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4789|回复:88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周易研究》摘录 原著 杨兴让

头像
0操作21 #
头像
21 #
0
11-02-25 02: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正因为君王与臣民建立了如此融恰良好的关系,臣民感到君王可以完全信赖,毫无间隙,所以《中孚》在其后的几爻里写道:“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月几望,马匹亡,无咎”、“有孚挛如,无咎”。也即就是说,只要能诚实取信于民,国民与我同在,就是遇到敌人,我也能想鸣鼓而进就进,想鸣金而罢就罢,来去自如,就是在“妇贞厉”的“月几望”之时,就是有“马匹亡”之凶厉,只要能“有孚挛如”的经常维系民心,谁又能奈我何。
此卦在写完君王用诚实的信用取信于民并由此相应得到了功用之后,又补充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此卦最后一爻“翰音登于天,贞凶”。这一爻除为下一卦“飞鸟离之”作过渡外,它同时也提醒信用要建立在确实可行的基础上,调子不可唱得太高,要适中,过高的许诺也仍将失信于民。
到此应该说《周易》对信孚作了一个比较圆满的说明。
在《周易》中,我们将从以上对信孚的录用和评说中看出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周易》曾将信孚利用于其有关政权的各方面,而且在某些方面也确实借用信孚收到了卓著的效果。但是,“孚”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周易》要如此崇尚并利用“孚”呢?为了不至于歪曲“孚”的含义和《周易》中的这一思想,我觉得在此还是有必要再大略谈谈有关“孚”的问题。当然这样写未免有些跑题或有些累赘,但为了对《周易》这一思想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和不至于伤害《周易》作者的人格,我觉得这样做还是必须的。

“孚”是什么,孚就是信服,就是信用,就是信赖,就是这个人可信不可信,可靠不可靠,可依赖不可依赖。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今天则说成,这个人不值得相信或不可相信。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也属于形象问题,同时也属于道德范畴。
道德是大家所共同认可的并共同遵守的生活行为准则和规范,形象离不开这些,信孚也离不开用准则和规范去衡量。
道德、形象、信孚的准则和规范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将随着社会的变迁,随着时间的和空间的推移而随时变更着它们各自的内容;但是,道德、形象、信孚还各有其原来的东西。若我们一意只承认道德、形象、信孚在一定的社会里将有不同的标准而否认它们的本原,这样看问题也是不客观的。正象研究人,我们必须首先承认他是动物,他是人这么一种动物,首先承认人这个动物基本的本能和人与人本能生理上的差异;同时再承认人在进入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因利害冲突而引起的某些行为准则变异,这样看问题才是全面的。
应该说,信孚的产生并不是人为的,而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或者说是由一种原有的某些本能引发出来的东西。这一点我们不仅从人群中可以看到,而且从某些动物群体中可以看到。但是,当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由于人的智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信孚也被功利化了。即人们原有的信孚是建立在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仅仅出于动物本能在为他人和社会做一点好事而却不是出自有意地想获得什么但却获得了非常的收获之后,人们在这时却发现信孚有它功利的一面,于是人们开始注重信孚的功用了,开始把信孚有意识地纳入生活行为准则中去。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君王大人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平民百姓之中──谁不讲信用,谁就无法在其中进行生存;谁讲信用,谁就会赢得大家的相信与拥戴。
信孚在有它本原的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一面的同时,也产生了自觉的有意识的一面;当然由于有意识的出现,也产生了有关注重信孚的投资。
但不论出自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一面,还是出自自觉的有意识的一面,还是出自人为的信孚投资,它都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若无诚意,还有何信孚之有。

《周易》中无不体现着这一问题,同时也体现了这一问题的几个方面。
作为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一面,应该说是《周易》刚开始的《需》卦“需:有孚”中的“孚”和《讼》卦“有孚窒,惕”中的“孚”。这里面颇有些本原自然形成的信孚的东西,象我们现在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地去树立自己威信,但却形成了威信一样。当然《需》卦和《讼》卦中的“孚”在纳入《周易》总体结构中有些演绎化了。还有《萃》卦中的“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萃有位......匪孚”和《井》卦讲的当君王看到“井碟不食,为我心测”之后由于对井的修葺并由于“井收,勿幕”而带来的“有孚”,这几处“孚”的产生大部分仍带有本原无意识的成份;但随着意识到这一点,也相应的产生了有意识去履行这一行为。从这一点上讲,这几处所说的“孚”有无意识本原的一面,也有有意识人为的一面,或者说是有意识无意识的混合体。
在《周易》中,纯粹有意识或人为的,或者说是人造孚的,最典型的倒是《萃》卦中的“孚,乃利用禴”和《升》卦中的“孚,乃利用禴”,这是借助祭神或祭祖在神或祖之前盟誓的办法来提高自己的信用。当然这里也需要虔诚。值得一提的意识到信孚并注重信孚的,到是《观》卦中提倡的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勤政廉政,即君王只有“盥而不荐”,才能“有孚(禺+页)若”。这也可以说成是一个典型的信孚投资。
这种经常洗涤天下弊政而又不吞食天下财力的信孚投资,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不容易。若君王或其政权能做到这一点,不是信孚不立,而是信孚硕大无比──不要说在古代,就于当今和以后,人们何日一企盼着这样的政权。

既然信孚如此,既然信孚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形成如此,既然信孚有意识的自觉形成如此,既然某些信孚投资如此,我觉得《周易》把信孚的功用又实用于各个领域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了。
当然,这里也包括信孚用于有些血腥气味的侵伐兼并战争。如《丰》卦所说的“丰其(艹+部),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和《益》卦中所说的“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但在这里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时是不顾及信孚或无法顾及信孚,《晋》卦中的“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就是一例。这一句是说当某些时候的进兵,就应如摧枯拉朽之势,就应如势如破竹;这时,由于战争需要,就是有损于信孚,也无祸患,也不算过失。对于这一问题,我想作为军事之卦,或者说每一个略备军事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轻重之分,有时是不能兼顾的。进军是主要的,它是以占胜为前提的,而不是以战败为前提的。如果顾这顾那,必招败军之祸。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绝不能说这种什么“凶残”才是《周易》本原的东西,其它一切信孚仁慈都是假的等等。
有关《周易》将信孚大量用于军事侵伐和兼并,这应该说是合理的,进步的,也合乎历史潮流的。在《周易》产生时中国,氏族部落兼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时,不是侵伐兼并不侵伐兼并的问题,而是由谁承担这一统一兼并的历史使命的问题,既然侵伐兼并已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我想《周易》把信孚利用于侵伐兼并并在侵伐兼并后仍能用原发的信孚和人为的信孚以及采用巨大的信孚投资这一举措应该说是十分可取的。它不仅适合历史潮流,而且在侵伐兼并时借用信孚减少一点伤亡破坏和在侵伐兼并后用信孚尽快恢复正常生存秩序是非凡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当时历史状况下,这应该是一种最佳方案。
头像
0操作22 #
头像
22 #
0
11-02-25 02: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十)道德伦理思想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之一,它起着一种约束人的行为准则的作用,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周易》,道德自然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周易》有关道德的问题,它没有系统的论述,它散见于各卦之中;要说纯用那一卦作为论述道德规范的,倒应该说是论述家庭伦理道德的《家人》一卦。
《周易》中最早反映道德一辞的,要算第五卦《需》卦。《需》卦爻辞中有这么一句:“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这一爻辞中的“敬之”实际上说的就是一种道德行为。
敬人,无疑是一种道德行为高尚的表现;凌人,无疑是一种道德行为低劣的表露。当然这种敬人与凌人仍起源于人的无意识的本能;自然也由于人们发现敬人者人恒敬之,凌从者人恒凌之的功利之后而又把它自觉的意识的行为准则化了。
《周易》中的“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正体现了这一问题。敬人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周易》的落脚点却在“终吉”上,当然更不要说在“入于穴”又“有不速之客三人来”的时候,这将更显得“敬”人美德的重要性。
在《需》卦之后,第六卦为《讼》卦。《讼》卦中仍有一个牵涉道德的问题,这就是《讼》卦爻辞所说的在“不克讼,归而逋”之后的“食旧德。”
“食旧德”就是指食用享受原来祖先因广施恩德而积累下来的业绩。
这里的“德”,自然是指一种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即如何修身与勤政爱民。或者说得更为原始一点,就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谦虚的“谦谦君子”,如何勤于农事,如何去爱惜所属部落的臣民。附带说明一下,这里的“旧德”倒颇有些周的先人古公亶父在农耕时曾带着妻子到田间进行〓(ye叶)礼并导致周围各处自由人前来归附的含义。从这一点上讲,“德”的范围比前一卦所说的“敬之”要博大得多,它包括了当时用于道德行为准则的方方面面。
《周易》中一个体现道德基本素质就是“谦”。尽管《谦》卦不是专门论述道德的,或者说《谦》卦乃是借道德信孚以论述侵伐兼并的,但《谦》卦却提出了一个君王为人的道德标准,这就是“不富”和“谦谦君子”“劳谦君子”。其中的“不富”,就是为人不傲慢;“谦”,就是谦虚;“劳”,就是勤劳。这就是基本上构划出了君王为人的道德规范。
《谦》卦之外,《周易》中反映出另一个道德基本素质的则是“敦”。这在《临》卦中表述为“敦临”。《临》卦也不是专门论述道德的,但用“敦临”来约束君王行为无疑也体现了一种敦厚的道德风范。周国本乃农业立国,农业人口原始的敦厚可能促使了这种道德风范的形成。
《临》卦后,《周易》又在《观》卦中提出了“盥而不荐”这一道德范畴。尽管“盥而不荐”是在意识到“有孚(禺+页)若”并落脚到“有孚(禺+页)若”上,但能勤于政务并能经常洗涤天下之弊政而又不吞食天下财力,也无疑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约束力。在这种道德的约束之下,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尚俭的道德风范,这种道德风范在《既济》卦的“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中反映得特别明显。
在《观》卦中,除了“盥而不荐”外,还有“观我生”。“观我生”,即经常观察反省自已的言行举措,看它是否合乎道德规范,是否合乎人民的认可,是否有利于其政权的存在与发展,看它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这无疑也是一种自我修身的道德准则。还有《复》卦的“反(返)复其道”和“敦复”,它应该说是“观我生”之后续。“观我生”是说在无时无刻不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犯有过失;“反复其道”“敦复”则是说虔诚地更改自己所犯的过失。这一种经常检查自己并虔诚地更改自己过失的自身修养也是《周易》中反映出一种道德准则。

《萃》卦在言君王“有孚不终,乃乱乃萃”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是“若号,一握为笑”。这句话固然是言谈处理君臣关系的,但同时也体现了《周易》要求君王必须具有宽宏大度的道德风范。这种宽宏大度的道德风范无疑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除了《谦》卦、《临》卦、《观》卦、《复》卦、《萃》卦之外,一个能反映出《周易》道德风范的卦还有《中孚》一卦。《中孚》卦辞有“有孚,豚鱼,吉”,这一卦辞被《象》辞注释为“豚鱼吉,信及豚鱼也”,这一解释可谓一言中的。为人诚实可信,或者说能取信于民,这又是《周易》为约束规范自己行为的一大准则。对于这一问题前边已经涉及,此处不再重复。
从以上这些卦例猎取中,可以看出《周易》中的道德准则基本为:为人要敦厚,要诚实可信,要谦逊,要宽宏大度,要加强自身修养,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要节俭,要勤政爱民。不过这些道德行为准则,基本上可以说,它不是为别人制定的,不是约束别人的;而是用来约束自己行为规范的。这也可能取决于《周易》一书本身是写给自己用的,而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这一基本前提。
由于《周易》为约束自己本身行为的各条道德准则有它的实用价值和它的广泛性,这些道德规范也就为大家所接受和共同遵守。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23 #
头像
23 #
0
11-02-25 02: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周易》也不是说没有一条道德规范是约束他人的,但并不多,这就是在《随》卦中讲的政府官僚机构中的随员必须“随有求得”,反对“随有获”。即官僚机构必须廉政,也即官僚随员必须具有廉洁的美德。
《周易》中系统地全面地谈论道德规范的是《家人》一卦。《家人》一卦里专门谈论了家庭各成员的伦理道德问题。
《周易》中谈女性的地方到也不少。这倒不是女性为人群的一半。谈女性之处有不少是借女性阴柔的一面,即柔弱的一面。而且这一面的运用往往跟其它阴性动物的运用没有什么区别。如《咸》卦“取女,吉”、《坤》卦“利牝马之贞”和《小畜》卦“畜牝牛”,这三卦的混用就体现了这一问题。
《周易》中谈婚媾的地方也不少,这倒可能是婚媾意味着传宗接代或意味着本氏族部落的兴旺,也可能由于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过渡而婚姻成了人们所共同期盼的喜庆之事;于是,《周易》除了谈必须的婚媾外,一些借婚媾来言喜庆的运用也频有出现。如谈贲大无比的《贲》卦中说的“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的运用就是一例。
但女性确实占了人的一半,婚媾之后由男性和女性组成的家庭中女性又占了一半,这都不能不使《周易》在仅有的六十四卦中拿出一卦来专门谈这一问题。
《家人》一卦中有谈父子的,但更多的则是谈夫妇,或者说是谈夫妇在家庭中各占的位置和其各自职能。

