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76844|回复:170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麽?

头像
0操作441 #
头像
441 #
0
06-12-06 16: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38]






这项最为重要工作完成了,但吴瑾和孙镗明白,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在这个惊心动魄的夜里,他们两个人都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要知道,曹钦虽然兵力不多,但对付皇宫守军仍绰绰有余,如果在天亮援军尚未到来之前,谋反者已然攻破皇宫,那一切就全完了。面对着前途未卜的茫茫黑夜,吴瑾和孙镗没有选择退缩,虽然他们都是孤身一人,却毅然决定承担起平叛的重任。


 



两人决定各自去寻找援兵,平定叛乱,稳定局势,商讨完毕后,他们就此分别,并约定来日再见。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长安门前一别,他们再也未能见面


 



当吴瑾和孙镗在宫外四处乱窜的时候,喝得头晕眼花的曹钦终于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马亮去了哪里?”


 



深更半夜,谋反前夕,他又能去哪里呢?一个清晰的结论立刻浮现在他的脑海里:计划已经泄漏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反也活不成了,瞬息之间,曹钦做出了决断:


 



反了!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曹钦带着他的雇佣军们出发了,曹氏之乱正式拉开序幕。


 



然而,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曹钦开始了他让人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表演。


 



根据原先的计划,他们的目的地应该是皇宫,可是曹钦却擅自改变了方向,他要先去杀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锦衣卫指挥
逯杲,他也是曹钦最为痛恨的人,逯杲原先曾经是曹钦的朋友,但后来因为还乡团失势,逯杲翻脸不认人,成了曹家的敌人。所以曹钦第一个就准备干掉他。


 


此刻,消息灵通的逯杲已经收到风声,正准备出门跑路,却恰好撞到赶过来的叛军,曹钦二话不说,当头就是一刀,砍掉了逯杲的脑袋。


 



与此同时,曹钦还派出另一路叛军进攻东朝房,因为在那里有着另一个重要人物——李贤


 



李贤正在朝房里睡大觉,突然听见外面人声鼎沸,心知不妙,准备起身逃跑,却被一拥而入的叛军堵了个正着。


 



叛军也不跟他讲客气,挥刀就砍,李贤躲闪不及被砍伤了背部,而其他叛军也纷纷拔出刀剑,准备把李贤砍成肉酱。


 



如无意外情况,李贤同志为国捐躯的名份应该是拿定了,可在这关键时刻,一声大喝救了他的性命:


 



“住手!”


 



李贤想不到的是,喊出这一声的人竟然是曹钦。


 



曹钦刚刚从
逯杲家回来,他喝住众人,一手拿着血刀,一手提着逯杲的人头,走到李贤的面前,笑着说道:


 


“李学士(李贤是内阁学士),有劳你了,帮我一个忙吧。”

头像
0操作442 #
头像
442 #
0
06-12-08 23: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写得真好。孙镗此战得以成名,而吴瑾,如果作者不讲,相信很多很多读历史的人都不会注意到这个小人物的。因为大部分的正史上都只提到曹氏作乱,孙镗平乱这回事。象吴瑾这样的小人物,最多只是记一笔后来死于乱军中。可历史其实都是由千千万万这样的小人物来创造的,感谢作者,我们真的不能忘了他们。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43 #
头像
443 #
0
06-12-10 17:5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39]

 

       
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手持人头,身上沾满鲜血的曹钦对眼前的猎物展开笑容,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由于原定计划的泄漏,此时的曹钦似乎已经有些不知所措,行为失常。


       


       
李贤终于迎来了他一生中最为危险的时刻,几年来,他历经风雨,披荆斩棘,除掉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却没有想到,这最后的敌人竟然会狗急跳墙,拼死一博。现在他已经身负刀伤,还成为了对方手中的玩偶。更要命的是,他面对着的是一个不太正常的人。


       


       
慌张是没有用的,镇定下来,一定有解决的办法!

       


       
李贤恢复了他泰然自若的神情,他强忍住伤口的疼痛,叹息一声,说道:


       


       
" 事情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啊。"

       


       
曹钦用一种十分形象的方式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把逯杲那血淋淋的头提到李贤的眼前,一字一句地说道:


       


       
"是这个人逼我的!"(杲激我也)

       


       
李贤强压心中的恐惧,深吸了一口气。

       


       
"需要我做什么吗?"

       


       
曹钦笑了,他突然上前一步,抓住了李贤的手: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是我的原意,请先生帮我代写一封解释的奏折呈交给皇上吧。"


       


       
李贤万没想到,这位仁兄提出的竟然是如此的一个要求,可这位仁兄如此凶神恶煞,没准写完后等着自己的就是鬼头刀,为了争取时间,他故作为难地说道:


       


       
"我写是可以的,但此地没有纸笔啊。"

       


       
曹钦的脸上又一次浮现出了诡异的笑容,他指向了门外正吓得哆嗦的一个人:


       


       
"不要紧,他有。"

       


       
那位被叛军抓住的第二个人质,就是李贤的死党--吏部尚书王翱。

       


       
与此同时,分头行动的吴瑾和孙镗正在黑夜中寻求支援,但情况却让他们大失所望,长安门外住着很多文武百官,此刻听见动静,却没人出头,看来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某些时候只是梁山强盗的行为准则。


       


       
吴瑾没有办法,只好回家找来自己的堂兄吴琮和几个家丁,向东安门方向奔去,他深通兵法,知道曹钦今夜必反无疑,而叛军要想抓住皇帝,控制局势,进攻的目标必然是内城的城门,所以他准备去城门方向打探动静。


       
可他这一去就没能再回来。

       


       
而另一边的孙镗也是一头雾水,他四处寻找没有结果,情急之下,竟然摸到了太平候张瑾的家里,要求他带领家丁帮助作战。
头像
0操作444 #
头像
444 #
0
06-12-10 17:5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40]

 

       
张瑾是一位武将,家里养着很多的家丁,如果他能站出来,确是不错的办法,可孙镗在这个时候去找这位仁兄,只能说他是晕了头了。


       


       
因为这位张瑾就是还乡团成员张軏的儿子!

