诚。


 


    朱常洛成为明光宗之后,他成为了司礼秉笔太监,掌控宫中大权。


 


    这位仁兄最喜欢的人,是东林党,因为一直以来,东林党都是皇帝陛下的朋友。


 


    而他最不喜欢的人,就是李选侍,因为这个女人经常欺负后宫的一位王才人,而这位王才人,恰好就是皇长子朱由校的母亲。


 


    此刻还不下烂药,更待何时?


 


    刘一璟大怒,大吼一声:


 


   “谁敢藏匿天子!”


 


    可是吼完了,就没辙了,因为这毕竟是宫里,人躲在里面,你总不能破门而入去抢人吧。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李选侍心甘情愿地交人,然后送到门口,挥手致意。


 


    这似乎绝不可能,但是王安说,这是可能的。随后,他进入了暖阁。


 


    面对李选侍,王安体现出了一个卓越太监的素质,他虽没有抢人的体力,却有骗人的智力。


 


    他对李选侍说,现在情况特殊,必须让皇长子出面,安排先皇的丧事,安抚大家的情绪,事情一完,人就能回来。


 


    其实这谎扯得不圆,可是糊弄李选侍是够了。


 


    她立即叫出了朱由校。


 


     然而,就在她把人交给王安的那一瞬间,却突然醒悟了过来!她随即拉住了朱由校的衣服,死死拉住,不肯松手。


 


    王安知道,动粗的时候到了,他决定欺负眼前这个耍赖的女人。因为太监虽说不男不女,可论力气,比李小姐还是要大一些。


 


    王安一把拉过朱由校,抱起就走,冲出了暖阁。当门外的顾命大臣们看见皇长子的那一刻,他们知道,自己胜利了。


 


    于是,在先皇的尸体(估计还热着)旁,新任皇帝接受了顾命大臣们的齐声问候:万岁!


 


    万岁喊完了,就该跑了。


 


    在人家的地盘上,抢了人家的人,再不跑就是真是傻子了。


 


    具体逃跑方法是,王安开路,刘一璟拉住朱由校的左手,英国公张维贤拉住朱由校的右手,包括方从哲在内的几个老头走中间,杨涟断后。就这样,朱由校被这群活像绑匪(实际上也是)的朝廷大臣带了出去。


 


    事情正如所料,当他们刚刚走出乾清宫的时候,背后便传来了李选侍尖利的叫喊声:


 


    “哥儿(指朱由校),回来!”

头像
0操作1368 #
头像
1368 #
0
08-09-04 15:3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7]


 


李大姐这嗓子太突然了,虽然没要人命,却把顾命大臣们吓了一跳,他们本来在乾清宫外准备了轿子,正在等轿夫来把皇子抬走,听到声音后,脚一剁,不能再等了!


 


不等,就只能自己抬,情急之下,几位高干一拥而上,去抬轿子。


 


这四位高级轿夫分别是吏部尚书周嘉谟,给事中杨涟,内阁大学士刘一璟,英国公张维迎。


 


前面几位大家都熟,而最后这位张维迎,是最高世袭公爵,他的祖先,就是跟随明成祖朱棣靖难中阵亡的第一名将张玉。


 


也就是说,四个人里除杨涟外,职务最低的是部长,我又查了下年龄,最年轻的杨涟,当时也已经四十八岁了,看来人急眼了,还真敢拼命。


 


就这样,朱由校在这帮老干部的簇拥下,离开了乾清宫,他们的目标,是文华殿,只要到达那里,完成大礼,朱由校就将成为新一代的皇帝。


 


而那时,李选侍的野心将彻底破灭。


 


当然,按照最俗套的电视剧逻辑,坏人们是不会甘心失败的,真实的历史也是如此。


 


毕竟老胳膊老腿,走不快,很快,大臣们就发现,他们被人追上了。


 


追赶他们的,是李选侍的太监。一个带头的二话不说,恶狠狠地拦住大臣,高声训斥:


 


“你们打算把皇长子带到哪里去?”


 


一边说,还一边动手去拉朱由校,很有点动手的意思。


 


对于这帮大臣而言,搞阴谋、骂骂人是长项,打架是弱项。于是,杨涟先生再次出场了。


 


他大骂了这个太监,并且鼓动朱由校:


 


“天下人都是你的臣子,何须害怕!”


