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0万+|回复:824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关于钗黛之争的一点迷思——我们不偏私,不诋毁,要认认真真地来聊这些个好姑娘~~~~

头像
0操作101 #
头像
101 #
0
16-11-02 14:4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238#73196238]93楼sunnypotato的帖子[/url] 你看看她怎么对袭人和鸳鸯的,礼数齐全,她要是缺教养,贾母就不会老接她常住了。湘云是开朗活泼,但绝对不是糊涂的,她顺势接那句话,是因为她心里嫉妒黛玉,宝玉的维护就是火上浇油。一个杨玉环就能让冷静的宝钗出口讽刺,拿戏子比着说算是侮辱了,黛玉除了拿宝玉发脾气,还能怎样,得罪不起凤姐,也不能计较湘云,有苦说不出。
头像
0操作102 #
头像
102 #
0
16-11-02 14:4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凤姐,巧姐的判词或者歌词里写的很清楚啊,文章里也有凤姐跟平儿的对话,她把私房钱都放到自己弟弟那里了。平儿好多对话说道舅姥爷,那就是王熙凤的弟弟,王什么来着,名字我忘了。她的结局就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把钱放弟弟那里,倒也不完全是为了独吞,就跟甄家把一部分钱放在贾府一样,算双保险。但是当她发现贾府不行了,要被抄家了,就彻底不愿意交出那笔钱了。本身她对贾琏也不放心。

不要忘了,巧姐是被舅舅卖到妓院的,这个判词还是歌词里写的很明确。为什么贾府的小姐会被王府的人卖了?巧姐不是应该跟随自己的亲爹比较合理吗?因为凤姐以为自己的弟弟因为那笔钱的关系,会善待自己女儿的,就如同当初林黛玉来贾府一样。王熙凤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会不给自己女儿留钱就送去王家吗?谁想到自己的弟弟竟然那么狠,不但吞了钱,还把她女儿给卖入妓院?

扶苏 发表于 11/2/2016 2:41:2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349#73196349][/url]
你这么半天是在说电视剧吗?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03 #
头像
103 #
0
16-11-02 14:5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翰林可谓皇帝的私人秘书长,被你说的好惨,估计多少个翰林都不能瞑目了

菠萝酥 发表于 11/2/2016 12:43:1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4699#73194699][/url]

美眉可能不太知道,翰林分两种,一种是你说的皇帝的秘书,职责是起草诏书什么的,也是内阁成员历练选拔的重地。这种翰林一般称翰林学士。另一种翰林,则是翰林供奉,跟皇帝没关系,挨不上边儿,也就是统称的翰林,主要职责是整理六部文书,做些文案工作。实在是文官中最清苦的一种啦。无权无油水呀。梅翰林若是你说的翰林学士,天子近臣,一般会被称呼为梅学士,而非梅翰林。像纪晓岚,就被称纪大学士,没人叫他纪翰林。只有翰林供奉,一般才被简称为翰林。
所以我说梅翰林还不如个外放的县官有前途,没有说错呀。如果美眉看过一些明清小说,三言二拍啥的,就知道翰林的清苦啦,有些在京城连房租都交不起。
头像
0操作104 #
头像
104 #
0
16-11-02 14:5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凤姐最大的原罪就是贪。很多地方隐射了。包括她的判词也一样。她为了她的欲望,算计所有人,捞好处,最后自食恶果。当然,她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人物。魄力,胆识,远远超过贾府的男人。而且,她很懂得察言观色,懂得站队,绝对不触碰老祖宗的底线。她算计黛玉,算计其他人,想要掌控全局。凡是档她财路的,都不会留情面的。
贾母跟王夫人并没有角力。贾母知道人都贪,所以她尽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便你们去争自己的利益,只要不触动底线,她就不管。因为她的不管,埋下了贾府后来的落没。所以,贾府的败亡不得不说老夫人推了一把力的。等到家老夫人知道子孙不堪到这个地步,已经回天无力了。



扶苏 发表于 11/2/2016 2:28:47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128#73196128][/url]