《家人》一卦卦辞为“家人,利女贞”,这就基本上框定了《周易》对女性的态度。
《周易》在《家人》一卦爻辞里写道:“闲有家,悔亡”;“家人(口+高)(口+高),悔,厉,吉;妇子嘻,终吝”。“闲”本指栅栏一类东西,“闲有家”,指家庭一定要有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口+高)(口+高)”为严厉貌,“家人(口+高)(口+高)”,指家长治家太严。“妇子嘻嘻”,指妇女孩子任意放纵,无有约束力。从这几爻来看,《周易》认为一个家庭必须有一定的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来约束,不然就不成体统。
《周易》在《家人》一卦爻辞里又写道:“无攸遂,在中馈,贞吉”;“富家,大吉”。这两条基本上是对家庭主妇而言的。就是要求成员另一半的女性不要超越自己的界线,只要能料理好家庭的饮食,能富家就行了。
然后《周易》在《家人》一卦里用“有孚,威如,终吉”作了归结:即在家庭中身为家长之父亲必须象个父亲的样子,同时对于妻子必须象个丈夫的样子,必须有威信,只有这样,这个家才能兴旺吉祥。
就以上这些《家人》卦用语而论,这好象是在泛论社会各个家庭,在泛论社会各个家庭的伦理道德;但确切地说,《周易》没有过多的时间和过多的篇幅来谈这些,它主要是围绕着王侯的家庭进行阐述的,它是讲述“王事”的,《家人》卦里的“王假(至)有家,勿恤(忧),吉”就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周易》中为什么要对女性采取如此态度呢,从某些地方说,有关王室家庭伦理道德问题的,《家人》卦中还有没有说完的话有待于《(女+后)》卦中专门论及了;也或者说前边的《蒙》卦《小畜》卦《蛊》卦和《观》卦中已露出端倪。
《蒙》卦里有“勿取女:见金夫,不有躬”;《小畜》卦里有“夫妻反目”、“血去惕出”、“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蛊》卦里有“干母之蛊”;《观》卦里有“闚观,利女贞”;而《(女+后)》卦里则有“女壮,勿用取女”,“系于金(木+尼),贞吉”,“见凶:羸豕孚踯躅”,“包有鱼”,“臀无肤,其行次且”,“包无鱼,起凶”,“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女+后)其角,吝,无咎”,这些卦的卦爻辞基本上形成了《周易》家庭伦理道德对男女有别的总轮廓。
这里面有对女性普遍通泛的评价,有对女性特性的褒贬,还有从利害角度考虑问题对女性所下的结论。
就总体而言,《周易》则认为一个合乎道德规范标准的女性则应该是女性阴柔的美,应该是贤淑娴静的美。娶这样的女子会感到有如“以杞包瓜”一样感到甜美;也才会有如“含章”一样令人感到舒心;也将会有象“金(木+尼)”刹车一样去适当遏止君王的过失;也将会有“包有鱼”一样去维系民心。由此,《周易》也就从相反的角度去贬低不合乎道德规范的女子,这些女性缺乏阴柔的美,有如“羝羊”一样“壮”,她傲桀不训,姿意纵为。这样的女子将会“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将会使君王“臀无肤,其行次且”;将会“包无鱼”的丧失民心;将会“见凶”;将会“夫妻反目”以及将会有“母之蛊”。为此,《周易》认为最好不要娶这样的女子,若娶了这样的女子,应该“(女+后)其角”,应该“血去惕出”。实际上,《周易》中这些所要求女性的道德规范倒颇有些《诗经.国风.周南》中所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味道。

《周易》除了以上从大的道德规范方面着眼外,还说不要娶见了金钱就不能自己(“见金夫,不有躬”)的女性。这只能说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小道德品质来评判女性。这自然仍属道德范畴。但与前者相比,就《周易》的标准而言,它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对于《周易》中这些对女性的道德标准的要求,我们不能一概予以否认,它有它的历史背景。这是为国君王侯家庭设置的;这是封建世袭家天下的产物;这是一夫多妻制下的产物。平民百姓家,对任何人都可要求宽一点(不是不讲道德,而是道德标准有区别),人生千姿百态,何种人不有,更何况《周易》还是主张“包蒙”的;就是有什么不合乎道德规范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执政的国君王侯之家,一个女性不要说有多大的过错,就是略微有些过失,或偶然一句戏言,都将会给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也将会导致人民流离失所,也即“包无鱼”。当然,我们不能一概将这些推到内宫的女性身上,身为国君的男性自然也得承担主要责任,但作为内助的女人,也往往起着不可低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有关家庭伦理道德方面,《周易》除了对妇女过多的或具体的阐述外,对父子兄弟之间并没有具体的说明。尽管没有具体的说明,但从“闲有家”和“妇子嘻嘻”以及“有孚,威如”的用语来看,显然其父子兄弟之间的规范也是极严的。
《家人》一卦卦辞之后有这么一段《彖》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彖》辞对《周易》其它各卦的评价倒不见得全对,但对《家人》一卦有关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评价应该说是确切的。
头像
0操作24 #
头像
24 #
0
11-02-25 02: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十一)宗教迷信思想

最后,我们再大略地谈一谈《周易》中的宗教迷信思想。
尽管我们不承认,或者说是根本无法承认《周易》为一本卜筮用的书,但我们却也无法否认《周易》中存在着占卜思想。《蒙》卦卦辞的“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一卦辞就颇具有一些卜筮性质。还有《比》卦卦辞的“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这一卦辞本身可能就是抄用了原来曾用于卜筮的《比》卦的卦辞。
《周易》中《蒙》卦的卦辞是否在故弄玄虚,是否为遮人耳目(这里特指周文王囚于牖里演易),这个我无法确认,但《比》卦卦辞的“原筮:永贞吉,无咎”却无疑显示了《周易》在某些地方或多或少接受或承认了卜筮思想。
除了以上两卦名,《周易》在《巽》卦中还有“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这一爻辞。古代有“史”用龟甲占卜吉凶;而“巫”则蓍筮来预测吉凶。《周易》中所说的“用史、巫纷若”就是指用史卜巫筮来解决一些难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绝不能由此来证明“用史、巫纷若”是《周易》在每事上都求助于卜筮,或绝对信服卜筮,而恰恰相反:《周易》在此乃是借助卜筮的权威和势力来压制“在”“床下”的“巽”,即不“利于武人之贞”的臣僚随员的私下进言,以免“巽在床下,丧其资斧”,以达到推行《周易》所推崇的扩张兼并政策。
当然,我们也不能由此得出《周易》没有一点卜筮思想。
对《周易》有关卜筮思想的,值得注意的倒是《革》卦中的“未占有孚”一爻。《革》卦认为,对于“大人虎变”的改革,根本就用不着什么占卜,它也会深孚众望的。
《革》卦的这一爻,《周易》向我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周易》到底信“占”还是不信“占”?如果《周易》信“占”,那为什么还要对如此重大的问题,还说根本就不用“占”呢?
这里只能得到这么一种答案,《周易》一书运用的全是事物的变易,运用的全是事物本身的内因变易和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交感而引起的变易和运用这些变易的规律来进行逻辑推理,它要比摸不着的玄虚的占卜要可靠得多,所以《周易》才提出了“不占”。这无疑是《周易》信“占”不信“占”的一个可靠答复。
到此,有关《周易》的卜筮思想,我想我们应该这么说:《周易》是信占不用占;或者说《周易》用占不信占。
我前半句说的“《周易》是信占不用占”,是说《周易》的作者在作某些决策时,有随大流之势,大家相信,他也相信,或有时他也确实相信;但在有关重大决策的问题上,他绝不为占卜所左右。他根本就不用占。我后半句说的“《周易》用占不信占”,是说《周易》的作者根本就不相信占卜,他更相信他的事物变易学说,更相信他的逻辑推理,他只所以用占仅仅是借用或利用了当时史巫的卜筮势力,并借助它来推动他的行动计划。
不论《周易》是信占不用占也好,还是《周易》用占不信占也好,但都说明《周易》根本就没把占卜当一回事。

《周易》中存有大量的宗教性的东西,倒是祭祀。当然《周易》不是《礼记》,不是专门写祭祀的,但该用祭祀这一活动的地方,《周易》都使用了。比如说《损》卦的“二簋可用亨”;《益》卦的“告公用圭”;《萃》卦的“王假有庙......用大牲吉”,“孚,乃利用禴”;《升》卦的“孚,乃利用禴”;《困》卦的“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困于赤绂......利用祭祀”;《既济》卦的“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
作为这些祭祀活动,有些是必须的活动,有些则是人为的利用。
祭祀,是一种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活动,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是否有神灵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周易》中并没有明确的结论。看其行为,我认为大略也如孔子的谈不上信也谈不上不信。对于祭祀活动,只是如孔子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只是一种行为,除此之外,看不出有更多更具体的东西。《周易》的这种大量的虔诚的宗教祭祀活动也可能出于当时世俗的需要。
有关《周易》中的宗教迷信思想,值得一提的倒是《周易》的“天命”观念。不论《周易》所说的祭天、祭地、祭祖和祭祀其它各种神灵(其中包括祭祀社(土神)稷(谷神))是否认为真有神灵,但《周易》却在《大有》卦里明显使用了“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和在《否》卦里明显使用了“有命无咎,畴离祉”两句话。这两句话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排斥《周易》一书带有浓厚的“天命”观念。
也即是说,《周易》的作者在认为他承受历史使命和承受祖先遗命的同时,也同时承认有“天命”这一问题。
说到这里,我倒感到《周易》的“天命”观念与“鬼神”观念都颇有些与后世的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相似。孔子信天命而不信鬼神,而《周易》中也同样反映了这一思想。
头像
0操作25 #
头像
25 #
0
11-02-25 02:2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第二章       周易注释


一  乾卦

在《周易》中,《乾》卦是原始八卦之首,也是六十四卦之首,从这一点上讲,它毕竟还是原始八卦和六十四卦之一。但实际上,从《乾》卦各爻辞内容所反映的层次演变过程来看,完全可以这么说,《乾》卦乃是一部《周易》的总论,它就是一部简化了的《周易》;而一部《周易》,乃无非是《乾》卦七爻的运用、延伸和发展。《乾》卦里包含着一个如何观察世界的问题,如何认识事物由始到末的演变规律的问题,它里面丝毫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僵死的哲学概念,就哲学范畴而言,可以说,《周易》中《乾》卦阐述的哲理乃是中国最早的辩证唯物史观的体现。

《乾》卦中各爻反映的事物由始到末、由初级到高级以至再到灭亡的演变过程,它里面确实包含着如冬去春来、昼尽夜来这一“周而复始”的哲学史观;但是,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这乃是祸福相依相伏、事物有极必返、以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低谷到高峰、再由高峰到低谷的哲理概括。

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说,乾》卦纯是为阐述这一哲理而哲理的,而是说其作者把这一哲理具体运用到它的政权思想中去,运用到一个旧政权的灭亡与新政权的诞生中去,或干脆说是运用到殷商王朝的灭亡与姬周王朝的诞生中去,这是研究《乾》卦绝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部《周易》,只所以经久流传与长期钻研不衰,尽管有由于被人们一直误认为卜筮的其它各卦的晦涩艰深这一消极因素,但吸引人们,特别是一些圣贤奉为至宝的《周易》,无疑还是由于《乾》卦中显露出来的深邃哲理。除此之外,还有我前边指出的,一部《周易》无非是《乾》卦的运用和延伸,《乾》卦就是一部简化了的《周易》。所以,我们研究《周易》,就要特别强调对《乾》卦的理解,可以说,如果明白了《乾》卦,也就基本上明白了《周易》。

乾①下乾上

乾②:元③,亨④,利⑤,贞⑥。

初⑦,九⑧,潜龙⑨勿用。

九二,见⑩龙在田,利见⑾大人⑿。

九三,君子⒀终日乾乾⒁,夕惕若⒂,厉无咎⒃。

九四,或跃在渊⒄,无咎。

九五,飞龙⒅在天,利见大人。

上⒆九,亢龙⒇有悔。

用(21)九,见群龙无首(22),吉。

注释:

①乾:原始八卦之一。象征天。

②乾:六十四卦卦名之一。实乃总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卦。具体运用为一个国家政权及其代表人物的始生崛起再到灭亡的卦。

③元:“元”有“大”的含义,亦有“始”的含义。此处之“元”,于 “大”于“始”可能兼而有之,即天为万物之始,亦硕大无比之义。

④亨:通的意思。

⑤利:此一字在古用途极广,有“顺”、“和”、“便”、“宜”、“ 吉”等等。就在《周易》中,其用法也不一致。此处要注为顺利,当与亨通重复;看来还是注为“适宜”为妥。

⑥贞:此处为“正”的意思。如《礼记.文王世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

⑦初:每卦六爻从下往上数,第一爻称为“初”,第二爻称为“二”, 第三爻称为“三”,第四爻称为“四”,第五爻称为“五”,第六爻称为“ 上”。《乾》卦与《坤》卦多了一爻,为七个爻,第七爻称为“用”。

⑧九:每卦中的阳爻(一)符号称为“九”;每卦中的阴爻(--)符号称为“六”。

⑨潜龙:“龙”,本实乃今之鳄鱼。古称鼍,又通称猪婆龙。后经图腾崇拜和屡经艺术加工,于是形成了于今神化后的龙。“潜龙”,乃指尚处于冬眠蛰伏期的龙。

⑩见:音(xian现),显现的意思。

⑾利见(xian现):利于出现的意思。

⑿大人:此处之大人是一种混用,亦指君子圣贤,亦指邦国王侯或原始部落酋长。如《荀子.成相》:“大人哉舜,南面而立万物备。”