 


一顿连骂带捧,把太监们都镇住了,领头的人见势不妙,就撤了。


 


这个被杨涟骂走的领头太监,名叫李进忠,是个不出名的人。但不久之后,他将更名改姓,改为另一个更有名的名字——魏忠贤。


 


在杨涟的护卫下,朱由校终于来到了文华殿,在这里,他接受了群臣的朝拜,成为了新的皇帝,史称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


 


这就算即位了,但问题在于,毕竟也是大明王朝,不是杂货铺,程序还要走,登基还得登。


 


有人建议,咱就今天办了得了,可是杨涟同志不同意,这位仁兄认定,既然要登基,就得找个良辰吉日,一查,那就九月初六吧。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

头像
0操作1369 #
头像
1369 #
0
08-09-04 15: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8]


 


今天是九月初一,只要皇长子没登基,乾清宫依然是李选侍的天下,而且,她依然是受命照顾皇长子的人,对于她而言,要翻盘,六天足够了。


 


然而杨涟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就在他即将步入深渊的时候,一个人拉住了他,并且把一口唾沫吐在了他的脸上。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左光斗。


 


左光斗,字遗直,安徽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现任都察院巡城御史,杨涟最忠实的战友,东林党最勇猛的战士。


 


虽然他的职位很低,但他的见识很高,刚一出门,他就揪住了杨涟,对着他的脸,吐了口唾沫:


 


“到初六登基,今天才初一,如果有何变故,怎么收拾,怎么对得起先皇?!”


 


杨涟醒了,他终于明白,自己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皇长子还在宫内,一旦李选侍掌握他,号令群臣,到时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但事已至此,只能明天再说,毕竟天色已晚,皇宫不是招待所,杨大人不能留宿,无论如何,必须等到明天。


 


杨涟走了,李选侍的机会来了。


 


当天傍晚,朱由校再次来到乾清宫,他不能不来,因为他父亲的尸体还在这里。


 


可是他刚踏入乾清宫,就被李选侍扣住了,尸体没带走,还搭进去一个活人。


 


眼看顾命大臣们就要完蛋,王安又出马了。


 


这位太监可谓是智慧与狡诈的化身,当即挺身而出,去和李选侍交涉,按说被人抢过一次,总该长点记性,可是王安先生几番忽悠下来,李选侍竟然又交出了朱由校。


 


这是个很难理解的事,要么是李小姐太弱智,要么是王太监太聪明,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是,李选侍失去了一个机会,最后的机会。


 


因为第二天,杨涟将发起最为猛烈的进攻。


 


九月初二


 


吏部尚书周嘉谟和御史左光斗同时上书,要求李选侍搬出乾清宫。


 


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战略,因为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只要李选侍搬出去,她将无法制约皇帝,失去所有政治能量。


 


但要赶走李选侍,自己动手是不行的,毕竟这人还是后妃,拉拉扯扯成何体统?


 


经过商议,杨涟等人统一意见:让她自己走。


 


左光斗主动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为了彻底赶走这个女人,他连夜写出了一封奏疏,一封堪称恶毒无比的奏疏。

头像
0操作1370 #
头像
1370 #
0
08-09-04 15: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19]


 


    文章大意是说,李小姐你不是皇后,也没人选你当皇后,所以你不能住乾清宫,而且这里也不需要你。


 


    然后他进一步指出,朱由校才满十六岁,属于青春期少年,容易冲动,和你住在一起是不太合适的。


 


    话说到这里,已经比较露骨了。


 


    别慌,更露骨的还在后面。


 


    在文章的最后,左光斗写出了一句画龙点睛的话:


 


    “武氏之祸,再现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


 


    所谓武氏,就是武则天,也就是说,左光斗先生担心,如此下去,武则天夺位的情形就会重演。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句非常过分的话,那你就错了,事实上,是非常非常过分,因为左光斗是读书人,有时候,读书人比流氓还流氓。


 


     希望你还记得,武则天原先是唐太宗的妃子,高宗是太宗的儿子,


     后来,她又成了唐高宗的妃子。


 


     现在,李选侍是明光宗的妃子,熹宗是光宗的儿子,后来……


 


     所以左光斗先生的意思是,李选侍之所以住在乾清宫,是想趁机勾引她的儿子(名义上的)。


 


    李选侍急了,这很正常,你看你也急,问题在于,你能咋办?


