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0万+|回复:824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关于钗黛之争的一点迷思——我们不偏私,不诋毁,要认认真真地来聊这些个好姑娘~~~~

头像
0操作441 #
头像
441 #
0
16-11-11 14:3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贾连这句“这会子再发个两三百万的财就好了” 曹公写得很妙,首先“再”字说明他们曾经发过这么笔巨财,而且是贾琏经手的,(前八十回里贾琏什么时候有这样接受巨款的机会啊?陪林妹妹奔丧);其次既然是发财,就不是常规收入,是外来的财产,再次这笔财产确实帮到了贾府(贾府什么地方需要用这么多钱呢,省亲啊),最后这句的语气说明这笔财产已经花的差不多了没多少剩了(联系到写黛玉每天吃燕窝的为难,叹气啊)。真是猜灯谜一样。


关于钱的数目,二三百万可能不是虚数。我记得雍正抄曹家就是要创收的。曹家可是接驾过四次的,康熙也不忍心让他的小伙伴太吃亏,所以曹家在富庶的江南收刮财富康熙是睁眼闭眼默许的。




CINDYCINDYBABY 发表于 11/10/2016 2:31:4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82336#73282336][/url]




是的,康熙南巡曹家接驾耗资之巨那用曹公的话说就是“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康熙不让曹家吃亏,默许贾家收刮聚敛,但未曾想到他老人家也罩不住曹家一辈子,新君上台还是要清算旧账的,这巨额的贪腐亏空那是断了这一家子小伙伴的命根儿呀。看来康熙对曹家也不是真爱~~~~
还是制度太腐朽,人治之下要制衡朝野就要任人唯亲,康熙一代圣君也落了这套窠臼,他孙子就更变本加厉了。
头像
0操作442 #
头像
442 #
0
16-11-11 15:3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是的,我也注意到冷子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话,按理一个走南闯北的生意人家里和贾家这样的贵宦之家有那么些个沾亲带故,那还不得极尽吹嘘之能事,恨不得把贾府说上了天,好太高自己的身价。而冷子兴却一语道破贾府败迹, 而且所总结的两个原因都很客观准确(1.祖产有限,花销日增;2. 后代无人才相继),可见冷子兴确实有些能耐见识,而贾家也的确颓势难逆了。


我又想,贾府是从“二公”开始,现历四代就败象已现,而林府是从“侯”爵开始的,且已历五代,还不该更穷么?清朝有爵禄之人不能经商、不能务农,所以康乾以后旗人的生计问题就变成老大难了。MM说林如海从公侯勋爵之家成功转型至翰墨诗书之家这个很正确,但林如海在任“巡盐御史”之前是做“兰台寺大夫”,我想在今天就是检察院或者中纪委的高级官员,明面上这样的官员虽然是衣食无忧,但也不敢堂而皇之地“大富大贵”,林如海如果不是和珅这样的蛀虫,就凭一年一百来两的俸禄,再在其他地方凿凿补补,要攒下数百万的家产那要给他一个“一万年的期限”呐(如果他是贪奢无度的话,那就像韦小宝抄鳌拜家,一次捞个几十万两也是可能的)。我想除非林家变卖苏州宅邸、田地等祖产或许还值这么多钱(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林妹妹真的回不去扬州、苏州的另一个原因)。


说到土地,我想是不是贾府这两年也卖过地呢?乌进孝送年租进宁国府时,贾珍对当年的收成非常不满,他是这么说的:“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这里的“只剩了八九个庄子”暗指以前不止这个数,那么这些庄子田地都去哪里了呢?会不会是贾家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而变卖掉了,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伤了大根本了。

记得秦可卿之灵还给过凤姐几句忠告,说过贾家败落之势不可逆转,唯有居安思危,在当下就筹划日后衰时的光景,由此给出两项建议:1. 在祖坟附近购置田产,作为永久祭祀供祖的基金(抄家不抄祭祀产业);2. 此地产基金也用于家塾,以供家败后子孙读书入仕谋求转型。我把这两个建议叫做贵宦世家“后百年(post-100 years)大计”,可见秦氏深谋远虑更在凤姐之上(的确不像小家小户的“养女”)。

现在想来,贾家里显然没人按照秦氏留下的方针去做,反倒继续看着祖产流失而不思运筹谋划,真是辜负了我秦卿一番苦心呐。


1011s 发表于 11/11/2016 2:03:3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92485#73292485][/url]
贾府卖过土地应该是真的,不然就日常人情往来可能都无法持平。因为他们架子还在,就不能塌了自己的面子,只能打肿脸充胖子,把内囊翻出来支撑罢了。
美眉还是把官想得太简单了,没有哪个官是全靠俸禄过日子的,如果全靠俸禄,那就是海瑞那样的无用清官了。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把海瑞揭了皮,说他实乃沽名钓誉之徒,为了一个清名,将自己和家人都逼入绝境,其实却于家国无助,于社稷无功。
一个官但凡是正常要行走仕途,要做些实事,就难免要和光同尘,因为孤木难支,即便是纠察反贪官员或言官御史,也是要和同僚及上下级打好关系才可顺利开展工作的。那么各个机关部门里,有自己的小金库是正常的,例行的冰敬碳敬也是必须的,在开展工作时,交流费用也是要有的……这也是为啥会有我之前说过的穷翰林一说,因为很多低阶翰林终日与纸墨文书为伍,和人不打交道,也没有庶务可为,银钱就不会流动到他们那里,就自然穷了。
钱永远是跟着人走,随着事生的。
林家还是勋贵之后,一应人情往来也必是有的。可能不像贾府这样地处京城有那样密集的社交活动,但不会一点没有。根本不需多么贪奢,就是正常公务往来,人情所赠,所得银两就不是俸禄可以比的。这就是我说的,一定要有实在官职,你在官场一天,手里权力在一天,底下人的孝敬就在一天。注意我这里说的人情和孝敬可不是贾府那样和同等勋贵家的往来,而是纯收入,不用或极少支出的人情。
贾府就吃了无人做实在官儿的亏。
更不要说巡盐御史这个明显的肥差了,虽然艰难,但是肥是一定肥的。哪里需要一万年,做了哪怕一两年,有个百十万银子的资产就不在话下了。毕竟盐商们每年缴税都是数百上千万的银子,当地官员稍微敬上一些,一所宅子如果太打眼,那么几件古董摆件,几笔人情往来,松松儿的就都在里面了。
而且纠察之职,一向是水至清则无鱼,大家心知肚明,只要不捅破了天,让彼此无法交差,都是各自安好罢了。那么这灰色地带许多的可察可不察,又生出多少银钱往来,想想就知道了。从林如海推荐贾雨村时的周到细致可见,他是位能臣,绝对不是海瑞那样的无用官,他知道怎样平衡利弊,那么和光同尘就是难免的,而且和真正贪官比,家资积累两三百万我觉得他真就是清官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43 #
头像
443 #
0
16-11-11 15:4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哈哈,我又来了,刚刚赶紧去找了个deal屯了些货,这些天聊红楼错过太多,开心归开心,还是要“内外兼修”嘛!