这段说得很是!我也觉得贾母和王夫人间应该没有太大嫌隙,都是为贾家好,但对几个小的各有喜好,所以需要协商平衡。

说真的,尽管我内心情感上很不能接受,但我隐隐同意老太太最后是首肯金玉之说而牺牲了黛玉的。老太太一开始属意于黛玉这点挺明显的,但那时贾家尚能支持,所以对凤姐贾赦等行迹也是“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的态度,平日里花销浪费她老人家自己也首当其冲。但没料到后来贾家颓势已成,黛玉身体又是那样,林家也寥落得没几个人了,其他名宦女子未必看得上贾家(孙绍祖就是例子),也就是薛家虽然权势不及别家,但胜在还有些余财,于贾家子弟日后复兴家业或许有利。牺牲黛玉对老太太必然是削掉心头肉一样的痛苦,但作为贾家辈分最老的掌舵人,客观来说娶薛女的确于大局更有益。将心比心,虽然这个抉择很难做,但理性上老太太最后应该同意娶宝钗的。
头像
0操作105 #
头像
105 #
0
16-11-02 14:5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哈哈哈哈,贾政确实天分有限,但看在他的确还很勤勉戒慎,说不定考到老也还能中一个呀。以前看到林如海这段印象里也觉得这个形象很清朗俊逸,经MM提起又回去翻了翻,要说宁、荣二公还健在必定是对这个后生喜欢极了,探花呀。话说林如海一直在纠察体系里,为人应该也是正直清廉,还是钦点的巡盐御史,是个又有实权又有实利的差事呀。注意到曹寅在做江南织造的时候也被钦点过两淮盐务巡视,不知是否是曹公心里更属意于林家,所以做此联系。可惜林家气数已尽,紫鹃也说林家确实没人了,而老太太一句“林家的人都死绝了”又着实戳人心。也难怪黛玉每每一想到自己孤苦便伤心淌泪儿的,想想贾敏和林如海也该是一对好父母。只是她心向老庄,却未能早些看透,弄得自己久郁成疾,可叹可叹!


MM对贾家的命数分析得很透彻呀,四大家族之间的盘根错节分析得也极有意思的!要说一部《红楼梦》自然是多主线的复调结构,但朔其悲剧根源还是这个百年世家大厦将倾的根本矛盾。每次看到“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话都很心痛。如您所说,贾家后人不肖者太多。从冷子兴,到警幻转述宁、荣二公,到秦可卿,到元妃,到探春,无一不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贾家倾塌的必然结局。表面上贾家错过了贾珠,失去了元春,好像错失了中兴的契机,然而这百年富贵以来,败迹已经从制度上深入骨髓,无力回天了。这样的百年大族,里外事务全都依例而行,就算偶尔从权有所变更,在花销上也只会为保存脸面而只增无减(比如秦氏之丧和元妃省亲)。哪知人口愈多,祖产有限,后辈子孙只图循例过安乐日子,不去思虑开源节流的法子,坐吃山空便是看得见的了。还是由奢入俭难呐,比起元春、探春、凤哥,贾敬、贾赦、贾珍、贾琏、贾蓉这些人真真就是毫无远虑的蠢物啊,非但不想着这么大一个家业的可持续性,反而整出像石呆子、平安州这样节外生枝授人以柄的事端来(当然,凤姐尤二姐、张华一事也是捅了大篓子)。这倒是应了探春的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当然,甄家、史家、薛蟠的相继“坏事”也一定使贾家受到牵连,看看现在的“打老虎、苍蝇”的行动就知道,这些利益集团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元妃死后,贾家再无能直通天听的人。话说甄家四次接驾,貌似康熙南巡也有四次住在江南织造府,真真假假,天子换人,朝内必然要换血,甄、贾两家也就此换掉了吧。所以所谓百年大族,在当时的制度下也不过是一世纪一轮回,“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011s 发表于 11/2/2016 1:10:02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5021#73195021][/url]
美眉说得比我更透彻,看得我好想长啸几声以示遇到知音的兴奋,哈哈哈。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06 #
头像
106 #
0
16-11-02 14:5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美眉可能不太知道,翰林分两种,一种是你说的皇帝的秘书,职责是起草诏书什么的,也是内阁成员历练选拔的重地。这种翰林一般称翰林学士。另一种翰林,则是翰林供奉,跟皇帝没关系,挨不上边儿,也就是统称的翰林,主要职责是整理六部文书,做些文案工作。实在是文官中最清苦的一种啦。无权无油水呀。梅翰林若是你说的翰林学士,天子近臣,一般会被称呼为梅学士,而非梅翰林。像纪晓岚,就被称纪大学士,没人叫他纪翰林。只有翰林供奉,一般才被简称为翰林。
所以我说梅翰林还不如个外放的县官有前途,没有说错呀。如果美眉看过一些明清小说,三言二拍啥的,就知道翰林的清苦啦,有些在京城连房租都交不起。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2/2016 2:53:15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503#73196503][/url]
清朝还有这个翰林供奉一说吗?我查了wiki
清朝翰林[[url=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F%B0%E6%9E%97%E9%99%A2&action=edit&section=7]编辑[/url]]主条目:[url=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8%85%E6%9C%9D%E7%BF%B0%E6%9E%97&action=edit&redlink=1]清朝翰林[/url]

