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宣布的行令规矩是压韵,并没有限定每句的长短。但是看众人的酒令,大多数是齐整的七言四句,偶尔有五言。这与七言、五言是最常见的韵诗体裁有关,想引一句诗,能想到的不是七言就是五言。其中黛玉八言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夹在其中,不引人注意也难。“也”算是个衬字,没它不影响内容,偏偏衬字是戏文里常见的。可以说如果黛玉不是听过见过这么一句话,而是当场用同样的典故自己作一句诗,也必然是齐齐整整的七言,不会是这种风格。
贾母:头上有青天。六桥梅花香彻骨。凑成一个蓬头鬼。这鬼抱住钟馗腿。
薛姨妈:梅花朵朵风前舞。十月梅花岭上香。织女牛郎会七夕。世人不及神仙乐。
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闲花落地听无声。日边红杏倚云栽。御园却被鸟衔出。
宝钗道:双双燕子语梁间。水荇牵风翠带长。三山半落青天外。处处风波处处愁。
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双瞻玉座引朝仪。仙杖香挑芍药 。
刘姥姥:是个庄家人(罢)。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贾母听到了,不见得当时反映过来,却会心中存疑。宴席散了,回头细想,或是找来鸳鸯问一句,“今儿黛玉那丫头说的令儿里“纱窗”什么的那一句也新鲜,可是个我不知道的典故?”如果回答是“我们也没听说过,听着象是戏词呢”(纯粹脑补、匆拍),也足够提醒贾母了。何况黛玉第一句就是广为人知的牡丹亭中的戏词,是自带的提示。
upperice 发表于 11/15/2016 8:58:07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5233#73325233][/url]
哈哈,MM贾母和鸳鸯之间的对话想得很自然,该赞一个。
我正是这个意思。我所见过的曲牌和词牌里的词句的字数都是3,4,5,7, 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是八个字。不过曲牌里为了表达更活泼是可以加衬字的,这个也对。但正因为有这么个“也”字作衬字,这一句要说是一句日常话恐怕也说得过去。我在想,她们这样的小姐们,什么“朱扉”啊“纱窗”啊都是日常见着的,见到鸳鸯那副牌,为了语言内容和红红绿绿的骨牌样子更形象,一下子想到“纱窗”、“红娘”也说不定。就好像刘姥姥那句“大火烧了毛毛虫”,显然只是一句自己编的粗话,但是跟鸳鸯所说的“绿配红”在形象上是很贴切的,其实也可以算是一个对得好的例子。所以,黛玉说出的这句不一定会让旁人那么警觉,可能就觉得她只是用了《西厢》的典,瞎编的一句也就糊弄过去了,大家这会儿可还都等着看刘姥姥的笑话呢。
当然,我现在也觉得,即便贾母没听出这是在引《西厢》里的原句,黛玉这样在公众场合一味拣这些“香艳”的典故说那可能也是很不妥的,如果说贾母事后想起来因此疑心起黛玉和宝玉间“纯洁”的兄妹情也的确不无可能。
不过,我前面的确是想错了,贾母十有八九猜到黛玉接触过西厢记不该女孩儿听的部分,贾母认为的接触途径却不是黛玉读了西厢,毕竟从外面夹带一本书进内院到黛玉手上,涉及的就不只一两个人,难度太大。真是如此,贾母不会如书中那般看似没有反应。贾母可能以为西厢这一句黛玉也是从伶人囗中听到的,那么贾府戏班中就该有人为此受惩罚。我去查了查,后文小生藕官的心上人小旦莳官早亡,不知是不是受此事牵连。
出了黛玉口误露西厢这件事,贾母对她还是有不满的。毕竟那是在客人面前失了贾家的脸面。前文有一段写宝玉或是探春出来见客,礼节得体,老祖母就自夸孩子在家中虽然顽劣些,在外人面前礼数是不缺的。可见贾母平时注重贾府的体面。当时席上的客人中,贾母不会在意刘姥姥,因为刘姥姥也听不出黛玉这句令不妥。可是薛姨妈有可能听出来,贾母不希望给人留下贾府闺阁不整的印象,一但传言出去,贾府面上无光,姐妹们结亲时也受影响。所以贾母后来正月十五宴席上的话,有敲打黛玉的意思,更主要的是最后几句,,向亲戚们表明贾家门风正派。薛姨妈等也很配合地表明听懂了。
还有关于贾母听过的西厢,已知的是《听琴》一折。
upperice 发表于 11/15/2016 10:52:50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6063#73326063][/url]
MM提到贾母有可能会迁怒那些唱戏的女孩子,这个想法新呐,我还要去细读一下。
您提到的那一回是第五十六回,甄家的四个女人来请安,谈话间贾母惊喜地发现在甄家还有一个和宝玉相貌、性情都极其相似的甄宝玉。这些甄家女人们感叹贾宝玉比甄宝玉懂事,还会和她们拉手问好,而甄宝玉平时只跟女孩儿玩,对于婆子什么的根本碰也不让碰。因此,贾母打圆场说了下面这番话:“我们这会子也打发人去见了你们宝玉,若拉他的手,他也自然勉强忍耐一时。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3754#73323754]455楼1011s的帖子[/url]
又查了查,原来贾母掰谎之后点的两折戏,《寻梦》出自牡丹亭,《下书》出自西厢记。红楼梦里牡丹亭和西厢记总是藕合起来出现。上一回宝黛读西厢,下一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行酒令,头一句牡丹亭《惊梦》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下一句西厢记里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贾母点戏也是一样一折。曹雪芹这样写,是不是在暗示这些情节同在一条伏线上呢?
