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说一句,我很感谢武志红老师,让我理性审视了很多东西。
他微博里举了个例子,一个母亲把自己女儿最爱的小狗背着她卖了,或丢了,我不记得了。这个女儿之后很长时间都在找这条狗狗,非常伤心。
很多人觉得这件事没什么,可是这个女儿因此患了很严重的心理疾病。
很多人又觉得这个女儿太脆弱,这样的人早晚会得病。
可是没有几个人认同,那个母亲是“可怕”的,她的做法是恐怖的。
只是如果从心理学分析,这个母亲给女儿的真得是很可怕的心理打击和情感伤害。具体,美眉可以看武老师的微博或他的心理学的一些书籍。
这是一只狗狗,那么金钏和晴雯之于宝玉,是什么?
王夫人举止的背后心理成因,如果分析起来,和爱绝对没有丝毫的关系呀!
cristal2011 发表于 2/22/2017 9:39:4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4192042#74192042][/url]
MM举的这个小女孩的例子确实让人惋惜,也让人伤心。希望她在以后的人生里能遇到多一些阳光,也真心盼望这样的母女悲剧能越来越少。
其实这位母亲的做法跟我的公公有些像。我以前跟MM提到过我老公是个特别喜欢小动物的人,晚上睡觉前都要看几个熊猫的萌视频才能安稳入睡。可偏偏正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小时候被他父亲背地里“送走”过一只狗,两只猫(理由大概是“太难打理且影响学习”),可知当时幼小的心灵受到过何等的打击(而且是反复打击)。
但我从旁观察起来,我公公对这个儿子其实是非常疼爱的。小时候集全家之力供养他读书,攻竞赛,甚至会花去半个月工资为儿子买一套科普丛书;儿子不喜欢烟味便从此戒烟,儿子不喜欢吵闹便不看电视,我实在没再见过还有哪位父亲曾对儿子付出过这么多。且如今公公婆婆也并不向我们索取什么,电话里也只关心我们的身体与生活(甚至连生病、车祸等事都是待一切安顿之后才告知我们)。而现在我老公也时常回想起小时候与父亲之间的许多温馨画面(如一起抓蟹摸鱼、去公园看猴子等)。所以,要说我公公不爱我老公我是不认的。也正是因为我公公婆婆纯朴又丰沛的爱才使得我老公如今是这样正气温润的性情,像聪明但运衰一点的郭靖,迟钝又好命一点的湘云(哈哈,夸得我自己都有些脸红了。。。)。
我客观分析当年送走小动物的事也有其中的特殊情由。我公公从小在农村长大,参军之后才进入城市,当时在他眼里的猫儿狗儿和当下都市人眼里的“宠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他其实根本不能意识到儿子失去这些小伙伴儿们之后所遭受的打击与伤痛。在他看来,儿子当时的反应和一本新书被撕破了一页后的哭闹是一样的(我老公也确实很爱惜书本)。也是我老公长大后偶然提起,他才隐约认识到曾经的做法可能是个“错误”。
我想,中国家长常常容易忽视儿女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状态,以至于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酿出种种不可挽回的惨痛悲剧,这是确实我们当前社会的家庭教育需要深度反思的一大弊病。而我举我老公的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每一个案例都有自己的特殊背景和情由,其最终后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也不能单凭某种行为过失便给做出此行为的所有人定下同样的罪。如果是明知道那是儿女心头挚爱还强行剜心剥夺,这是父母的重大过失(甚至险恶用心);但如果是出于某种因素无心为之,那我认为这是可以原谅,以期改正的。
我们可以再看看王夫人这个例子。
MM认为晴雯、金钏的离去会给宝玉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我非常认同。但是王夫人事先知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呢?我认为未必。且站在王夫人的视角,她有自己一定要让此二人离去的理由。
首先来看看金钏。
金钏“引逗”宝玉是被王夫人亲耳听到的,这的确触犯了王夫人的原则与底线。论名分,金钏是王夫人的贴身近侍,应该与王夫人更亲近。论感情,王夫人在金钏死后也的确独自哭得非常伤心,当然宝玉得知此事之后也是“五内摧伤”;我个人认为客观来讲,宝玉此时的伤痛应该比王夫人更剧烈,但王夫人也的确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可是,王夫人眼里未必就能看清宝玉其实那么在乎金钏。当金钏与宝玉的话被王夫人“逮住”,王夫人立即震怒,翻手给了金钏一巴掌。此刻曹公写道“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公正地说,宝玉真的连一句为金钏求情的话都没有啊,你让王夫人怎么知道金钏在宝玉心里的分量呢?