⒀君子:同“大人”一注。

⒁乾乾:自强不息的意思。

⒂夕惕若:晚上亦异常警惕,丝毫不敢懈怠之义。

⒃厉无咎:“厉”,凶厉。“咎”(jiu旧),古指凶;又指罪过;又指过失。在《周易》中,各处用法也不一致。此处指凶险。“厉无咎”,指虽凶亦无凶,亦即逢凶化吉之义。

⒄或跃在渊:不能当跃在渊中讲,指所喻的龙,或腾空而起,或潜伏深渊,乃跃跃欲试之义。

⒅飞龙:飞升之龙。

⒆上:见注⑦。

⒇亢龙:飞得过高之龙。

(21)用:见注⑦。

(22)见群龙无首:本指事物新旧更替之貌,此也指天下大乱,无所归属。



全卦内容:

此卦由天下天上组成。

卦辞的“乾:元,亨,利,贞”,是说作为论述各种事物起始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乾》卦,它既元始硕大无比,它又亨通无阻,它既适宜于一切事物,它又正确无误。这是作者对《乾》卦的赞许,也是对他创造这一学说的肯定。

“初九”爻辞的“潜龙勿用”,这一爻是说,龙当到了冬眠时期,它就潜入水底洞穴之中,这时的龙是无用的,自然也不能用。作者把这一爻随后演译为《屯》卦,《屯》卦卦辞中说的“屯:元,亨,利,贞,勿用”指的 就是这些。当然这一爻在演译着一种事物起始变化哲理,也在借龙以自喻, 此卦中的“利见大人”和《屯》卦中的“利建侯”就是这一自喻的独白。

“九二”爻辞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一爻就是说,当惊蛰过后, 一切开始复苏,作为冬眠蛰伏时期的龙也开始复苏显现了。龙既如此,它在 极其恶劣的严冬过后开始复苏出现了,那么类同它的“大人”呢,也即所说的为“建侯”的“君子”们呢,他们自然也经过一段严酷不利环境之后,自然也该活跃出现了。这一爻在通过龙的环境变化在演绎着事物变化的这一哲理,也在为敦促与欣赏自己的复苏崛起。

“九三”爻辞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一爻有承上一爻的含义,是说,虽然一切严酷环境已经过去,龙出现了,有如龙的“大人” 也该出现了,但当此刚开始的起始阶段,仍应慎慎为要,随时要警惕,以免中途夭折,只有朝夕警惕,小心谨慎,才能安然无恙。这一爻中没有用龙,而是用了“君子”。不管用龙来说明问题也好,还是用“君子”说明问题也好,也即不论是用龙来代替君侯也好,还是用“君子”代替君侯也好,它都要求初起的君侯自强不息,终日自勉,朝夕警惕,这样才保不至于夭亡的危险,才能逢凶化吉。

“九四”爻辞的“或跃在渊,无咎”,此一爻借龙说明事物已发展到它的成熟阶段,到了此时,不论是腾空而起,还是深潜水底,不论怎么折腾,也不会出现凶险。此一爻在通过这一哲理陈述一个已经羽毛已丰的君侯大人形态,也就是说,当一个出现的“大人”到了此时,谁也奈何不了他了。

“九五”爻辞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一爻是说,有如飞龙在天 的这个鼎盛时期的特殊环境,当然更利于显现这些君侯大人们,更利于他们施展抱负。此一爻的“利见大人”和“九二”爻的“利见大人”有着一定的时空区别和性质区别,前一爻只是利于出现,慎之又慎,此一爻则为极盛时期,当为他大展宏图时期。

“上九”爻辞的“亢龙有悔”,是说当一个事物到了它的登峰造极时期, 也就到了它的危机期,也就是由盛转衰、由高峰到低谷时期,这是谁也扭转不了的规律。作者把这实用到国家政权及其核心人物的君侯大人们身上,在当他到了极盛时期之时,也就面临着“亢龙”的危险,也就有有悔的出现,面对这种现象谁也没有办法。

“用九”爻辞的“见群龙无首,吉”,此爻是说一个旧事物开始灭亡,一 个新事物开始诞生,这时就难免出现一个群龙无首的真空局面。这时若要从混乱局面讲,好象是灾祸,若要从一个新生事物的崛起来讲,它则意味着吉祥。《周易》把这一种“群龙无首”归结为新旧政权的更替,归结于一个 政权的灭亡,归结于一个新的革命政权的诞生,这一时期,在古代,就称为 汤武革命。对于这一问题的应用,在《周易》结尾两卦的《既济》卦代表的殷商政权和《未济》卦代表的姬周政权中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当然最后一爻把“群龙无首”称为“吉”,这一颂辞,除了其作者的历史唯物史观外,可能还有一个个人感情上的偏向与庆幸成份。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26 #
头像
26 #
0
11-02-26 23:0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二 坤 卦
  
  《乾》为天,《坤》为地,《乾》为阳,《坤》为阴,《周易》将《乾》 《坤》两卦安排在六十四卦之首,确实有些天地阴阳互生万物之含义。但是,统观《坤》卦各爻辞的含义和《坤》卦各爻辞之间的演变关系,我们还将会发现,简单地将《坤》卦理解为只是一种阴卦将是不恰当的。《坤》卦亦如同《乾》卦一样,也是《周易》总论的一部分,也有囊括《周易》含义的意思。从对《坤》卦的研究来看,它将显露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 坤》卦如同《乾》卦一样,从“初”爻开始到“用”爻结束,也是反映一个 事物由始到末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的。比如说《坤》卦的“初六,履霜,坚冰至”,是讲一个事物开始之艰辛,它和《乾》卦的“初九,潜龙勿用”一样,乃皆是叙述一个事物的开始阶段;《坤》卦再经历“六二”爻到“六五” 爻的“黄裳”鼎盛时期,亦如同《乾》卦经历“九二”爻到“九五”爻的“ 飞龙在天”的鼎盛时期;《坤》卦再到“上六”爻的“龙战于野”的物极必反时期和到“用六”爻的“利用贞”的再造时期,它都和《乾》卦的“上九” 爻“亢龙有悔”的物极必反时期和到“用九”爻的“群龙无首,吉”的再造 时期的内容安排完全相同。《坤》卦中显露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坤》卦除了其阴阳符号全为阴(--)号,除了其卦辞中有“利牝马之贞”的阴的属性外,其它各爻辞的内容并不是全从阴柔一方面来论述《坤》卦的阴的属性的,一般的易学家们纯用阴性来图解《坤》卦中的各爻辞的含义完全是一种误解。比如说“六三”爻辞的“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历来都将此爻解释为“去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为“地道”、“妻道”、“臣道” 之爻。实际上,此爻含义乃指去直接从事王事帝业,它和《讼》卦中说的“ 或从王事,无成”为同一含义。又比如说“六四”爻的“括囊,无咎无誉 ” ,历来都解释为“扎紧袋口,不说不动,这样虽得不到称赞,但也免遭祸患” ,这样解释仍是站在“*****”、“臣道”、“妻道”的基础上注释爻义。实际上,此含义乃是指囊括四海之志的无咎无誉,它有如《乾》卦“九四”爻 的“或跃在渊,无咎”一样,皆指《周易》中的“大人”们展露才华抱负一事。再比如说“上六”爻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历来都按“地道”、 “*****”、将此爻解释为“阴气极盛,与阳气相战于郊外”。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误解。阴阳交战,何来龙与龙相斗之有?《坤》卦中显露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如同《乾》卦一样,它除了用哲学观点来论述一个事物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之外,在应用到具体问题上,它仍是围绕着政权的角逐进行论述的。如果说《乾》卦仅仅用“潜龙”到“飞龙”再到“亢龙”来比喻《周易》中的 “君子”“大人”们的兴起衰落,而《坤》卦则用“或从王事”和“括囊” 四海之志,吞并八荒之心,以及帝王们的“黄裳”服饰来直接陈述《周易》中的“君子”“大人”们的举措始末,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坤》卦比《乾》卦更加具体和更加直言不讳了。
  我们在研究《坤》卦时,应特别注意这些问题,如不弄清这些,则便在刚从《周易》中的《乾》卦中得到一些启迪,则又在《坤》卦中陷入扑朔迷离之中。
  
  坤①下坤上
  坤②:元,亨,利牝马③之贞。君子有攸往④。先迷,后得,主利⑤。西南得朋,东北丧朋⑥。安贞吉⑦
  初六,履霜,坚冰至⑧
  六二,直方大⑨,不习⑩,无不利。
  六三,含章⑾,可贞;或从王事⑿,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⒀,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⒁,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⒂,其血玄黄⒃。
  用六,利用贞⒄。
  
  注释:
  ①坤:原始八卦之一。象征地。
  ②坤:六十四卦卦名之一。实亦总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之卦,亦具体运用到国家政权及其代表人物的兴衰始末。
  ③牝马:“牝”(pin聘),雌马。
  ④攸往:所往。
  ⑤主利:预示顺利。
  ⑥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在《周易》中,有关此一类方位词不止一处, 历来解释不一。“西南”,当指汉水长江流域一带。“得朋”,当指周初对 汉水长江流域开发经营。“东北”,指殷商辖区,或确指东北的黎地一带。 “丧朋”,当无朋,或为敌,指黎地一带与姬周王朝为敌。
  ⑦安贞吉:朱熹注为“能安于正,则吉也。”从此注。
  ⑧履霜,坚冰至:“履”,踏。“坚冰至”,指严冬到来。全句指处境 严酷。
  ⑨直方大:“直”,正直;“方”方正,行事有规有矩;“大”,指德业博大。
  ⑩不习,不用练习。
  ⑾含章:“章”一辞,在古含义颇多,有“表章”之意,有“文采”之意,也有“乐章”之意,等。《周易》《女+后》卦中也有“含章”一辞。但此处之“含章”当不同于《女+后》卦之“含章”,《女+后》卦为整饬后宫之卦,此卦却为总论部分。按下半句有“或从王事,无成”;又按此“或从王事,无成”实类同于《讼》卦“或从王事,无成”一义 ,指“大人”“君子”争雄天下一事,故此“含章”,当指这些“大人”“君子”的形象素质而言。 “含章”,指含有一定的文化道德修养,气质可嘉。
  ⑿或从王事:参《讼》卦的“或从王事,无成”,此处亦乃指直接去从 事,去开创帝王事业,并不是指去辅佐君王。
  ⒀括囊:实即囊括,实有如《文选贾谊〈过秦论〉》中的“囊括四海之意,吞并八荒之心”的含义。
  ⒁黄裳:指黄色衣服。《祀记郊特牲》记栽有,古人腊祭时“黄衣黄冠而祭”;又传说黄帝服黄衣黄冕。此处“黄裳”乃指王侯大人统临天下。
  ⒂龙战于野:指一个旧的政权与一个新崛起的王者的二龙大战。
  ⒃玄黄:“玄”,黑色。“黄”,黄色。“玄黄”指血腥交战后的恐怖局面。
  ⒄利永贞:宜于永远贞正。
  
头像
0操作27 #
头像
27 #
0
11-02-26 23:0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全卦内容:
  《坤》卦由地下地上组成。
  卦辞的“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第一句是说《坤》卦亦有元始、广大、亨通之义,由于《坤》卦为阴卦,故利于柔顺的雌马的贞正。第二句,一般都将句子标点为“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这实际上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一辞语都是在“君子”修饰之下进行的,有如我们前边多次提 到的“君子”一辞并不专指道德高尚的人,乃是“大人”“王”“侯”的同义语,所以,将此句标点为“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是不恰当的。如果标点成这样,“后得主”一辞必然变成良臣得贤主或后妃得明主一义。实际上,“先迷,后得”乃是指“君子”或“大人”在行事开始时,总是有些迷惘困惑;但由于“君子”“大人”们始终“终日乾乾”,自强不息,故有“ 后得”之结局。由于如此,故此卦“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按 照《周易》中每每使用这一方位词,具体地说,当与姬周王朝处境有关,也 即与姬周王朝开发经营西南汉水长江流域有关,与东北的黎国(今山西黎城 一带)为敌有关。最后一句“安贞吉”是说,若能安于正道,则为吉祥。
  “初六”爻的“履霜,坚冰至”,是说处于《坤》卦的初期,亦即一切 事物的开始时期有如在霜地和处严冬一样不容易。
  “六二”爻的“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是说在办任何事时,只要坚 持正直,办事有规矩方圆,并怀有博大的德业,既就是不用练习什么其它, 就此也足够顺利畅通无阻。此处的“直方大”一语,颇有些指“君子”“大 人”的气质而言。也可以说乃是下一句的“含章”的同义语。
   “ 六三”爻辞的“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前半句有接 上一爻的含义,是说,只要这些“君子”“大人”们自身能有一定的文化知 识素质,能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形质可嘉,那就可以在人们中树立一个良好形象,就可以帅众以从正。后半句是说,当此条件还不成熟之时,若要去从事王事帝业,那一定是无成的,但最终还会有一个良好结局的。此一爻有一个时空观念,也即实类同《乾》卦“九二”爻说的“见龙在田”和“九三” 爻说的“君子终日乾乾”以及处在此时期的《屯》卦所要说的“或从王事, 无成”的用法。
  “六四”爻辞的“括囊,无咎无誉”,是说为争雄天下的“大人”“君子”们,自当有“囊括四海之志,吞并八荒之心”,这时已经羽毛已丰,谁也奈何不了,此时的举措既就是得不到什么赞誉,但也不会有什么祸患。此爻实类同《乾》卦“九四”爻的“或跃在渊,无咎”的含义和用法。在理解此爻时,切不可忘记此爻的时空概念,也即前边说的不可忘记“六三”爻的 时空概念一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乾》卦是用龙在不同时空的变态来比喻事物的变迁,而《坤》卦则将这些变态换成了“君子”“大人”们“或从王事”“括囊”一类的直接举措变迁,这种更改倒使人们在疏忽了《坤》卦时空演变的同时,也更疏忽了这卦各爻辞的实质内容。
  “六五”爻辞的“黄裳,元吉”,是说此时已君临天下,到了一个极盛时期,此时自当大吉大利。此爻实类同《乾》卦“九五”爻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六”爻辞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此爻是言二龙大战,这一爻可能直指姬周王朝与殷商王朝的殊死搏斗。但理解此爻时,也不可忘记《乾》卦“上九”爻的“亢龙有悔”,这里指事物发展到极限,将有灭亡的危险。这里有指殷商王朝的有悔。也有指姬周王朝的有悔。《小过》卦中说的“飞鸟以凶”“弗过防之,从或戕之”以及《既济》《未济》卦中说的“小狐汔济”的“濡其首”指的就是这些。
  “用六”爻的“利用贞”,此爻是一个半句话,此爻有接上一爻的含义, 也即当此“龙战于野”的非常时期只有坚守贞正,才能化凶为吉。此爻也有 《乾》卦“用九”爻“见群龙无首,吉”的含义,作者乐见于此新旧交替和 时代变迁,但在此特别强调了“利用贞”一辞。
头像
0操作28 #
头像
28 #
0
11-02-26 23:0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三 屯 卦
  