另外《惊梦》里的确有描写杜丽娘梦中与书生欢好的少儿不宜段落,贾母点的《寻梦》则干净得多。贾母是不是在用这两出戏告诉薛姨妈等人,自家戏班的确演牡丹亭和西厢记,不一过都是这样经过挑选、老少咸宜的戏,绝没有那些淫词艳曲?
upperice 发表于 11/15/2016 11:07:4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2609#73332609][/url]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5233#73325233]457楼upperice的帖子[/url]听MM一说,曹公也许真是另有深意。我也要去读读西厢了。以前硬着头皮试过两次,都读不进去。忽然有些明白自己为何在钗黛中更理解宝钗了,和黛玉的心理真是隔得有点儿远呢。
经MM提醒,我今天开始想通读一遍《西厢记》(但由于阅读速度太慢,第二本都还没读完),本子里的确词好句好,突然能理解为什么宝玉会说“茶饭不思”了。
但是我也发现黛玉果真是深中了“《西厢》之毒”啊。还记得二十六回的时候黛玉默默对着幽窗念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一时钻进来笑她,她还臊得不行。这句也是出自《西厢》里崔莺莺的唱词,这时莺莺前一夜里刚和张生以诗相和见了第一面,这时便坐立不安地害起了相思。可见黛玉每日间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可都是书里的只言片语呢,也难怪她对牙牌令时脱口而出会是那两句了。
书里莺莺是这样唱出自己待人的态度的:“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这不俨然就是一个黛玉么?想她平日也是懒得理会人的,连北静王这样品格的王宫贵胄都没放在眼里呢,可一见到宝玉倒是觉得“何等眼熟到如此”。不知道心细如发的黛玉看到这里的莺莺,心里可有惺惺惜惺惺呢?
另外,直到我读到的地方,《西厢》与《红楼》倒有很多“巧合”似的。比如,张生姓张,名珙,字君瑞,这又是一个“玉字辈儿”的。
又如,里面对莺莺有一句描述是“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黛玉欣然接受“潇湘妃子”这个号时心里可曾想到书中的这一句呢?
更有当张生和莺莺夜里匆匆合诗完毕,张生见莺莺被红娘拉走,夜里那个辗转难眠,心急如焚,感叹道“他无缘,小生薄命”,这是不是又像极了“......我本无缘......卿何薄命”啊?
哈哈,今天好像挖到大宝藏了一样,希望明天能把全本读完,再来和大家分享细节。但就今天的收获来说,我认为曹公是露出痕迹要让黛玉的心理成长受到《西厢记》深远影响的,但曹公这样的安排只是让“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开了眼,怜取眼前人么?这里恐怕还是别的意思。
1011s 发表于 11/15/2016 11:51:1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2954#73332954][/url]
听MM一说,曹公也许真是另有深意。我也要去读读西厢了。以前硬着头皮试过两次,都读不进去。忽然有些明白自己为何在钗黛中更理解宝钗了,和黛玉的心理真是隔得有点儿远呢。
upperice 发表于 11/16/2016 1:07:26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3480#73333480][/url]
哈哈哈,美眉又为我的宇宙大小的疯狂脑洞找到了更多的佐证呀,黛玉确实是性别模糊的。
就是和湘云同睡那一节,我们看曹公是怎样描述的,“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哈哈哈,不正是我们黛公子自知身份而行嘛!湘云就不晓得真相了,枕边青丝拖拽,雪臂外露,睡得娇憨无比。
看,这就合上榫咧!哈哈哈,为我的机智点个赞!
