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美眉连颜回这样的七十二贤之首都举出来了,我确实觉得很有说服力啊。我说贤和品德无关太偏颇了。我应该说,贤与善良无关,这样才更精准吧。我从来都不会从儒家角度读红楼梦,这是我俩对红楼一书理解与视角的根本不同,这个我之前也讲过了,不再多说。首先我想说MM与我对袭人的看法的确是极为不同,哈哈,不过没关系,咱们还是老规矩,各抒己见,彼此补充,实在不能说服对方也还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
我对袭人的整体把控总归还是绕不过这个“贤”字,所以必先要把这个字理出个头绪来才好。MM举出说文解字的释义为“多才”,我在想,中国字一字多义者繁多,更有随着千百年文字使用而产生讹变者。总之训诂学我不懂,我能做的还是从具体语境里理解字词的含义。
要说“贤”字在早期的中文语境里怎么用的可以看几个《论语》的例子。比如宝玉也引用过《论语》“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我想此处参照《论语》里的用法是不会背离《红楼梦》的语境的哈。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里可以把“贤”理解为“德才兼备”的人(或者有“德行”的人), 若是只把“贤”解释为“有才”而不谈德,那是不太合适的,因为这样“见不贤而内自省”就变成“看到无才的人便要反省自己也是不是一样的无才”,哈哈,那“无才”的人就太多了,咱们每天24小时都用来“内自省”都是不够的呀。所以此处“不贤”理解为“无德”(或者“缺德”)更好些。况且这一句出自《里仁篇》,上下几乎都是与“德行”相关的,所以此处“贤”应是偏重于“德”的。
2.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如果上一句还有模糊可推敲之处,那这句简直能算是对“贤”这一字的直接例释啦。颜渊“箪食瓢饮”的形象就是自古以来君子处世不争、安于穷困、怡然自乐的品行德操之原型啊,这里与“才能”关联不大。
3.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里孔子说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伯夷叔齐不就是誓死不食周禄的那俩兄弟吗?孔子说他们求仁得仁,此处“贤人”也定是指的他们的品格,而非才能。
《论语》里还于柳下惠身上用过“贤”字,也是强调其“德”的一方面。综上,我认为以《论语》作为汉字文化的滥觞和先秦经典的代表来看,“贤”字在大部分语境里多指“德才兼备”,亦可指“德过于才”。且“修、齐、治、平”均在“诚意、正心”之后,所以只讲才而不谈德是不符合儒家对这个“贤”字的标准的。
回到《红楼梦》的语境里,袭人一直是以宝玉之“隐妾”的身份出现在叙事中的,所以对她的这个“贤”字很难跳脱出古代对妻妾的标准来理解。因此,我还是认为“贤袭人”的这个“贤”和“贤妻美妾”的“贤”是一致的,都包含能包容、善待夫君其他妻妾这一“美德”,至于MM后面指出“贤”不是娶妾的标准这一节,我稍后再做解释。
当然,“贤袭人”是出现在书中回目里的,所谓“回目”就必须要体现、概括所在那一回的具体情节。那我们再来看看“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这一回里具体发生了什么。
这一回是呼应着“花解语”那一回的,在“花解语”处,袭人借自己“家去”的情由哄着宝玉答应她三件事,即1. 不再说什么化成烟呐,灰呐这些不着边际的话;2. 不可毁谤“读书上进”之人,也不可毁僧谤道;3. 改了“爱红”的毛病。 宝玉当时一一都答应了,可是我们都知道,若是都照袭人所言改了,那宝玉就不是宝玉啦。
于是到了“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这一回,宝玉大清早就钻进黛玉、湘云屋里(当时还没有搬进园子里去),跟她们厮磨一回,又恬着脸在那里梳洗过,还玩香弄粉又要吃起胭脂来。袭人见宝玉这么快就把自己的规劝忘干净了,便佯装生气,不理他一日。宝玉自己无趣,赌气之下“抬举”了四儿,妄续了《庄子》,便自己睡了。宝玉一觉醒来,见袭人“和衣睡在衾上”,心生爱怜,于是二人和好,宝玉自又赌誓一番,不在话下。
可见这里并无突显袭人“才能”的一面,而是讲了一段她凭借宝玉对她的依恋,如乐羊子妻、孟母断机般对其进行“引导”和规劝,实为“德行”之体现。