经MM这样细细道来我也认为大观园花费应该在百万这个数量级上,看来果然要经常听大家分析,自己读书总是不免钻牛角尖。

想以前去过恭王府,那起初应该是按固伦公主规制起的建筑,后来和珅一时权倾朝野又有些添置,里面各处景致能工巧构之胜也算得上造微入妙了。想大观园是以贵妃行宫规制所改建,造价应是不菲。


经MM提起,我秉着严谨求真的精神粗略算了一下大观园的面积。贾蓉说过,大观园选址丈量了“三里半”一块地,如果这是直径,那么按一里500米算(明清时候一里恐怕更长一些)面积为3609亩。MM说了圆明园5200亩,我查了一下,颐和园是4400亩,故宫总面积大概是1081亩,我猜贾府不敢建这么大的园子。

那么,如果“三里半”是周长,那大观园的面积就应该是366亩左右(这还不包括宁、荣二府宅邸的面积)。恭王府宅邸连同园子一共占地是91亩左右,这最后可是恭亲王奕䜣的宅子呀,无论是和珅还是奕䜣,这座宅园一定是清朝京中官僚宅邸的巅峰之作了(地方上超越此规模的兴许有)。大观园几乎是在宁、荣宅园旧地上改建的,和恭王府一比下来面积也似乎太大了些。

客观条件上讲,圆明园和颐和园都是建在当时的郊区,按照清朝北京城的规模,供八旗居住的内城面积大概是54000亩左右,除去中心的皇城大概12687亩(我是根据维基百科上的城墙长度算出来的,这是有多nerdy呀)就只剩下了41300亩左右,这还要包含大小街道,市场,各达官显贵的府邸,大观园能在这样的闹市区修一个占地366亩的园子那是极大的奢侈和不现实。宁、荣二公在包衣辈儿里算混得凤毛麟角的,但是你们从老家金陵搬过来就要在皇城根下占这么大的底盘,这是要让各路亲王、郡王、公主、贝勒都去睡蒙古包么?所以我猜这里的“三里半”和后面稻香村“几百株杏花”一样恐怕都是虚数,除非大观园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职能就是皇家特供蔬果肉禽养殖基地,哈哈。


无论如何,大观园造价昂贵,加之元妃省亲时的花销和上下打点的费用,这一切引起了贾家空前的财政危机。秦可卿说过元春封妃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喜事,联系她前言中的“登高必跌重”, 元妃省亲的确是贾家盛极而衰的重要转折。

我想康熙六次南巡,曹府接驾四次其实也深受其累,曹公在书里当然不敢直写接临圣驾,也就借元妃归省明里大肆渲染繁华荣耀之盛极,然而盛极必衰,暗里又埋下贾府速败的祸根,这又何曾不像当年慈禧用“海防捐”修颐和园,撒下了满清速亡的种子。园子啊园子,园不圆,倒是一地的家毁人亡,山河破碎呀。






1011s 发表于 11/11/2016 12:59:2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91737#73291737][/url]
美眉真有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风范呀!这样认真学问的精神我要自叹弗如。我和曹公一样,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对数字十分糊涂蛋。我见有红学家考证说大观园有千余亩之大,我就傻傻相信了……
现在听美眉分析,也觉得曹公写到数字啊日期啊这些,都是做不得准的。大观园在京城那样大,不大可能啊。
可能千亩之大,脱胎于现实中曹家在江南接驾用的皇宫别苑,再加上艺术修饰,比如美眉说的杏树林。
美眉最后一段说得好啊,园不圆三个字妙,骄奢淫逸从来都是败家的根本,对一个家庭如是,对一个国家亦如是啊。
头像
0操作444 #
头像
444 #
0
16-11-11 15:4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哈哈,这个太劲爆了。黛玉若是男儿身,和宝玉同睡还好(哪怕有龙阳之嫌),那她和湘云、紫鹃同睡就。。。一群人这就真是凌乱了哇~~~ 不过MM不妨认真写一写,张爱玲年轻时不也写过红楼梦同人小说的么(虽然我没看过),目测会火,哈哈


不过我认为曹公也确实有意在把黛玉的性别特征模糊化,黛玉刚出场对她从小的教养就有这样的描述“(林氏)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可见黛玉自小就不是按闺房娇女儿的路子养的。

而黛玉的外貌描写也是只露“风流”不见“媚态”,要说魏晋时的花美男们可能也就是这个样子。

后来刘姥姥进大观园走到黛玉房中也说“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为此,曹公还一定要让此姥姥再说宝玉的怡红院像哪个小姐的“绣房”才能与黛玉匹配,可见在曹公心里宝黛在性情和审美上是一定要“阴阳契合”的,哈哈。