 


    李选侍想出的主意,是叫左光斗来谈话。事实证明,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馊主意,因为左光斗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是御史,天子召见我才会去,你算是个什么东西(若辈何为者)?”


 


    九月初三


 


    左光斗的奏疏终于送到了皇帝的手中,可是皇帝的反应并不大,原因简单:他看不懂。


 


    拜他父亲所赐,几十年来躲躲藏藏,提心吊胆,儿子的教育是一点没管,所以朱由校小朋友不怎么读书,却很喜欢做木匠,常年钻研木工技巧。


 


    幸好,他的身边还有王安。


 


    王太监不负众望,添油加醋解说一番,略去儿童不宜的部分,最后得出结论:李选侍必须滚蛋。


 


    朱由校决定,让她滚。


 


    很快,李选侍得知了这个决定,她决定反击。


 


    九月初四


 


    李选侍反击的具体形式,是谈判。


 


    她派出了一个使者,去找杨涟,希望这位钢铁战士会突然精神失常,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相信她是一个善良、无私的女人,并且慷慨大度的表示,你可以继续住在乾清宫,继续干涉朝政。


 


    人不能愚蠢到这个程度。


 


    但她可以。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371 #
头像
1371 #
0
08-09-04 15:3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0]


 


    而她派出的那位使者,就是现在的李进忠,将来的魏忠贤。


 


    这是两位不共戴天的死敌第一次正面交锋。


 


    当然,当时的杨涟并没有把这位太监放在眼里,见面二话不说:


 


    “她(指李选侍)何时移宫?”


 


     李进忠十分客气:


 


    “李选侍是先皇指定的养母,住在乾清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


 


    杨涟很不客气:


 


    “你给我记好了,回去告诉李选侍,现在皇帝已经即位,让她立刻搬出来,如果乖乖听话,她的封号还能给她,如果冥顽不灵,就等皇帝发落吧!”


 


    最后还捎带一句:


 


    “你也如此!”


 


    李进忠沉默地走了,他很清楚,现在自己还不是对手,在机会到来之前,必须等待。


 


    李选侍绝望了,但她并不甘心,在最后失败之前,她决心最后一搏,于是她去找了另一个人。


 


    九月初五 登基前最后一日


 


    按照程序规定,明天是皇帝正式登基的日期,但是李选侍却死不肯搬,摆明了要耍赖,于是,杨涟去找了首辅方从哲,希望他能号召群臣,逼李选侍走人。


 


    然而,方从哲的态度让他大吃一惊,这位之前表现积极的老头突然改了口风:


 


    “让她迟点搬,也没事吧。(迟亦无害)”


 


    杨涟愤怒了:


 


    “明天是皇上登基的日子,难道要让他躲在东宫,把皇宫让给那个女人吗?!”


 


    方从哲保持沉默。


 


    李选侍终于聪明了一次,不能争取杨涟,就争取别人,比如说方从哲。


 


    因为孤独的杨涟,是无能为力的。


 


    但她错了,孤独的杨涟依然是强大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都留存着一个信念:


 


    当我只是个小人物的时候,你体谅我的激奋,接受我的意见,相信我的才能,将你的身后之事托付于我。


 


    所以,我会竭尽全力,战斗至最后一息,绝不放弃。


 


    因为你的信任,和尊重。


 


    在这最后的一天里,杨涟不停地到内阁以及各部游说,告诉大家形势危急,必须立刻挺身而出,整整一天,即使遭遇冷眼,被人讥讽,他依然不断地说着,不断地说着。


 


    最终,许多人被他打动,并在他的率领下,来到了宫门前。


 


    面对着阴森的皇宫,杨涟喊出了执着而响亮的宣言:


 


    “今日,除非你杀掉我,若不移宫,宁死不离(死不去)!”