清初翰林之职最初属于[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7%E4%B8%89%E9%99%A2]内三院[/url],顺治之后沿袭明制,设翰林院。但由于清朝统治者为[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B%A1%E6%97%8F]满人[/url],在官制上采取了均衡满汉的方略。设掌院学士二人,满、汉各一人;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修撰检讨[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7%A8%E4%BF%AE]编修[/url]典簿待诏[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B6%E5%90%89%E5%A3%AB]庶吉士[/url]等,都是满汉平均分配。侍读学士以下逢四至五年需大考,不过者要被除名翰林,因此有“翰林怕大考”之说。这时的翰林院与明时一样,地位清显,但并不参与机密大事,主要职务是修史编书、掌文词翰墨、充当皇子师傅、科举考官等等。同样承袭了明代的是,虽然翰林院无实际权力,由于被视为储才之所,重臣宰辅大都从翰林院出身,以至于[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5%85%89]道光[/url][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2%B8%E4%B8%B0]咸丰[/url]年间,点翰林成为了仕途捷径。从编修、检讨做起,十年可做到侍郎[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F%B0%E6%9E%97%E9%99%A2#cite_note-21][21][/url]

头像
0操作107 #
头像
107 #
0
16-11-02 15: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哈哈,感谢MM把这两首《西江月》贴出来,现在再看这两词批得虽有些尖刻(特别是第二首)但着实也很恳切。宝玉痴傻顽劣,的确该狠狠批一批。

我觉得宝钗对宝玉谈不上尊重敬仰,但“瞧不起”可能也稍过了,或许恨其不争是有的。我觉得宝钗一开始对宝玉大概也跟对湘云、黛玉是差不多的,在几个小姊妹里宝钗序齿最大,所以她用姐姐怜爱弟妹的心去爱护贾府里几个姐妹包括宝玉,更时时谨记自己为长的身份,故对几个小的时有敦训教导之辞,这大概也符合儒家操守吧。

但坦白说,自从看到通灵宝玉上的镌刻,在比对自己金锁上的小字之后,宝钗心里对宝玉开始另眼相待也是可能的。不要说当时她的生存环境里仅有一个男子,还长得如宝似玉,就是拿到我们现在普通人的生活圈子里,在自己情感经历还是空白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个人拿出一块玉,玉上的字和自己从小带着的金锁上的字是一对儿,还有和尚的一席话,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对眼前这个持玉者心有所动的。小说前面很长一部分宝钗的身份是待选秀女,所以要说对宝玉有私情仿佛不太可能,以她的心性,就算有些好感也会尽量克制的。但宝钗对宝玉好也是真的,看她帮着袭人给宝玉绣鸳鸯肚兜儿,还有宝玉挨打那一回,还是情真意切的。

