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0万+|回复:824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关于钗黛之争的一点迷思——我们不偏私,不诋毁,要认认真真地来聊这些个好姑娘~~~~

头像
0操作461 #
头像
461 #
0
16-11-15 23:0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3754#73323754]455楼1011s的帖子[/url] 又查了查,原来贾母掰谎之后点的两折戏,《寻梦》出自牡丹亭,《下书》出自西厢记。红楼梦里牡丹亭和西厢记总是藕合起来出现。上一回宝黛读西厢,下一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行酒令,头一句牡丹亭《惊梦》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下一句西厢记里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贾母点戏也是一样一折。曹雪芹这样写,是不是在暗示这些情节同在一条伏线上呢? 另外《惊梦》里的确有描写杜丽娘梦中与书生欢好的少儿不宜段落,贾母点的《寻梦》则干净得多。贾母是不是在用这两出戏告诉薛姨妈等人,自家戏班的确演牡丹亭和西厢记,不一过都是这样经过挑选、老少咸宜的戏,绝没有那些淫词艳曲?
头像
0操作462 #
头像
462 #
0
16-11-15 23:5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鸳鸯宣布的行令规矩是压韵,并没有限定每句的长短。但是看众人的酒令,大多数是齐整的七言四句,偶尔有五言。这与七言、五言是最常见的韵诗体裁有关,想引一句诗,能想到的不是七言就是五言。其中黛玉八言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夹在其中,不引人注意也难。“也”算是个衬字,没它不影响内容,偏偏衬字是戏文里常见的。可以说如果黛玉不是听过见过这么一句话,而是当场用同样的典故自己作一句诗,也必然是齐齐整整的七言,不会是这种风格。

贾母:头上有青天。六桥梅花香彻骨。凑成一个蓬头鬼。这鬼抱住钟馗腿。
薛姨妈:梅花朵朵风前舞。十月梅花岭上香。织女牛郎会七夕。世人不及神仙乐。
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闲花落地听无声。日边红杏倚云栽。御园却被鸟衔出。
宝钗道:双双燕子语梁间。水荇牵风翠带长。三山半落青天外。处处风波处处愁。
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双瞻玉座引朝仪。仙杖香挑芍药 。
刘姥姥:是个庄家人(罢)。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贾母听到了,不见得当时反映过来,却会心中存疑。宴席散了,回头细想,或是找来鸳鸯问一句,“今儿黛玉那丫头说的令儿里“纱窗”什么的那一句也新鲜,可是个我不知道的典故?”如果回答是“我们也没听说过,听着象是戏词呢”(纯粹脑补、匆拍),也足够提醒贾母了。何况黛玉第一句就是广为人知的牡丹亭中的戏词,是自带的提示。
upperice 发表于 11/15/2016 8:58:07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5233#73325233][/url]

哈哈,MM贾母和鸳鸯之间的对话想得很自然,该赞一个。

我正是这个意思。我所见过的曲牌和词牌里的词句的字数都是3,4,5,7, 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是八个字。不过曲牌里为了表达更活泼是可以加衬字的,这个也对。但正因为有这么个“也”字作衬字,这一句要说是一句日常话恐怕也说得过去。我在想,她们这样的小姐们,什么“朱扉”啊“纱窗”啊都是日常见着的,见到鸳鸯那副牌,为了语言内容和红红绿绿的骨牌样子更形象,一下子想到“纱窗”、“红娘”也说不定。就好像刘姥姥那句“大火烧了毛毛虫”,显然只是一句自己编的粗话,但是跟鸳鸯所说的“绿配红”在形象上是很贴切的,其实也可以算是一个对得好的例子。所以,黛玉说出的这句不一定会让旁人那么警觉,可能就觉得她只是用了《西厢》的典,瞎编的一句也就糊弄过去了,大家这会儿可还都等着看刘姥姥的笑话呢。