       


       
虽然张軏在夺门后不久就死掉了,但他的儿子却还没有打倒自己老子的觉悟,所以对跑上门的孙镗置之不理,孙镗也只好无奈离去。


       


       
有人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件奇怪的事情:孙镗不是准备带兵出征吗,为什么不去调那些兵呢?


       


       
孙镗当然不是白痴,明明有兵还要到处跑,真正的原因在于那些兵只有等到他第二天拿到兵符,奉命出征后才能调得动!


       


       
但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了,帮手找不到,城外驻军也指望不着,眼看就要陷入绝境,孙镗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


       


       
此刻,李贤和王翱已经在曹钦的威逼下写好了请罪奏折,并塞入了宫门,他们曾以为曹钦准备就此罢手,却万万没有料到此时的曹钦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看见那封文书被塞进了门里,曹钦长出了一口气,似乎事情已经了解,但转瞬之间,他改变了主意,突然厉声喝道:


       


       
"众军集结,即刻攻击长安门!"

       


       
这是一道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命令,曹钦的叛乱计划已经被揭破,相信他自己也知道,这封请罪文书糊弄不了朱祁镇,骗不开城门,而且老兄你都请罪了,干嘛还要打呢?


       


       
无论如何,他还是动手了,可他手下的鞑官虽然勇猛,却一直无法打败长安门的守军,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曹钦放火烧城门,可守军也早有准备,他们用砖头塞住城门,还兼具了防火功能。曹钦在门前急得转了几圈,反复调兵攻打,就是进不去。


       


       
无计可施之下,他决定变换进攻地点。

       


       
就在几乎同一时刻,孙镗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来到了军营驻地,面对巡哨,他没有亮出兵符,却运足中气,气沉丹田,大呼一声:


       


       
"刑部大牢有人逃跑了!大家快去抓啊,抓住了有重赏!(最后这句话很重要)"。


       


       
正在睡觉的士兵被他喊醒,许多人都不予理会,但有些士兵却闻声而起,抄起家伙就跟着孙镗走了(赚钱的机会怎能放过),后经统计,孙镗这一嗓子喊来了两千人,正是这两千人最终稳定了局势,平定叛乱。


       


       
孙镗带着两千位想发财的志愿者来到长安门附近,这才说出了他的真正目的:


       


       
"你们看见长安门的火光了吗,那是曹钦在造反!大家要奋力杀敌,必有重赏!(这句话一定要加上)"
头像
0操作445 #
头像
445 #
0
06-12-10 18:0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41]

        


       
原本想来砍囚犯的士兵们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但既然来了也不能空着手回去,叛军也是人,打谁不是打啊,反正有钱拿就行。于是大家纷纷卷起袖子憋足力气,向长安门冲去。


       


       
然而当孙镗到达长安门时,才发现曹钦等人已经撤走,他立刻列队,随着叛军的踪迹追击而去。


       


       
原来曹钦眼看长安门无法攻下,天却已经快亮了,于是他决定立刻改变方向,进攻东安门。


       


       
然而在行军的路上,他遇见了另一个往东安门赶的人--吴瑾。

       


       
大家都携带武器,杀气腾腾,不用自我介绍也知道是来干什么的,于是二话不说,开始对打。此时吴瑾身边只有五六个人,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但他毫无惧意,与叛军拼死相搏,力尽而亡。


       


       
这位于谦的昔日战友最终死在了在还乡团覆灭前的前夕,他没有能够看到最后的胜利,但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个人的--一个为了公道和正义付出一切的人。


       


       
曹钦杀掉了吴瑾,带领着叛军到达了东安门,开始了新一轮攻击行动,和长安门一样,他这次又用上了火攻,烧毁了东安城门。


       


       
曹钦原本以为东安门易攻,这才绕了个大圈跑过来,可他实在没有想到,守东安门的仁兄更不好对付。


       


       
东安门的守将没有用砖头塞门,却想了一个更绝的方法。曹钦在外面放火,他也没闲着,自己竟然找来木头,在里面又放一把火!这样一来火势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片火海,别说叛军了,兔子也钻不进来。


       


       
曹钦又一次陷入困境,正在此时,尾随而来的孙镗赶到了,看见这群深更半夜还在开篝火晚会的仁兄们,他立刻趁势发动了进攻。


       

       
按说到了这个地步,这场叛乱应该很快就能够结束,可曹钦手下的鞑官的战斗力实在让孙镗大吃了一惊,这些蒙古人在山穷水尽之际仍然十分勇猛,虽然人少却能以
一当十,孙镗仗着人多,曹钦仗着人猛,战斗从东安门一直打到长安门,从凌晨打到了中午,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一直没消停过。


       


       
这是奇怪的一天,大臣们早就得到了消息,躲在了家里不去上朝,老百姓也不上街溜达,都呆在家里打开窗户看街上的这场热闹。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46 #
头像
446 #
0
06-12-10 18: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42]

        


       
最苦的是曹钦,他已经没有出路了,为了突出重围,他集中了一百多骑兵,向着包围圈发动了最后的冲锋。


       


       
可是曹钦的这点把戏在久经战阵的孙镗面前实在太小儿科了,他立刻安排了大批弓箭手站在队伍前列,对纵马冲锋者一律射杀,双方又一次陷入僵局。


       


       
这场让人哭笑不得的造反行动已经持续了十二个小时了,搞成现在这个样子,是曹钦万万没有想到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钦发现鞑官们的战斗力越来越弱,这也难怪,毕竟造反不是请客吃饭,算是体力活,鞑官们为造反已误了中午的正餐,这么闹下去谁能受得了?