自然,宝玉当时也不过十二三岁,突逢变故也是本能地心生畏愧,逃避冲突。但宝玉的缄默是客观事实,王夫人哪里明白宝玉心中所想呢?就连后来宝玉出府私祭金钏也并没有向家里人透露半点风声。在王夫人眼里,她责罚金钏是维护了自己的管理原则,或许从私人情感上讲还是她这位母亲忍痛割爱在为宝贝儿子的“错误”买单呢。
再看晴雯的例子。
晴雯在全书里占有极重的戏份,在宝玉眼中也是仅次于袭人的挚爱,但我们惊讶地发现,直到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对于这个至关重要的大丫鬟竟然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直到让晴雯亲自到跟前回话时才把模样与名字对上号。
但袭人就不一样,不仅时常来王夫人处交代回话,连贾政都知道袭人的名字。请MM先看第二十三回这一段:
“王夫人摸挲著宝玉的脖项说道:“前儿的丸药都吃完了?”宝玉答道:“还有一丸。”王夫人道:“明儿再取十丸来,天天临睡的时候,叫袭人伏侍你吃了再睡。”宝玉道:“只从太太吩咐了,袭人天天晚上想着,打发我吃。”贾政问道:“袭人是何人?”王夫人道:“是个丫头。”贾政道:“丫头不管叫个什么罢了,是谁这样刁钻,起这样的名字?”王夫人见贾政不自在了,便替宝玉掩饰道:“是老太太起的。”贾政道:“老太太如何知道这话,一定是宝玉。”宝玉见瞒不过,只得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
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细节,宝玉在王夫人面前是经常提起袭人的,且根本毫不避讳他与袭人之间的亲密程度(这时候王夫人还没有“认下”袭人这个准姨娘哈)。而我们来分析一下宝玉所说的“只从太太吩咐了,袭人天天晚上想着,打发我吃”这句话,王夫人听了之后会作何感想呢?心里可不正为有袭人这样顺从尽职的女婢而大觉欣慰么?如果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她对袭人的好感和信任是不是会一路飙升呢?
所以一直以来,王夫人对于袭人是如何尽心服侍宝玉是非常了解的,对于宝玉与袭人之间的亲密情感也自然是相当认可的,这也着实为王夫人最终“钦点”袭人为宝玉准姨娘打下了心理基础;而对于王夫人这一心理基础的奠定与夯实,宝玉实在功不可没。
说到这段引文我也还想提一下,我觉得王夫人和宝玉之间真的有很温厚美好的母子情谊,他二人亲昵的身体语言与温软的言语对话都无不深情满溢。且当王夫人察觉贾政对“袭人”这个名字有所不满时,便立即试图抬出老太太来为宝玉挡驾,这是明目张胆地“护犊子”啊,我认为她内心是真的很爱护宝玉。
然而对比晴雯这边的状况却是,宝玉几乎从未跟王夫人提过晴雯的名字(我回想了很久,实在没有印象,MM如果找到一处还请指明),可王夫人身边却遍布痛恨晴雯的小人们,那么,王夫人又能从哪里知道晴雯超群的針黹技艺、纯真的天性品质,还有最重要的,她冒死甘愿为宝玉尽心尽力的真心呢?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觉得匪夷所思的一个现象。不仅宝玉从不在贾母与王夫人面前提到晴雯,晴雯自己也从未跟贾母王夫人打过照面。贾府各大庆典活动,但凡贾母与王夫人在场晴雯都没有出席。比如,都说贾母看重晴雯,但在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上,贾母看见宝玉“只有麝月秋纹并几个小丫头随着”,张口便问袭人的去向,在她的视野里似乎并无晴雯这个人呢。当然,此时晴雯应该还病着,但贾母硬是只字未提她的名姓,也未见她对病中的晴雯有任何私下关照。这又怎么让王夫人知道贾母对晴雯的青睐呢?