当然,我现在也觉得,即便贾母没听出这是在引《西厢》里的原句,黛玉这样在公众场合一味拣这些“香艳”的典故说那可能也是很不妥的,如果说贾母事后想起来因此疑心起黛玉和宝玉间“纯洁”的兄妹情也的确不无可能。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63 #
头像
463 #
0
16-11-15 23:5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5233#73325233]457楼upperice的帖子[/url] 经MM提醒,我今天开始想通读一遍《西厢记》(但由于阅读速度太慢,第二本都还没读完),本子里的确词好句好,突然能理解为什么宝玉会说“茶饭不思”了。 但是我也发现黛玉果真是深中了“《西厢》之毒”啊。还记得二十六回的时候黛玉默默对着幽窗念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一时钻进来笑她,她还臊得不行。这句也是出自《西厢》里崔莺莺的唱词,这时莺莺前一夜里刚和张生以诗相和见了第一面,这时便坐立不安地害起了相思。可见黛玉每日间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可都是书里的只言片语呢,也难怪她对牙牌令时脱口而出会是那两句了。 书里莺莺是这样唱出自己待人的态度的:“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这不俨然就是一个黛玉么?想她平日也是懒得理会人的,连北静王这样品格的王宫贵胄都没放在眼里呢,可一见到宝玉倒是觉得“何等眼熟到如此”。不知道心细如发的黛玉看到这里的莺莺,心里可有惺惺惜惺惺呢? 另外,直到我读到的地方,《西厢》与《红楼》倒有很多“巧合”似的。比如,张生姓张,名珙,字君瑞,这又是一个“玉字辈儿”的。 又如,里面对莺莺有一句描述是“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黛玉欣然接受“潇湘妃子”这个号时心里可曾想到书中的这一句呢? 更有当张生和莺莺夜里匆匆合诗完毕,张生见莺莺被红娘拉走,夜里那个辗转难眠,心急如焚,感叹道“他无缘,小生薄命”,这是不是又像极了“......我本无缘......卿何薄命”啊? 哈哈,今天好像挖到大宝藏了一样,希望明天能把全本读完,再来和大家分享细节。但就今天的收获来说,我认为曹公是露出痕迹要让黛玉的心理成长受到《西厢记》深远影响的,但曹公这样的安排只是让“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开了眼,怜取眼前人么?这里恐怕还是别的意思。
头像
0操作464 #
头像
464 #
0
16-11-16 00:1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不过,我前面的确是想错了,贾母十有八九猜到黛玉接触过西厢记不该女孩儿听的部分,贾母认为的接触途径却不是黛玉读了西厢,毕竟从外面夹带一本书进内院到黛玉手上,涉及的就不只一两个人,难度太大。真是如此,贾母不会如书中那般看似没有反应。贾母可能以为西厢这一句黛玉也是从伶人囗中听到的,那么贾府戏班中就该有人为此受惩罚。我去查了查,后文小生藕官的心上人小旦莳官早亡,不知是不是受此事牵连。

出了黛玉口误露西厢这件事,贾母对她还是有不满的。毕竟那是在客人面前失了贾家的脸面。前文有一段写宝玉或是探春出来见客,礼节得体,老祖母就自夸孩子在家中虽然顽劣些,在外人面前礼数是不缺的。可见贾母平时注重贾府的体面。当时席上的客人中,贾母不会在意刘姥姥,因为刘姥姥也听不出黛玉这句令不妥。可是薛姨妈有可能听出来,贾母不希望给人留下贾府闺阁不整的印象,一但传言出去,贾府面上无光,姐妹们结亲时也受影响。所以贾母后来正月十五宴席上的话,有敲打黛玉的意思,更主要的是最后几句,,向亲戚们表明贾家门风正派。薛姨妈等也很配合地表明听懂了。


还有关于贾母听过的西厢,已知的是《听琴》一折。


upperice 发表于 11/15/2016 10:52:50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6063#73326063][/url]