1011s 发表于 11/11/2016 2:26:1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92698#73292698][/url]
哈哈哈,美眉又为我的宇宙大小的疯狂脑洞找到了更多的佐证呀,黛玉确实是性别模糊的。
就是和湘云同睡那一节,我们看曹公是怎样描述的,“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哈哈哈,不正是我们黛公子自知身份而行嘛!湘云就不晓得真相了,枕边青丝拖拽,雪臂外露,睡得娇憨无比。
看,这就合上榫咧!哈哈哈,为我的机智点个赞!
好吧,我有些走火入魔了,美眉不用搭理我了。
头像
0操作445 #
头像
445 #
0
16-11-11 23:3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有个问题让我困惑了很久,希望MM们能为我解惑 。为什么宝钗对宝琴没有对黛玉、湘云体贴?宝琴一来,人人夸她尤胜宝钗,贾母喜欢得不得了,逼王夫人认了作干女儿,给了孔雀毛的大氅。宝钗跟众姐妹玩笑说我哪里不如她。读到这里时很吃惊,这不象宝姐姐会说出来的话。后来薛小妹题的十首咏古迹的诗也涉及了西厢记、牡丹亭,宝钗是当面指出该换掉,而不是如对黛玉一样私下提醒。按说宝琴比黛玉等姐妹都小,又和宝钗是本家,同在贾府做客,宝钗做为姐姐更该照应才对。这里宝钗的言行有一点儿反常啊。 另外贾母向薛姨妈打听宝琴,微露提亲的意思,凤姐也接了话茬说正是一对儿,可惜宝琴已经订了亲。文中没写明给谁提亲。后人的解释都是给宝玉,还有人说贾母是以此表明对王夫人薛姨妈撮合宝玉宝钗的反对。可是宝琴已经是王夫人的干女儿了,即使没订亲事,还能与宝玉结亲吗?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46 #
头像
446 #
0
16-11-12 16:1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有个问题让我困惑了很久,希望MM们能为我解惑 。为什么宝钗对宝琴没有对黛玉、湘云体贴?宝琴一来,人人夸她尤胜宝钗,贾母喜欢得不得了,逼王夫人认了作干女儿,给了孔雀毛的大氅。宝钗跟众姐妹玩笑说我哪里不如她。读到这里时很吃惊,这不象宝姐姐会说出来的话。后来薛小妹题的十首咏古迹的诗也涉及了西厢记、牡丹亭,宝钗是当面指出该换掉,而不是如对黛玉一样私下提醒。按说宝琴比黛玉等姐妹都小,又和宝钗是本家,同在贾府做客,宝钗做为姐姐更该照应才对。这里宝钗的言行有一点儿反常啊。
另外贾母向薛姨妈打听宝琴,微露提亲的意思,凤姐也接了话茬说正是一对儿,可惜宝琴已经订了亲。文中没写明给谁提亲。后人的解释都是给宝玉,还有人说贾母是以此表明对王夫人薛姨妈撮合宝玉宝钗的反对。可是宝琴已经是王夫人的干女儿了,即使没订亲事,还能与宝玉结亲吗?
upperice 发表于 11/11/2016 11:31:4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97097#73297097][/url]
私以为,宝钗是个非常分明的人,对内对外分明,对亲对疏分明。从她和黛玉的关系变化就可知,前期她和黛玉客气,以礼相待,黛玉挑衅时宝钗也鲜有语言回应,至多就是开玩笑一样说黛玉那张嘴让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私下提醒黛玉,也是拘礼下的善意流露。但和黛玉真正交好后,姐妹相待后,宝钗就非常放松了,各种玩笑话,比如让黛玉做自己嫂子,各种熟不拘礼,比如喝一口的茶就递给黛玉。这都是不符合宝钗严谨周到的待人接物行为习惯的。可这恰恰也是宝钗性格的两面性,多样化。
明白了宝钗的这一面后,她对宝琴的态度就很好理解了。宝琴是宝钗真正亲近的同族妹妹,宝钗没有必要待之以礼,那是她的亲人。面对亲人的宝钗都是最放松最自然的,她会歪薛姨妈怀里撒娇,会对哥哥大哭,这时的宝钗是个真正十几岁的小姑娘。当这个放松自然的宝钗面对宝琴时,她的小酸,小挑剔就很好理解并顺理成章了。甚至黛玉直接说她胶柱鼓瑟时,宝钗也就是想了想就接受批评了。宝钗在面对自己真心接纳视为亲人的人时,都是这样自然直白的。
向宝琴提亲那里,贾母王夫人自然知道宝琴已经认了王夫人做干亲,不然这试探就很容易让薛姨妈信以为真,也就失去试探的意义了。就是宝琴已有婚约一说,约摸贾母也是知道的。这样做的目的不过就是让薛姨妈当即就能明白,提一个不可能的亲,这才是试探与暗示嘛。如果宝琴未认亲未许亲,贾母也不会拿她做暗示了。而且不说为谁提亲,也是做好万全的打算,如果薛姨妈一方真得打蛇随棍上,宝琴认王夫人干亲又未摆酒做实,如果真让宝琴退了梅翰林家的亲,虽然不大可能,但只说万一啊,那贾母还有无数退路,反正又没说给谁提亲,到时候准有除了宝玉的另外人选。贾环就是现成的嘛,再不行还有贾琮等人选。
浅陋解释,哈哈,望与美眉探讨。
头像
0操作447 #
头像
447 #
0
16-11-12 19:4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喜欢的无可不可的,已经逼着咱们太太认了干女孩儿了。老太太要养活,才刚已经定了。”宝玉喜的忙问:“这话果然么?”探春道:“我几时撒过谎?”又笑道:“老太太有了这个好孙女儿,就忘了你这孙子了。” 这段文字是写宝琴刚进贾府时还没和园中众姐妹,宝玉相见就已经成了王夫人的干女儿,老太太的干孙女儿,宝玉的干妹妹。古人讲究亲上加亲,表兄妹通婚没问题,可是一有兄妹名份,再无结亲的可能。所以武侠小说中男主角拒绝钟情于自己的女子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结为兄妹。如果这是当时人们的常识,贾母后文再流露说亲的意思,薛姨妈可能根本不会往宝玉身上想,这也达不到警示的效果嘛。再者,这种警示的方法反而会有相反的效果。如果被人理解成虽然宝钗不是贾母中意的,可是别的女孩儿,比如象宝琴一样的,贾母也就会中意了,也就是说黛玉不是贾母心中的唯一人选了,这对想给宝玉说亲的人是个好消息吧。
头像
0操作448 #
头像
448 #
0
16-11-12 20:5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01208#73301208]446楼cristal2011的帖子[/url] 黛玉行酒令时说了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那是在宴请刘姥姥的宴席上,贾母,凤姐,李纨,众姐妹都在。宝钗能听出来私下提醒黛玉,其他人也有可能听出来。下文是宝琴诗中涉及了西厢记,牡丹亭后众人的对话。据此推测李纨当时能听出了黛玉所用的诗文出处。 引文: 众人看了,都称奇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两首为是。”黛玉忙拦着:“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那三岁的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李纨又道:“况且他原走到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便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人一身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有,古来有名望的人,那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诗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都有。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怕看了邪书了。这也无妨,只管留着。”宝钗听说,方罢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的。 那么贾母是不是也听出来了呢?很可能是的,而且很不喜欢。因为下文元霄夜宴贾母有一大段点评这类才子佳人故事的话。其中“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象个佳人?”说得实在诛心。指的是谁各有说法。我读到时第一感觉是在敲打黛玉,因为恰好又是宴席上,又说到才子佳人,贾母就借题发挥了。贾母疼黛玉也好,与林父有过婚约也好,对黛玉的期望依旧脱不了当时名门淑女的规范。听到黛玉其众人面前脱口而出这样闺阁小姐绝不该听该看的词曲中的句子,能不生气吗?我认为这样的黛玉可能已经不符合贾母心中宝玉妻子的标准,她对宝黛姻缘的信心动揺了。所以见到宝琴是真喜欢,也真动了给宝玉提亲的念头。 引文: 贾母忙道:“怪道叫做《凤求鸾》。不用说了,我已经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回书?”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见过!就是没听见,也猜着了。”贾母笑道:“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女先儿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该死了!不知是奶奶的讳。”凤姐儿笑道:“怕什么!你说罢。重名重姓的多着呢。”女先儿又说道:“那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了大雨,到了一个庄子上避雨。谁知这庄上也有位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芳名叫做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贾母忙道:“怪道叫做《凤求鸾》。不用说了,我已经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回书?”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见过!就是没听见,也猜着了。”贾母笑道:“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象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头像
0操作449 #
头像
449 #
0
16-11-13 17:4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有个问题让我困惑了很久,希望MM们能为我解惑 。为什么宝钗对宝琴没有对黛玉、湘云体贴?宝琴一来,人人夸她尤胜宝钗,贾母喜欢得不得了,逼王夫人认了作干女儿,给了孔雀毛的大氅。宝钗跟众姐妹玩笑说我哪里不如她。读到这里时很吃惊,这不象宝姐姐会说出来的话。后来薛小妹题的十首咏古迹的诗也涉及了西厢记、牡丹亭,宝钗是当面指出该换掉,而不是如对黛玉一样私下提醒。按说宝琴比黛玉等姐妹都小,又和宝钗是本家,同在贾府做客,宝钗做为姐姐更该照应才对。这里宝钗的言行有一点儿反常啊。
另外贾母向薛姨妈打听宝琴,微露提亲的意思,凤姐也接了话茬说正是一对儿,可惜宝琴已经订了亲。文中没写明给谁提亲。后人的解释都是给宝玉,还有人说贾母是以此表明对王夫人薛姨妈撮合宝玉宝钗的反对。可是宝琴已经是王夫人的干女儿了,即使没订亲事,还能与宝玉结亲吗?
upperice 发表于 11/11/2016 11:31:4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97097#73297097][/url]