  《屯》卦,可以说是《乾》《坤》两卦总论后的第一卦。也可以说,《屯》卦实乃《乾》卦第一爻“潜龙勿用”的翻板。这一点从《屯》卦辞的“ 元,亨,利,贞。勿用”可以得到证明。历来都将此卦辞标点为“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是不对的,“勿用”与“有攸往”应该分开来标点,它们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句子。“勿用”有“潜龙勿用”的含义; “有攸往,利建侯”是指《屯》卦的“元,亨,利,贞”这一哲理运用于政权本身。
  不仅从《屯》卦的卦辞“勿用”可以说明《屯》卦处于“潜龙勿用”的 始生期,而且从《屯》卦的各爻辞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初九”爻辞为“ 磐桓”;“六二”爻辞为“ 〓如”,“班如”,“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爻辞为“往吝”;“六四”爻辞中虽有“往吉”,但仍为“班如”; “九五”爻辞为“小贞吉,大贞凶”;“上六”爻辞为“班如,泣血涟如”,这些爻辞均为徘徊不前举步维艰之辞。
  《屯》卦为《周易》起步的第一卦,为始生之卦,它讲的是一个事物始生起步之艰难。由于《周易》一直将这些哲理运用于国家政权和王侯的崛起上,所以,此开始一卦的卦辞和爻辞中便直言不讳地用了“利建侯”一辞。
  
  震①下坎②上
  屯③: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④。
  初九,磐桓⑤。利居贞,利建侯。
  六二,屯如〓如⑥,乘马班如⑦。匪寇,婚媾⑧;女子贞不字⑨,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无虞⑩,惟入于林中。君子几⑾,不如舍;往吝⑿。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九五,屯其膏⒀。小贞吉,大贞凶⒁。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⒂。
  
  注释:
  ①震:原始八卦之一。象征雷。
  ②坎:原始八卦之一。象征水。
  ③屯: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始生之卦。
  ④利建侯:利于建立国君。
  ⑤磐桓“磐”(pan盘),犹盘旋不进之义。
  ⑥〓如:“〓”(zhan詹),犹豫绯徊之义。
  ⑦班如:亦犹盘旋不进之义。
  ⑧匪寇,婚媾:“匪”(fei菲),非的意思;“寇”,进犯之义。“ 婚媾”,婚嫁迎娶。此句是说并非进犯,乃是婚嫁。
  ⑨字:许配之义。
  ⑩即鹿无虞:“即”,就的意思,此处指追逐。“虞”,料想。此句是 说追逐鹿,没有料想到它跑掉了。
  ⑾君子几:朱熹注为“君子见几”,看来此处只能作此讲。
  ⑿吝:古指耻辱;也指恨惜。《周易》中用法也不一。此处可能兼而有之。
  ⒀屯其膏:“膏”,指脂肪、油脂;又指肥沃的土壤,如“膏腴 ”“膏 壤”。此处泛指一切财力。“屯其膏”,指屯积财富和力量。
  ⒁小贞吉,大贞凶:指办小的正经事吉,办大的正经事凶。
  ⒂泣血涟如:泣血不止的样子。
  全卦内容:
  此卦由雷下水上组成,其卦象有喻惊蛰春雷萌动万物始生之象。
  卦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是说此卦虽有 “元,亨,利,贞”之象,但由于是始生期,当如《乾》卦的初爻“潜龙” 一样,切不可用。其后是说无论如何,但此卦毕竟还是“元,亨,利,贞” 的,故有所往的,自然是利于去建立国君开拓国家的。
   “ 初九”爻辞的“磐桓。利居正,利建侯”,是说此卦处在始生时期, 所以其状将盘旋不前,起步艰难。但不论怎么讲,此卦前途无量,它仍利于 居正,并利于建侯立国。
  “六二”爻辞的“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 年乃字”,前一句是说《屯》卦此卦有如犹豫不前之状,也有如乘着马在盘旋徘徊之中,难于前进。后一句是说此时虽并没有遇到什么敌方进攻,而还 遇到有如喜庆的婚嫁迎娶;但是此时有如所遇到的女子忠贞坚守不嫁,待十年之后再嫁,还得一段时间,如果这样,暂时仍是可望而不可及。此爻乃言 建侯立国仍得一段时间,仍得费一翻周折。
  “六三”爻辞的“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是说在此《屯》卦之时,所追求的建侯立国一事,有如逐鹿,没有想到它逃脱跑入林中。当此之时,“君子”“大人”们见此之状,还不如暂时舍弃为好;如若再强行追逐,必然招致羞辱和悔恨。
  “六四”爻辞的“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是说在此《屯》 卦之时,其况总是有如“乘马班如”,盘旋不前。但是在此之时,还是要象求婚那样坚持下去,其结局自然是吉祥的,是顺利的。前一句是讲面临的现状;后一句讲的是前途与追求。
  “九五”爻辞的“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前一句是讲当此《屯》 卦之时,还是以屯积财富和积蓄力量为要。后一句是说在此之时,要去干一番建侯立国之事,还只能说是办一点小事则吉,办大事则凶。这里面有一个量力而行和超前负荷的问题。
  “上六”爻辞的“乘马班如,其血涟如”,是说不论怎么讲,《屯》卦 毕竟为始生之卦,尽管其前途无量,但它的起步仍是艰难的,它有如所乘的马盘旋不前,也有如痛苦于不进而泣血不止。此一爻可以说是对“君子”“ 大人”们处于《屯》卦时期现状的总结。
头像
0操作29 #
头像
29 #
0
11-02-26 23:0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四〓蒙〓卦
  
  《蒙》卦是《屯》卦这个始生卦之后的第二卦。《蒙》卦的卦象为水下山上。此卦象是否真与《蒙》卦的卦义有关,我不敢认同。因为对于六十四卦 来说,要想每个卦的上下两卦的卦象交感都完全符合其卦名并其卦义,我认为未免就太苛求与牵强了。
  从《蒙》卦的各爻内容来看,它如同前边的《屯》卦和《蒙》卦之后的《需》卦一样,它的每卦的六爻的前爻与后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递进关系,也即从初爻到第六爻之间并没有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关系,它们与《乾》卦《坤》卦各爻之间的演变关系安排大不相同,这几卦各爻的内容安排不过仅 仅为了填充与说明此卦的全部含义而已。虽然这几卦每卦各爻之间没有递进演变关系,但是这些卦与卦之间却有着一个紧密衔接的递进演变关系。
  从哲理上讲,《蒙》卦讲的是蒙昧,即物之始生之后的蒙昧状态。但在其爻辞中又讲了“发蒙”与用“刑人”和“用说”,反对“桎梏”和“困蒙” 的愚民政策,在远古的殷周交替时代,这种见解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
  还有,在《蒙》卦中,其作者在承认蒙昧本为一种坏事的同时,又提出了“童蒙,吉”的辩证观点,即既看到一个事物有坏的、落后的一面的同时,又看到了它有好的、积极的一面,这种见解也是超前的。
  自然,《蒙》卦作为《周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者亦将此运用到实际中去,“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就是一例。不过在此卦中,其作者并没有明显地掺和进一些“王事”“侯业”的政权问题,但这一卦也是为这一政权的基本观点服务的。
  
  坎下艮①上
  蒙②:亨。匪我求童蒙③,童蒙求我。初筮告④,再三渎⑤,渎则不告。利贞。
  初六,发蒙⑥:利用刑人⑦;用说⑧。桎梏⑨,以往吝。
  九二,包蒙⑩,吉;纳妇⑾,吉。子克家⑿。
  六三,勿用取女⒀:见金夫⒁,不有躬⒂,无攸利。
  六四,困蒙⒃,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击蒙⒄,不利为寇⒅,利御寇。
  
  注释:
  ①艮:原始八卦之一。象征山。
  ②蒙:六十四卦卦名之一.起始之后的第二卦,乃论述蒙昧之卦.
  ③童蒙:“童蒙”与“蒙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历来注释多将“童蒙” 注释为蒙昧无知的幼童,这不确,参《观》卦的“童观”“ (门+规)观”,当知“ 童蒙”乃指此一时期如小童一样蒙昧无知。
  ④筮告:“筮”,用蓍草进行卜吉卜凶的一种占卜活动。“筮告”,指 用蓍草占卜的办法求告神灵。
  ⑤渎:轻慢之义。这里有亵渎神灵的意思。
  ⑥发蒙:“发”,启发,“发蒙”,指启发蒙昧。
  ⑦用刑人:“刑人”,刑法规章。“用刑人”,指用刑罚规章约束人。
  ⑧用说:“说”(yue悦),同悦、喜悦、高兴。“用说”,指用礼乐 进行教化。
  ⑨桎梏:“桎”(zhi制),古拘系罪犯两脚的刑具;“梏”(gu固), 古木制的手铐。此处指束缚人。
  ⑩包蒙:“包”,包容。“包蒙”,指包容蒙昧。
  ⑾纳妇:“纳”,容纳。“妇”,此处亦含有蒙昧之义。“纳妇”,指容纳妇人之蒙昧。此句亦含有“包蒙”的意思。
  ⑿子克家:“子”,古亦泛指“人”讲,此处即此义。“克”,能够、胜任的意思。“子克家”,即人人能治理家业的意思。
  ⒀勿用取女:不要娶这样的女子。
  ⒁金夫:指有钱财的男子。
  ⒂不有躬:“躬”,身体。“不有躬”,指不能把握自己,屈身投靠。
  ⒃困蒙:“困”,围困、束缚。“困蒙”与“发蒙”相对应,指愚民政策。
  ⒄击蒙:“击”,本为敲打,此为振击之义。“击蒙”指敲击振动以使 蒙昧开窍。
  ⒅寇:此处指仇讲。
  
  全卦内容:此卦由水下山上组成。
  卦辞的“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第一句是说作为处于蒙昧时期的《蒙》卦,但它却亨通。因为《蒙》卦和《屯》卦一样,它虽处在起始的蒙昧时期,但其前途却无量。第二句是说并非是我需求如同孩童一样的蒙昧,而是此蒙昧时期需求我。此一句很可能其作者有先知先觉的圣贤自居的成份。第三句带有一个迷信的成份,是说当遇到一些蒙昧难解时,最好用蓍草筮问的办法去求告神灵;但是却不是再三的去筮问,再三则有亵渎神灵的意思,这样将得不到神灵的答复。最后一句“利贞”和第一句“亨”没有多大区别,是说《蒙》卦虽为蒙昧无知之卦,但它却利于贞正。
  “初六”爻辞的“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是说如若 启发教育蒙昧,得利用制度刑律来约束;也得利用礼乐来诱导。如若用束手束脚的束缚办法来对待蒙昧,那必然得不到好的结果。
  “九二”爻辞的“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是说作为《蒙》卦 来说,如若能做到对蒙昧的包容,这是吉祥的;如若能做到对一些妇人无知的包容,那也是很吉祥的。这里实际上有一个《观》卦中所说的“童观”和 “(门+规)观”的含义。随后是说,如果能做到对蒙昧的包蒙,如果人人都能做这样的宽容与纳许,那便人人都能治理自己的家业了。
  “六三”爻辞的“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此一爻有接 上一爻“纳妇,吉”的含义,是说既然谈到娶妻和容纳妇人之蒙昧,但是却不 能娶这样的女子:这就是见钱眼开的女子,若见有金钱的男子,便不能控制自己,屈身投靠,娶到这样的女人没有任何好处。
  “六四”爻辞的“困蒙,吝”,是说《周易》中的“君子”“大人”们,绝对不应实行“困蒙”的愚民政策,若果真为如此,将为凶兆。
  “六五”爻辞的“童蒙,吉 ”,是以辩证的观点,既看到了“童蒙” 蒙昧的一面,又看到了“童蒙”本为吉兆的一面,这就是“童蒙”本质在开 发以前好的一面。
  “上九”爻辞的“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是说在敲击振聩蒙昧时, 千万不宜过急过激,不然将激化矛盾,反而酿成仇寇;但如治理蒙昧得当,自当防止了仇寇的发生。也即是说在治理蒙昧时,千万不要导致仇寇,而要 防止仇寇的发生。
  此一爻实乃谈的是《周易》中的“君子”“大人”们治国经邦之道,当 然,这里特指的是在事物由《屯》卦至《蒙》卦的起始时期的治国经邦之道.
头像
0操作30 #
头像
30 #
0
11-02-26 23:0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五〓需〓卦
  
  《需》卦,上接《屯》《蒙》卦,亦言起始之艰难。“需”实即“待” 的意思,亦即“在”的意思。即《周》易中的“君子”“大人”们在何时当 如何对待的问题。此卦各爻辞并无前后之分,“需于沙”,“需于泥”等爻不过填充六爻数字而已。由于《需》卦亦乃承《屯》卦发展而来,故其虽困难重重,然最后结局仍为“利涉大川”和“终吉”。
  