       


       
万般无奈之下,曹钦逃回了自己的家,跟随而来的孙镗随即领兵包围了曹家,发动了总攻击,眼见大势已去,曹钦投井自尽,结束了他的一生。可攻进曹家的官兵们似乎还没过瘾,顺带着把曹家上下不论大小杀了个一干二净(估计是因为带走了不少东西,顺便灭个口)。


       


       
这就是权倾一时的曹家最后的下场。

       


       
最后补充几个人的处理结果:当夜,朱祁镇在午门召开大会,宣布判处曹吉祥死刑(注:凌迟处死),与他一同被处决的还有在曹家混饭吃的冯益(多说了一句话),业务不精的天文学家汤序(其实我认为他应该算是有功之臣)。


       


       
至此,经过历时五年,惊心动魄的激烈斗争,还乡团的成员们全军覆没,正义最终得到了声张。


       


       
"于谦,公道还是存在于世上的啊!"

       


       
在那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李贤露出了笑容。

       


       
李贤,立朝三十余年,虽历经坎坷,却能百折不挠不改其志,终成大业。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成化二年(1466)病逝,名留青史。


       


       
史赞:

       


       
伟哉!宰相才也!

       


       
李贤的故事已告一段落,但其身后事却更为精彩,这位学士大人招了一个叫程敏政的女婿,而在他去世三十四年后,他的女婿主持了一次科考,别出心裁考了一道考题,难倒了几乎全天下所有的应试举人,只有两个人答出了这道题。


       


       
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答出了考题的人不但没有飞黄腾达,反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历史上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痕迹。而在那两个人中,有一个叫做唐寅,我们通常称之为唐伯虎。
头像
0操作447 #
头像
447 #
0
06-12-10 18:0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43]


朱祁镇的遗愿


       
经历了无数的刀光剑影,权谋争斗,朱祁镇终于迎来了安宁稳定的生活,就在这片宁静中,他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天顺八年(1464),朱祁镇三十八岁,应该说这是个并不算大的年龄,但此时的朱祁镇已经身患重疾,奄奄一息,大漠的烽烟,宫廷的争斗,耗尽了他所有的精力,现在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这位皇帝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个好人。

       


       
他几乎信任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这年正月,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


       


       
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愿,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颜色。


       


       
"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我一定会照办的。"

       


       
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现在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


       


       
但在他们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头像
0操作448 #
头像
448 #
0
06-12-10 18:0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44]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但朱祁镇做到了,至少在废除殉葬这件事情上,他理解了后宫那些无辜者的痛苦。八年前,他从一个作威作福的皇帝变成了俘虏,之后又成为囚犯,从衣来伸手,饭
来张口到衣食不继,相拥取暖,这一惨痛的经历让他深刻地了解了身处困境,寄人篱下的悲哀,也知道了身为弱者要生存下去有多么的艰难。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违背祖制,去解救那些无辜的人。

       


       
应该承认,这是一个勇敢而伟大的行为。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去夺取别人的生命和尊严的权利。

       


       
虽然他一生中干过很多蠢事、错事,但在我看来,他比那些雄才伟略的帝王们更像一个"人"。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朱祁镇的一生:

       


       
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

       


       
天顺八年(1464)正月,明英宗朱祁镇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终年三十八岁,太子朱见深继位,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朝代就此拉开序幕。


       


明宪宗朱见深
       


       
曾经有一个朋友让我帮他解决一个难题:他和他的女友关系很好,但是由于他的女友比他大两岁,家里人反对,他拿不定主意,想问问我的意见。


       


       
我想了一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朱见深的故事。

       


悲惨的童年

       


       
一般说来,皇帝的童年或许不会快乐,却绝不会悲惨,明代皇帝也是如此,当然了,首任创业者朱重八同志例外。


       


       
但朱见深先生的童年似乎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客观地讲,这位仁兄确实受尽了累,吃够了苦,虽然他后来终于成功继位,当上了皇帝,但如果你研究过他的发展史,相信你也会由衷地说一句:


       


       
兄弟你实在不容易啊!

       


       
正统十二年(1447),朱见深出生了,他是皇位未来的继承者,用今天的话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可是没有人会想到,仅仅两年之后,他的人生悲剧就将开始。

头像
0操作449 #
头像
449 #
0
06-12-10 18:1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45]


       


       
正统十四年(1449),父亲朱祁镇带兵出征,却成了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在大明王朝的最关键时刻,朱见深毛遂他荐,被挺而出,在牙还没长全的情况下被光荣任命为皇太子,时年两岁。


       


       
两岁的朱见深自然不会知道,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被立为皇太子,有着极为复杂的政治背景。


       


       
当时,朱祁镇战败被俘,朱祁钰即将顶替他哥哥的位置,老谋深算的孙太后早已料到这个弟弟是不会就此罢手的,为防止皇位旁落,她急忙拥立朱见深为太子,并以此作为支持朱祁钰登基的交换条件。


       