好吧,我有些走火入魔了,美眉不用搭理我了。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11/2016 3:49:1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93574#73293574][/url]
这里居然有这么高的楼。。要回头慢慢看。
ebc 发表于 11/15/2016 5:59:5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0084#73330084][/url]
哈哈,我又来了。这两天没来是因为我忙着搞我的anniversary ,结婚十年,值得一贺啊。
许久没看到MM上来啦,是已经开始创作“黛玉公子”了吗?哈哈,写好了一定要给我机会拜读啊!
记得以前和MM说到过宝琴。这两天翻书,发现“琴”有一个异体字是“𨨖”,从玉从金呐,而且是“双玉”。于是脑洞又开了,你看宝琴之所以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bug”会不会是因为曹公有意把宝、黛、钗三人的好处都放在了她一人的身上呢?她这个人本身就是“钗黛合一”?
1011s 发表于 11/16/2016 12:32:2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6167#73336167][/url]
哈哈,我又来了。这两天没来是因为我忙着搞我的anniversary ,结婚十年,值得一贺啊。
美眉这个琴字解得妙啊!
等我忙完今晚的庆祝,明天回来再好好和楼里姐妹们聊。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16/2016 3:40:0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8053#73338053][/url]
哈哈。。不行啊,我露怯啦。读书太不仔细了,没法跟这里的mm深入讨论,只有钦佩欣赏的份了
哈哈,大家聊着聊着就积攒下这么多了。
兄台别走,也留下来聊上个把钟头如何?
1011s 发表于 11/16/2016 1:03:1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6450#73336450][/url]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5233#73325233]457楼upperice的帖子[/url]
经MM提醒,我今天开始想通读一遍《西厢记》(但由于阅读速度太慢,第二本都还没读完),本子里的确词好句好,突然能理解为什么宝玉会说“茶饭不思”
另外,直到我读到的地方,《西厢》与《红楼》倒有很多“巧合”似的。比如,张生姓张,名珙,字君瑞,这又是一个“玉字辈儿”的。
又如,里面对莺莺有一句描述是“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黛玉欣然接受“潇湘妃子”这个号时心里可曾想到书中的这一句呢?
1011s 发表于 11/15/2016 11:51:1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2954#73332954][/url]
多谢美眉,昨晚确实wonderful ,哈哈,希望大家都幸福!看到两位美眉聊西厢和牡丹亭,我收过一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点评本,有插画,很美好,在这里给两位推荐。
哇,一定要好好庆祝!Happy anniversary! 祝MM家庭美满,幸福长远!
1011s 发表于 11/16/2016 6:02:0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9171#73339171][/url]
同意。红楼梦受牡丹亭,西厢记的影响很深,书里处处可见痕迹。而且红楼梦整体的创作手法都更像戏曲剧本,而非传统话本小说。人物出场的描述更是典型的戏曲“亮相”手法,很多场景对话也是舞台范儿十足,比如宝钗和宝黛三人就负荆请罪一语打机锋,凤姐儿抚颊说谁吃了辣姜不成?这一节这样典型的剧本写作手法,是那样鲜活。人物心理描述,人物行为深层分析却很少,这也有别于传统小说,更偏戏剧创作手法。
张君瑞虽然是西厢记的男主,却是贾瑞一类的人品,眼里心里只有美色。曹公会不会因为不喜欢这个人物,特地在红楼梦里写了个贾瑞,让他亡于凤姐的相思局呢?
upperice 发表于 11/17/2016 2:19:53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42850#73342850][/url]
张君瑞虽然是西厢记的男主,却是贾瑞一类的人品,眼里心里只有美色。曹公会不会因为不喜欢这个人物,特地在红楼梦里写了个贾瑞,让他亡于凤姐的相思局呢?
