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来了。MM为晴雯想象的进阶版人生很实际也很周全,只是晴雯姑娘再世为人也未必能虚心接受呢,哈哈。
其实要比晴雯和袭人谁的处世方式更正确、更高明,我倒也一时语塞了。正如MM所说,你蓄意谋划、竭力钻营来的东西,我可能视如草芥,而我悉心保全、全情投入的事物你又未必肯多瞧一眼,站在不同的价值体系里,谁又能说自己更高明呢?
老实说,这段时间和MM讨论《红楼梦》也着实让我对人生的根本意义做了一番重新思考。要论“个人价值”,谁来定义“价值”?如在曹雪芹的年代科举入仕才有价值,写本小说除了自娱自乐又有什么意义?可现在看来呢?一本《红楼梦》成了汉字文化圈里永远的丰碑,而状元榜眼们都去了哪里?
要讲“家国大义”,谁又说得清何以为“义”?如赵孟頫以大宋宗室身份出仕元朝,要在今天吃瓜网友的眼里那绝对脱不掉一顶“汉奸”帽子的,可说到他事实上为汉族文化的传承和繁衍起到的作用呢?况且到今天宋元恐怕也能算“国家内部矛盾”了。
又好像宝玉和袭人“文死谏,武死战”的那番辩论,“死名死节”也都未见得是“好死”,也别去笑话什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了。
所以不仅人人都有不同的价值标准,而且就算一个时代有所谓的“主流价值”但这一标准本身也在时间的长河里发生变化。凭空说一个平凡人活出的“价值”确实没法说清楚,因为标准难定。
我想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先不论一个人高明与否,只看看他/她在自己的价值体系里有没有活得“明白”。
我认为在普通人在“不蓄意伤害他人利益”的大前提下(大善和大恶之人除外,这样的人有超越我们常人的道德标准),每个个体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志向、目标(后称“理志标”),而有没有活“明白”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a.有没有树立明确的“理志标”(具体如“先赚一个亿”,抽象如“做个幸福的人”);b.有没有真诚地以正确的方式在努力;c.能否坦然接受任何结果。在这个定义下,活得“明白”的人大致有三种吧:
[list=1]
智慧型: 能树立实际可行的“理志标”,选择正确的实践道路,并坦然面对最终结果;
无畏型: 明知自己的“理志标”实现不了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在努力,并无怨无悔;
知足型: 不一定有明确的“理志标”或具体的实践行动, 但能真正做到“随遇而安”(自负盈亏,生死无怨)。
相反,没有活“明白”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种:
[list=1]
漫无目的型: 没有或无法为自己设立“理志标”,在人世间“坐以待毙”或者“乱闯乱撞”,但还总不知足,也总是怨天尤人。
自以为是型: 有明确的“理志标”,却固执地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最后怨天尤人。
由此可见,活没活明白最重要的还是看这人自己最终给自己的评判,“明白”的人可能会坦然受死了无挂碍,也可能带着未竟之志含恨而终但终究对此生所为没有一个“悔”字。总之在我看来,这样的人到死时或平和,或忿恨,但几乎没有纠结和矛盾。所以“明不明白”这是个要“盖棺”才能“论定”的事儿,晴雯是可以聊聊的,袭人,我似乎还没看到头呢。
好了,啰嗦这许多,我来说说我眼里的晴雯吧。
首先,晴雯此生有没有一个目标或是愿景呢?MM点出一个“傲”字,说她似乎从未违背本心,也从来不委屈自己。
但MM也指出了,这个“傲”是与她的身份和背景不匹配的,在那样的家庭,哪怕凤姐那样“霸王似的”人物都要审时度势,左右讨好,哪怕像老太太这样位高权重也都要全了礼数,一个小小的丫鬟怎能凭借一根傲骨,一腔傲气安稳一生呢?所以,如果“傲”是她的毕生所求,她要实践这个“理志标”就必然只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如果她到死都还“宁死不屈”,哪怕是叫骂着闭眼的,我也觉得她活着的时候至少是认清了自己的,她就是要与全世界抗争,就是为着“本心”而活,这样至少是个第2类“明白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可她临终为何要说“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呢?为什么要赌气而“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呢?可见她并不只为“本心”而活,到死也还念着“虚名”呢,念着不要成为别人眼里的“笑话”呢。既在意“虚名”,那平日为什么举止又轻浮得如此,偏教人拿住了把柄呢?我认为这是晴雯的“不明白”。
若是晴雯给宝玉指甲和贴身袄衣时说的是“管它虚名不虚名,但要你此后不要忘了我这份心也就罢了”,那她就真是至情至性、一“傲”到底的英雄人物了,可惜曹公让她最终“泄了气”,她还是一个糊里糊涂的小丫头,曹公给了她美丽、灵巧、真诚、勇敢,但要说“高洁”和“智慧”我认为就是有意要将晴雯“拔高”了。
1011s 发表于 12/12/2016 2:00:4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567577#73567577]
[/url]
哈哈,其实美眉分析的和我讲的是殊途同归啊。我一开始就说,晴雯是个糊涂人儿,也就是美眉说的活得不明白。咱们讲得是一回事。美眉比我分析得更深入,更有理性光芒,更条理清晰。
我是觉得晴雯的行为就像心智未全的小儿。美眉拿理智标这样的理性分析去理解晴雯,就像拿微积分去问一个小学生,晴雯与小学生一样,可能根本就不明白是何意义。
晴雯就是个小儿,无知但敏感,好胜但无力。
美眉说不明白晴雯为何行事说话那样矛盾,其实也是美眉是用成人理性的眼光来看晴雯的。如果你把她当心性未成的糊涂小儿,就很顺理成章了。看别的小丫头得了赏,小孩子会怎样呢?嘴上不服气,必要踩你是巴结领导的马屁精,但心里很是羡慕呢,于是自己也要得了赏才开心。这不就是个孩子嘛?!想想我们小学生阶段,很多时候不就是这样矛盾可笑吗?孩子有什么能力去分析自己的理志标呢?孩子只能处理眼前发生的事,甚至就连眼前事儿也都是全凭本心,喜怒皆形于色。所以晴雯才会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副小姐一样闲着,但看别人偷懒反不爽起来,因为孩子是不会自省的,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呀。
如果美眉仔细观察小孩子,青春期前的,就明白他们不管性情如何,都是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再大方懂事的孩子,也不明白自省是何意,不明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如果有孩子能做到,那也是大人要求的,他本心哪里会真得认同并懂得?