  
  乾下坎上
  需①:有孚②,光亨③,贞吉;利涉大川④。
  初九,需于郊⑤,利用恒⑥,无咎。
  九二,需于沙⑦,小有言⑧,终吉。
  
  九三,需于泥⑨,致寇至⑩。
  六四,需于血⑾,出自穴⑿。
  九五,需于酒食⒀,贞吉。
  上六,入于穴⒁,有不速之客⒂三人来;敬之,终吉。
  
  注释:
  ①需: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论述在某种时域里如何对待的卦。
  ②孚:诚实信用。
  ③光亨:光明而亨通。
  ④利涉大川:是一种政治术语。《尚书.微子》一篇中有“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无津涯”,此“利涉大川”与“若涉大水”的“大水”本为同义。
  ⑤需于郊:待在郊外之义。
  ⑥利用恒:利用恒心耐心对待。
  ⑦需于沙:待在沙滩之义。
  ⑧小有言:受别人责难。
  ⑨需于泥:待在泥泽中之义。
  ⑩致寇至:招致别人进犯。
  ⑾需于血:待在血泊中之义。
  ⑿出自穴:从洞穴中逃了出来。
  ⒀需于酒食:待在酒足饭饱之中。
  ⒁不速之客:不请自来之客。
  ⒂入于穴:落入巢穴之中。
  
  全卦内容:
  此卦由天下水上组成。
  卦辞的“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是说《需》卦虽为待时之卦,但由于此卦的占有者,即《周易》中的“君子”“大人”们有诚实的信用,故光明而亨通,故贞正而吉祥;不仅如此,此卦的占有者未来还能取得政权。
  “初九”爻辞的“需于郊,利用恒,无咎”,是说此时有若处于郊外, 需要用恒心耐心坚持,若此,则必无凶祸。
  “九二”爻辞的“需于沙,小有言,终吉”,是说此时有若处于沙滩之中,虽然遭到别人的责难,但这也无大碍,只要坚持,亦自然终吉。
  “九三”爻辞的“需于泥,致寇至”,是说此时有若处于泥泽之中,将 会招致寇仇的袭击。
  “六四”爻辞的“需于血,出自穴”,是说此时有若处在血泊之中, 还是尽快逃离洞穴。
  “九五”爻辞的“需于酒食,贞吉”,是说此时有若处在酒足饭饱之中, 自然吉祥不过。
  “上六”爻辞的“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是说此 时有若处于巢穴之中,有不请自来了三个客人;不论他为敌为友,倘若能恭敬相待,自然会带来吉祥。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1 #
头像
31 #
0
11-02-26 23:1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六、讼卦
  
  《讼》卦为《周易》第六卦。但若除掉《乾》《坤》总论这两部分外,实际上,它应算作正文的第四卦。也即上承《屯》、《蒙》、《需》卦而来,下为直奔《师》卦而去。如果说,《屯》、《蒙》、《需》卦是在陈述尚处于起始的浑蒙状态的话,而《讼》卦则来了一个突变,它在为国家政权起始 的学说在制造说辞,它为下一卦的兵革大起的《师》卦,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为下一卦的“开国”和为组建国家赖依生存的军队的《师》卦起了一个基石与前奏作用。
  但历来易学界皆将《讼》卦注释为打官司的卦,这不仅只是为了迎合占卜,而且也可见历来易学界对《周易》理解的浅薄和无知,也可足见其思想的庸俗与低下。
  《讼》卦中有很多有见地的东西,这就是《讼》卦中说的,在此种时刻,虽然“不利涉大川”,但却“利见大人”;此时虽然有“贞厉”的一面,但却有它“元吉”的一面。也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此时“或从王事”,则是 “无成”,此时最好是“归而逋”,到“邑人三百户”中去“食旧德”。当然这自然不是就此罢休,而是“或锡之(般+革)带,终朝三褫之”的奋发图强以图再起。
  这就是《讼》卦中所要陈述的东西。
  不过此一卦可能有很强记实成份,卦辞中的“有孚窒,惕”,这可能与姬周王朝当时受邻国侵扰与压制有关,也即与西方鬼方的侵扰与邻国和殷商王朝的压制有关,《周易》的作者很可能把这些环境实际运用到此一卦中。
  坎下乾上
  讼①:有孚窒②,惕③。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初六,不永所事④,小有言⑤,终吉。
  九三,不克讼,归而逋⑥;其邑人三百户⑦,无眚⑧。
  六三,食旧德⑨,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⑩;渝⑾,安贞吉。
  九五,讼,元吉⑿。
  上九,或锡⒀之(般+革)带⒁,终朝三褫⒂之。
  
  注释:
  ①讼: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论述国与国争讼之卦。
  ②窒(zhi至):阻塞。
  ③惕:警惕戒备。
  ④不永所事:不会永远处于原来所事的平安状态。
  ⑤小有言:因利害而发生争执,遭到别国责难。
  ⑥逋(bu):逃。
  ⑦其邑人三百户:藏匿到三百户人家的小邑国中。
  ⑧眚(sheng省):灾祸。
  ⑨食归德:指享受祖辈或自己原来的基业。
  ⑩复即命:“复”,恢复。“命”,有命运的含义。“复即命”,恢复到原来的命运状态。
  ⑾渝:改变。
  ⑿元吉:大吉。
  ⒀锡(xī):锡与裼字同音,此处当裼字之误。乃皮衣上加罩衣之义,可引伸为穿戴。
  ⒁(般+革)(pan盘)带:命服之饰,有皮束的华贵服妆。
  ⒂褫(chi齿):不能与当褫夺与褫剥讲,此处为脱的意思。
  
  全卦内容:
  此卦由水下天上组成。
  卦辞的“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前一句是说作为争讼之卦,乃是因为诚实信用受到阻塞,亦即受到来自某国的压抑而起,对此当要引起警惕戒备。第二句是说,作为争讼一事,中间可能 还会吉祥;但终究必然引起干戈大起,终为凶祸。第三句是说,此一争讼一事,虽然利于出现“大人”,但是,在争讼时期,弱小国家还不利于“涉大川”,亦即不利于去争雄天下。这里主要指姬周王朝处境而言。
  “初六”爻辞的“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前半句是说此卦接上卦《 需》卦而来,不会永远处于原来所事的平安状态,必然会有争讼;后半句是 说争讼被别国责难虽然难免,但终局还是吉祥的。这里的“终吉”、“六三” 爻辞中的“终吉”,都有“九五”爻辞“讼,元吉”的概念,即争讼乃孕育着一个“大人”的崛起这一含义,它与卦辞中的“终凶”含义不同。
  “九二”爻辞的“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是说弱小 受压抑的一方,在争讼的过程中,自当不克讼,即不能赢得对方,其最好的办法还是逋逃为好;此时若能逋逃到有三百户人家的小邑国中,还可以避免灾祸。
  “六三”爻辞的“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是说在“ 归而逋”之后,还是以食祖辈或自己原来经营的旧德业为好,此时虽然贞厉一点,但终局还是吉祥的;但是在此时若还想去干超出自己能力的从事王业的大事,暂时还是无成的。
  “九四”爻辞的“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是说每次争讼,由于不能取胜,最好还是恢复原来的状态;只有暂时改变争讼,还能保持吉祥的结果。
  “九五”爻辞的“讼,元吉”,是说尽管每次争讼皆不利,但是作为争讼本身来说,它还是大吉的。这里有一个这么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崛起的王侯来说,,无争讼之角斗,便无一个王侯的崛起,故“讼,元吉。”
  “上九”爻辞的“或锡之(般+革)带,终朝三褫之”,是说作为争讼角斗的王侯,每天发愤到连套在外面的华贵服装也要脱掉三次,用以习武来磨炼自己,此句在展示一个崛起王侯的雄心举措。
头像
0操作32 #
头像
32 #
0
11-02-26 23:1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七、师 卦
  
  《师》卦是一个地地道道地言师旅之卦的,其中各爻辞每每涉及师旅之事,明白无误,故历来皆将《师》卦解释为“象征兵众”。
  但是历来却忽视了几个问题,一是在六十四卦中,除了忽视与曲解了言 谈王师大举侵伐的《丰》卦这一卦外,也忽视与曲解了言谈师旅的《旅》卦。 由于人们忽视了这一问题,自然也就忽视了《师》卦乃是站在君王立场上专门论述立师之道的,而《旅》卦则是站在将帅立场上专门论述用兵之道的。
  二是忽视了,或者说是除了《序卦传》的作者之外,还没有弄明白《师》卦乃是由于上一卦《讼》卦的国与国之间的争讼而带来的此一卦的兵革和为此而进行的立师之举,自然也无法弄明白《周易》自《乾》《坤》两卦之后的由始生的《屯》卦一直发展演变到《师》卦的立师与师旅角逐。这是《周易》卦与卦之间的关系所在,也是《周易》的核心内容所在。
  
  坎下坤上
  师①:贞,丈人②吉,无咎。
  初六,师出以律③,否臧④凶。
  九二,在师⑤,中吉,无咎。王三锡命⑥。
  六三,师或舆尸⑦,凶。
  六四,师左次⑧,无咎。
  六五,田有禽⑨,利执言⑩,无咎。长子⑾帅师,弟子⑿舆尸,贞凶 。
  上六,大君有命⒀,开国承家⒁。小人⒂勿用。
  
  注释:
  ①师: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论述立师和用将之卦。
  ②丈人:与“君子”、“大人”、“王”、“侯”为同义语,指一国之长。
  ③律:军纪。
  ④否(pi痞)臧(zang脏):朱熹注为“不善”。此处看来指军纪混乱。
  ⑤在师:“在”,指存在。“在师”,指保存师旅。
  ⑥王三锡命:“锡”,古通赐。“王三锡命”,指君王再三命令筹建军队、选择将帅。
  ⑦师或舆尸:指师旅或从战场上不断往下运送尸体。
  ⑧左次:古有“右犹高、左犹下”之说,此“左次”当指师旅出师不利或败退之事。
  ⑨田有禽:是一种政治术语,指敌对一方。亦即朱熹注的“兵端也”。
  ⑩利执言:利于兴师问罪之义。
  ⑾长子:指明智的将帅。
  ⑿弟子:指无能的庸才。
  ⒀大君有命:“大君”,指国君。“命”有使命的成份,也有天命的含义。
  ⒁开国承家:指开辟国家。
  ⒂小人:指昏庸无能和阿谀逢迎之辈。
  
  全卦内容:
  此卦由水下地上组成。
  卦辞的“师:贞,丈人吉,无咎”,是说对于师旅来说,虽然有如《彖传》所说的“以此毒天下”并且“行险”之举,但师旅却“能以此众正”则 “可以王矣”,故对于国君的“丈人”来说,它是贞正的,也是吉祥的,自然也没有灾祸。
  “初六”爻辞的“师出以律,否臧凶”,是说立师必须要有一个严明的纪律约束,不然则是一群乌合之众;若果一个师旅的纪律松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则有败军之祸。
  “九二”爻的“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前一句是说,一个师 旅的存在,对于一个国家政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吉祥的,它只能是一 件好事,它绝不会带来灾祸。后一句是说,正因为如此,一个国家的君王则应当再三下令组建军队和选拔将帅。
  “六三”爻的“师或舆尸,凶”,是说若果发现师旅经常往回搬运尸体,那将意味着凶险。
  “六四”爻辞的“师左次,无咎”,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若果不是兴师无名,不是不义之师,或者有如孙子说的若果不是因“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而造成的溃败的话,就一般战役而论,师旅暂时败退与失利,暂时处于“左次”,它还不会有什么灾祸。
  “六五”爻辞的“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是说遇敌国扰掠,有如田有禽之象,这时应该发兵讨伐,这时不仅出师有名,而且也不会遭到什么灾祸。紧接着说在行师讨伐之时,千万要选择好将帅:因为一个昏庸之辈却可以丧军亡国,凶险异常。
  “上六”爻辞的“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前一句是说一个国君承受着一定使命或天命,当极力去开辟国家。后一句是说在此之时,对于一批昏馈无能或阿谀逢迎之辈的小人,却千万不能启用。
头像
0操作33 #
头像
33 #
0
11-02-26 23:1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八 比 卦
  
  上一卦是专门论述立师之道的,此一卦则是专门论述与比邻之国如何相处之道的,也即论述外务之卦。
  但就《比》卦的内容实质而言,它却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确实有些谈论与别国相处的睦邻政策,这一含义从爻辞中的“比之自内”,“外比之”和 “比之匪人”中都可以看出。还有一种含义,就是这个《比》卦的外务政策绝不仅仅是一种睦邻政策,而是带有某种结盟性质的政策,其爻辞中的“比 之无首,凶”便是这一政策的体现。还有,从长远和整体上看,《比》卦 的睦邻政策和怀柔政策仍是建立在侵伐吞并的基础上的,其卦辞中的凡不来归附者便予以攻灭的“不宁方来,后夫凶”和“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 便是这一问题的表白。
  