upperice 发表于 11/17/2016 2:19:53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42850#73342850][/url]
MM看得很准呐!我这两天看《西厢记》戏文,觉得辞藻虽好,但并不很是“动人”,也是因为其中“欲”多而“情”少之故。记得《红楼梦》第一回里就有空空道人和石头的一番对话,那里把此书和“才子佳人”一类的传奇做了比较,意思其实和“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的那番话大同小异,摘一小句在这里:“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可见曹公其实很清楚他写的故事和“淫邀艳约,私订偷盟”的那些野史在情节内容和思想内涵上都是不一样的。
之前有看到《西厢记》改自元稹的《会真记》(或者《莺莺传》,都说元稹自己就是张君瑞的原型),说实话,带着今人的眼光真的很难认同故事原有的价值观(但我的确又很难撇下自己既有的立场和道德观)。
元稹写的《会真记》是个“始乱终弃”的故事(貌似“始乱终弃”这个词就出自这里),张君瑞不但最终抛弃了崔莺莺,反而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有一番宏论,说莺莺美貌异常,近神似妖,是天生的“尤物”,他张君瑞道行有限,受不住这般诱惑,于是只好痛斩情丝,回归正途。原文是这样的: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我一看就只有呵呵了。
我觉得曹公远高于寻常才子佳人套路的地方在于,他的作品里很清楚地把“情”和“欲”作为男女关系里两个不同的parameters, “欲”是身体层面的吸引、合欢,“情”是精神世界的依恋、共鸣,这应该是两个独立的向度(虽然常常在一组人物关系里同时存在),但一般才子佳人里都是情欲混淆,而通常“情”只是点缀,“欲”才是实质。
《红楼梦》里刻画的是以公府侯门为背景的众生相,就像书里所说的,是“实录其事”,所以所记叙的人物关系是跟在现实生活里一样,遍布在这条从“欲”到“情”的光谱里的。
比如MM所说的,贾瑞对王熙凤就只有“欲”没有“情”,所以他对着“风月宝鉴”里的凤姐的皮相就能满足得丢了性命。我认为“欲”极就容易使人“忘情”,想要便要,性命可抛,好像一切放肆都有了理由,但是此欲一泄便休了。好像贾琏跟多姑娘还有一句“你就是'娘娘'!那里还管什么'娘娘'呢!”薛蟠为了霸占香菱也管不得伤人性命,自陷官司了。同样地,茗烟对那个叫“卍儿”的小丫鬟,贾琏对秋桐、对鲍二家的,贾珍对尤二姐、对尤三姐都是这般。
当然,在光谱的另一头就有只有“情”而没有“欲”的,但凡是人都是有其动物性的,能做到真正“无欲无求”的就恐怕只有“圣人”和“神仙”了。然而退一步讲,“情”远远多于“欲”的倒是有几个例子。比如,黛玉对宝玉,妙玉对宝玉,恐怕尤三姐对柳湘莲也是算得上的。但是我觉得只有发乎于“情”才能止乎于礼,真情教人克制,为保全彼此的清誉也好,为成全这份情感的纯粹也罢,总之是真心爱着就想要去“保全”、去“成全”,因而妄动不得。这样的感情绝不止于皮肉,更苛求于情愫的往来,思想的交互,精神的辉映,这是曹公之笔最动人之处。
而好像正态分布一样,绝大部分的情爱关系都是在光谱中间的某一点上。比如,贾琏对尤二姐,不计二姐名誉偷娶私藏是真,二姐死去之后的悲痛也是真。也如贾珍对秦可卿,枉顾伦理道德垂涎觊觎是真,秦氏之丧哭天抢地的悲戚也是真。还有秦钟与智能儿,贾云与小红,贾蔷与龄官(这个有待认定),总之曹公让我们看到“情”和“欲”之间的复杂纠缠,而不是像张君瑞偷欢后一句“忍情”就能轻巧了事的。
多谢美眉,昨晚确实wonderful ,哈哈,希望大家都幸福!看到两位美眉聊西厢和牡丹亭,我收过一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点评本,有插画,很美好,在这里给两位推荐。
也是我为数不多从国内带过来的实体书之一,当然,红楼梦是必带的。
图片里翻开的那一本是桃花扇,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最爱还是牡丹亭,西厢也感觉一般,还是情不知所起的牡丹亭最合我心意。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17/2016 5:10:02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47864#73347864][/url]
同意。红楼梦受牡丹亭,西厢记的影响很深,书里处处可见痕迹。而且红楼梦整体的创作手法都更像戏曲剧本,而非传统话本小说。人物出场的描述更是典型的戏曲“亮相”手法,很多场景对话也是舞台范儿十足,比如宝钗和宝黛三人就负荆请罪一语打机锋,凤姐儿抚颊说谁吃了辣姜不成?这一节这样典型的剧本写作手法,是那样鲜活。人物心理描述,人物行为深层分析却很少,这也有别于传统小说,更偏戏剧创作手法。
所以也有红学界提出,红楼梦原书大约就是戏剧剧本,后经几回更改,到了曹公这里,加上许多自己的人生经历,才成就了这本千古奇书。
这也解释了为何书里很多故事有着旧时话本或戏剧的影子,比如秦可卿,尤氏姐妹,以及美眉说的风月宝鉴贾瑞一节等等,都有很浓郁的戏剧风。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17/2016 5:21:3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47954#73347954][/url]
哈哈。。不行啊,我露怯啦。读书太不仔细了,没法跟这里的mm深入讨论,只有钦佩欣赏的份了
ebc 发表于 11/16/2016 6:08:15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9209#73339209][/url]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编辑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