哈哈,又看到MM来了。其实关于宝琴我一直也有些问题似是而非的,今天都被MM问着了。


关于宝钗对于宝琴的态度我认为还是爱护有加的,前面cristal2011MM从宝钗循礼而内外有别的处事原则来解释宝钗对宝琴“一反常态”的“小醋小酸”,我觉得很合情理。如果宝钗与自家姊妹日常里还一本正经的,那倒是真的无趣了。况且在宝钗“我哪些儿不如你”的玩话之前,宝钗也正是在抱怨着打趣湘云、香菱二人近日议诗评诗的“聒噪”,这两个情景承接起来还是顺畅的,我认为宝钗这个时候并不是一时情绪波动说出的醋话,而是延续了前后语境一贯的戏谑调笑。


宝钗其实也的确时刻在帮初来乍到的宝琴赢取众人的喜欢的。宝琴才来到她和湘云跟前,宝钗看湘云嘱咐宝琴了一通关于哪里可以放心玩笑哪里需要留心谨慎的话,立刻便说:“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我们这琴儿就有些象你。你天天说要我作亲姐姐,我今儿竟叫你认他作亲妹妹罢了。” 由此可以看出,宝钗是真心希望湘云能善待宝琴,还说出两个湘云不得不接受的缘故:1. 湘、琴二人本身相像;2. 宝钗自己可作为她俩情感的纽带。于是湘云就真的称赞起宝琴来了。

这样的做法宝钗也用在了黛玉身上。当湘云暗指黛玉才会真心嫉妒宝琴受贾母宠爱时,宝钗忙说:“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 她这样说了,黛玉果然“赶著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

我认为宝钗的确是时刻在维护姊妹间的友善和睦的,她知道宝琴来之前湘、黛二人都是深受贾母宠爱的,一个性情直率、一个心思细密,宝琴的到来未免会打破这一平衡;再者,宝琴又还小,不谙世事的,难不保姊妹间不相熟会生出什么嫌隙龃龉,所以在一开始就格外小心,甚至拿自己来打趣调侃也是可能的了。

后面怀古诗和议亲的事我也有些困惑和想法,吃了饭再来好好唠~~~~
头像
0操作450 #
头像
450 #
0
16-11-13 17:5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贾府卖过土地应该是真的,不然就日常人情往来可能都无法持平。因为他们架子还在,就不能塌了自己的面子,只能打肿脸充胖子,把内囊翻出来支撑罢了。
美眉还是把官想得太简单了,没有哪个官是全靠俸禄过日子的,如果全靠俸禄,那就是海瑞那样的无用清官了。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把海瑞揭了皮,说他实乃沽名钓誉之徒,为了一个清名,将自己和家人都逼入绝境,其实却于家国无助,于社稷无功。
一个官但凡是正常要行走仕途,要做些实事,就难免要和光同尘,因为孤木难支,即便是纠察反贪官员或言官御史,也是要和同僚及上下级打好关系才可顺利开展工作的。那么各个机关部门里,有自己的小金库是正常的,例行的冰敬碳敬也是必须的,在开展工作时,交流费用也是要有的……这也是为啥会有我之前说过的穷翰林一说,因为很多低阶翰林终日与纸墨文书为伍,和人不打交道,也没有庶务可为,银钱就不会流动到他们那里,就自然穷了。
钱永远是跟着人走,随着事生的。
林家还是勋贵之后,一应人情往来也必是有的。可能不像贾府这样地处京城有那样密集的社交活动,但不会一点没有。根本不需多么贪奢,就是正常公务往来,人情所赠,所得银两就不是俸禄可以比的。这就是我说的,一定要有实在官职,你在官场一天,手里权力在一天,底下人的孝敬就在一天。注意我这里说的人情和孝敬可不是贾府那样和同等勋贵家的往来,而是纯收入,不用或极少支出的人情。
贾府就吃了无人做实在官儿的亏。
更不要说巡盐御史这个明显的肥差了,虽然艰难,但是肥是一定肥的。哪里需要一万年,做了哪怕一两年,有个百十万银子的资产就不在话下了。毕竟盐商们每年缴税都是数百上千万的银子,当地官员稍微敬上一些,一所宅子如果太打眼,那么几件古董摆件,几笔人情往来,松松儿的就都在里面了。
而且纠察之职,一向是水至清则无鱼,大家心知肚明,只要不捅破了天,让彼此无法交差,都是各自安好罢了。那么这灰色地带许多的可察可不察,又生出多少银钱往来,想想就知道了。从林如海推荐贾雨村时的周到细致可见,他是位能臣,绝对不是海瑞那样的无用官,他知道怎样平衡利弊,那么和光同尘就是难免的,而且和真正贪官比,家资积累两三百万我觉得他真就是清官了。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11/2016 3:33:4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93422#73293422][/url]

听MM这样说我似乎还是太幼稚了,哈哈,MM“人情往来”的分析也是有理的,让我再好好想想~~~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51 #
头像
451 #
0
16-11-13 22:2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01208#73301208]446楼cristal2011的帖子[/url]

黛玉行酒令时说了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那是在宴请刘姥姥的宴席上,贾母,凤姐,李纨,众姐妹都在。宝钗能听出来私下提醒黛玉,其他人也有可能听出来。下文是宝琴诗中涉及了西厢记,牡丹亭后众人的对话。据此推测李纨当时能听出了黛玉所用的诗文出处。

引文:
众人看了,都称奇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两首为是。”黛玉忙拦着:“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那三岁的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李纨又道:“况且他原走到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便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人一身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有,古来有名望的人,那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诗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都有。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怕看了邪书了。这也无妨,只管留着。”宝钗听说,方罢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的。

那么贾母是不是也听出来了呢?很可能是的,而且很不喜欢。因为下文元霄夜宴贾母有一大段点评这类才子佳人故事的话。其中“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象个佳人?”说得实在诛心。指的是谁各有说法。我读到时第一感觉是在敲打黛玉,因为恰好又是宴席上,又说到才子佳人,贾母就借题发挥了。贾母疼黛玉也好,与林父有过婚约也好,对黛玉的期望依旧脱不了当时名门淑女的规范。听到黛玉其众人面前脱口而出这样闺阁小姐绝不该听该看的词曲中的句子,能不生气吗?我认为这样的黛玉可能已经不符合贾母心中宝玉妻子的标准,她对宝黛姻缘的信心动揺了。所以见到宝琴是真喜欢,也真动了给宝玉提亲的念头。

引文:
贾母忙道:“怪道叫做《凤求鸾》。不用说了,我已经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回书?”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见过!就是没听见,也猜着了。”贾母笑道:“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女先儿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该死了!不知是奶奶的讳。”凤姐儿笑道:“怕什么!你说罢。重名重姓的多着呢。”女先儿又说道:“那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了大雨,到了一个庄子上避雨。谁知这庄上也有位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芳名叫做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贾母忙道:“怪道叫做《凤求鸾》。不用说了,我已经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回书?”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见过!就是没听见,也猜着了。”贾母笑道:“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象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upperice 发表于 11/12/2016 8:56:02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02974#73302974][/url]