说宝钗“冷”,这是书里一直贯穿的意象。我的理解是,儒家其实是较完善的一套情绪管理系统,慎独、絜矩等思想都旨在自持自省、 审己度人以达到人与人相处的和谐平衡。儒、释、道都有其哲学理念,最后倒有些殊途同归的地方,比如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佛家“诸法空相”,儒士也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勉。系统地进入一个哲学思想体系之后也许人真的能跳脱出一己好恶,更着眼在人生、家国、社会更抽象、普遍的发展规律了。当然以宝钗的年龄尚不到这样的境界,但她的确比同龄的其他人更成熟自律,也更心向儒家经典一些。要说“冷”,我觉得贾政才是冷到骨子里了吧。




1011s 发表于 11/2/2016 2:09:07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5838#73195838][/url]
哈哈,只是猜测,猜测。。。如果说宝钗对宝玉真有什么的话,我感觉也只是说话格外不客气些,不知道是为了向黛玉撇清还是真的提前当作老公了(笑)。比如这段,很少看见她对别人用这种语气:

宝钗道:“我说你是‘无事忙’,说了一声,你就问他去!也等着商议定了再去。如今且说拿什么画?”宝玉道:“家里有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冷笑道:“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烘,画也不好,纸也可惜。我教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画工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出来,也比着那纸的大小,和凤姐姐要一块重绢,交给外边相公们,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就是配这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也得他们配去。你们也得另拢上风炉子,预备化胶、出胶、洗笔。还得一个粉油大案,铺上毡子。你们那些碟子也不全,笔也不全,都从新再弄一分儿才好。”惜春道:“我何曾有这些画器?不过随手的笔画画罢了。就是颜色,只有赭石、广花、藤黄、胭脂这四样。再有不过是两支着色的笔就完了。”宝钗道:“你何不早说?这些东西我却还有,只是你用不着,给你也白放着。如今我且替你收着,等你用着这个的时候我送你些。也只可留着画扇子,若画这大幅的,也就可惜了。今儿替你开个单子,照着单子和老太太要去。你们也未必知道的全,我说着,宝兄弟写。”
头像
0操作108 #
头像
108 #
0
16-11-02 15: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段说得很是!我也觉得贾母和王夫人间应该没有太大嫌隙,都是为贾家好,但对几个小的各有喜好,所以需要协商平衡。

说真的,尽管我内心情感上很不能接受,但我隐隐同意老太太最后是首肯金玉之说而牺牲了黛玉的。老太太一开始属意于黛玉这点挺明显的,但那时贾家尚能支持,所以对凤姐贾赦等行迹也是“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的态度,平日里花销浪费她老人家自己也首当其冲。但没料到后来贾家颓势已成,黛玉身体又是那样,林家也寥落得没几个人了,其他名宦女子未必看得上贾家(孙绍祖就是例子),也就是薛家虽然权势不及别家,但胜在还有些余财,于贾家子弟日后复兴家业或许有利。牺牲黛玉对老太太必然是削掉心头肉一样的痛苦,但作为贾家辈分最老的掌舵人,客观来说娶薛女的确于大局更有益。将心比心,虽然这个抉择很难做,但理性上老太太最后应该同意娶宝钗的。


1011s 发表于 11/2/2016 2:55:0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527#73196527][/url]
哼!除非有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作证,不然我们不认!
头像
0操作109 #
头像
109 #
0
16-11-02 15:0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凤姐的性格是佩服有能力的人的。这在她用人上可以看出来。她去宁国府办丧事,看得出来她只在乎能力。她身边也都是有能力的人。所以她喜欢宝钗很好理解。黛玉再聪明,根本不管俗事,这不会是凤姐欣赏的个性。