头像
0操作1372 #
头像
1372 #
0
08-09-04 15:3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1]


 


    由始至终,李选侍都是一个极为贪婪的女人,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虐待朱由校的母亲,逼迫皇帝,责骂皇长子,只为她的野心和欲望。


 


    但现在,她退缩了,她决定放弃。因为她已然发现,这个叫杨涟的人,是很勇敢的,敢于玉石俱焚、敢于同归于尽。


 


    无奈地叹息之后,她退出了乾清宫,从此,她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或许依然专横、撒泼,却已无人知晓,因为,她已无关紧要。


 


    随同她退出的,还有她的贴身太监们,时移势易,混口饭吃也不容易。


 


    然而一位太监留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还未终结,因为他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目标——另一个女人。


 


    从这个女人的身上,他将得到新的前途,以及新的名字。


 


    强大,无比强大


 


    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初六,明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宫正式登基,定年号为天启。


 


    一个复杂无比,却又精彩绝伦的时代就此开始。


 


    杨涟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自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二日起,在短短十五天之内,他无数次绝望,又无数次奋起,召见、红丸、闯宫、抢人、拉拢、死磕,什么恶人、坏人都遇上了,什么阴招、狠招都用上了。


 


    最终,他成功了。


 


    据史料记载,在短短十余天里,他的头发已变成一片花白。


 


    当天启皇帝朱由校坐在皇位上,看着这个为他的顺利即位费尽心血的人时,他知道,自己应该回报。


 


    几日后,杨涟升任兵科都给事中,一年后,任太常少卿,同年,升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后任左副都御史。短短一年内,他从一个从七品的芝麻官,变成了从二品的部级官员。


 


    当然,得到回报的,不仅是他。


 


    东林党人赵南星,退休二十多年后,再度复出,任吏部尚书。


 


    东林党人高攀龙,任光禄丞。后升任光禄少卿。


 


    东林党人邹元标,任大理寺卿,后任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东林党人孙慎行,升任礼部尚书。


 


    东林党人左光斗,升任大理寺少卿,一年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以下还有若干官,若干人,篇幅过长,特此省略。

头像
0操作1373 #
头像
1373 #
0
08-09-04 15:3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2]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个人是渺小的,集体才是伟大的,现在,我相信了。


 


    当皇帝的当皇帝,升官的升官,滚蛋的滚蛋,而那个曾经统治天下的人,却似乎已被彻底遗忘。


 


    明光宗朱常洛,作为明代一位极具特点(短命)的皇帝,他的人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苦大仇深。


 


    出生就不受人待见,母亲被冷遇,长大了,书读不上,太子立不了,基本算三不管,吃穿住行级别很低,低到连刺杀他的人,都只是个普通农民,拿着根木棍,就敢往宫里闯。


 


    好不容易熬到登基,还要被老婆胁迫,忍了几十年,放纵了一回,身体搞垮了,看医生,遇见了蒙古大夫,想治病,就去吃仙丹,结果真成仙了。


 


    更搞笑的是,许多历史书籍到他这里,大都只讲三大案,郑贵妃、李选侍,基本上没他什么事,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在他死后,为了他的年号问题,大臣们展开了争论,因为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死了,八月,他就死了。而他的年号泰昌,没来得急用。


 


    问题来了,如果把万历四十八年(1620)当作泰昌元年,那是不行的,因为直到七月,他爹都还活着。


 


    如果把第二年(1621)当作泰昌元年,那也是不行的,因为他去年八月,就已经死了。


 


    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问题终究被解决了,凭借大臣们无比高超的和稀泥技巧,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处理方案隆重出场: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一月到七月,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为泰昌元年。明年(1621),为天启元年。


 


     这就是说,在这一年里,前七个月是他爹的,第二年是他儿子的,而他的年份,只有一个月。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他很可怜,几十年来畏畏缩缩,活着没有待遇,死了没有年号,事实上,他人才刚死,就有一堆人在他尸体旁边你死我活,抢儿子抢地方,忙得不亦乐乎。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有人曾对我说,原来,历史很有趣。但我对他说,其实,历史很无趣。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


 


    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刑部侍郎、大理寺丞等等等等,政权落入了东林党的手中。


 


    它很强大,强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这一现象,史称“众正盈朝”。

头像
0操作1374 #
头像
1374 #
0
08-09-04 15: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3]


 