更为诡异的是,宝玉此时退席回园中探视兼出恭,曹公只写了鸳鸯袭人两个守丧夜谈,却并无半点笔墨提到此时该在病中的晴雯。我心里有个疑惑,晴雯这个人物在曹公的潜意识里是不是只是大观园里一个美轮美奂的“相”,而并不属于荣国府这个实体编制呢?所以一切贾府里的凡典俗庆都与晴雯无关?不知MM对于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答。
因此,我实在认为王夫人根本就不清楚晴雯之于宝玉的重要性,在她眼里晴雯只是个长得漂亮却心思不纯的小丫头(晴雯确实在她与王夫人在书里仅有的一次见面中撒了天大的谎),且她可能已经和宝玉有“越礼”的行为。
而有一点我还想指出,当时的贵族对主子与女婢之间的“肌肤之亲”其实报以一种相当“随便”的态度,尤其是年轻主子。对于这种态度,贾赦、贾蓉的言行举止就不用说了,就连贾母在听闻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欢一事之后,也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著。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而哪怕是彩霞与贾环这样比较长久稳定的关系,当旺儿家想“强娶”彩霞时,贾环“也不大甚在意”,心里想的却是:“不过是个丫头,他去了,将来自然还有”。所以宝玉对身边丫鬟们都有情有义实为当时贾府里的一个特例,王夫人以“常理”度之,真的不一定理解宝玉痛失晴雯后的巨大心理创伤。
事实上王夫人对自己的儿子确实不够了解,按照今天的眼光,这确实是她作为母亲的重大失职。比如第七十八回,王夫人不解宝钗为何搬出大观园,竟然疑心是宝玉“有嘴无心”得罪了宝钗。还是凤姐看得明白,说“这可是太太过于操心了。若说他出去于正经事说正经话去,却象个傻子,若只叫进来在这些姊妹跟前以至于大小的丫头们跟前,他最有尽让,又恐怕得罪了人,那是再不得有人恼他的。” 凤姐这话才是把宝玉“作养脂粉”的天性看得透透的,王夫人对自己儿子思想精神的把握当真还不及凤姐这个嫂嫂(所以,在黛玉初入荣府时,若说王夫人让黛玉与宝玉保持距离是真心害怕宝玉得罪黛玉,我其实是信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宝玉也确实没有对王夫人透漏过半点他对晴雯的偏爱。平时从未提起过晴雯的好,甚至在王夫人“清理”怡红院之时也没有半句为晴雯、芳官等人的求情之语。宝玉固然有千万个理由不去当面求情,迫于“母权”的威势,担心火上浇油局面失控,以及诚心无言辩驳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宝玉不申诉,不抗议的原因。只是客观来讲,宝玉自己不说,王夫人耳里听到的便真的从头至尾都没有一句关于晴雯的好话(连凤姐也从未为晴雯辩解过),反而一面倒全是诋毁晴雯人品与声誉的谗言,以王夫人庸人之资,又怎能明辨是非呢?