因此,在这一回的语境里,我还是认为这个“贤”字主旨在“品德”(而可能兼指“才能”),无论我们认不认同袭人的具体做法,就凭曹公给的这一“贤”字,袭人不该是利己藏奸之辈,这是我认识袭人的一个基本支点。
然而袭人的“贤”较之宝钗又有其“狭隘”和“局限”的一面,这个我后面再说说我的看法。
哎,为这“贤”字说了这么多,MM莫怪我啰嗦啊,我也是心里急的,若这一字没弄“通”,我后面的理解就皆无理可循了,还请MM指正了。
晚些时候再找时间来一一回复MM的其他观点,嗯,码字也是一体力活儿,要去补充点能量~~~
1011s 发表于 12/20/2016 4:01:1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640762#73640762][/url]
那么说回这个贤字,美眉举论语中的例子,表示贤字确实是德才兼备之意,这个我不敢妄言,我对论语连通读过一遍都没有,只是零星读过其中的故事,还有就是通读过一部李零写的《丧家狗 我读论语》。
美眉举的见贤思齐之语,我认同是指德才兼备之意,有没有偏重德,我不敢苟同。
至于颜回,我倒觉得拿他比袭人,看似云泥之别,其实却有通处。
我理解论语中的颜回,是孔子最爱之徒。有闻一知十之能,还有美眉举的安贫乐道之德行,以及很多诸如输冠啊攫甑啊之类的故事。可见颜回对孔子五体投地,是孔门最忠实,言行最合儒学的追随者。贤字在孔夫子称赞颜回时,确实是赞其德才兼备之意。那么颜回言行的贤,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是对孔子儒学的志同道合,誓死践行。
所以,后人能用贤字做谥号的,都是颜回一样的人。是仅次于圣字的对人的至高评价。
行义合道曰贤。新改贤者,贤于人之谓也。故不可以一行当之,惟其行事举合于道,而后可以为贤也。苟以一行当贤行,贤者不可胜举矣。凡旧法智而好谋,彰善掩过之类,皆归之他谥,而不以贤命之。
这是苏洵解释贤字做谥号时作何解,我非常认同。
那么这个角度来讲,此时的袭人当得起这个贤字吗?我觉得从当时社会主流三观角度来看,袭人一生追随那个社会的礼教,就像颜回一生追随孔圣人的儒学,是行事举合于道,那个时候的袭人,完全当得起这个贤字之评语。
可袭人后来也是在成长变化的,晴雯被撵一事先不说,单说判词里明确的,她改嫁蒋玉菡,在那个时候,这已经是当时社会对女性德行有损的最大诟病了。那美眉如何解释此时贤字对于袭人的意义呢?
袭人贤能,但她也会逾礼和宝玉偷欢,也会嫉妒同样被宝玉喜爱的晴雯,更会趋利避害,投诚王夫人自保。这样的袭人我觉得更真实可信。
这也是我觉得贤字之于袭人,重才不重德,更不是说她善,纯,良的原因之一。
更不要说,颜回误会妻子与人偷情,尚且起了杀心,若不是孔子有教训在前,恐怕她老婆妹妹就冤死在他剑下。孔子说非礼勿视那一段时,颜回就连家门都不敢出了,因为他也做不到完全的四勿。
就是孔子本人,也做不到他说的那些德行。拿那些来要求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做到的,除非是真神,不然就是伪圣假贤。
颜回这样的先贤尚且做不到完全没有私欲私心,美眉为何觉得袭人这样的小丫鬟当得起这个贤字,就会半点坏心都没有,半点亏心事不做呢?
再说美眉举的伯夷叔齐之例,是求仁得仁的贤人,这也是“合道”,无关良善。
其实美眉如果真的通读孔子儒学,就会知道,孔子所说的贤德,君子之仁,从来都不是肤浅的善良之意。而是品行高洁,智慧之心行正确之举。
那么袭人纵使是美眉所讲,儒家的贤德之人,也和单纯善良不能等同。儒家的君子,若为了自己的道,可是能够遇佛杀佛的。
此是我对贤之一字对于袭人的第一层解释。
第二层意思,就是我们跳出儒家的贤,来看贤字的本意。
美眉拿论语解贤字,论语再是经典之作,也是孔子及众徒的言行,贤字也是他们儒门的用法与解释,这就已经是经过一层解释了。那如果我要举例子,可以举出先人对贤字所做的别解。比如就拿孔子来讲,齐景公问晏婴孔子为人如何,三问而晏婴皆沉默以对。最后避不过才说“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
这里的贤人,明显就是指对君主有辅佐才能的人了。
下面晏婴就诟病孔子非贤人,我就不说了,哈哈,不能妄议美眉的偶像呀。偷笑。
所以说,一个字不同人用就有不同倚重。我不认为曹雪芹是儒门之人,所以我也不觉得他是用儒学里的贤字看袭人。
我更愿意拿说文解字这样的工具书来理解,没有任何思想或他人的诠释应用,而是回归这个字本身的意义。
我还是更倾向袭人贤字的重才不重德,更与善良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