MM提到贾母有可能会迁怒那些唱戏的女孩子,这个想法新呐,我还要去细读一下。


您提到的那一回是第五十六回,甄家的四个女人来请安,谈话间贾母惊喜地发现在甄家还有一个和宝玉相貌、性情都极其相似的甄宝玉。这些甄家女人们感叹贾宝玉比甄宝玉懂事,还会和她们拉手问好,而甄宝玉平时只跟女孩儿玩,对于婆子什么的根本碰也不让碰。因此,贾母打圆场说了下面这番话:“我们这会子也打发人去见了你们宝玉,若拉他的手,他也自然勉强忍耐一时。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我当时也注意到这一回,因为这里告诉我们,贾母的溺爱是有原则有底线的,那就是“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而我们在清虚观那一回也知道了,贾母对宝玉媳妇的标准只有两个:1. 模样好(贾母真是个雷打不动的“颜控”啊);2. 性情好。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贾母对于宝黛婚姻不一定会坚持到底,论模样黛玉自是不必说,可是论“性情”和“礼数”黛玉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宝玉和黛玉在清虚观就大闹了一场,还惹得贾母捶胸顿足地大哭一场。而正如MM所说,黛玉行酒令时又那么不小心当众用了《牡丹》、《西厢》的典,这似乎也不是周全的礼数。而越到后来黛玉的身体又越是每况日下,加之甄家、史家连连坏事,贾母对宝黛之姻会不会动摇呢?
头像
0操作465 #
头像
465 #
0
16-11-16 00:2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3754#73323754]455楼1011s的帖子[/url]

又查了查,原来贾母掰谎之后点的两折戏,《寻梦》出自牡丹亭,《下书》出自西厢记。红楼梦里牡丹亭和西厢记总是藕合起来出现。上一回宝黛读西厢,下一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行酒令,头一句牡丹亭《惊梦》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下一句西厢记里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贾母点戏也是一样一折。曹雪芹这样写,是不是在暗示这些情节同在一条伏线上呢?

另外《惊梦》里的确有描写杜丽娘梦中与书生欢好的少儿不宜段落,贾母点的《寻梦》则干净得多。贾母是不是在用这两出戏告诉薛姨妈等人,自家戏班的确演牡丹亭和西厢记,不一过都是这样经过挑选、老少咸宜的戏,绝没有那些淫词艳曲?
upperice 发表于 11/15/2016 11:07:4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2609#73332609][/url]

《惠明下书》的确没有问题,几乎都是武生的戏,打打闹闹的,没有涉及情爱。

但《寻梦》我认为还是有些出我意料的,听起来少女春心荡漾之情思也是很露骨啊。贴几片大家品评一下:

【忒忒令】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似牡丹亭畔。嵌雕阑芍药芽儿浅,一丝丝垂杨线,一丢丢榆荚钱。线儿春甚金钱吊转!呀,昨日那书生将柳枝要我题咏,强我欢会之时。好不话长!

【嘉庆子】是谁家少俊来近远,敢迤逗这香闺去沁园?话到其间腼腆。他捏这眼,奈烦也天;咱噷这口,待酬言。

【尹令】那书生可意呵,咱不是前生爱眷,又素乏平生半面。则道来生出现,乍便今生梦见。生就个书生,恰恰生生抱咱去眠。那些好不动人春意也。

【品令】他倚太湖石,立着咱玉婵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捱过雕阑,转过秋千,掯着裙花展。敢席着地,怕天瞧见。好一会分明,美满幽香不可言。梦到正好时节,甚花片儿吊下来也!

【豆叶黄】他兴心儿紧咽咽,呜着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等闲间把一个照人儿昏善,那般形现,那般软绵。忑一片撒花心的红影儿吊将来半天。敢是咱梦魂儿厮缠?咳,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66 #
头像
466 #
0
16-11-16 01:0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5233#73325233]457楼upperice的帖子[/url]

经MM提醒,我今天开始想通读一遍《西厢记》(但由于阅读速度太慢,第二本都还没读完),本子里的确词好句好,突然能理解为什么宝玉会说“茶饭不思”了。
但是我也发现黛玉果真是深中了“《西厢》之毒”啊。还记得二十六回的时候黛玉默默对着幽窗念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一时钻进来笑她,她还臊得不行。这句也是出自《西厢》里崔莺莺的唱词,这时莺莺前一夜里刚和张生以诗相和见了第一面,这时便坐立不安地害起了相思。可见黛玉每日间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可都是书里的只言片语呢,也难怪她对牙牌令时脱口而出会是那两句了。
书里莺莺是这样唱出自己待人的态度的:“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这不俨然就是一个黛玉么?想她平日也是懒得理会人的,连北静王这样品格的王宫贵胄都没放在眼里呢,可一见到宝玉倒是觉得“何等眼熟到如此”。不知道心细如发的黛玉看到这里的莺莺,心里可有惺惺惜惺惺呢?
另外,直到我读到的地方,《西厢》与《红楼》倒有很多“巧合”似的。比如,张生姓张,名珙,字君瑞,这又是一个“玉字辈儿”的。
又如,里面对莺莺有一句描述是“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黛玉欣然接受“潇湘妃子”这个号时心里可曾想到书中的这一句呢?
更有当张生和莺莺夜里匆匆合诗完毕,张生见莺莺被红娘拉走,夜里那个辗转难眠,心急如焚,感叹道“他无缘,小生薄命”,这是不是又像极了“......我本无缘......卿何薄命”啊?