按照某些史书的传统解释,从此,在东林党人的管理下,朝廷进入了一个公正、无私的阶段,许多贪婪的坏人被赶走,许多善良的好人留下来。


 


对于这种说法,用两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


 


用四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八道。


 


之前我曾经说过,东林党不是善男信女,现在,我再说一遍。


 


掌权之后,这帮兄弟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查红丸案。


 


追查,是应该的,毕竟皇帝死得蹊跷,即使里面没有什么猫腻,但两位蒙古大夫,一个下了泻药,让他拉了几十次,另一个送仙丹,让他飞了天,无论如何,也应该追究责任。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追究责任后还不过瘾,非要搞几个幕后黑手出来,郑贵妃、李选侍这几位重点嫌疑犯,名声坏,又歇了菜,要打要杀,基本都没个跑。


 


可是现成的偏不找,找来找去,找了个老头——方从哲。


 


天启元年(1621),礼部尚书孙慎行上疏,攻击方从哲。大致意思是说,方从哲和郑贵妃有勾结,而且他还曾经赏赐过李可灼,出事后,只把李可灼赶回了家,没有干掉,罪大恶极,应予严肃处理。


 


这就真是有点无聊恶搞了,之前说过,李可灼最初献药,还是方老头赶回去的,后来赏钱那是皇帝同意的,所谓红丸到底是什么玩意,鬼才知道,稀里糊涂把人干掉,也不好。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方从哲都没错,而且此时东林党掌权,方老头识时务,也不打算呆了,准备回家养老去了。


 


可孙部长用自己的语言,完美地解释了强词夺理这个词的含义:


 


“从哲(方从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纵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


 


这意思是,你老兄即使没有干掉皇帝的心思,也有干掉皇帝的罪过,即使你退休走人,也躲不过去这事。


 


强词夺理还不算,还要赶尽杀绝:


 


“陛下宜急讨此贼,雪不共之仇!”


 


所谓此贼,不是李可灼,而是内阁首辅,他的顶头上司方从哲。


 


很明显,他很激动。


 


孙部长激动之后,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也激动了,跟着上书过了把瘾,不搞定方从哲,誓不罢休。


 


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


 


七十多岁的老头,都快走人了,为什么就是揪着不放呢?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头像
0操作1375 #
头像
1375 #
0
08-09-04 15: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4]


 


郑贵妃不重要,李选侍不重要,甚至案件本身也不重要。之所以选中方从哲,把整人进行到底,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浙党。


 


只要打倒了方从哲,借追查案件,就能解决一大批人,将政权牢牢地抓在手中。


 


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不久之后,崔文升被发配南京,李可灼被判流放,而方从哲,也永远地离开了朝廷。


 


明宫三大案就此结束,东林党大获全胜。


 


局势越来越有利,天启元年(1621)十月,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回来了。


 


这个人就是叶向高。


 


东林党之中,最勇猛的,是杨涟,最聪明的,就是这位仁兄了。而他担任的职务,是内阁首辅。


 


作为名闻天下的老滑头,他的到来,标志着东林党进入了全盛时期。


 


内忧已除,现在,必须解决外患。


 


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庆祝,就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沈阳失陷。


 


沈阳是在熊廷弼走后,才失陷的。


 


熊廷弼驻守辽东以来,努尔哈赤十分消停,因为这位熊大人做人很粗,做事很细,防守滴水不漏,在他的管理下,努尔哈赤成了游击队长,只能时不时去抢个劫,大事一件没干成。


 


出于对熊廷弼的畏惧和愤怒,努尔哈赤给他取了个外号:熊蛮子。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号,不但对敌人蛮,对自己人也蛮。


 


熊大人的个性前面说过了,彪悍异常,且一向不肯吃亏,擅长骂人,骂完努尔哈赤,还不过瘾,一来二去,连兵部领导、朝廷言官也骂了。


 


这就不太好了,毕竟他还归兵部管,言官更不用说,平时只有骂人,没有被人骂,索性敞开了对骂,闹到最后,熊大人只好走人。


 


接替熊廷弼的,是袁应泰。


 


在历史中,袁应泰是个评价很高的人物,为官廉洁,为人清正,为政精明,只有一个缺点,不会打仗。


 


这就没戏了。


 