至于宝钗为何会在众人前劝宝琴将后两首怀古诗换掉,而不是像对黛玉那样私下引导,我认为是因为宝琴这事和黛玉那事性质不太一样。

从黛玉和李纨的话语里我们知道,《西厢记》和《牡丹亭》作为故事是不受禁忌的,世家小姐能听得这些外传的途径很多,说书唱戏的有,签文上有,可知这些情节都是街知巷闻,无可回避的。虽然这类故事里有些才子佳人这类“少女不宜”的思想内涵,但通过上述途径知晓故事梗概的时候小姐们都是处于相对“被动”的情形,且都有长辈相伴(如各类节日庆典看戏、听书等),所以也并无大碍。这就好像小孩子和大人一起看一部“阉割版”《红楼梦》的电视剧,一切尽在大人们的掌控之中,无伤大雅。

但我们在黛玉的话里(以及宝钗先前教导黛玉的那番话里)可以了解到,有一种途径是被严格禁止的,那就是直接看那些外传杂书的文本。我想大致是因为直接找书来读是一种主动求取,这肯定有伤大小姐矜持守格的本分;再者,这类杂书大多是为广大男性同胞写的,里面不免有些不堪入目的情节和描写,其内容不可管控;三则看这样的书多是自己偷背着大人们看,没有长辈的监管恐怕小孩子会思想受误,移了性情。硬要比较的话,这就好像小孩子自己躲在屋子里看一个《红楼梦》同人“小电影”,我想即使在现在这个开明的社会家长们也会选择私下好好教育开导的。


再看黛、琴二人的事例,黛玉是明言直引了书中的句子,这样就直接坐实了她曾私看过这类书籍,这是犯了大忌,所以宝钗只能悄悄地教导。但是宝琴只是在诗里用了这两个故事的典,这些典故人人知道,并不是什么大错,只是闺中女儿还是不宜总把这些才子佳人挂在嘴上,所以宝钗当众给出态度,是她作为姐姐对同族小妹的训导,我认为没有不妥。


关于MM说到的既然宝钗能听出黛玉那两句诗词的出处,所以贾母也可能听得出,我认为宝钗博闻强记又文墨极通,听到只言片语便能想到出处是可能的,然而我觉得贾母凭她自己应该是听不出来的。

第一,从此前屡次点戏我们可以看出,贾母喜欢的是“热闹戏”而非“缠绵戏”,就是要找书看可能也未必是《牡丹》、《西厢》这类的;

第二,我认为贾母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且不爱诗词。贾母行酒令、做游戏都只能做一些通俗的(如说笑话),一看到他们姊妹们作诗就要改让他们做灯谜,宝钗为讨好老人家还一再跟众姐妹提议要做些浅近的,连《四书》的都不行,但《四书》是世家子弟启蒙便要读的书,可见贾母恐怕没有认真念过书。书里有其他侯门宦家小姐没读过书的么,有,王熙凤就没怎么读过书,甚至都认不了多少字(大概也就能看得明白账本借据什么的),所以贾母才那么喜欢她(我私以为凤姐和贾母是一类人,书中也多次有影射)。

所以我认为贾母自己未必能听出黛玉行酒令时言语中的玄机,但有无其他人听出在转告于她我就不得而知了。

头像
0操作452 #
头像
452 #
0
16-11-13 23:5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私以为,宝钗是个非常分明的人,对内对外分明,对亲对疏分明。从她和黛玉的关系变化就可知,前期她和黛玉客气,以礼相待,黛玉挑衅时宝钗也鲜有语言回应,至多就是开玩笑一样说黛玉那张嘴让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私下提醒黛玉,也是拘礼下的善意流露。但和黛玉真正交好后,姐妹相待后,宝钗就非常放松了,各种玩笑话,比如让黛玉做自己嫂子,各种熟不拘礼,比如喝一口的茶就递给黛玉。这都是不符合宝钗严谨周到的待人接物行为习惯的。可这恰恰也是宝钗性格的两面性,多样化。
明白了宝钗的这一面后,她对宝琴的态度就很好理解了。宝琴是宝钗真正亲近的同族妹妹,宝钗没有必要待之以礼,那是她的亲人。面对亲人的宝钗都是最放松最自然的,她会歪薛姨妈怀里撒娇,会对哥哥大哭,这时的宝钗是个真正十几岁的小姑娘。当这个放松自然的宝钗面对宝琴时,她的小酸,小挑剔就很好理解并顺理成章了。甚至黛玉直接说她胶柱鼓瑟时,宝钗也就是想了想就接受批评了。宝钗在面对自己真心接纳视为亲人的人时,都是这样自然直白的。
向宝琴提亲那里,贾母王夫人自然知道宝琴已经认了王夫人做干亲,不然这试探就很容易让薛姨妈信以为真,也就失去试探的意义了。就是宝琴已有婚约一说,约摸贾母也是知道的。这样做的目的不过就是让薛姨妈当即就能明白,提一个不可能的亲,这才是试探与暗示嘛。如果宝琴未认亲未许亲,贾母也不会拿她做暗示了。而且不说为谁提亲,也是做好万全的打算,如果薛姨妈一方真得打蛇随棍上,宝琴认王夫人干亲又未摆酒做实,如果真让宝琴退了梅翰林家的亲,虽然不大可能,但只说万一啊,那贾母还有无数退路,反正又没说给谁提亲,到时候准有除了宝玉的另外人选。贾环就是现成的嘛,再不行还有贾琮等人选。
浅陋解释,哈哈,望与美眉探讨。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12/2016 4:12:2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01208#73301208][/url]

MM对宝钗“内外有别”的待人态度分析得很好哈。但关于贾母对宝琴的求亲意图,我还是觉得有些费解。我也认为既然贾母“逼”着王夫人认了宝琴做干女儿,其实也就是向大家宣告宝琴不会是“宝二奶奶”因为她已经是家里的“小姐”了。但贾母明明又有看中了宝琴且有要为宝琴说亲的意思,这一点和先前很矛盾,我很是不解。

如果说贾母此时假意求亲,实则是在敲打薛姨妈和王夫人,那也有不通,MM提到薛家退婚梅家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想法与贾母的一贯认识不太一样。当时贾母知道尤二姐先前是许过人家的,即便是人已进府也因为觉得纠纷难理,所以想把尤二姐退回去。我想贾母的意识里订亲之诺是很重的,她不会担心薛家退婚。且即便薛家想退婚另订,贾母也可以以薛梅两家订亲在先而反悔,不用多此一举地逼着王夫人认宝琴做女儿啊。

既然贾母应该事先知道宝琴有人家了,一切就应该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如果她有心试探就应先问亲事,在听得宝琴已许了人家之后再要王夫人认做干女儿。现在宝琴已经是王夫人女儿了再来求亲,那不就是自己承认自己老糊涂了吗?如果让人看出自己是在试探岂又不是得罪了人,使冲突明朗化?贾母于人情世故还是精练的,不该糊涂至此。

但若说如upperice MM所说,贾母是借此想敲打黛玉,我也觉得有些不妥,1. 前文没有明显贾母对黛玉有所改观的细节,这里突然公开反对宝黛婚事有些突兀了 2. 就算贾母要敲打黛玉,或是私下警醒,或是直接为黛玉议亲(既然宝琴作为妹妹都快出阁了,黛玉也该到议亲的年龄了),也不该借宝玉的婚事来达成目的,宝玉婚姻兹事体大,贸然提起又没有结果反倒惹人猜疑,这对宝玉和几个女孩子都不好,做为长辈,贾母似乎不该这样。所以我倾向于相信贾母只要提到宝玉婚事就应该是百分之百的认真,不会拿这事当众开玩笑。


以前听过一个观点,说贾母这里并不一定是为贾宝玉求亲。那是不是为贾环等贾府其他“玉”字辈的人求呢?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人都是配不上宝琴的,且族里男孩除了宝玉,其余人等都入不得贾母的眼呢。那还会有谁呢?