       
虽然孙太后成功地将朱见深立为太子,但她深知深宫之中,人心险恶,保不准朱祁钰先生什么时候来一个斩草除根之类的把戏,而她自己也不可能时刻与宝贝孙子在一起,为确保安全,她做出了一个决定:派出自己的一个亲信去保护朱见深。


       


       
她做梦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个不经意的决定,改变了朱见深的一生。

       


       
她派出的亲信是一个姓万的宫女,从此这位宫女开始无微不至地照料幼童朱见深。


       


       
那一年,她十九岁,他两岁。

       

       
事实证明,孙太后的政治感觉是很准确的,朱祁钰坐稳皇位之后,丝毫没有归还的意思,不但自己追求连任,还想让自己的儿子也能连任。于是在景泰三年
(1452),他买通了大臣,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对于这一变动,孙太后虽然极不服气,却也无可奈何。


       


       
这些政治人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来斗去,却没有人意识到,他们的举动,已经为一场悲剧拉开了序幕。


       


       
此时已经五岁的朱见深自然不知道大人们的事情,他每日只是在深宫中闲逛,由于他身处险境,且地位不稳,大家都认为他被废掉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没有多少人愿意接近这位所谓的皇太子,对他十分冷淡。


       


       
从两岁时起,孤独和寂寞就不断缠绕着这个幼童,对他而言,童年是灰暗色的。而在这灰暗的生活中,唯一可以给他带来安慰的就是那位万姑姑。


       

       
无论周围的人对他如何冷淡,也无论人们如何排斥他,不陪他玩耍,这位万姑姑却总是一直陪伴着他,安慰着他,照料他的生活,虽然他的母亲周贵妃也常常来探望
他,但宫中到处都是朱祁钰的耳目,为了不惹麻烦,每次总是来去匆匆,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这个日夜守候在他身边的人才是他可信赖的依靠。
头像
0操作450 #
头像
450 #
0
06-12-10 18:1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46]



       
就这样,朱见深和他的万姑姑相依为命,过着这种冷清而又平静的生活,可有一天,这种生活被打破了,一群人突然闯进了朱见深的宫殿,气势汹汹地对他说,你不可以再用太子的称谓,从此以后,你的称呼是沂王。


       


       
然后这些人告诉他,沂王是没有权利继续住在这里的,你要马上滚出宫去,因为你的堂兄朱见济将很快搬进来,成为这里的主人,新的太子。


       


       
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原任太子,现任沂王身边太监宫女的下岗分流遣散问题,而从使用价值方面来说,废太子还不如废旧轮胎。这是因为废旧轮胎还能回收利用,而根据历史经验,废太子往往会一废到底,永久报废。


       


       
人们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这种时刻经常出现的景象就是树倒猢狲散,身边的人纷纷收拾行李,离开朱见深,另寻光明的前途。


       


       
面对着这一突变,那位姓万的宫女的表现却异于常人,她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那些离去的人,默默地为朱见深准备着出宫的行装。


       


       
五岁的朱见深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只知道他很快就要搬出这里,而那些熟悉的面孔也即将离他而去,在他的脑海中没有答案,只有疑惑和忧虑。


       


       
"你也会走吗?"

       


       
"不会的,我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伴着你。"

       


       
这句话,她最终做到了。

       


       
景泰三年(1452),朱见深被废为沂王,搬出宫外。

       


       
这一年,她二十二岁,他五岁。

       


       
朱见深的沂王生活开始了,事实证明,这是他人生中最为黑暗的一个时期,虽然他的父亲已经从蒙古载誉归来,但又立刻被委以囚犯的重任,关进南宫努力工作,
由于事务繁忙,无法与他见面,而由于他已经搬出了宫外,他的母亲周贵妃也无法出宫来看他。此外,他身边布满了朱祁钰的手下,无时无刻都在监视着他的举动,如果被人抓住把柄,没准就要从废太子更进一步,变成童年早逝的废太子。


       

       
五岁的朱见深,没有父母的照料和宠爱,没有老师的耐心教导,身处不测之地,过着今日不知明日事的生活,他随时都可能被拉出去砍掉脑袋,或者在某一次用餐之
后突然食物中毒,暴病不治而亡。对他而言,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终点,每一天都是痛苦的挣扎,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整整五年。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51 #
头像
451 #
0
06-12-11 13: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47]


       
在这让人绝望的环境中,只有她始终守在他的身边,照顾他,安慰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从未动摇过。


       


       
对朱见深而言,这个人已经成为了他的母亲,他的朋友,他的依靠,是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那黑暗的日子里,这个人支撑着他,和他一起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五年后(1457),朱见深的父亲又一次得到了皇位,他的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风水轮流转,他又一次搬回了宫中,恢复了太子的身份。自然,她仍陪伴在他的身边。


       


       
这一年,她二十七岁,他十岁。

       


       
在担任东宫太子的日子里,日渐成熟的朱见深逐渐对这位大他十七岁的女人产生了微妙的感情,相信就在这段时间之内,他们的关系发生了特殊的变化。


       


       
对于这些情况,他的父亲朱祁镇和母亲周贵妃都有所察觉,但他们并没有阻止,而是为朱见深挑选了三个女子作为皇后的候选人,等待他登基之后挑选册封。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姓万的宫女绝不可能成为皇后,等到朱见深长大懂事后,自然会离开她的。


       


       
天顺八年(1464),朱祁镇病死,朱见深继位,从此这位万宫女正式成为了皇帝的妃子。


       


       
这一年 ,她三十五岁,他十八岁。

       


       
皇后又如何!