哈哈,今天好像挖到大宝藏了一样,希望明天能把全本读完,再来和大家分享细节。但就今天的收获来说,我认为曹公是露出痕迹要让黛玉的心理成长受到《西厢记》深远影响的,但曹公这样的安排只是让“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开了眼,怜取眼前人么?这里恐怕还是别的意思。
1011s 发表于 11/15/2016 11:51:1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2954#73332954][/url]
听MM一说,曹公也许真是另有深意。我也要去读读西厢了。以前硬着头皮试过两次,都读不进去。忽然有些明白自己为何在钗黛中更理解宝钗了,和黛玉的心理真是隔得有点儿远呢。
头像
0操作467 #
头像
467 #
0
16-11-16 12:1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听MM一说,曹公也许真是另有深意。我也要去读读西厢了。以前硬着头皮试过两次,都读不进去。忽然有些明白自己为何在钗黛中更理解宝钗了,和黛玉的心理真是隔得有点儿远呢。


upperice 发表于 11/16/2016 1:07:26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3480#73333480][/url]

我猜MM以前没读进去是因为剧本的格式吧,我一开始也是,什么“末”啊,“洁”啊,“科”啊,倒是借着对《红楼梦》的兴趣硬是把这些术语都查了一遍,哈哈,也是给自己普及了一下基础的戏曲知识。
不过戏文是真有好的。贴几片吧:

这一片的好是被曹公在书中点了名的: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隔花阴人远天涯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哈哈哈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弩箭乍离弦。

没想到这么个“浓词艳曲”里的黄河也可以是这样的。

【二煞】院宇深,枕簟凉,一灯孤影摇书幌。纵然酬得今生志,着甚支吾此夜长。睡不着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槌床。
这语言好鲜活啊,看得我也跟着睡不着了,要“捣枕槌床”了,哈哈
头像
0操作468 #
头像
468 #
0
16-11-16 12:2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3480#73333480]466楼upperice的帖子[/url] 不过MM能更体贴宝钗说明您原本是大方持重的人。像我以前就老喜欢拿黛玉来合理化自己的小任性,现在想来还是可笑得很。
头像
0操作469 #
头像
469 #
0
16-11-16 12:3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哈哈哈,美眉又为我的宇宙大小的疯狂脑洞找到了更多的佐证呀,黛玉确实是性别模糊的。
就是和湘云同睡那一节,我们看曹公是怎样描述的,“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哈哈哈,不正是我们黛公子自知身份而行嘛!湘云就不晓得真相了,枕边青丝拖拽,雪臂外露,睡得娇憨无比。
看,这就合上榫咧!哈哈哈,为我的机智点个赞!
好吧,我有些走火入魔了,美眉不用搭理我了。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11/2016 3:49:1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93574#73293574][/url]


许久没看到MM上来啦,是已经开始创作“黛玉公子”了吗?哈哈,写好了一定要给我机会拜读啊!

记得以前和MM说到过宝琴。这两天翻书,发现“琴”有一个异体字是“𨨖”,从玉从金呐,而且是“双玉”。于是脑洞又开了,你看宝琴之所以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bug”会不会是因为曹公有意把宝、黛、钗三人的好处都放在了她一人的身上呢?她这个人本身就是“钗黛合一”?
头像
0操作470 #
头像
470 #
0
16-11-16 13:0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这里居然有这么高的楼。。要回头慢慢看。
ebc 发表于 11/15/2016 5:59:5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0084#73330084][/url]

哈哈,大家聊着聊着就积攒下这么多了。

兄台别走,也留下来聊上个把钟头如何?[em63]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71 #
头像
471 #
0
16-11-16 15:4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许久没看到MM上来啦,是已经开始创作“黛玉公子”了吗?哈哈,写好了一定要给我机会拜读啊!