扶苏 发表于 11/2/2016 2:45:2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403#73196403][/url]
黛玉的能力肯定没问题,潇湘馆收拾的特别美,还要在奢华上控制尺度,保证怡红院独占鳌头,也不能让三春不好看,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罢了,摆的正自己的位置,后来和宝玉明确心意了,还说闲了心里算了算,府里入不敷出了。黛玉看的清楚凤姐根本不想有人帮忙。凤姐喜欢黛玉超过宝钗,因为黛玉善良又有家底,即使以后查出问题也不会追究。宝钗么,不会比凤姐逊色。黛玉要入世,眼光和处事都不会差,可惜王夫人不喜贾敏,又有皇妃女儿撑腰,贾母也没办法。
头像
0操作110 #
头像
110 #
0
16-11-02 15:0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凤姐的性格是佩服有能力的人的。这在她用人上可以看出来。她去宁国府办丧事,看得出来她只在乎能力。她身边也都是有能力的人。所以她喜欢宝钗很好理解。黛玉再聪明,根本不管俗事,这不会是凤姐欣赏的个性。

扶苏 发表于 11/2/2016 2:45:2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403#73196403][/url]
你以为凤姐是选有才能的人跟她一起建设家庭啊?下面能干的人当然要选,但是宝钗分分钟比她地位高,她提防都来不及。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1 #
头像
111 #
0
16-11-02 15:0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哼!除非有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作证,不然我们不认!


风信子~ 发表于 11/2/2016 3:03:00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645#73196645][/url]

哈哈哈哈,我也想说不认来着。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所有读者的愿望,谁让曹公写得那么真实可感,让人不得不要撇开自身好恶为他们贾家客观想一想。我心里是向着黛玉来着,也挺替宝钗不值的。
头像
0操作112 #
头像
112 #
0
16-11-02 15:1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不管谁写后四十回,有情人总之都没成眷属。
头像
0操作113 #
头像
113 #
0
16-11-02 15: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不管谁写后四十回,有情人总之都没成眷属。
lovejames 发表于 11/2/2016 3:12:34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753#73196753][/url]
悲剧的大前提是不能改变的
头像
0操作114 #
头像
114 #
0
16-11-02 15: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哈哈哈哈,我也想说不认来着。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所有读者的愿望,谁让曹公写得那么真实可感,让人不得不要撇开自身好恶为他们贾家客观想一想。我心里是向着黛玉来着,也挺替宝钗不值的。


1011s 发表于 11/2/2016 3:09:1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710#73196710][/url]
我心里想的是,黛玉先病死了,宝玉才被迫和宝钗成亲的
头像
0操作115 #
头像
115 #
0
16-11-02 15:1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你以为凤姐是选有才能的人跟她一起建设家庭啊?下面能干的人当然要选,但是宝钗分分钟比她地位高,她提防都来不及。


悬 发表于 11/2/2016 3:07:5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700#73196700][/url]

这位MM说得很是,贾琏是庶出,虽然在长房,袭爵什么的是无望的。贾家的政治财政中心明眼人都能看出在贾政这房,宝二奶奶的地位绝对是高于琏二奶奶的,如果宝钗做了宝二奶奶,她自身才识过人,下人们又都服气(俗话说的有群众基础),王熙凤是握不稳当家大权的呀。唯有林妹妹,虽然也聪明,但平日不问俗事,加上又有“不足之症”,想来于凤姐没有什么威胁。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6 #
头像
116 #
0
16-11-02 15:2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我心里想的是,黛玉先病死了,宝玉才被迫和宝钗成亲的

风信子~ 发表于 11/2/2016 3:15:2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791#73196791][/url]

哦,对,这样也顺理成章,记得大陆版电视剧就是这样演的,我倒忘了。看来还是这样好[em104]
头像
0操作117 #
头像
117 #
0
16-11-02 15:2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清朝还有这个翰林供奉一说吗?我查了wiki
清朝翰林[[url=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F%B0%E6%9E%97%E9%99%A2&action=edit&section=7]编辑[/url]]主条目:[url=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8%85%E6%9C%9D%E7%BF%B0%E6%9E%97&action=edit&redlink=1]清朝翰林[/url]