  坤下坎上
  比①:吉。原筮②:元永贞③,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④。
  初六,有孚比之⑤,无咎。有孚盈缶⑥,终来有它⑦,吉。
  六二,比之自内⑧,贞吉。
  六三,比之匪人⑨。
  六四,外比之⑩,贞吉。
  九五,显比⑾:王用三驱⑿,失前禽⒀,邑人不诫⒁,吉。
  上六,比之无首⒂,凶。
  注释:
  ①比:六十四卦名之一。“比”,就其这一字本义,一种是并列紧靠的意思,如鳞次栉比。另一种是亲近的意思,如《周礼.夏官.形方氏》中有“ 大国比小国”一语,说是大国亲近小国的意思。但作为《比》卦,实乃论述比邻以及论述用亲附和和征伐进行联盟之卦。
  ②原筮:指原来曾作过的卜筮。
  ③元永贞:指一开始便贞正。
  ④不宁方来,后夫凶:指一些小国立即前来归附,迟则有遭征讨之祸。
  ⑤有孚比之:用诚实的信用去和睦邻邦或让邻邦来亲附的政策。
  ⑥有孚盈缶:“缶”(fou否),古一种瓦器。此句是说其诚实信用如 同酒可以溢出酒缸。
  ⑦终来有它:终能招来更多的帮国前来依附。
  ⑧比之自内:这种和睦的亲附政策发自本国。
  ⑨比之匪人:此一语可作多种解释。王弼注为“与所比者,皆非已亲,故曰‘比之匪人’”。但按《否》卦“否之匪人”中的“匪人”一辞来看, 此“匪人”当按“小人”一义讲。如果这样,“比之匪人”就变成用一种和 睦亲附的邦交政策去结交一些不守信用或强横无理的邦国部族了。这与“九五”爻辞的“王用三驱,失前禽”对照来看,将会发现这还不失为一种合情合理的解释。还有。“匪”古又通“非”,将此“匪人”理解为“非人”也不是讲不通:即这一种睦邻的政策来自非人为的因素,而是来自天命或来自某一种客观的偶然的搓合,总之非来自“自内”“自外”的主动人为因素。这不仅于文理讲得通,而且也甚合《周易》作者的思路:“六二”爻讲的邦 交睦邻亲附政策来自“比之自内”的本国,“六四”爻讲的邦交睦邻亲附政 策来自“外比之”的外邦,尚缺一个《周易》作者尚有的也难免的“天命” 成份和偶然搓合成份的邦交政策,“六三”爻辞的“比之匪人”的邦交睦邻 政策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⑩外比之:指来自邻邦发出的和睦或亲附政策。
  ⑾显比:按“显比”之后注释的“王用三驱,失前禽”看,此处“显比” 当指大兵讨伐一些不来归顺的邑国,也即卦辞中说的“不宁方来,后夫凶” 的含义。
  ⑿三驱:过去君王围猎,三面驱赶,网开一面,含有放生之义。
  ⒀失前禽:此语乃承《师》卦的“田有禽”而言,即对敌国兵众有放生的含义。也有化敌方为归属的含义。
  ⒁邑人不诫:邑人,指一些邑国臣民。“邑人不诫”,按前有“王用三驱,失前禽”,从文理上讲,当指被征服的邑国的臣民对此毫无戒惧心理。
  ⒂比之无首:指邦国林立的古代,无有盟主,含有“无首”而互相攻杀不已之义。
  
  全卦内容:此卦由地下水上组成。
  卦辞的“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前一句是说,作为怀柔政策和睦邻政策的《比》卦,它本身就很吉祥。第二句是说,对于怀柔和睦邻政策,原来曾做过某种卜筮:它的卜辞一开始就是永远贞正,也无灾祸。最后一句是说,对于一个强立诸侯之内的强大国家来说,其周围一些小国自然纷纷前来归附,如还有迟不来归附者,必遭到征伐。
  “初六”爻辞的“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是说用 诚实的信用去处理与邻邦或其附属国的关系问题,这样做只会带来吉祥,绝不会有什么灾祸 ;如果这诚实的信用有如装酒缸的酒一样能满满溢出酒缸,那就能招来更多的邦国部族归附,那当吉祥无比。
  “六二”爻辞的“比之自内,贞吉”,是说如果这种邦交政策能主动的 发自本国,那自然是吉祥的。
  “六三”爻辞的“比之匪人”,这是半句话,不过我不同意王弼的解释: 这一卦主要谈的是怀柔和邦交睦邻政策,它涉及不到“已亲”问题。但此一爻的意思是说如同用“王用三驱,失前禽”办法去结交一些蛮横的邦国族呢?还是说这种与某国建立的邦交政策来源于非人为的“天命”或偶然的某种客观原因的搓合呢?在此两者之间我无所适从。
  “六四”爻辞的“外比之,贞吉”,是说如果这一种和睦的睦邻或亲附 政策来自他国,这自然也是一种吉祥。
  “九五”爻辞的“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是说, 什么叫“显比”呢,那就是出兵讨伐那些不愿前来归顺并与本国为敌的邑国,让他们前来归附。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势力范围,也消灭了敌对势力。但是 这样做,必须用“王用三驱”的办法,千万不可杀戮太甚,只要消灭敌对政权就行了。这样做,将会使被征服和占领的邑国臣民毫无戒惧心理,这样做,将是吉祥的。这一爻也就是卦辞中说的“不宁方来,后夫凶”的写照,也是《谦》卦“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的写照,也是《丰》卦伐无道的写照。
  “上六”爻辞的“比之无首,凶”,是说在当时帮国部族林立的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必须建立联盟,以防止各部族之间互相攻杀不已。在这里,应该注意一个问题,此爻“比之无首,凶”与《乾》卦最后一爻的“群龙无首,吉”不同,“群龙无首,吉”是一种进化演变的历史观念,属哲学范畴,它在演绎旧事物灭亡到孕育着新事物的诞生,故而“吉”,此 处“ 比之无首”只是社会现象记实,是说各部落帮国相互攻杀不已,失去约束,故而“凶 ”。
头像
0操作34 #
头像
34 #
0
11-02-26 23:1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九 小 畜
  
  《小畜》,象征着积蓄。不过,这里的积蓄并不是指一般的积蓄财富,而乃是积蓄力量。
  从《小畜》一卦的“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和“既雨既处......君子征凶”来看,《小畜》一卦是承接《师》卦和《比》卦而来,也即在用师旅和奉行怀柔归附以及睦邻政策之后而适当地采取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政策。
  除此之外,从《小畜》卦中的“舆脱辐,夫妻反目”、“血去惕出”的 一些爻辞来看,这一卦里面还含有对内巩固稳定政权的意思。
  还有,从《小畜》一卦卦辞中的“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来看,此卦除了其哲理性和将其哲理运用于政权建设方面外,还有一个记实成份。“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很可能指的就是西周文王及其祖辈与包括鬼方在内的西戎混夷之间的邦国冲突之事。
  总的来说,《小畜》一卦乃是在《师》卦和《比》卦之后的采取一段稳定政权休养生息的固守政策,我们将《小畜》一卦和《大畜》一卦各爻的内容对比一下,都将会发现《大畜》是取咄咄逼人的进攻性的,而《小畜》则是奉行的“牵复”的保守政策。
  乾下巽①上
  小畜②:亨。密云不雨③,自我西郊④。
  初九,复自道⑤,何其咎?吉。
  九二,牵复⑥,吉。
  九三,舆说辐⑦,夫妻反目⑧。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⑨,无咎。
  九五,有孚挛如⑩,富以其邻。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⑾。妇贞厉⑿,月几望⒀,君子征凶⒁。
  
  注释:
  ①巽:原始八卦之一。象征风。
  ②小畜:六十四卦卦名之一。本为论述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之卦,但还兼有论述对内稳定政权和对外设防之策。
  ③密云不雨:指虽有战争气氛,但还不到一触即发。
  ④自我西郊:指来自西戎混夷一方。
  ⑤复自道:“复”,指回复的意思,也有《复》卦更正错误的意思,即指更正不切合实际的盲目冒险政策。“复自道”,此处当特指稳定本国政权,暂时不要再向外扩张。
  ⑥牵复:“牵”,牵引。此句指牵引着别人或同伙一同返回故道,亦即让大伙一同回到稳定本国政权和暂时不要再向外扩张的《小畜》政策上来。
  ⑦舆说辐:“舆”,车。“说”(tuo),同脱。“辐”,车轮中间的 辐条。此句是说车子的轮子脱掉辐条,不能再用。
  ⑧夫妻反目:指夫妻不合。
  ⑨血去惕出:指除去浓胞,解除隐患。
  ⑩挛(luan峦)如:联系亲密的样子。
  ⑾既雨既处,尚德载:“雨”,当指内忧外患的阴影。此句是指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要安然稳妥处理,在此之时,特别要崇尚道德,维系民心。
  ⑿妇贞厉:此一句当与“九三”爻的“夫妻反目”有关,有内人擅权预 政之弊。
  ⒀月几望:“望”,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几”,本指矮的桌子茶 几一类,古人每凭几而卧,故“几”有倚凭的意思。“月”指月亮;但古代 月亮又称为“太阴”,“阴”又喻女人。“月几望”,乃指此时已靠近每月 十五月圆之时,此处有喻女人得势之义。
  ⒁征凶:此处“征”当按迹象讲。“征凶”,迹象很凶险。
  
  全卦内容:
  此卦由天下风上组成。
  卦辞的“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是说本为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小畜》卦,自当亨通。但是在此之时,本国西方却面临着浓云密布(暗喻战事),这却不能不防。
  “初九”爻辞的“复自道,何其咎?吉”,是说上承《师》卦《比》卦 之后,国家还是暂时回复到原来的固疆自守政策的故道,这样做自当为吉祥,这没有什么灾祸和错误可言。
  “九二”爻辞的“牵复,吉”,是说君王在执行“复自道”的政策时, 应该牵引着同伙们一同回复到原有的固疆自守的“小畜”政策上来,应该与臣下统一认识,这样做很吉祥。
  “九三”爻辞的“舆说辐,夫妻反目”,是喻国内政权不稳,有发生内 讧分裂之状,有如车子的轮子没有了辐条,亦有如夫妇反目为仇。
  “六四”爻辞的“有孚,血去惕出,无咎”,此一爻辞有承上一爻“舆 说辐,夫妻反目”的内讧分裂成份,此爻是说,当此之时,由于国君的信用卓著,一些内部的叛党予以清除,有如戳破浓胞、血去惕出那样消除了隐患。
  “九五”爻辞的“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是说如果一个国君能够使其 诚实的信用和威望经常和民众维系不断,这时不仅使自己本国能安然无恙,而且还能惠及邻邦。
  “上九”爻辞的“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前一句是说一个国君应该在血风腥雨中泰然处之,不要怕祸乱灾变,并在此时还要崇尚道德信用,与部属民众同舟共济,方保无事。后一句是说,男人好比太阳,女人好比月亮,如果内人擅权得势如同月亮到了十五月圆的极盛时期之时,这对君王来说,将是一种凶险的迹象。
头像
0操作35 #
头像
35 #
0
11-02-26 23:1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十 履 卦
  
  《履》卦谈的是御将之道。也即是说,师旅乃是国家政权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建立师旅,就必然要选用将帅,既要选用将帅,就必然出现一个国家君主如何驾御将帅的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国君与武将的争斗比作*****,《履》卦中也将将帅比作“虎”,将御将称为“履虎尾”,这足见将帅于政权的重要和御将之难。
  在短短时期之内便占领统一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的周文王自然深谙用将之道,此篇《履》卦便是专谈如何驾御将帅的。
  
  兑①下乾上
  履②:履虎尾③,不(口+至)人④,亨。
  初九,素履⑤,往无咎。
  九二,履道坦坦⑥,幽人⑦贞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⑧。履虎尾,(口+至)人,凶:武人为于大君⑨。
  九四,履虎尾,(朔+心)(朔+心)⑩,终吉。
  九五,夬履⑾,贞厉。
  上九,视履考祥⑿,其旋⒀元吉。
  
  注释:
  ①兑:原始八卦之一。象征泽。
  ②履:六十四卦卦名之一。“履”本为踩的意思,此乃为论述君王御将之卦。
  ③履虎尾:本指踩虎尾,此指驾御将帅。
  ④(口+至)(die迭):咬。
  ⑤素履:此处指平素的御将之道。
  ⑥履道坦坦:指将帅忠心耿耿,君主知人善任,君臣相安无事。
  ⑦幽人:指深居九五之上的君王。
  ⑧眇能视,跛能履:“眇”,古指一只眼睛瞎掉。此句原意指一只眼睛尚能看见,一条腿尚能走路,引伸为支撑政权的文臣武将的武将这半边亦能单独兴风作浪。
  ⑨武人为于大君:指武将桀骜不驯,威协君王。
  ⑩(朔+心)(朔+心)(suo索):恐惧貌。
  ⑾夬(guai怪)履:指武将叛乱。也即《夬》卦所言一事。
  ⑿视履考祥:祥细考察一下历来的御将之道。
  ⒀旋:周旋运转。
  
  全卦内容:
  此卦由泽下天上组成。
  卦辞的“履:履虎尾,不(口+至)人,亨”,是说《履》卦本为御将之卦,君王御将,有如踩着老虎的尾巴,君王御将如能如踩着老虎的尾巴走路又不被老虎咬,自当亨通。
  “初九”爻辞的“素履,往无咎”,是说按照一般的平素御将之道,可 以说是无有灾祸的。
  “九二”爻辞的“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是说如果将帅能够对君王忠 心耿耿,君王也能对将帅知人善任,这样,对于深居九五之位的君王来说,自然是贞正吉祥的。
  “六三”爻辞的“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口+至)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前一句是说,不要轻视只有一只眼睛的眇人,他仍能看见,不要小看只有一条好腿的跛子,他仍能走路。此处用来形容不要轻视小看支撑国家政权的一文一武的半边武人,他仍能单独兴风作浪。后一句是说君王御将有如履虎尾到了咬人的时候,这时就必然出现灾祸:究其原因,乃是由于武人失控,已达到了武将为害于国君的地步。
  “九四”爻辞的“履虎尾,(朔+心)(朔+心),终吉”是说君王驾御将帅,有如踩着虎尾巴,提心吊胆,但若能小心驾御,终究还是吉祥的。
  “九五”爻辞的“ 夬履,贞厉”,是说御将已达到将帅拥兵自重或叛乱的时候,这时将凶险异常。
  “上九”爻辞的“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是说看看历来的御将之道, 仔细考察一下历来君王与将帅的关系,只要君王非昏溃无能之辈,只要将帅非谋叛之臣,其君王与武将之间的正常转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大为吉祥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6 #
头像
36 #
0
11-02-26 23:1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十一 泰 卦
  