       


       
虽然明代的宫廷政治十分复杂,王公贵族、文臣武将个个粉墨登场,卷起袖子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不过在我看来,要论斗争水平,后宫的诸位佳丽们也层次甚高,顾盼一笑,举手投足之间,足以致人死命,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早以前,亲爱的花木兰同志就曾经教导过我们:


       


       
谁说女子不如男!

       


       
太子朱见深成了皇帝,万宫女也变成了万妃,大致可以算是功德圆满,此时的万妃历经风波,已经年近不惑之年,但让众人惊异的是,这个女人竟然得到了皇帝朱见深的大部分宠爱,很多人都不理解。


       


       
而这一情况的出现,对后宫那些正值妙龄的女子们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理解的问题了,她们十分愤怒,也很不服气:这样的一个女人凭什么得到专宠?


       


       
在那些不服气的女人中,级别最高的是皇后吴氏
头像
0操作452 #
头像
452 #
0
06-12-11 13:3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48]


       
要说这位吴小姐,那可是大大的有来头,有背景,想当初竞选皇后的时候,评委(朱祁镇)最先定的是一位王小姐,可是这位吴小姐凭着自己家出身官宦,而且交际甚广,竟然找人搞定了评委,搞了暗箱操作,把王小姐挤了下去。最终当上了皇后。


       


       
要知道,皇后的人选是朱祁镇亲自定的,那这位吴小姐到底有什么神通,能够改变朱祁镇的决定呢?


       


       
这是因为她认识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牛玉。

       


       
关于这个人我们不用介绍太多,只用说两点就够了:1、他是朱祁镇的亲信太监。


       
2、 朱祁镇临死前召见了两个人,一个是朱见深,另一个就是他。


       


       
有这样的一个人关照,吴小姐当上皇后自然不在话下,实在不用搞什么潜规则。


       


       
有这样的后台和关系网,年轻貌美的吴小姐自然不把三十五岁的万阿姨放在眼里,她绝对无法忍受自己被朱见深冷落,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去整治万阿姨。


       


       
可是不幸的是,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可能毕竟是太年轻了,吴小姐丝毫不考虑后果,竟然直接找到万阿姨,把她拉回来打了一顿板子。


       


       
这个方法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简单粗暴。当然了,她打这顿板子还是有理论基础的,她到底是皇后,所以对此美其名曰:整顿后宫纪律。这一顿板子打得万阿姨差点丢了命,也帮很多后宫的妃子出了一口气,此时的吴小姐可谓是威风凛凛,风头甚猛。


       


       
据说最猛的风是十二级的暴风,这位吴小姐的举动也真可谓是暴风骤雨,但事实证明在历史中,最猛烈的风不是暴风,而是枕头风。


       


       
万妃挨了打,回去就向朱见深告了状,在这场争斗中,吴皇后靠的是家世和身份,而万妃靠的是宠信,那么结果如何呢?


       


       
自然是万妃赢了。(还是皇帝说了算)

       
朱见深听说万妃被打之后,十分生气,当即作出了处理。

       


       
他废掉了吴小姐的皇后名分,而此时她刚当皇后一个月。除此之外,吴小姐的父亲也被免官充军,而吴家的老朋友牛玉也被牵连在内,这位原来的司礼监竟然被发配去孝陵种菜,做了菜农。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位曾挺身而出,平定叛乱的孙镗也被免了职,原因竟然是据说他和牛玉有亲戚关系。
头像
0操作453 #
头像
453 #
0
06-12-12 12:5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49]


       


       
皇后只干了一个月就被废掉,这可谓是前所未闻,而且此事竟然牵涉进去那么多无关的人,影响实在太坏,内阁成员李贤、彭时向朱见深进言,希望皇帝能够三思,收回成命。


       


       
朱见深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也没有解释,只是一如既往地宠爱万妃。


       


       
一年后(成化二年
1466),万妃迎来了她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正月,她为朱见深生下了一个儿子,朱见深闻讯大喜过望,立刻封她为贵妃,还为此去宗社祭天,感谢祖宗保佑。


       


       
如无意外,万贵妃的这个儿子必定会成为将来帝国的继承者,可是遗憾的是,这一幕最终并没有出现。


       


       
第二年,这位皇子就患病夭折了,而这一年万贵妃已经三十八岁,她几乎不可能再生育儿女了。


       


       
这一事件严重地打击了朱见深,却并没有影响到朱见深对万贵妃的喜爱,此时的朱见深年仅二十一岁,正是少年风流的时候,可他却一反常态,日夜守在这个大龄女人的身边,似乎永远也不会厌倦。


       


       
朱见深不急,下面的大臣们可急了,内阁成员彭时估计是分管妇联工作的,眼看朱见深如此专宠万贵妃,而这位中年妇女很明显已经过了生育年龄,担忧皇帝无后,于是便发挥了文官集团以天下为己任、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管的居委会工作精神,给皇帝上了一封十分特别的奏折。


       


       
这封奏折堪称奇文,具体内容就不写了,大致意思是:

       


       
皇帝陛下,您的后宫有很多妃子,可是到现在却还没有儿子,臣想这应该是陛下过于宠爱某一个人所致吧,所以希望陛下能够将宠爱分给其他的妃子,这是国家大计啊。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位彭时先生竟然干涉起皇帝的私生活来,公然上书劝皇帝平时多找其他老婆联络感情(文言"雨露均沾"),按说一般的皇帝看到这样的文书早就跳起来骂了:"我睡老婆,还要你管吗?"