他到任后,觉得熊廷弼很严厉,很不近人情,城外有那么多饥民(主要是蒙古人),为什么不放进来呢?就算不能打仗,站在城楼上充数也不错嘛。


 


于是他打开城门,放人入城,亲自招降。


 


一个月后,努尔哈赤率兵进攻,沈阳守将贺世贤拼死抵抗,关键时刻,之前招安的蒙古饥民开始大肆破坏,攻击守军,里应外合之下,沈阳陷落。贺世贤战死,七万守军全军覆没。


 


这一天,是天启元年(1621)三月十二日。


 


袁应泰没有时间后悔,因为他只多活了六天。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376 #
头像
1376 #
0
08-09-04 15:3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5]


 


攻陷沈阳后,后金军队立刻整队,赶往下一个目标——辽阳。


 


当年,辽阳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沈阳,是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辽东的首府。此地历经整修,壕沟围绕,防守严密,还有许多火炮,堪称辽东第一坚城。


 


守了三天。


 


战斗经过比较简单,袁应泰率三万军队出战,被努尔哈赤的六万骑兵击败,退回坚守,城内后金奸细放火破坏,大乱,后金军乘虚而入,辽阳陷落。


 


袁应泰看见了城池的陷落,他非常镇定,从容穿好官服,佩带着宝剑,面向南方,自缢而死。


 


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将领,却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官员。


 


辽阳的丢失,标志着局势的彻底崩溃,标志着辽东成为了后金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从此,他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抢哪里,就抢哪里。


 


局势已经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不能用的人,也不能不用了。


 


天启元年(1621)七月,熊廷弼前往辽东。


 


在辽东,他遇见了王化贞。


 


他不喜欢这个人,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因为他发现,这人不买他的帐。


 


熊廷弼此时的职务是辽东经略,而王化贞是辽东巡抚。从级别上看,熊廷弼是王化贞的上级。


 


角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小品演员陈佩斯


 


王化贞就是一个很会抢戏的人,因为他有后台,所以他不愿意听话。


 


关于这两个人的背景,有些历史书上的介绍大概如此:熊廷弼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阉党支持的。最终结局也再次证明,东林党是多么地明智,阉党是多么地愚蠢。


 


胡扯


 


不是胡扯,就是装糊涂。


 


因为最原始的史料告诉我们,熊廷弼是湖广人,他是楚党的成员,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楚党是东林党的敌人。


 


至于王化贞,你说他跟阉党有关,倒也没错,可是他还有个老师,叫做叶向高。


 


天启元年的时候,阉党都靠边站,李进忠还在装孙子,连名字都没改,要靠这帮人,王化贞早被熊先生赶去看城门了。


 


他之所以敢嚣张,敢不听话,只是因为他的老师,是朝廷首辅,朝中的第一号人物。

头像
0操作1377 #
头像
1377 #
0
08-09-04 15:3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6]


 


熊廷弼是对的,所以他是东林党,或至少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错的,所以他是阉党,或至少是阉党赏识的。大致如此。


 


我并非不能理解好事都归自己,坏事都归别人的逻辑,也并不反对,对某些坏人一棍子打死再踩上一只脚的行为,我只是认为,做人,还是要厚道。


 


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话,很正常,因为他的兵,比熊廷弼的多。


 


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剩余部队,大约有十五万,全都在王化贞的手中。而熊廷弼属下,只有五千人。


 


所以每次王化贞见熊廷弼时,压根就不听指挥,说一句顶一句,气得熊大人恨不能拿刀剁了他。


 


但事实上,王化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王化贞,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原先是财政部的一名处级干部(主事),后来不知怎么回事,竟然被调到了辽东广宁(今辽宁北宁)。


 


此人极具才能,当年蒙古人闹得再凶,到他的地头,都不敢乱来。后来辽阳、沈阳失陷,人心一片慌乱,大家都往关内跑,他偏不跑。


 


辽阳城里几万守军,城都丢了,广宁城内,只有几千人,还是个破城,他偏要守。


 


他非但不跑,还招集逃兵,整顿训练,居然搞出了上万人的队伍,此外,他多方联络,稳定人心,坚守孤城,稳定了局势。所谓“提弱卒,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天下闻名,那也真是相当的牛。