  《周易》的作者在编排完用兵的《师》卦、联盟的《比》卦、积蓄力量稳定政权的《小畜》卦以及言谈御将之道的《履》卦之后,来到了《泰》卦,《泰》卦固亦有与上几卦有一脉相承的含义,但进入《泰》卦,却并不单纯 是用递进关系的结构来论述卦理,而是借用对应的卦象来辩证地论述一些事物的互变规律,自然这些辩证的观点也实用到其政权本身。
  在《周易》中,《泰》《否》两卦的对应就是典型的一例子,故此在《周易》问世之后,人们就常用“泰极否来”或“否极泰来”来形容事物的变化法则。
  《泰》卦的卦象由天下地上组成。对于此一卦象,自《彖》《象》以来,人们皆将此卦象解释为天气上行与地气下降交感而“万物通 ”。但我在此补充一点,此一卦象原来是否还有天气上行而为天,地气下降而为地,然后天地形成万物生育的含义,我认为还是有的。
  《周易》《泰》《否》两卦中还渗有相当的“天命”成份,比如说《 泰》卦“上六”爻辞中的在“城复于隍”之时的“勿用师,自邑告命”和《 否》卦“九四”爻辞中的“有命无咎”这两处便表现得特别突出。
  当然,《周易》的作者亦并非全信赖天命,而是还很特别注重人为的成份,比如说《泰》卦“初九”爻的“拨茅茹,以其汇,征吉”,“九二”爻的“包荒,用冯河,不遐遗”,和《否》卦“六二”爻的“包承,小人吉,大人否”,特别是《否》卦“九五”爻的“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些爻辞都特别强调人为的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泰》卦中“九三”爻提到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的辩证观点和坚毅不拔的奋斗精神,还是值得深为称道的。
  
  乾下坤上
  泰①:小往大来②,吉,亨。
  初九,拨茅茹③,以其汇④,征吉。
  九二,包荒⑤,用冯河⑥,不遐遗⑦,朋亡⑧;得尚于中行⑨。
  九三,无平不陂⑩,无往不复⑾;艰贞⑿,无咎。勿恤其孚⒀,于食⒁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⒂,以其邻不戒以孚⒃。
  六五,帝乙归妹⒄,以祉⒅,元吉。
  上六,“城复于隍”⒆:勿用师;自邑告命⒇。贞吝。
  
  注释:
  ①泰: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平安大通之卦。
  ②小往大来:此处确切的解释,“小”当“否”之义,“大”当“泰” 之义。即否去泰来。
  ③拨茅茹:“茅”,指茅草。“茹”,王弼注为茅根相连的意思。但“ 茹”古代是蔬菜的总称。“拨茅茹”,只有解释为拨取茅草与蔬菜,以示汇 集天下之物,才与下半句中的“汇”字相吻合;如果按王弼的注释,与此句含义和全卦的含义相悖谬。
  ④汇:汇集的意思。
  ⑤包荒:“包”,包揽。“荒”指荒忽极远的地方。“包荒”,指包揽 四海八方。
  ⑥冯(ping凭)河:涉水过河。实犹《需》、《讼》卦中的“涉大川”。
  ⑦不遐遗:“遐”,远方。“不遐遗”,连最远的地方也不遗弃,有类 同“包荒”的含义。
  ⑧朋亡:“朋”,在此当“群”的含义。《山诲经.北山经》有“群居 而朋飞”。“朋亡”,指周围各诸侯部落皆灭亡于大一统的意思,乃“包荒” “不遐遗”的余音。
  ⑨得尚于中行:“中行”,不偏不依,过犹不及之义。此句为若要包荒 吞并天下,灭亡群朋诸侯,必须崇尚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之道,才能实现。这一道理自然包括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
  ⑩无平不陂:“陂”(po坡),倾斜貌。此句指没有永远不会出现倾斜 的平地。
  ⑾无往不复:指没有只前往不回复。
  ⑿艰贞:在艰苦中坚持贞正。
  ⒀勿恤其孚:指不要吝惜信用恩泽。
  ⒁食:原指食禄,此处指帝王享受天下的朝贡。
  ⒂翩翩不富:“富”,本指富有,此处“不富”指不傲。“翩翩不富” 指不得意狂妄,不炫耀。
  ⒃以其邻不戒以孚:“戒”在此处当指恐惧讲。此句是说当邻帮或部落属国以不存戒备恐惧心理方为信用下行。
  ⒄帝乙归妹:“帝乙”,殷商王朝倒数第二个君王,为殷纣王之父。“ 归妹”,女出嫁曰“归”,指女儿出嫁。此处有国君女儿下嫁联姻的意思。
  ⒅祉(zhi止):福。
  ⒆城复于隍:“复”,当覆字,乃倒塌之义。“隍”,无水的护城河。 此句指城墙倒塌于护城壕里。
  ⒇告命:“命”,当指天命。古代帝王诸侯外出或遇大事须向祖庙祭告,曰“告庙”。此处“告命”当如同此“告庙”之义。
  
  全卦内容:
  此卦由天下地上组成。按其卦象,当示乾气上升而为天,坤气下沉而为地;天地各就其位,万物昂然,一派大通太平气象。
  卦辞的“泰:小往大来,吉,亨”,是说作为太平大通的《泰》卦,意 味着窒塞不通的现象离去,大通的泰象到来,它吉祥而亨通。
  “初九”爻辞的“拨茅茹,以其汇,征吉”,是说要汇集天下之力量, 象连茅草蔬菜一类草介也不遗弃,如能这样,用其征服天下,自当吉祥。
  “九二”爻辞的“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前半 句是说,《周易》中的“大人”们要有包揽囊括四海八荒之志,要敢于涉水过河亦即《需》卦《讼》卦和《谦》卦中说的“涉大川”那样去争夺天下,要连最边远的地 域也不遗弃,要使天下所有的群朋诸侯皆灭亡于一统;后半句是说,要实现这一理想,国君在制定政策和军事入侵时,必须奉行一个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适中的政策,如其不然,一切皆是奢谈。
  此一爻可以说是《泰》卦的核心思想,也可以说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周文王征服了西到甘肃灵台东北到山西黎县,东到河南沁阳,南扩充到长江、汉水、汝水流域,为以后的周王朝版图奠定了基础。
  “九三”爻辞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 有福”,第一句是说天下没有一直平坦而无倾斜的道路,也没有只朝前走而不退回来的道理,办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的,也是有往复的;但只要艰苦奋斗,执着追求,坚持正义,就一定能办成,绝不会有什么灾祸。第二句是说在办事的过程中,不要吝惜信用恩泽,要取信于民,如果这样,君王就一定能够拥有食取天下朝贡的洪福。
  “六四”爻辞的“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是说虽然此时已占领 征服了广大地域,富贵无比,但绝不要狂傲不已,如此,其邻帮部落或藩属才会感到你的恩泽而不会怀有戒备恐惧心理。
  “六五”爻辞的“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是说身居在上的国君,应 该用帝乙归妹的办法下嫁女儿去和一些下属帮国部落联姻,这样就能够获得福祉,它将是很吉祥的。
  “上六”爻辞的“‘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前一句是说,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治久安,也会发生有如城墙倒塌于护城壕里的现象。对于此怎么办呢?在此时千万不能用武力去镇压;而是在自己的邑国里去祭 告神灵保佑,自我祷悔,重新维系于民。后一句是说,尽管如此,按照事物 “泰极否来”的转换规律来看,这样恐怕也无济于事,其结局还是贞吝凶险 的。
  最后一爻与《否》卦的“九四”爻辞的“有命无咎,畴离祉”很相似, 《泰》卦此爻是说“泰极否来”,就是“告命”也无济于事,仍然凶多吉少;《否》卦是说“否极泰来”,“有命无咎”,谁又能奈我何!这里面渗透着 一种天命成份,也显示着一种辩证观点。
头像
0操作37 #
头像
37 #
0
11-02-26 23:1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十二 否 卦
  
  《否》卦是与《泰》卦相对应的一卦,它从与《泰》卦相反的角度论述了事物变易的另一面。自然,这一哲理也运用于政权本身。
  尽管《否》卦的卦义是相当明白的,但是《否》卦的某些爻辞却是相当费解的。如“六二”爻辞的“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此一爻辞,按理说,一般只用“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便可以了,但后面又加了一个“ 亨”字,便令人费解。“亨”是指“小人”“亨”呢?还是指“大人”“亨” 呢?还是指此爻说的暂时的“小人吉;大人否”,但事物经过转换之后,即 当“否极泰来”之时,便变成了“大人亨;小人否”了呢?
  由于这一“亨”字的运用,致使泰磊将此爻的标点为“包承,小人吉; 大人否,亨”,并且将“否”(pi)按“否”(fou)解释为“否定”,将 “大人否,亨”解释为“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否定了(小人物)阿谀奉承,则 是吉祥的”,这就是一个由于此爻这一“亨”字的运用致使人们误会此爻含 义的一个例子。
  实际上,此爻的“亨”字,也并不算多余,它乃是言事物变易的,即暂时的“小人吉;大人否”,经过转换之后,当变成“大人吉,小人否”了。
  在《否》卦中,还有一个问题,《否》卦卦辞,《周易》的几种版本均 写为“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但朱熹注的《周易本义》 却写成“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在古文中,“之”字运 用在句首和句了中间,其辞义是有区别的。也即“否之匪人”和“之匪人” 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
  由于我不知《周易》原本此卦辞的句子究竟如何,所以对此一句的注释就难免有不妥之处。
  
  坤下乾上
  否①:否之匪人②,不利君子。贞③,大往小来④。
  初六,拨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六二,包承⑤,小人吉;大人否。亨⑥。
  六三,包羞⑦。
  九四,有命无咎⑧,畴离祉⑨?
  九五,休否⑩,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⑾。
  上九,倾否⑿,先否后喜。
  
  注释:
  ①否:六十四卦名之一。乃窒塞不通之卦。
  ②否之匪人:“否”,窒塞不通。“之”,“与 ”的含义,如《左传·文公十一年 》:“皇父之二子死焉”,即此义。“匪人”,按此卦皆依“小 人”“君子”语,此“匪人”当指“小人”。“否之匪人”,乃“窒塞不通 与小人”。
  ③贞:指君子而言。
  ④大往小来:当泰往否来。
  ⑤包承:“包”,包揽容许。“承”,阿谀奉承之辈。“包承”,指包 容奉 承之流。
  ⑥亨:非指《否》卦亨;亦非指“包承”亨;乃指事物转换后的另一种 结局。
  ⑦包羞:“包”,亦包揽。“羞”,美好的食物。“包羞”,指包揽天 下所有的珍羞美味。
  ⑧有命无咎:“命”,天命。此句是指有命无灾。
  ⑨畴离祉:“畴”,谁。“祉”,福。此句是说谁又能让我离开此福祉 呢?
  ⑩休否:“休”,吉。指否向吉的一方面转换。
  ⑾苞桑:根深蒂固的桑树。
  ⑿倾否:窒塞不通的现象倾覆。亦即否极泰来。
  
  全卦内容:
  此卦由地下天上组成。其卦象当地气继续下沉,天气继续上升,失 去其本来含义。
  卦辞的标点应标为:“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不应该标点为“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因为后一种标点容易使人误认为 “不利”是指“否之匪人”而言。
  卦辞的第一句是说,“否”之窒塞不通,它与小人,都不利于“大人” “君子”们。第二句“贞,小往大来”,是说当《否》卦之时,“大人”“ 君子”们一定要坚守贞正,它仍可逢凶化吉。不过《否》卦总为不利之卦,既使“君子”“大人”们坚守贞正,也不会取得大的进展与收获。总的来说,《否》卦为极不利之卦,它含有“泰去否来”之义。
  “初六”爻的“拨茅茹,以其汇,贞吉,亨”,此爻实如《泰》卦“初 九”爻“拨茅茹,以其汇,征吉”,它是说,当此《否》卦之时,《周易》 中的“大人”“君子”们仍当汇集天下所有财力人力,就如连茅草和蔬菜这些草介也不遗弃一样,只有如此,才能得到贞正吉祥,才能向亨通一方转换。
  “六二”爻辞的“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前一句是说国君如果 包容一些阿谀奉承之辈,也即国家政权被一些阿谀奉承之辈把持操纵着,那自当“小人”得志,“大人”遭秧。后一句的一个“亨”字是说,事情不会长久如此,事情是转换的,当事情转换到它的反面时,那“否”之窒塞不通便变为亨通了,那时将是“大人吉;小人否”了。
  “六三”爻辞的“包羞”,实类同“六二”爻辞,只不过是省略了后半 句,它是说国家的主宰者们若整天围着珍羞美味,吃喝玩乐,那就如同“六 二”爻的“小人吉;大人否”了。
  “九四”爻辞的“有命无咎,畴离祉”,是说《周易》的“大人”“君 子”们,虽暂时处在窒塞不通的《否》卦之时,但是有“天命”赋我,自当没有什么灾祸,谁又能让我离开这福祉之位?此一爻当含有很浓的天命成份。
  “九五”爻辞的“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说当“否”向“休”(吉 )一方面转换时,对于《周易》中的“大人”们来说,自然意味着吉祥;但是作为“大人”的国君来说,如果能用“亡国”啊“亡国”来 经常警告自己,那将会如同将社稷系在根深蒂固的大桑树上那样牢固,谁也动摇不了。
  “上九”爻辞的“倾否,先否后喜”,是说当“否”已到了倾覆之时,自然是否极泰来,先否后喜了。
头像
0操作38 #
头像
38 #
0
11-02-26 23:1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十三 同人卦
  