后面五十六回甄家派了四个女人来请安,我们知道,在甄家有个和贾宝玉无论是模样还是性情都极其相似的(这两人也互为重像),而且贾母和那几个女人都是非常相熟的,说是“世交”又是“老亲”,所以贾母此时会不会这里是想为甄宝玉牵线呢?

当然,这样说也有牵强的地方,比如贾母得知二宝玉的相似之处是在后文,怎么会在这里就为甄宝玉求亲?再者,薛姨妈明明当时心里也猜测贾母是在为宝玉求配。不过《红楼梦》里情节前后颠倒也是有的,比如贾琏和凤姐伙着鸳鸯“偷”运贾母私物是在七十二回,但贾蓉在五十三回就提到这件事了。而薛姨妈因未知有甄宝玉此人,所以会误以为是为贾宝玉求亲也是可能的。


无论如何,这件事我也一直没有弄明白,目前的说法似乎都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再补充。
头像
0操作453 #
头像
453 #
0
16-11-14 14:4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一起讨论真是互相启发,增长见识,比一个人猜迷有趣多了。我同意MM的看法,贾母不可能读过西厢记、牡丹亭两本书。不过贾母依然完全有可能猜到黛玉读过西厢记,因为她听过太多戏了。 首先,杂剧都写得太长了,一个全本演下来得好几天,普通戏班根本不可能全本排演,也就是演演观众欢闻乐见的几折。如同大多数人看过四小天鹅舞,没有多少人完整地看过天鹅湖,就算戏迷,除非家里养个班子,专门排演一整本,否则一辈子都别想把一部戏从头听到尾。偏偏贾母可能有过这个机会。文中贾母提起自己做媳妇时家中的繁盛,好像说到当年养的戏班子远胜现在。另外我记得读到过曹寅为康熙在南方收拢士子之心,与文人交往密切,曾经请当时一位戏曲大家,似乎是李渔,记不准了,到家中观赏了一次全本某剧。贾母可能年轻时躬逢盛况,听的戏很多,其中大概就有西厢,是否全本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就算贾母没听过全本西厢,也能猜出黛玉看过书。能在内宅太太小姐面前演出的一定是一本杂剧中文辞华美,又不正面描写情爱的有限几折。黛玉行令说的头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牡丹亭,是路过园中戏班排演处听来的,就是其中之一。第三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我从没读过西厢记,也知道是来自西厢,因为红娘这个人物塑造得太成功,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就只剩下一个问题,这一句出自西厢的哪一折,是不是适合让小姐们听到的一折呢?上网查了查,是出自第一本第四折,“候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与黛玉在酒令中说的稍有出入。宝玉说给黛玉听的那一句也出自此折,“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因为1不长,贴在下面了,大家一起看看。这一折明显不适合当时的闺中女儿看。假设贾母做媳妇之后有机会看到这一折演出,她就知道其中的内容;假设贾母没看过这一折,但是她看过的西厢折子戏一定比黛玉多,黛玉出口一句她都没听说过的西厢戏词,又是从哪儿学来的呢;甚至大观园时期的小戏班没排过西厢,或者黛玉入府后府里没演过西厢,都有可能啊。这真是“红娘”错把红线剪,一生心事尽成灰啊。 西厢记 王实甫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四折 [洁引聪上云]今日二月十五开启,众僧动法器者。请夫人小姐拈香。比及夫人未来,先请张生拈香。怕夫人问呵,则说是贫僧亲者。 [末上云]今日二月十五日,和尚请拈香,须索走一遭。 [双调] [新水令]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香烟云盖结,讽咒海波潮。幡影飘飖,诸檀越尽来到。 [驻马听]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候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个十分饱。 [末见洁科] [洁云]先生先拈香,恐夫人问呵,则说是老僧的亲。 [末拈香科] [沈醉东风]惟愿存有的人间寿高,亡化的天上逍遣。为曾、祖、父先灵,礼佛、法、僧三宝。焚名香暗中祷告:则愿得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佛啰,早成就了幽期密约。 [夫人引旦上云]长老请拈香,小姐,咱走一遭, [末做见科] [觑聪云]为你志诚呵,神仙下降也。 [聪云]这生却早两遭儿也。 [末唱] [雁儿落]我则道这玉天仙离了碧霄,原来是可意中来请醮。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扑堆着俏;苗条,一团儿(彳真亍)是娇。 [洁云]贫僧一句话,夫人行敢道么?老僧有个敝亲,是个饱学的秀才,父母亡后,无可相报。对我说:“央及带一分斋,追荐父母。”贫僧一时应允了,恐夫人见责。 [夫人云]长老的亲便是我的亲,请来厮见咱。 [洁引聪上云]今日二月十五开启,众僧动法器者。请夫人小姐拈香。比及夫人未来,先请张生拈香。怕夫人问呵,则说是贫僧亲者。 [末上云]今日二月十五日,和尚请拈香,须索走一遭。 [双调] [新水令]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香烟云盖结,讽咒海波潮。幡影飘飖,诸檀越尽来到。 [驻马听]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候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个十分饱。 [末见洁科] [洁云]先生先拈香,恐夫人问呵,则说是老僧的亲。 [末拈香科] [沈醉东风]惟愿存有的人间寿高,亡化的天上逍遣。为曾、祖、父先灵,礼佛、法、僧三宝。焚名香暗中祷告:则愿得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佛啰,早成就了幽期密约。 [夫人引旦上云]长老请拈香,小姐,咱走一遭, [末做见科] [觑聪云]为你志诚呵,神仙下降也。 [聪云]这生却早两遭儿也。 [末唱] [雁儿落]我则道这玉天仙离了碧霄,原来是可意中来请醮。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扑堆着俏;苗条,一团儿(彳真亍)是娇。 [洁云]贫僧一句话,夫人行敢道么?老僧有个敝亲,是个饱学的秀才,父母亡后,无可相报。对我说:“央及带一分斋,追荐父母。”贫僧一时应允了,恐夫人见责。 [夫人云]长老的亲便是我的亲,请来厮见咱。 [末拜夫人科] [众僧见旦发科] [末唱] [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僗,觑着法聪头作金磬敲。 [甜水令]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稔色人儿,可意冤家,怕人知道,看时节泪眼偷瞧。 [折桂令]着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哭声儿似莺啭乔林,泪珠儿似露滴花梢。大师也难学,把一个发慈悲的脸儿来朦着。击磬的头陀懊恼,添香的行者心焦。烛影风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 [洁云]风灭灯也。 [末云]小生点灯烧香。 [旦与红云]那生忙了一夜。 [锦上花]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扭捏着身子儿百般做作,来往向人前卖弄俊俏。 [红云]我猜那生—— [幺篇]黄昏这一回,白日那一觉,窗儿外那会镬铎。到晚一向书帏里比及睡着,千万声长吁怎捱到晓。 [末云]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 [碧玉箫]情引眉梢,心绪你知道;愁种心苗,情思我猜着。畅懊恼!响铛铛云板敲。行者又嚎,沙弥又哨。您须不夺人之好。 [洁与众僧发科] [动法器了,洁摇铃杵宣疏了,烧纸科] [洁云]天明了也,请夫人小姐回宅。 [末云]再做一会也好,那里发付小生也呵! [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劳攘了一宵,月儿沈,钟儿响,鸡儿叫。畅道是玉人归去得疾,好事收拾得早,道场毕诸人散了。酩子里各归家,葫芦提闹到晓。 [并下] [络丝娘煞尾]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题目老夫人闭春院崔莺莺烧夜香正名小红娘传好事张君瑞闹道场
头像
0操作454 #
头像
454 #
0
16-11-14 16:3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再说两句黛玉的婚事。黛玉和宝玉的婚事为什么连贾府下人都认为是迟早的事儿,却迟迟没有定下来?如果林父和贾政/贾母都有意,为什么没有象湘云,宝琴一样订婚?很可能是黛玉母亲、父亲先后亡故,黛玉一直在孝期。如果黛玉在丧母一年左右到贾府,到贾府两年,母亲的丧期刚过,就传来父亲病重的消息,那么她在贾府的前五到六年都在不宜议亲的孝期当中,不能同宝玉订婚。
头像
0操作455 #
头像
455 #
0
16-11-14 23:5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一起讨论真是互相启发,增长见识,比一个人猜迷有趣多了。我同意MM的看法,贾母不可能读过西厢记、牡丹亭两本书。不过贾母依然完全有可能猜到黛玉读过西厢记,因为她听过太多戏了。