记得以前和MM说到过宝琴。这两天翻书,发现“琴”有一个异体字是“𨨖”,从玉从金呐,而且是“双玉”。于是脑洞又开了,你看宝琴之所以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bug”会不会是因为曹公有意把宝、黛、钗三人的好处都放在了她一人的身上呢?她这个人本身就是“钗黛合一”?





1011s 发表于 11/16/2016 12:32:2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6167#73336167][/url]
哈哈,我又来了。这两天没来是因为我忙着搞我的anniversary ,结婚十年,值得一贺啊。
美眉这个琴字解得妙啊!
等我忙完今晚的庆祝,明天回来再好好和楼里姐妹们聊。
头像
0操作472 #
头像
472 #
0
16-11-16 18: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哈哈,我又来了。这两天没来是因为我忙着搞我的anniversary ,结婚十年,值得一贺啊。
美眉这个琴字解得妙啊!
等我忙完今晚的庆祝,明天回来再好好和楼里姐妹们聊。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16/2016 3:40:0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8053#73338053][/url]

哇,一定要好好庆祝!Happy anniversary! 祝MM家庭美满,幸福长远!
头像
0操作473 #
头像
473 #
0
16-11-16 18:0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哈哈,大家聊着聊着就积攒下这么多了。

兄台别走,也留下来聊上个把钟头如何?[em63]


1011s 发表于 11/16/2016 1:03:1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6450#73336450][/url]
哈哈。。不行啊,我露怯啦。读书太不仔细了,没法跟这里的mm深入讨论,只有钦佩欣赏的份了[em80]
头像
0操作474 #
头像
474 #
0
16-11-17 02:1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5233#73325233]457楼upperice的帖子[/url]

经MM提醒,我今天开始想通读一遍《西厢记》(但由于阅读速度太慢,第二本都还没读完),本子里的确词好句好,突然能理解为什么宝玉会说“茶饭不思”
另外,直到我读到的地方,《西厢》与《红楼》倒有很多“巧合”似的。比如,张生姓张,名珙,字君瑞,这又是一个“玉字辈儿”的。
又如,里面对莺莺有一句描述是“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黛玉欣然接受“潇湘妃子”这个号时心里可曾想到书中的这一句呢?

1011s 发表于 11/15/2016 11:51:1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2954#73332954][/url]

张君瑞虽然是西厢记的男主,却是贾瑞一类的人品,眼里心里只有美色。曹公会不会因为不喜欢这个人物,特地在红楼梦里写了个贾瑞,让他亡于凤姐的相思局呢?
头像
0操作475 #
头像
475 #
0
16-11-17 17: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哇,一定要好好庆祝!Happy anniversary! 祝MM家庭美满,幸福长远!


1011s 发表于 11/16/2016 6:02:0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9171#73339171][/url]
多谢美眉,昨晚确实wonderful ,哈哈,希望大家都幸福!看到两位美眉聊西厢和牡丹亭,我收过一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点评本,有插画,很美好,在这里给两位推荐。
也是我为数不多从国内带过来的实体书之一,当然,红楼梦是必带的。
图片里翻开的那一本是桃花扇,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最爱还是牡丹亭,西厢也感觉一般,还是情不知所起的牡丹亭最合我心意。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76 #
头像
476 #
0
16-11-17 17:2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张君瑞虽然是西厢记的男主,却是贾瑞一类的人品,眼里心里只有美色。曹公会不会因为不喜欢这个人物,特地在红楼梦里写了个贾瑞,让他亡于凤姐的相思局呢?

upperice 发表于 11/17/2016 2:19:53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42850#73342850][/url]
同意。红楼梦受牡丹亭,西厢记的影响很深,书里处处可见痕迹。而且红楼梦整体的创作手法都更像戏曲剧本,而非传统话本小说。人物出场的描述更是典型的戏曲“亮相”手法,很多场景对话也是舞台范儿十足,比如宝钗和宝黛三人就负荆请罪一语打机锋,凤姐儿抚颊说谁吃了辣姜不成?这一节这样典型的剧本写作手法,是那样鲜活。人物心理描述,人物行为深层分析却很少,这也有别于传统小说,更偏戏剧创作手法。
所以也有红学界提出,红楼梦原书大约就是戏剧剧本,后经几回更改,到了曹公这里,加上许多自己的人生经历,才成就了这本千古奇书。
这也解释了为何书里很多故事有着旧时话本或戏剧的影子,比如秦可卿,尤氏姐妹,以及美眉说的风月宝鉴贾瑞一节等等,都有很浓郁的戏剧风。
头像
0操作477 #
头像
477 #
0
16-11-17 18:4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张君瑞虽然是西厢记的男主,却是贾瑞一类的人品,眼里心里只有美色。曹公会不会因为不喜欢这个人物,特地在红楼梦里写了个贾瑞,让他亡于凤姐的相思局呢?

