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讨论真是互相启发,增长见识,比一个人猜迷有趣多了。我同意MM的看法,贾母不可能读过西厢记、牡丹亭两本书。不过贾母依然完全有可能猜到黛玉读过西厢记,因为她听过太多戏了。
首先,杂剧都写得太长了,一个全本演下来得好几天,普通戏班根本不可能全本排演,也就是演演观众欢闻乐见的几折。如同大多数人看过四小天鹅舞,没有多少人完整地看过天鹅湖,就算戏迷,除非家里养个班子,专门排演一整本,否则一辈子都别想把一部戏从头听到尾。偏偏贾母可能有过这个机会。文中贾母提起自己做媳妇时家中的繁盛,好像说到当年养的戏班子远胜现在。另外我记得读到过曹寅为康熙在南方收拢士子之心,与文人交往密切,曾经请当时一位戏曲大家,似乎是李渔,记不准了,到家中观赏了一次全本某剧。贾母可能年轻时躬逢盛况,听的戏很多,其中大概就有西厢,是否全本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就算贾母没听过全本西厢,也能猜出黛玉看过书。能在内宅太太小姐面前演出的一定是一本杂剧中文辞华美,又不正面描写情爱的有限几折。黛玉行令说的头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牡丹亭,是路过园中戏班排演处听来的,就是其中之一。第三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我从没读过西厢记,也知道是来自西厢,因为红娘这个人物塑造得太成功,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就只剩下一个问题,这一句出自西厢的哪一折,是不是适合让小姐们听到的一折呢?上网查了查,是出自第一本第四折,“候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与黛玉在酒令中说的稍有出入。宝玉说给黛玉听的那一句也出自此折,“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因为1不长,贴在下面了,大家一起看看。这一折明显不适合当时的闺中女儿看。假设贾母做媳妇之后有机会看到这一折演出,她就知道其中的内容;假设贾母没看过这一折,但是她看过的西厢折子戏一定比黛玉多,黛玉出口一句她都没听说过的西厢戏词,又是从哪儿学来的呢;甚至大观园时期的小戏班没排过西厢,或者黛玉入府后府里没演过西厢,都有可能啊。这真是“红娘”错把红线剪,一生心事尽成灰啊。
upperice 发表于 11/14/2016 2:43:4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318493#73318493][/url]
哈哈,谢谢MM补充出相关戏文的原文。老实说,对于元杂剧也就是读过几片零零散散的词,从来没有通读过任何脚本,经MM一提醒看来以后要大大地扩充阅读面才行。
听了MM的分析,我又重新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的确是互相启发有益共同进步哈。现在把我现有的一点想法列一列。
我也同意MM举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一句,贾母应该是听过,因为正如MM所说,这是自家戏班排演的剧目,家里人应该都是熟悉的,何况贾母酷爱看戏凑热闹的,《惊梦》是《牡丹亭》昆曲名段了,就是我们现代人时不时都还能在电视里听见,说贾母听了大半辈子的戏没听过这一句实在是说不过去的。但是同理,如果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剧目,那么就算黛玉脱口而出其中一句也是情理之中的,不该有很大的问题。
那么问题就出在后几句了。第三句出自杜甫的诗,第四句似乎是曹公自己编的,没有出处,那么就剩第二句露出马脚了(这也跟宝钗后面指出黛玉之错在于《牡丹》、《西厢》这两本书)。
第二句是“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我们似乎没有在书中看到过贾府里有上过《西厢记》的曲目(如果有,请各位补充),坦白说,比起《牡丹亭》的人鬼恋,《西厢记》确实更浓艳露骨,我不太清楚世家小姐们是否被允许看这样的剧目。但是书中各小姐对于《西厢》的故事情节显然又是很熟悉的(甚至熟悉到连具体“地名”这样的细节都很了解),不然也不会有关于宝琴怀古诗的议论了。那么,要么大家一起看过《西厢记》中较为“清净”的选段,要么大家看过此剧的“阉割版”,要么就是一起听过女先儿们说的书。所以MM说得对,只要“红娘”二字一出,大家都一定知道黛玉在用《西厢》的典。但无论何种方式,“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句话一定不是大家一起听见过的,不然宝钗以此来怀疑黛玉看过“杂书”就没有根据了。
非常感谢MM找出这句戏文的出处,读了引文,这一折子确实不太适合直接面对大观园里众“清净女儿们”上演。但问题在于,贾母有没有看过这一折。我在前后文里找不到证据,现在姑且分类讨论。
1. 贾母从来没有看过。在姑娘们在场时,贾母自然不愿意点这样的情爱戏;而当姑娘们不在时,因为贾母平时喜欢打斗热闹的剧目,在座诸人或许投其所好不会点这样的选段也是有的,所以这个假设在理论上应该是成立的。
那么如果贾母自己没有看过,也不会找书来读,会不会一听到黛玉的这句话就起疑呢?我想也不一定。
首先“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是八个字,不是工整的诗词体,虽然这句话的确是从戏文中幻化而来,但如果说这就是一句“临时起意”的大俗话也不一定惹人怀疑。
鸳鸯在讲规则时说了“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所以我想这个酒令只在韵脚和所说内容与牌型对应上有要求,具体措辞是既可以引用也可以自己临场编造的(贾母、刘姥姥也都有这样的应对)。所以黛玉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现编的,纱窗和红娘应对了骨牌上的绿色和红色,是对得很好的。宝钗读过原文,听得出其中玄妙,但贾母可能只会觉得答得巧,未必想得到这是书上来的。
再者,薛姨妈对出了“织女牛郎会七夕”,宝钗也说了“双双燕子语梁间”,可见男欢女爱的主题也没有那么被禁忌,所以黛玉用《西厢记》的典说不定也没那么显眼呢。
2. 贾母真的看过这一折,那么问题就严重了。书里当场就写了宝钗的反应,但并未提及贾母,而后文贾母也是一如常态地跟大家游乐,好像并没有什么异样。当然,即使贾母心里起疑了,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凭她一辈子在侯门公府的谙练素养那也是分分钟的事,但苦于我还没有找到证据,只能暂时存疑。
我以前也提到过,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贾母对黛玉的态度是否中途有转变。一开始我想大家都能看出贾母对两个玉儿那是真心疼到心肝儿里的,但她对黛玉的感情和态度在后文里有没有转变,我有这个感觉,但还没找到例证。我的感觉来自于“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那一回,在宝玉呆痴昏傻之际,贾母竟然为哄宝玉一口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样的话。我始终认为,虽然是情急之下,但这句话也太戳人心了。贾母是在言语上很忌讳的人,宝玉被马道婆魇住那一次,赵姨娘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贾母骂她骂得何等的严厉、难听。现在这样说林家,哪怕说的是事实也让人觉得有些刺耳。
不知道MM对此还有没有其他想法。也还想听一听MM对贾母“掰谎”意在敲打黛玉有没有进一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