 


熊廷弼也是牛人,但对于这位同族,他却十分不感冒,不仅因为牛人相轻,更重要的是,此牛非彼牛也。


 


很快,熊大人就发现,这位王巡抚跟自己,压根不是一个思路。


 


按他自己想法,应该修筑堡垒,严防死守,同时调集援兵,长期驻守。


 


可是王化贞却认定,应该主动进攻,去消灭努尔哈赤,他还说,只要有六万精兵,他就可以一举荡平。


 


熊廷弼觉得王化贞太疯,王化贞觉得熊廷弼太熊。


 


最后王化贞闭口了,他停止了争论,因为争论没有意义。


 


兵权在我手上,我想干嘛就干嘛,和你讨论,是给你个面子,你还当真了?


 


一切都按照王化贞的计划进行着,准备粮草,操练士兵,寻找内应,调集外援,忙得不亦乐乎。


 


忙活到一半,努尔哈赤来了。


 


天启二年(1622)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广宁。

头像
0操作1378 #
头像
1378 #
0
08-09-04 15:4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7]


 


之前半年,努尔哈赤听说熊廷弼来了,所以他不来。后来他听说,熊廷弼压根没有实权,所以他来了。


 


实践证明,王巡抚胆子很大,脑子却很小,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他摆出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阵型,先在三岔河布阵,作为第一道防线,然后在西平堡设置第二道防线,其余兵力退至广宁城。


 


就兵力而言,王化贞大概是努尔哈赤的两倍,可大敌当前,他似乎不打算“一举荡平”,也不打算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外围两道防线的总兵力也才三万人,是不可能挡住努尔哈赤的。


 


用最阴暗的心理去揣摸,这个阵型的唯一好处,是让外围防线的三万人和努尔哈赤死拼,拼完,努尔哈赤也就差不多了。


 


事实确实如此,正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率军进攻第一道防线三岔河,当天即破。


 


第二天,他来到了第二道防线西平堡,发动猛烈攻击,但这一次,他没有如愿。


 


因为西平堡守将罗一贯,是个比较一贯的人,努尔哈赤进攻,打回去,汉奸李永芳劝降,骂回去,整整一天,后金军队毫无进展。


 


王化贞的反应还算快,他立即派出总兵刘渠、祁秉忠以及他的心腹爱将孙得功,分率三路大军,增援西平堡。


 


努尔哈赤最擅长的,就是围点打援。所以明军的救援,早在他意料之中。


 


但在他意料之外的,是明军的战斗力。


 


总兵刘渠、祁秉忠率军出战,两位司令十分勇猛,亲自上阵,竟然打得后金军队连连败退,于是,作为预备队的孙得功上阵了。


 


按照原先的想法,孙得功上来,是为了加强力量,可没想到的是,这位兄弟刚上阵,却当即溃败,惊慌之余,孙大将还高声喊了一嗓子:


 


“兵败了!兵败了!”


 


您都兵败了,那还打什么?


 


后金军随即大举攻击,明军大败,刘渠阵亡,祁秉忠负伤而死,孙得功逃走,所属数万明军全军覆没。


 


现在,在努尔哈赤面前的,是无助、毫无遮挡的西平堡。


 


罗一贯很清楚,他的城池已被团团包围,不会再有援兵,不会再有希望,对于胜利,他已无能为力。


 


但他仍然决定坚守,因为他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


 


正月二十二日,努尔哈赤集结所属五万人,发动总攻。


 


罗一贯率三千守军,拼死守城抵抗。

头像
0操作1379 #
头像
1379 #
0
08-09-04 15:4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8]


 


双方激战一天,后金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优势,发起了无数次进攻,却无数次败退,败退在孤独却坚定的罗一贯眼前。


 


明军凭借城堡大量杀伤敌军,后金损失惨重,毫无进展,只得围住城池,停止进攻。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城头突然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了呐喊,没有了杀声。


 


因为城内的士兵,已经放出了最后一支弓箭,发射了最后一发火炮。


 


在这最后的时刻,罗一贯站在城头,向着京城的方向,行叩拜礼,说出了他的遗言:


 


“臣力竭矣!”