upperice 发表于 11/17/2016 2:19:53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42850#73342850][/url]

MM看得很准呐!我这两天看《西厢记》戏文,觉得辞藻虽好,但并不很是“动人”,也是因为其中“欲”多而“情”少之故。记得《红楼梦》第一回里就有空空道人和石头的一番对话,那里把此书和“才子佳人”一类的传奇做了比较,意思其实和“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的那番话大同小异,摘一小句在这里:“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可见曹公其实很清楚他写的故事和“淫邀艳约,私订偷盟”的那些野史在情节内容和思想内涵上都是不一样的。


之前有看到《西厢记》改自元稹的《会真记》(或者《莺莺传》,都说元稹自己就是张君瑞的原型),说实话,带着今人的眼光真的很难认同故事原有的价值观(但我的确又很难撇下自己既有的立场和道德观)。

元稹写的《会真记》是个“始乱终弃”的故事(貌似“始乱终弃”这个词就出自这里),张君瑞不但最终抛弃了崔莺莺,反而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有一番宏论,说莺莺美貌异常,近神似妖,是天生的“尤物”,他张君瑞道行有限,受不住这般诱惑,于是只好痛斩情丝,回归正途。原文是这样的: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我一看就只有呵呵了。


我觉得曹公远高于寻常才子佳人套路的地方在于,他的作品里很清楚地把“情”和“欲”作为男女关系里两个不同的parameters, “欲”是身体层面的吸引、合欢,“情”是精神世界的依恋、共鸣,这应该是两个独立的向度(虽然常常在一组人物关系里同时存在),但一般才子佳人里都是情欲混淆,而通常“情”只是点缀,“欲”才是实质。


《红楼梦》里刻画的是以公府侯门为背景的众生相,就像书里所说的,是“实录其事”,所以所记叙的人物关系是跟在现实生活里一样,遍布在这条从“欲”到“情”的光谱里的。

比如MM所说的,贾瑞对王熙凤就只有“欲”没有“情”,所以他对着“风月宝鉴”里的凤姐的皮相就能满足得丢了性命。我认为“欲”极就容易使人“忘情”,想要便要,性命可抛,好像一切放肆都有了理由,但是此欲一泄便休了。好像贾琏跟多姑娘还有一句“你就是'娘娘'!那里还管什么'娘娘'呢!”薛蟠为了霸占香菱也管不得伤人性命,自陷官司了。同样地,茗烟对那个叫“卍儿”的小丫鬟,贾琏对秋桐、对鲍二家的,贾珍对尤二姐、对尤三姐都是这般。


当然,在光谱的另一头就有只有“情”而没有“欲”的,但凡是人都是有其动物性的,能做到真正“无欲无求”的就恐怕只有“圣人”和“神仙”了。然而退一步讲,“情”远远多于“欲”的倒是有几个例子。比如,黛玉对宝玉,妙玉对宝玉,恐怕尤三姐对柳湘莲也是算得上的。但是我觉得只有发乎于“情”才能止乎于礼,真情教人克制,为保全彼此的清誉也好,为成全这份情感的纯粹也罢,总之是真心爱着就想要去“保全”、去“成全”,因而妄动不得。这样的感情绝不止于皮肉,更苛求于情愫的往来,思想的交互,精神的辉映,这是曹公之笔最动人之处。


而好像正态分布一样,绝大部分的情爱关系都是在光谱中间的某一点上。比如,贾琏对尤二姐,不计二姐名誉偷娶私藏是真,二姐死去之后的悲痛也是真。也如贾珍对秦可卿,枉顾伦理道德垂涎觊觎是真,秦氏之丧哭天抢地的悲戚也是真。还有秦钟与智能儿,贾云与小红,贾蔷与龄官(这个有待认定),总之曹公让我们看到“情”和“欲”之间的复杂纠缠,而不是像张君瑞偷欢后一句“忍情”就能轻巧了事的。