首先,杂剧都写得太长了,一个全本演下来得好几天,普通戏班根本不可能全本排演,也就是演演观众欢闻乐见的几折。如同大多数人看过四小天鹅舞,没有多少人完整地看过天鹅湖,就算戏迷,除非家里养个班子,专门排演一整本,否则一辈子都别想把一部戏从头听到尾。偏偏贾母可能有过这个机会。文中贾母提起自己做媳妇时家中的繁盛,好像说到当年养的戏班子远胜现在。另外我记得读到过曹寅为康熙在南方收拢士子之心,与文人交往密切,曾经请当时一位戏曲大家,似乎是李渔,记不准了,到家中观赏了一次全本某剧。贾母可能年轻时躬逢盛况,听的戏很多,其中大概就有西厢,是否全本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就算贾母没听过全本西厢,也能猜出黛玉看过书。能在内宅太太小姐面前演出的一定是一本杂剧中文辞华美,又不正面描写情爱的有限几折。黛玉行令说的头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牡丹亭,是路过园中戏班排演处听来的,就是其中之一。第三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我从没读过西厢记,也知道是来自西厢,因为红娘这个人物塑造得太成功,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就只剩下一个问题,这一句出自西厢的哪一折,是不是适合让小姐们听到的一折呢?上网查了查,是出自第一本第四折,“候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与黛玉在酒令中说的稍有出入。宝玉说给黛玉听的那一句也出自此折,“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因为1不长,贴在下面了,大家一起看看。这一折明显不适合当时的闺中女儿看。假设贾母做媳妇之后有机会看到这一折演出,她就知道其中的内容;假设贾母没看过这一折,但是她看过的西厢折子戏一定比黛玉多,黛玉出口一句她都没听说过的西厢戏词,又是从哪儿学来的呢;甚至大观园时期的小戏班没排过西厢,或者黛玉入府后府里没演过西厢,都有可能啊。这真是“红娘”错把红线剪,一生心事尽成灰啊。




upperice 发表于 11/14/2016 2:43:4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18493#73318493][/url]

哈哈,谢谢MM补充出相关戏文的原文。老实说,对于元杂剧也就是读过几片零零散散的词,从来没有通读过任何脚本,经MM一提醒看来以后要大大地扩充阅读面才行。


听了MM的分析,我又重新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的确是互相启发有益共同进步哈。现在把我现有的一点想法列一列。


我也同意MM举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一句,贾母应该是听过,因为正如MM所说,这是自家戏班排演的剧目,家里人应该都是熟悉的,何况贾母酷爱看戏凑热闹的,《惊梦》是《牡丹亭》昆曲名段了,就是我们现代人时不时都还能在电视里听见,说贾母听了大半辈子的戏没听过这一句实在是说不过去的。但是同理,如果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剧目,那么就算黛玉脱口而出其中一句也是情理之中的,不该有很大的问题。

那么问题就出在后几句了。第三句出自杜甫的诗,第四句似乎是曹公自己编的,没有出处,那么就剩第二句露出马脚了(这也跟宝钗后面指出黛玉之错在于《牡丹》、《西厢》这两本书)。

第二句是“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我们似乎没有在书中看到过贾府里有上过《西厢记》的曲目(如果有,请各位补充),坦白说,比起《牡丹亭》的人鬼恋,《西厢记》确实更浓艳露骨,我不太清楚世家小姐们是否被允许看这样的剧目。但是书中各小姐对于《西厢》的故事情节显然又是很熟悉的(甚至熟悉到连具体“地名”这样的细节都很了解),不然也不会有关于宝琴怀古诗的议论了。那么,要么大家一起看过《西厢记》中较为“清净”的选段,要么大家看过此剧的“阉割版”,要么就是一起听过女先儿们说的书。所以MM说得对,只要“红娘”二字一出,大家都一定知道黛玉在用《西厢》的典。但无论何种方式,“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句话一定不是大家一起听见过的,不然宝钗以此来怀疑黛玉看过“杂书”就没有根据了。


非常感谢MM找出这句戏文的出处,读了引文,这一折子确实不太适合直接面对大观园里众“清净女儿们”上演。但问题在于,贾母有没有看过这一折。我在前后文里找不到证据,现在姑且分类讨论。

1. 贾母从来没有看过。在姑娘们在场时,贾母自然不愿意点这样的情爱戏;而当姑娘们不在时,因为贾母平时喜欢打斗热闹的剧目,在座诸人或许投其所好不会点这样的选段也是有的,所以这个假设在理论上应该是成立的。

那么如果贾母自己没有看过,也不会找书来读,会不会一听到黛玉的这句话就起疑呢?我想也不一定。

首先“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是八个字,不是工整的诗词体,虽然这句话的确是从戏文中幻化而来,但如果说这就是一句“临时起意”的大俗话也不一定惹人怀疑。

鸳鸯在讲规则时说了“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所以我想这个酒令只在韵脚和所说内容与牌型对应上有要求,具体措辞是既可以引用也可以自己临场编造的(贾母、刘姥姥也都有这样的应对)。所以黛玉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现编的,纱窗和红娘应对了骨牌上的绿色和红色,是对得很好的。宝钗读过原文,听得出其中玄妙,但贾母可能只会觉得答得巧,未必想得到这是书上来的。