所以我认为这场悲剧的发生并不是王夫人明知故犯,实在是母子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沟通障碍,以至于让小人钻了空子。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王夫人与宝玉之间并不是情感出了问题,而是长期缺乏有质量的思想交流。王夫人不知道宝玉最珍视最崇尚的价值是什么,宝玉也没有做出想让母亲理解自己的努力。而阻止他们有效沟通的可能是礼教陈规,可能是世俗偏见,可能是奸人挑拨,也可能是他们母子二人自己的疏漏。但我也不认为一旦此类悲剧发生便把责任全部归罪于母亲一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最后,有一点我必须指出。哪怕金钏与晴雯的死为宝玉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创伤,但宝玉自始至终没有对王夫人个人有半点怨怼。
在我的认识中,宝玉虽然是循守“孝道”的孩子,但同时也是遵从本心的个体,他的思想逻辑都是真诚地以“情”与“理”(礼)为两个同等重要的基点来确立的。比如对于李嬷嬷这个乳母,宝玉也会在她自私违礼时生气指责(不会像迎春一样庸懦迁就);而哪怕袭人和晴雯都是他的心中挚爱,他也会在袭人处因情生恼,也会在晴雯处以理动怒。就算人生难免有“偏情”和“歪理”的时候,但宝玉也绝不会违背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思考来装腔作势,这是我所认识的宝玉。
可当王夫人盛怒之下“撵”走晴雯、芳官等人之后,宝玉送走王夫人,心里想的却是“谁这样犯舌?况这里事也无人知道,如何就都说著了。” 他的第一反应真的不是王夫人不讲道理,胡乱迁怒,而是寻思着是哪个小人“犯舌”,把平日里的私房话儿传了出去。这里在宝玉的潜意识里,是传话的人不对,甚至是“私房话儿”本身不对,可没有认为王夫人有半分不对。就连回房后跟袭人痛哭一场,宝玉在情绪大为波动的心理状态下都没有一丝埋怨王夫人的念想。所以,宝玉无论从理性上,还是情感上,都没有怨过王夫人本人。
我认为,宝玉心里其实一直都清楚晴雯、芳官、四儿平日里的一些言行是“违规越矩”的,只是他太爱她们了,而他爱的也正是她们的“无拘无束”与“天然去雕饰”,所以宝玉才会对她们的淘气与放肆百般“包庇”不加抑止。事实上,我猜想宝玉之所以从未向王夫人提起过晴雯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宝玉明白知道晴雯平日为人行事在王夫人眼里有欠妥当,出于保护之心,宝玉才故意不想引起王夫人的注意。
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批判这些“规矩”太死板粗糙,指责王夫人本人太迂腐无能,以至于不能有效分辨哪些言行是出于天真烂漫之心,哪些言行是出于轻浮僭越之心。但连宝玉都清楚,王夫人不是心机深邃,蓄意要“陷害”这些天真的女孩子,或是故意要让宝玉心碎,实在是谗言可畏,王夫人、宝玉,以及众遭祸受逐的女孩子们都防不胜防。
而我们清楚地看到,晴雯之死尽管让宝玉极为悲痛,但事实上并没有伤害到王夫人与宝玉的母子感情。MM看第七十八回宝玉作诗得赏归来与王夫人的那一番互动,可能觉察出宝玉对母亲的一点点不满么?这甚至还是在王夫人很功利地询问宝玉当日在外可有“丢丑”的情形下。我想但凡宝玉心里有一点不自在,他是掩饰不住的,也是不会掩饰的。而在王夫人这一方,虽然她碍着“家长”的脸面不愿认错,但后来看到宝玉因近来哀戚离丧之事频发而卧床不起,也为晴雯之事而倍感“自悔”。我实在还是觉得王夫人与宝玉是一对情感极为稳定亲厚的母子。
顺便讲一句,我认为宝玉对长辈“长脸不长脸”的“期望”其实并不反感,甚至有时还会有意迎合讨喜。在我看来,宝玉只是对以科举仕途沽名钓誉的做法万般抵触,但从不排斥维护父母脸面与家族尊严的价值观。也正是因为王夫人从来没让宝玉感到过“得脸”时和“丢脸”时有什么待遇落差,才让宝玉从来不会怀疑母亲对于自己的爱,才让宝玉对王夫人一直抱有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依恋。在这一点上,王夫人甚至可能做得比我与MM的母亲,以及当下社会好多妈妈,都更优秀。
这是我看到的王夫人与宝玉之间的母子情。他们有非常坚实的情感基础,但甚少有心智层面的深度交流,所以王夫人与宝玉是“身体发肤”上的贴心人,却又是精神思想上的陌路客。谁说“至亲至疏”的只有夫妻呢?父母与儿女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