私以为“尤物”一词是男权社会对女性极端物化的铁证,但老实说,如果不把对方当做和自己一样有情感、有思想、有抱负、有独立人格的平等的人,就很难有发生“真情”的可能;而没有“真情”的情爱关系也的确没有长远的生命力,也不能给我们常人带来给养和提升。即便曹公不一定能完全跳出当时时代的思想框架,但至少我认为他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否则,晴雯、龄官等人的形象就不会那么浓墨重彩,书里也不会那么来回强调“知己”二字了。
头像
0操作478 #
头像
478 #
0
16-11-17 20:5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多谢美眉,昨晚确实wonderful ,哈哈,希望大家都幸福!看到两位美眉聊西厢和牡丹亭,我收过一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点评本,有插画,很美好,在这里给两位推荐。
也是我为数不多从国内带过来的实体书之一,当然,红楼梦是必带的。
图片里翻开的那一本是桃花扇,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最爱还是牡丹亭,西厢也感觉一般,还是情不知所起的牡丹亭最合我心意。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17/2016 5:10:02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47864#73347864][/url]


哈哈,还是MM看的书多啊。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戏文,也就是以前爷爷在世的时候陪他老人家看过几出京剧,哼哼啊啊的,我的脑子里就嗡嗡嗡嗡。。。
不过我也决定跟MM学习,好好把《西厢》、《牡丹》都看一看,这样对曹公的用意可能会理解得更深刻一些。就目前读的这几折子还是很满意的,辞藻是真的美,都打算找些视频来看看啦~~~
头像
0操作479 #
头像
479 #
0
16-11-17 21:1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同意。红楼梦受牡丹亭,西厢记的影响很深,书里处处可见痕迹。而且红楼梦整体的创作手法都更像戏曲剧本,而非传统话本小说。人物出场的描述更是典型的戏曲“亮相”手法,很多场景对话也是舞台范儿十足,比如宝钗和宝黛三人就负荆请罪一语打机锋,凤姐儿抚颊说谁吃了辣姜不成?这一节这样典型的剧本写作手法,是那样鲜活。人物心理描述,人物行为深层分析却很少,这也有别于传统小说,更偏戏剧创作手法。
所以也有红学界提出,红楼梦原书大约就是戏剧剧本,后经几回更改,到了曹公这里,加上许多自己的人生经历,才成就了这本千古奇书。
这也解释了为何书里很多故事有着旧时话本或戏剧的影子,比如秦可卿,尤氏姐妹,以及美眉说的风月宝鉴贾瑞一节等等,都有很浓郁的戏剧风。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17/2016 5:21:3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47954#73347954][/url]

MM这个角度我还没想过。可能是清朝以前的小说传奇什么的看得少,一上来就是《红楼梦》,所以先入为主地以为那个时候的小说就是这个样。话说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的成书算是历史沉积、群众智慧,受戏曲、说书、野史传奇什么的影响很深(可见中国有史以来对authorship的确没西方这么“计较”哈),以前还一直以为《红楼梦》算是比较独立的一部作品了,哈哈。

也是,想曹公在第一回关于成书由来有一段是这样的: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读的时候还真把这一段当做神话在读了,想着“文章本天成”,上天手一指,曹公书就成了,哈哈,没有想过曹公有可能真的是接过一个本子来增删改写的。
头像
0操作480 #
头像
480 #
0
16-11-17 21:1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哈哈。。不行啊,我露怯啦。读书太不仔细了,没法跟这里的mm深入讨论,只有钦佩欣赏的份了[em80]
ebc 发表于 11/16/2016 6:08:15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39209#73339209][/url]

可别这么想啊,大家一起讨论才能多有进益嘛。这段时间有各位MM互相参详觉得进步很快啊,真心欢迎大家各种不用负责任的质疑、启发、指教甚至“捣乱”哈![em100]

咱们这也算是一个读书小组了,大家多多灌水总能长出花儿来~~~~~
发帖回复
查看:113566|回复:824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