       


       
可这位朱见深先生的反应更加出人意料,他一点也不生气,只是淡淡地说道:


       


       
"这是我的私事,你让我自己做主吧。"

       


       
然后他依然故我。

       


       
大臣们的疑惑已经到了极点,他们不明白,这个万贵妃容貌并不突出,年龄也大了,为什么皇帝陛下竟然可以忽略那么多年轻貌美的女子,专宠她一个人呢?
头像
0操作454 #
头像
454 #
0
06-12-12 13: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50]


       


       
朱见深明白大臣们的疑虑,但他并不想解释什么,因为他知道,这些人是不会理解的。


       


       
在那孤独无助的岁月里,只有她守护在我的身边,陪伴着我,走过无数的风雨,始终如一,不离不弃。


       


       
是的,你们永远也不会明白。

       


       
在这世上,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从来都不需要。

       


       
意外的收获

       


       
对于朱见深而言,万贵妃是他的妻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最可信的人,但可惜他不知道,这位万贵妃还有另外一幅隐藏的面孔。


       


       
要知道,虽然朱见深是一个很专情的人,可他毕竟是皇帝,绝不可能只宠信万贵妃一个人,他也会时常找后宫的其他妃子或是宫女,万贵妃也从未反对过,双方似乎相安无事,但朱见深似乎一直以来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疑点:为什么这么久过去了,他还没有任何子女呢?


       


       
朱见深万万想不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所有怀上他孩子的妃子或宫女都被人逼迫堕胎了!而干这件缺德事正是那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万贵妃。


       


       
但从来就没有人告诉过朱见深这些事情,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敢。

       


       
如果就这样搞下去,也许下一任皇帝朱祐樘先生就得另找地方投胎了。但也就在此时,万贵妃真正的敌人出现了,正是这个人彻底打破了万贵妃的如意算盘。


       


       
说来滑稽,万贵妃的这位敌手并不是选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成化初年(1465)  广西 
大藤峡

       


       
都察院都御史、远征军指挥官韩雍正站在峡谷的入口,仰望着上方的悬崖绝壁,为了平定两广土官叛乱,他带兵千里行军赶到这里,却发现山势险恶,方向难寻,常年的带兵经验告诉他,这里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正当他为找不到一条安全的出山之路发愁的时候,手下兴奋地向他报告,他们在前方找到了十几个当地的儒生和里长,熟悉附近地形,愿意为大军带路。


       


       
韩雍说:带我去看看。

       


       
他缓步走到那些当地人的面前,并没有迎上前去和他们热情握手,感谢他们即将为祖国做出的贡献,却出人意料地大笑起来:


       


       
"就凭你们这几个人,也敢来行刺!都给我抓起来!"
头像
0操作455 #
头像
455 #
0
06-12-13 13:2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51]


       
儒生里长们大惊失色,左右人却都是莫名其妙,士兵们随即上前搜身,果然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行刺的利器。


       


       
部下们十分惊奇:你怎么就知道这些人是叛军派来的呢?

       


       
韩雍笑着说道:"你们还不明白吗,此地荒郊野岭,道路难行,鬼才来闲逛,而且附近都是叛军,怎么会有儒生里长四处活动?不是奸细刺客还能是谁?"


       


       
这件事情传到了叛军那里,没文化的土官们十分惊讶,以为韩雍有特异功能,惊为天神,士气受到了严重打击,不久之后韩雍分兵五路进攻大藤峡叛军营地,叛军不堪一击,被全部歼灭。


       


       
得胜功成的韩雍站在山顶之上,俯视着山间的那条大藤,所谓大藤峡即因此藤而得名,历来被土官们视为圣物,顶礼膜拜。


       


       
韩雍笑着问被俘土官:"这藤是干什么用的?"

       


       
土官对他的调侃态度十分不满,一脸严肃地回答:"此藤横跨山崖,白天不见踪影,夜晚方现,是此地天赐神物。"


       


       
韩雍的脸上闪过一丝坏笑,对身边士兵说道:"拿斧头来!"

       


       
没等土官们反应过来,韩雍突然举起大斧,朝那藤全力砍去,于是神物就此一斧两断,成了废物。


       


       
这下子土官们一下子炸了锅,个个目瞪口呆,惊慌失措看着韩雍,而韩雍却只是轻松地笑了笑:


       
"诸位不要激动,藤断了也没什么,改个名字就行,我拿主意,今后此地就叫断藤峡吧。"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成化两广叛乱和断藤峡之战,要说这事也算是个大事,但因为如果和由此事引发的后续事件比起来,那可就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来让人难以相信,后来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活剧竟是由这样一件小事引起的:


       


       
平定了叛乱后,韩雍准备班师回朝,这时他的一个部下向他请示了一件事:


       


       
"我们俘获了很多当地土民,如何处理?"

       


       
韩雍漫不经心地回答道:

       


       
"这还不简单,交当地官衙放归乡里严加管束就是了。"

       


       
说到这里,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便补充了一句:

       


       
"去挑一些年轻的,男女都要,我要带回京去。"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韩雍的举动也算是老习惯了,明朝每逢边界打仗抓到俘虏,总会挑一些男男女女到京城,送进王府或是宫里各有不同用场。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56 #
头像
456 #
0
06-12-13 13:2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52]


       


       
一般说来,女的会被安排做宫女,而男的就比较惨,他们的新职业比较统一--太监。伟大的郑和同志就是这样进入宫廷的。


       


       
韩雍做梦也想不到,他的这一举动将给大明帝国带来深远的影响,并导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八年心惊肉跳的乱世,十八年国泰民安的盛世。


       


       
因为在那批进宫的人中,有这样一男一女,男的叫汪直,女的姓纪,名字不详。


       