  在前边偏重于用哲理论述了《泰》、《否》两对应的事物转换的卦之后,《周易》的作者又回到了他关心的政权本身,这就是第十三卦《同人》卦。
  《同人》一卦,讲的并不是历来解释的和别人和睦相处,它讲的不是睦邻和睦人政策,它讲的乃是在尚贤尚能的基础上如何组成一个同志式的能人集团,它仍服务于征战杀伐。《同人》卦中的“乘其墉”“大师克相遇”就特别的体现了这一问题。这一点被历来易学家所忽视。
  “同人”就是同志,就是广交天下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为了建立、巩固和扩充政权范围,必须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们。不过这一卦更具体到是在撇开朝内“同宗”而在“同人于郊”“同人于野”地去寻找一些志士能人,也即去尚贤尚能。再说得具体一点,此一卦的含义颇有些商汤启用伊尹、仲 虺(hui灰)和商朝中兴贤王武丁启用傅说(yue悦)的故事。
  
  离①下乾上
  同人②:同人于野③,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初九,同人于门④,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⑤,吝。
  九三,伏戎于莽⑥,升其高陵⑦,三岁不兴⑧。
  九四,乘其墉⑨,弗克攻⑩,吉。
  九五,同人,先号(口+兆)
  ,而后笑:大师克相遇⑾。
  上九,同人于郊⑿,无悔。
  注释:
  ①离:原始八卦之一。象征火。
  ②同人: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论述寻求、广交、收揽天下英雄之卦。
  ③同人于野:“野”,与“朝”相对,乃“朝野”之“野”。此句是说 到郊野民间去寻找能人志士。
  ④同人于门:“门”,指同一学派或同一门派。此句是说在同一学派或同一门派中去寻找一些人材。
  ⑤同人于宗:“宗”,指几代人共拥有一个祖宗。此句是说只在同宗中去交几个亲信。
  ⑥伏戎于莽:“戎”,兵戎。“莽”,本指丛生的草原,此处指密林丛 草处。此句指潜伏兵戎于密林丛草之中,含有隐伏战机之义,并非专指埋伏。
  ⑦升其高陵:“高陵”,高大的丘陵。此句是伺机进取之义。
  ⑧三岁不兴:指敌方强大,三年都难于兴师。
  ⑨乘其墉:“乘”登。“墉”(yong庸),城墙。此句指兵临城下,进 攻城池。
  ⑩弗克攻:亦弗攻克,指没有攻下城池。
  ⑾大师克相遇:大军交战获胜。
  ⑿同人于郊:与“同人于野”一义同。
  
  全卦内容:
  此卦由火下天上组成。
  卦辞的“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是说作为在天下寻找志士能人的《同人》卦,其国君不要把眼睛只盯在朝中,而应当到天下郊野的民间去寻找,这样就会亨通无比。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去争夺天下,建立政权;而且也利于国君的贞正。这一卦辞颇有些引用商汤王启用奴隶伊尹,武丁王启用奴隶傅说之事。
  “初九”爻辞的“同人于门,无咎”,是说若能在同一学派或同一门派中去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没有什么灾祸。
  “六二”爻辞的“同人于宗,吝”,是说如果只在同宗这个小圈子里面 去启用将帅,这并不是好事,其结果是悔恨和惋惜。
  “九三”爻辞的“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是说一个国君为 了征服敌国,曾长期隐藏兵戎于深林丛草之中,并也时时登高陵以窥视敌国情况,但却三年不能举兵兴师。此爻的含义之下无非是敌国太强大了,或者说是自己一方还没有得力的将帅能人。
  “九四”爻辞的“乘其墉,弗克攻,吉”,是说在三年之后,终于发兵 进攻,但是当兵临敌国城下之时,却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攻克城池,尽管如此,但尚能举兵交战,总算好的兆头。
  “九五”爻辞的“同人,先号(口+兆),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是说虽然前 次攻城并未成功,但此时却由于在郊野民间求得了志士能人(即“同人于野”),指挥得当,由于志士能人的努力,终于转败为胜,大败敌军,一下子改变了原来由于战败而号啕痛哭的局面,大家都高兴的笑了起来。
  “上九”爻辞的“同人于郊,无悔”,是说由于在郊野民间寻找到了志 士能人,能够一举兴邦建国,这高兴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后悔可言呢?
头像
0操作39 #
头像
39 #
0
11-02-26 23:1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十四 大有卦
  
  上一卦《同人》卦谈的是由于“同人于野”“同人于郊”得到的志士能 人,终于使“三年不兴”兵师的国家一举能“大师克相遇”,又一次建立与扩充新的政权范围,故此此一卦为“元亨”的《大有》卦。
  《大有》卦,乃象征着国家政权又一次强大无比。除此,此卦也谈了“ 厥孚交加”的“威如”政策。
  
  乾下离上
  大有①:元亨
  初九,无交害②,匪咎③;艰④则无咎。
  九二,大车以载⑤,有攸往,无咎。
  九三,公⑥用亨⑦于天子,小人弗克⑧。
  九四,匪其彭⑨,无咎。
  六五,厥孚交加⑩,威如⑾,吉。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注释:
  ①大有: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论述国家处极昌盛时期之卦。
  ②无交害:此一句与《比》卦的邦交睦邻政策相对而言,指国家处于极昌盛时期,不会有外交方面带来的祸患。
  ③匪咎:没有灾祸。
  ④艰:艰苦,不骄奢放纵之义。
  ⑤大车以载:指国家富有非常。
  ⑥公:此处看来非指王公贵族,指“公门”。如《诗·召南》中每每有 “夙夜在公”和“退食自公”。
  ⑦亨:此处指“享”,古“亨”“享”通用。
  ⑧弗克:“克”,胜任。“弗克”,不能胜任。
  ⑨匪其彭:“彭”,古义不明,连朱熹也下注为:“‘彭’字音义未详” 。唐韩愈曾有诗“若开腹彭亨”,其义为骄满状。通观《大有》卦为盛大无比之卦;其“初九”爻辞有“艰则无咎”,按此,“彭”当指骄傲自满一义,如韩愈所用。“匪其彭”,指无骄傲自满之状。
  ⑩厥孚交加:“厥”,古来尚未有适合此处的解释。按“厥”一辞在“ 交加”的严密控制之下,又与“孚”为并列辞,故“厥”于此处只能当“兵” 或“刑”一类的暴力一义讲。只有如此,才能兼顾“厥”与“孚交加”的含 义,才能与其下句中的“威如”相照应。
  ⑾威如:“威”,尊严、威信、威权。“如”,样子。此句为一派帝王 威权尊严的样子。
  
  全卦内容:
  此卦由天下火上组成。
  卦辞的“大有:元亨”,是说象征极其昌盛的《大有》卦,它亨通无比。
  “初九”爻辞的“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是说在此极昌盛之时, 不要担心外交方面带来的祸患,也不用担心别国加害于己,这时不会有什么灾祸;但逢此昌盛之时,一定要艰苦奋斗,千万不能自满,这样才彻底保障 无有灾祸。
  “九二”爻辞的“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是说值此国家无比昌盛 之时,有利于前去办何事情,它都没有灾祸。
  “九三”爻辞的“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是说值此盛世之时,公 门若要用烹饪进亨天子,这一种侍奉,近臣“小人”是不能胜任的。其含义之下,乃为君王享受本为人之常情,但若用“小人”作侍奉,则使天子沉沦无为。
  “九四”爻辞的“匪其彭,无咎”,是说当此昌盛之时,千万不能骄傲 自满,如果这样,就不会招来灾祸。
  “六五”爻辞的“厥孚交加,威如,吉”,是说在此昌盛之时,国君一 定要威权和信用交加并行使用,国君一定要有一派威严的样子,只有如此,才意味着吉祥。含义之下是若其国君既无威望,也无德信,也无王者之像,乃是一个昏庸之辈,或是一个残暴之徒,或是一个嬉戏之流,那自然意味着灾祸降临。
  “上九”爻辞的“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里面有一个迷信天命成份,是说自有上帝苍天保佑,自是吉祥无比,所往无不顺利。
头像
0操作40 #
头像
40 #
0
11-02-26 23:2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十五、谦 卦
  
  《周易》在谈完一个极强盛的国家政权的《大有》卦之后,又开始了用对应卦的形式来论述又怎样去开拓其疆土的问题,这种对应的两卦就是一个偏重于文德的《谦》卦和另一个偏重于武略的《豫》卦。
  历来易学家在解释此两卦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忽略了这两卦仍然是具体实用到政权本身,仍然是实用到开拓疆土和征战侵伐,所以,历来的解释在实在无法回避某些个别爻辞内容而作了比较恰当的解释外,而对其它大多数爻辞都作了不着边际的注释。
  这两卦除了其有很深邃的哲理外,剩下的,说白了,无非是在“鸣谦” 的旗帜下和预先筹谋的情况下去侵伐别的邑国,《谦》卦中的“利用侵伐,无不利”和“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便很露骨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更不要说《豫》卦更为“利建候行师”之卦。
  《谦》卦和《豫》卦实施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尚书.周书.武成》中所说的“大邦畏其力,小邦感其德”。除此之外,可以说没有别的。
  在解释《谦》卦和《豫》卦时,切莫为“谦”字所惑而将此卦注释为“ 象征谦虚”而忽略了此卦的内在含义;也切莫为《豫》卦的各爻辞晦涩难懂而误将《豫》卦注释为“象征欢乐愉快”或“和悦”之义。
  在这里,我还要说明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周易》本身全是用于政权,用于征战侵伐,但不论怎么讲,在《谦》卦中,“谦”一字本身仍是谦虚谦 逊之义,切莫因为此卦将“谦”字用于征战侵伐别国而将“谦”一字的本义 曲解──用于侵伐的是《谦》卦本身,而不是“谦”字本义。
  
  艮下坤上
  谦①:亨;君子有终。
  初六,谦谦②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鸣谦③,贞吉。
  九三,劳谦④君子,有终,吉。
  六四,无不利,
  (扌+为)谦⑤。
  六五,不富⑥,以其邻利用侵伐⑦,无不利。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注释:
  ①谦: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论述用文德征服邑国之卦。
  ②谦谦:谦逊之义。
  ③鸣谦:此爻与“鸣豫”遥遥相应,指大张旗鼓地宣扬君王的谦谦美德。
  ④劳谦:耐劳谦逊。
  ⑤(扌+为)谦:“(扌+为)”(hui挥),古 通挥。“(扌+为)谦”,指挥发谦逊之优长。
  ⑥不富:按《谦》卦皆言谦谦之道,此处“不富”当指不炫耀和傲慢讲。
  ⑦以其邻利用侵伐:指借用臣服的邻邦作为桥梁去侵伐另外一个邦国。
  全卦内容:
  此卦由山下地上组成。
  卦辞的“谦:亨,君子有终”,是说“谦”卦乃是实源于谦逊之义,若君子,也即《周易》中所指的君侯能奉行这种谦逊政策或美德,他将亨通无比,也将会得到一个完美的良好结局。
  “初六”爻辞的“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此句 “用涉大川”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术语,故此爻是说,只有奉行谦逊的政策,只有其国君是一个谦谦君子(尽管其辞服务于政权本身,但此处的谦谦君子绝不是伪君子),才能威加四海,才能“小国感其德”,才能使一些邦国前来归附臣服,这样很吉祥。
  “六二”爻辞的“鸣谦,贞吉”,是说要大张旗鼓地宣扬其国君的谦谦美德,让四邻邦国知道这些,这样做,自然是贞正吉祥的。
  “九三”爻辞的“劳谦君子,有终,吉”,是说作为君子所代称的国君,不仅应该谦逊待人,也应该吃苦耐劳,勤于政事,只有做到能吃苦耐劳勤于政事并具有谦逊美德,这样才会有一个美满的良好结局,才是吉祥的。这一 爻实际上乃是卦辞的重复,不过在申述卦辞魅力的同时,又添加了勤苦耐劳 的一面,不然,只有谦逊而无勤苦耐劳,这不仅有虚伪之嫌,而且也不会有 一个良好的结局,也是不吉祥的。但在理解此爻时,不能用此爻辞代替此卦辞,也即不能认为此爻的“劳谦”“有终”比卦辞的“谦”“有终”更好更完美。因为此卦在着重论述“谦”而不是在申述“劳”,“劳”只能作为《 谦》卦的补充而却不能代替《谦》卦本身所要陈述的实质含义。
  “六四”爻辞的“无不利,(扌+为)谦”,实际上这一爻是一个倒装句子,也即“ (扌+为)谦,无不利”。此一爻是说应该大胆地挥发谦逊的美德,不用怕,这没有什么不利的。此一爻可以说是对那些只知显*****权的人而言的。
  “六五”爻辞的“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是说以谦逊为美德,且忌狂傲待人,如若能做到这一点,便可利用因谦而臣服的邻邦作为桥梁去征服其它一些邦国。
  “上六”爻辞的“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这是一个毫不忌讳的直 言《谦》卦实质的一爻,是说要大张旗鼓的宣扬其国君的仁德美名,将它利用于行师作战,去征服一些邦国,使其感德畏力而臣服。
发帖回复
查看:4789|回复:88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