清初翰林之职最初属于[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7%E4%B8%89%E9%99%A2]内三院[/url],顺治之后沿袭明制,设翰林院。但由于清朝统治者为[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B%A1%E6%97%8F]满人[/url],在官制上采取了均衡满汉的方略。设掌院学士二人,满、汉各一人;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修撰检讨[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7%A8%E4%BF%AE]编修[/url]典簿待诏[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B6%E5%90%89%E5%A3%AB]庶吉士[/url]等,都是满汉平均分配。侍读学士以下逢四至五年需大考,不过者要被除名翰林,因此有“翰林怕大考”之说。这时的翰林院与明时一样,地位清显,但并不参与机密大事,主要职务是修史编书、掌文词翰墨、充当皇子师傅、科举考官等等。同样承袭了明代的是,虽然翰林院无实际权力,由于被视为储才之所,重臣宰辅大都从翰林院出身,以至于[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5%85%89]道光[/url][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2%B8%E4%B8%B0]咸丰[/url]年间,点翰林成为了仕途捷径。从编修、检讨做起,十年可做到侍郎[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F%B0%E6%9E%97%E9%99%A2#cite_note-21][21][/url]





菠萝酥 发表于 11/2/2016 2:59:22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585#73196585][/url]
清翰林院里翰林的名称等级不同,但职责上来看,仍是学士和供奉的区别呀。你看,这段百度百科里也明确了,地位清显,但并不参与机密大事,有的能进内阁,有的能做帝师,有的就只是文员。非翰林不内阁这个说法严重误导了很多人,以为所有翰林都是清贵的。可实际上翰林院大得很呀,能称得上学士的有几人?大部分就是梅翰林这样做到死也就是个文案工作者。清流是清流,显贵就根本谈不上了。

再举个实例,《儒林外史》这样基本写实的讽刺小说里,就有个穷翰林的典型代表,鲁编修。他就是你上面列举的翰林院供奉一方里的编修一职,小说里他是个怎样的穷样,美眉可以自行百度。
而且我已经讲过了,梅翰林如果真是学士,那不可能被称梅翰林呀,就像你不可能叫纪晓岚纪翰林。所谓穷翰林,是文人自己都承认都自嘲的一个称呼,《随园诗话》里也提出过。我不知道为啥美眉一定要说翰林就是清贵。
头像
1操作118 #
头像
118 #
1
16-11-02 15:2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第一曲 薛宝钗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二曲 林黛玉枉凝眉 判曲写的是宝黛之间的感情事。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判词 宝钗合二为一
可叹停机德(薛宝钗), 堪怜咏絮才(林黛玉);
玉带林中挂(林黛玉), 金簪雪里埋(薛宝钗)。
头像
0操作119 #
头像
119 #
0
16-11-02 15:2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凤姐最是擅长谋划算计的,这因为这样她应该更亲近拉拢黛玉才对啊。黛玉若是做了宝二奶奶,当家大权还在凤姐手里,如果是宝钗做了宝二奶奶,凤姐手上的权力利益可就握不稳了呀。

不过要说凤姐一直试探黛玉,并想在情感和思想上对黛玉有所牵制这个倒是可能的,这样即使黛玉做了宝二奶奶凤姐也能更好地掌控全局。


1011s 发表于 11/2/2016 2:38:0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294#73196294][/url]

我的感觉,凤姐如果可以自己选的话当然偏向宝钗(都是王夫人的亲戚)。但是这件事上她是没有决定权的,所以她的态度是随老太太和太太的喜好。她一开始从贾母的喜好料定了是黛玉(所以才会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但是王夫人不喜欢黛玉这样的女孩子,老太太的丫头晴雯之死可以说是一个风向标。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地方是元春表态给了宝玉和宝钗一样的礼物(她又没见过黛玉和宝钗,难道是王夫人授意的),后来风向不知不觉地渐渐就转了。
头像
0操作120 #
头像
120 #
0
16-11-02 15:2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判曲判词已经揭晓了结局啊。

宝玉宝钗结婚了的, 可惜是心中想的是黛玉 。

宝黛最后是没在一起的,大概是由于黛玉早逝。
发帖回复
查看:113532|回复:824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