       
男的还没到出场的时候,让他先在后台等等吧,而那个姓纪的女孩,将成为风光无限的万贵妃最为可怕的敌人。


       


       
最强大的武器

       


       
吴小姐的下场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一个常识:这个不起眼的中年妇女是皇帝最为宠信的人,如果要得罪了她,只有死路一条。


       


       
接替皇后位置的王小姐也是胆战心惊,经常串门,主动问安,就怕这位无冕之后什么时候心血来潮,闲来无事整她一下,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这也难怪,吴皇后有容貌有权势有名分,来势汹汹,万贵妃却只用一个小报告就结束了她的皇后任期,杀人于无形之中,着实厉害得紧。


       


       
此时的万贵妃俨然已经成为了后宫真正的统治者,呼东喝西,指南骂北,但凡有后宫妃嫔宫女怀孕,她便立刻指使手下的人去逼迫堕胎,好不威风,自己生不出来就不让别人生,真可谓是断子绝孙、一统江湖。


       


       
也就在这个时候,广西来的纪姑娘进入了深宫,此时的她背井离乡,孤苦一人,怯生生地注视着周围陌生的一切,没有人会想到(包括她自己),就在不久之后,这个羞涩胆怯的小姑娘将会撼动万贵妃那看似稳如泰山的权势与地位。


       

       
纪姑娘被分配入宫,做了一名普通的宫女,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宫女一进宫就得到了宫中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因为很快人们就发现,她是一个十分容易相处的
人,她原先是广西土官的女儿,养尊处优,还能够识文断字,却从不因由官宦之家的小姐沦为宫女而怨天尤人,即使人家欺负她,交给她很多脏活累活,她也并不在
意,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做完。


       


       
她虽然没有权势、没有背景、甚至于没有过人的容貌,却有着一样女人最为强大的武器--善良。
头像
0操作457 #
头像
457 #
0
06-12-14 12:4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53]


       
她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人,从不去计较什么,只是一心一意地完成分派给自己的工作,由于她的出色表现,上级派给了她一个重要的职务--仓库管理员。


       


       
一般来说,这管仓库实在不能算是个体面的差事,但纪姑娘这个仓管员当得却是十分风光,这是因为她管的那个仓库比较特别--钱库。


       


       
更为重要的是,她管的这个钱库并非国库,而是内藏库,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国库里存放的就是国家的钱,是由户部管的,而所谓内藏库里存的是皇帝的私房钱,由他自己掌管,并不用交给后宫的老婆们(不容易啊)。这也为后来发生的一切打下了伏笔。


       


       
成化五年(1469)的一天,纪姑娘正如往常一样认真清点着仓库,一个人走了进来。


       


       
这位仁兄就是朱见深同志,不知他是不是闲来无事,想去自己的钱库数钱玩,便一路进了仓库,正遇上仓库管理员纪姑娘。


       


       
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相遇。

       


       
朱见深对这个管仓库的小姑娘起初并不在意,他关心的只是仓库里的钱,四处巡视之后,他开始询问仓库的收支情况。


       


       
可是问着问着,朱见深突然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后宫中女子众多,许多人几年也难得见皇帝一面,所以每当真正见面时,往往都是"激动地心,颤抖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对这一场景朱见深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可这一次,通常的那一幕却并没有发生。


       


       
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十分特别,虽然初次见面,却应答如流,而且神情自然,不卑不亢,回答问题条理清楚,井然有序,毫不紧张,好像并没有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众多妃嫔争夺的对象,君临天下的皇帝。


       


       
后宫的那些你争我夺,勾心斗角的是是非非似乎与她毫不相干,回答完朱见深的问题,她便退后静立一旁,不说一句多余的话;,不问一个多余的问题。在她的眼中,管理仓库才是自己唯一的工作。她不想去获取什么,也不想去争夺什么。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朱见深被深深地打动了,这个看仓库的小姑娘没有矫揉造作的仪态,也没有心思机敏的试探,她的身上只有如清风流水一般平淡的随和与友善,但这已经足够了。
头像
0操作458 #
头像
458 #
0
06-12-14 12:4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54]

 

       
他喜欢上了这个小姑娘,当然了,由于他是皇帝,自然不用经过加深了解、互致问候、拜见双方父母之类的复杂过程,直接就"临幸"了。


       


       
这以后的事情出乎意料地平淡,仓库管理员纪姑娘并没有如诸多后宫小说中描述的那样飞黄腾达,这并不奇怪,因为以她的性格,是不会主动向朱见深要求些什么的。


       


       
此后,她依然如往常一样管理着她的仓库,也从未对人谈论过这件事情,对她而言,这件事情似乎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可是上天偏偏要给她一个不平凡的命运,就在不久之后,她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


       


       
按照常理,在古代,要是哪位女子怀上了皇帝的孩子,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地方政府要到该女子的家中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洽谈将来的合作事宜,家中父母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给祖宗上柱香,而那些风水先生们也会跑到这家的祖坟上去搞理论研究,总而言之两个字--风光。


       


       
可当时纪姑娘面临的环境则应该用另外两个字来形容--危险。

       


       
因为当时的后宫正处于万贵妃的管辖之下,而这位万贵妃最不能忍受的声音就是婴儿的啼哭,因为对于她而言,这无异于丧钟的轰鸣。为了她的地位,她必须除掉所有可能对她造成威胁的新生命--包括那些即将诞生的。


       


       
出于母亲的天性,纪姑娘很想保住她即将出生的孩子,所以她多方隐瞒,可是很不幸,她怀孕的事情最终还是被万贵妃知道了,于是这位后宫的统治者决定派她身边的一位亲信宫女去处理此事--堕掉那个即将出生的孩子。


       


       
夺走她孩子的人就要来了,纪姑娘却没有任何对策,她身处后宫,无处可逃,更无处伸冤,她很清楚,之前很多妃嫔的孩子都是这样被处理掉的,而她作为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上天无路,遁地无门。

       


       
万贵妃的亲信终于还是来了,她走进纪姑娘那所简陋的住所,面无表情地看着她挺起的肚子和惊慌的眼神,没有说一句话,转身走了。


       


       
然后她回到万贵妃的寝宫,回复了她的答案:

       


       
"她的身体有病,但并未怀孕。"

       


       
"你肯定吗?"