 


然后,他自刎而死。


 


这是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损失空前惨重的一战,据史料记载,和西平堡三千守军一同阵亡的,有近七千名后金军。


 


罗一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王化贞也准备这样做。


 


得知西平堡失陷后,他连夜督促加强防守,并对逃回来的孙得功既往不咎,鼓励守城将士众志成城,击退后金军队。


 


然后,他就去睡觉了。


 


王化贞不是个怕事的人,当年辽阳失守,他无兵无将都敢坚守,现在手上有几万人,自然敢睡觉。


 


但还没等他睡着,就听见了随从的大叫:


 


“快跑!”


 


王化贞跑出卧房。


 


他看见无数百姓和士兵丢弃行李兵器,夺路而逃,原本安静祥和的广宁城,已是一片混乱,彻底的混乱。


 


而此时的城外,并没有努尔哈赤,也没有后金军,一个都没有。


 


这莫名其妙的一切,起源于两个月前的一个决定。


 


王化贞不是白痴,他很清楚努尔哈赤的实力,在那次谈话中,他之所以告诉熊廷弼,说六万人一举荡平,是因为他已找到了努尔哈赤的弱点。


 


这个弱点,叫做李永芳。


 


李永芳是明朝叛将,算这一带的地头蛇,许多明军将领跟他都有交情,毕竟还是同胞兄弟,所以在王化贞看来,这是一个可以争取的人。


 


于是,他派出了心腹孙得功,前往敌营,劝降李永芳。


 


几天后,孙得功回报,李永芳深明大义,表示愿意归顺,在进攻时作为内应。


 


王化贞十分高兴。


 


两个月后,孙得功西平堡战败,惊慌之下,大喊“兵败”,导致兵败。


 


是的,你的猜测很正确,孙得功是故意的,他是个叛徒。

头像
0操作1380 #
头像
1380 #
0
08-09-04 15:4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9]


 


孙得功去劝降李永芳,却被李永芳劝降,原因很简单,不是什么忠诚、爱国、民族、大同之类的话,只是他出价更高。


 


为了招降李永芳,努尔哈赤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额驸)的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很明显,王化贞出不起这个价。


 


努尔哈赤从来不做赔本买卖,他得到了极为丰厚的回报。


 


孙得功帮他搞垮了明朝的援军,但这还不够,这位誓把无耻进行到底的败类,决定送一份更大的礼物给努尔哈赤——广宁城。


 


因为自信的王化贞,将城池的防守任务交给了他。


 


接下来的事顺理成章,从被窝里爬起来的王大人慌不择路,派人去找马,准备逃走,可是没想到,孙心腹实在太抠门,连马都弄走了,搞得王大人只找到了几头骆驼,最后,他只能骑着骆驼跑路。


 


还好,那天晚上,孙心腹忙着带领叛军捣乱,没顾上逃跑的王巡抚,否则以他的觉悟,拿王大人的脑袋去找努尔哈赤换个孙女,也是不奇怪的。


 


第二天,失意的王巡抚在逃走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让他更为失意的人。


 


熊廷弼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是一个慈悲的人,至少不会放过落水狗。


 


当王巡抚痛哭流涕,反复检讨错误时,他用一句话表示了他的同情:


 


“六万大军一举荡平?现在如何?”


 


王化贞倒还算认账,关键时刻,也不跟熊廷弼吵,只是提出,现在应派兵,坚守下一道防线——宁远。


 


这是一个十分明智的判断,可是熊大人得理不饶人,还没完了:


 


“现在这个时候,谁肯帮你守城?晚了!赶紧掩护百姓和士兵入关,就足够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当初不听我的,现在我也不听你的。


 


事情到这份上,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作为丧家犬,王化贞没有发言权。


 


于是,战局离开了王化贞的掌控,走上了熊廷弼的轨道。


 


从王化贞到熊廷弼,从掌控到轨道,这是一个有趣的变化。


 


变化的前后有很多不同点,也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错误的。


 


虽然敌情十分紧急,城池空虚,但此时明军主力尚存,若坚定守住,估计也没什么问题。可是熊先生来了牛脾气,不由分说,宁远也不守了,把辽东的几十万军民全部撤回关(山海关)内,放弃了所有据点。

发帖回复
查看:76900|回复:170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