但小儿有小儿的可贵处,幼稚愚蠢很讨厌,可天真质朴也很可爱。
所以,我看晴雯和看袭人是一样的。没有特别的喜爱或厌恶。一个是懵懂小儿,一个是周全少女。
其实要了解一个人物的性格成因,离不开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为何晴雯没有成长成熟,心性一直像个孩子呢?
袭人和晴雯的成长环境相同而又不同,她们都不是家生子,都是被买进来的。
晴雯是十岁时被赖大买来的,此前她已经流落在牙婆手中,连父母故乡都不知。只有个血缘含混的姑舅哥哥吴贵,还是托了晴雯的人情面子才进来贾府做厨子。晴雯死时,直着嗓子喊一夜的,不是宝玉,是娘。可见她这一生,也不过是个希冀母亲关爱的可怜孩子。我觉得晴雯的心智是一直停留在了十岁前的,辗转被卖后,她的人生似乎就已经灭了亮光。
而她之所以能进贾府得了贾母的怜惜,是因为她模样出色且牙尖嘴利,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因此便认为这两样就是自己安身立命过上不再颠沛流离生活的根本,这又何错之有呢?她没有父母长辈来教导她,全靠自己摸索,自然是凭借一种本能,活得一团孩子气。偏她天生性情就是桀骜不驯的,这样悲苦的命运多舛只会加重这样的桀骜不驯。若天生是安静持重的性格,这样的命运或许会让她更加审时度势呢。
低贱的出身,颠沛流离的童年,无依无靠的背景,所以她才敏感倔强,最怕人家看不起她,轻贱了她。她也最看不起自轻自贱,偷东西自甘下流的小丫头。所以她无来由的傲气,心比天高,得罪所有人还不自知。书中可见,就是唯一亲人,那个姑舅哥哥在她好时攀附,不好时,何尝照顾她分毫?晴雯,可怜之至!说她是黛玉之影实在贴切,都是只有贾母这一个依靠罢了。而晴雯的这份依靠还不比黛玉,连血缘关系都没有,只是一丝欣赏和怜爱,太也靠不住。
再来看袭人。一样被卖。可袭人是在母兄的疼爱中,自愿卖身为家庭付出的。而袭人家拿这银子,几年间就翻了身,还总想着赎她出去。袭人何其幸福。有母亲哥哥的真心疼爱。袭人在成长中,从不缺爱,所以她更平和宽容。她也不缺教导,母亲哥哥就是她的人生依傍。能几年间就将家业发展得颇为兴隆,袭人家母兄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人,谋划经济经营也是有自己的一套。袭人和家里从未断了联系,她又怎会没有耳濡目染呢?袭人像宝钗,有母兄依傍,自然能从容成长,谋划自身。这是她和晴雯命运的不同,自然也是性格不同的很大成因。
就像晴雯死时的那句话,如果早知结局是这样的,就另有个道理,究竟是何道理?晴雯没有说,我们也无从猜测。但这样死时才有的觉悟,不管有无道理,都字字血泪,我觉得晴雯太可怜了。
晴雯一生不懂情也不懂爱,可,谁又真心给过她情和爱,教她领会过这人世间最美好温暖的亲情与爱呢?贾母吗?宝玉吗?都没有吧。
所以,我虽然觉得晴雯悲剧很大程度是性格使然,不是一味全赖命运不公。但我还是不忍心苛责晴雯,就像不忍心苛责一个懵懂的孩童。孩子纵有错,这错,也大部分在于大人们,以及大人们为她建造的这个污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