       


       
"我肯定。"
头像
0操作459 #
头像
459 #
0
06-12-16 13:4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55]

       
我没有能够在史书中找到这个宫女的名字,这并不奇怪,因为在后世史家的眼中,她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不过在我看来,在王侯将相的历史中,她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称呼--一个有良心的人。


       

       
万贵妃被瞒了过去,而纪姑娘肚子里的孩子终于保住了性命,后宫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在这平静的外表下,事情才刚刚开始。

       

        成化六年(1470) 
七月   己卯

       

       
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经历了痛苦分娩的纪姑娘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她欣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看着这个刚刚诞生的生命,紧紧地将他拥入怀中。她已经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兄弟姐妹,因为即使他们没有在战乱中死去,也注定永远不能再见面。


       

       
现在她终于有了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儿子。

       

       
这是幸福的一刻,她孤独的生命终于有了寄托,有了希望。

       

       
可是她的幸福并没有延续多久,因为这一声啼哭也惊动了后宫中的另一个人,一个满怀失落和仇恨的女人。

       

       
她终归还是知道了这个孩子的诞生,嫉妒的火焰在她的心中燃烧起来,为什么她有孩子,而我没有?!我才是后宫的统治者,是皇帝最为宠信的女人,任何人都不能将这一切从我身边夺走!


       

        她下达了命令:

       

        "溺死那个孩子!"

接受命令的人叫张敏,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宦官,但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名字。


       


       
他奉命来到纪姑娘的住所,推开房门,看见了纪姑娘和她怀中正在吃奶的孩子。


       


       
这一次,纪姑娘不再惊慌了,历经这么多的风风雨雨,她很清楚即将发生些什么。


       


       
她从容地说道:

       
"做你该做的事情吧。"

       


       
张敏站在门口,静静地看着这对母子,一动也不动,过了很久,他走了进去,从纪姑娘手中小心翼翼接过了孩子。


       


       
"孩子在这里不安全,还是交给我吧,过段时候你再来看他。"

       


       
他没有再看纪姑娘那惊愕的表情,抱着孩子径自走了出去。

       


       
张敏抱走了孩子,找了宫中一间空置的房子,安顿了这个孩子,他还和宫中的其他太监商议,从他们那少得可怜的收入中挤出一些钱,买来乳糕裹着蜜糖喂养这个没奶吃的孩子。在没人注意的时候,纪姑娘也会经常来看望她的孩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6 13:49:19编辑过]

头像
0操作460 #
头像
460 #
0
06-12-16 13:4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56]

 

       
从此,这个孩子就成为了后宫中宫女太监们那枯燥生活的最大乐趣。他们都很喜欢这个孩子,原因很简单,作为这座冷酷的后宫中的普通一员,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


       


       
可是随着这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张敏等人逐渐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他们养不活这个孩子。


       

       
张敏是一个普通的宦官,并非司礼监,而他的同事和那些知情的宫女们都只是这座金碧辉煌的后宫中的最底层,没有额外的收入,除了自己花销外,每月根本剩不下
什么钱,虽然这个孩子不用上托儿所,也不用交什么择所费,更不用上那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但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无法承担养育他的费用。


       


       
对于这个问题,纪姑娘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她只是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也没有额外收入,养不起自己的孩子。


       


       
大家都养不起,难道要拿去送给万贵妃?,正当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另一个人说话了。


       


       
"那就交给我来养吧。"

       


       
讲这句话的正是前任皇后吴小姐。

       


       
虽然是前任皇后,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吴小姐家有钱有势,养一个孩子自然不在话下,当然了,她的动机估计没有那么单纯,打倒万阿姨仍然是她的最终目的,无论如何,这个孩子能够活下来了。


       


       
这之后的五年,纪姑娘的这个孩子一直在宫中生活,虽然他不能出去玩,但在她母亲、吴阿姨、张叔叔以及无数叫不出名字的内监宫女的照料下,他一直幸福地成长着--至少比他的父亲幸福。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而这些生活在后宫最底层的人们却没有发现,他们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成化六年(1470)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时间,紧密森严的后宫中多了一个孩子,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宦官、宫女、妃嫔们都知道,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这个秘密。


       


       
只有一个人不知道--万贵妃。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真实的史实,是发生在以争宠夺名、勾心斗角闻名于世的后宫中的史实。在这里,人们放弃了私欲和阴谋,保守了这个秘密,证明了善良的力量。


       


       
读史多年,唯一的发现是:几千年来我们似乎在重复着同一种游戏--权力与利益的游戏,整日都是永远也上演不完的权力斗争、阴谋诡计,令人厌倦到了极点。但这件事似乎是个例外,它真正地打动了我。


       


       
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有着漫长的历史,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但我却始终保持着对这些故纸堆的热情。


       


       
因为我始终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6 13:50:13编辑过]

发帖回复
查看:76844|回复:170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