再者,薛姨妈对出了“织女牛郎会七夕”,宝钗也说了“双双燕子语梁间”,可见男欢女爱的主题也没有那么被禁忌,所以黛玉用《西厢记》的典说不定也没那么显眼呢。


2. 贾母真的看过这一折,那么问题就严重了。书里当场就写了宝钗的反应,但并未提及贾母,而后文贾母也是一如常态地跟大家游乐,好像并没有什么异样。当然,即使贾母心里起疑了,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凭她一辈子在侯门公府的谙练素养那也是分分钟的事,但苦于我还没有找到证据,只能暂时存疑。


我以前也提到过,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贾母对黛玉的态度是否中途有转变。一开始我想大家都能看出贾母对两个玉儿那是真心疼到心肝儿里的,但她对黛玉的感情和态度在后文里有没有转变,我有这个感觉,但还没找到例证。我的感觉来自于“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那一回,在宝玉呆痴昏傻之际,贾母竟然为哄宝玉一口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样的话。我始终认为,虽然是情急之下,但这句话也太戳人心了。贾母是在言语上很忌讳的人,宝玉被马道婆魇住那一次,赵姨娘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贾母骂她骂得何等的严厉、难听。现在这样说林家,哪怕说的是事实也让人觉得有些刺耳。


不知道MM对此还有没有其他想法。也还想听一听MM对贾母“掰谎”意在敲打黛玉有没有进一步的分析。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456 #
头像
456 #
0
16-11-15 00:0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再说两句黛玉的婚事。黛玉和宝玉的婚事为什么连贾府下人都认为是迟早的事儿,却迟迟没有定下来?如果林父和贾政/贾母都有意,为什么没有象湘云,宝琴一样订婚?很可能是黛玉母亲、父亲先后亡故,黛玉一直在孝期。如果黛玉在丧母一年左右到贾府,到贾府两年,母亲的丧期刚过,就传来父亲病重的消息,那么她在贾府的前五到六年都在不宜议亲的孝期当中,不能同宝玉订婚。
upperice 发表于 11/14/2016 4:33:00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19718#73319718][/url]


哈哈,这个说法有道理,我以前都没想到过。

话说贾雨村大概五岁开始教黛玉,过了一年贾敏去世,耽搁了些时间,黛玉就进贾府了。算来九左右岁母亲这边的孝刚满,大致在黛玉十岁出头林如海也去世了,又要守孝三年。真是造化弄人呀!

不过我知道三年之丧不能嫁娶,不知道订亲是不是也是禁止的。在网上查了查都没有这样的记载,MM可有相关资料啊?
头像
0操作457 #
头像
457 #
0
16-11-15 08:5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鸳鸯宣布的行令规矩是压韵,并没有限定每句的长短。但是看众人的酒令,大多数是齐整的七言四句,偶尔有五言。这与七言、五言是最常见的韵诗体裁有关,想引一句诗,能想到的不是七言就是五言。其中黛玉八言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夹在其中,不引人注意也难。“也”算是个衬字,没它不影响内容,偏偏衬字是戏文里常见的。可以说如果黛玉不是听过见过这么一句话,而是当场用同样的典故自己作一句诗,也必然是齐齐整整的七言,不会是这种风格。 贾母:头上有青天。六桥梅花香彻骨。凑成一个蓬头鬼。这鬼抱住钟馗腿。 薛姨妈:梅花朵朵风前舞。十月梅花岭上香。织女牛郎会七夕。世人不及神仙乐。 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闲花落地听无声。日边红杏倚云栽。御园却被鸟衔出。 宝钗道:双双燕子语梁间。水荇牵风翠带长。三山半落青天外。处处风波处处愁。 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双瞻玉座引朝仪。仙杖香挑芍药 。 刘姥姥:是个庄家人(罢)。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贾母听到了,不见得当时反映过来,却会心中存疑。宴席散了,回头细想,或是找来鸳鸯问一句,“今儿黛玉那丫头说的令儿里“纱窗”什么的那一句也新鲜,可是个我不知道的典故?”如果回答是“我们也没听说过,听着象是戏词呢”(纯粹脑补、匆拍),也足够提醒贾母了。何况黛玉第一句就是广为人知的牡丹亭中的戏词,是自带的提示。
头像
0操作458 #
头像
458 #
0
16-11-15 10:5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不过,我前面的确是想错了,贾母十有八九猜到黛玉接触过西厢记不该女孩儿听的部分,贾母认为的接触途径却不是黛玉读了西厢,毕竟从外面夹带一本书进内院到黛玉手上,涉及的就不只一两个人,难度太大。真是如此,贾母不会如书中那般看似没有反应。贾母可能以为西厢这一句黛玉也是从伶人囗中听到的,那么贾府戏班中就该有人为此受惩罚。我去查了查,后文小生藕官的心上人小旦莳官早亡,不知是不是受此事牵连。 出了黛玉口误露西厢这件事,贾母对她还是有不满的。毕竟那是在客人面前失了贾家的脸面。前文有一段写宝玉或是探春出来见客,礼节得体,老祖母就自夸孩子在家中虽然顽劣些,在外人面前礼数是不缺的。可见贾母平时注重贾府的体面。当时席上的客人中,贾母不会在意刘姥姥,因为刘姥姥也听不出黛玉这句令不妥。可是薛姨妈有可能听出来,贾母不希望给人留下贾府闺阁不整的印象,一但传言出去,贾府面上无光,姐妹们结亲时也受影响。所以贾母后来正月十五宴席上的话,有敲打黛玉的意思,更主要的是最后几句,,向亲戚们表明贾家门风正派。薛姨妈等也很配合地表明听懂了。 引文: “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人,有一等妒人家富贵的,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遭塌人家。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邪了,想着得一个佳人才好,所以编出来取乐儿。他何尝知道那世宦读书人家儿的道理!别说那书上那些大家子,如今眼下拿着咱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那样的事。别叫他诌掉了下巴颏子罢。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连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姐儿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着止住了。”李薛二人都笑说:“这正是大家子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有这些杂话叫孩子们听见。” 还有关于贾母听过的西厢,已知的是《听琴》一折。 引文: 李婶娘薛姨妈喜的笑道:“好个灵透孩子,你也跟着老太太打趣我们。”贾母笑道:“我们这原是随便的玩意儿,又不出去做买卖,所以竟不大合时。”说着,又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二位太太听个助意儿罢了。若省了一点儿力,我可不依。”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众人鸦雀无闻。薛姨妈笑道:“实在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过只用箫管的。”贾母道:“先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情》一只,多有小生吹箫合的。这合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人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又指着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候儿,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那更难得了。”贾母于是叫过媳妇们来,吩咐文官等叫他们吹弹一套《灯月圆》。媳妇们领命而去。
头像
0操作459 #
头像
459 #
0
16-11-15 11:0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26063#73326063]458楼upperice的帖子[/url] 《惠明下书》也是西厢里的。看来贾府戏班在大观园里排演过西厢戏,只是黛玉引的那一折在不在其中呢?
头像
0操作460 #
头像
460 #
0
16-11-15 17:5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里居然有这么高的楼。。要回头慢慢看。
发帖回复
查看:113560|回复:824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