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个发达国家,服务员态度不好、司机不老实,我首先都会往“歧视”这两个字上想,接着就借着自己英语的优势,噼里啪啦地把对方说的无地自容,再借着自己对西方规则的了解,去找人家的老板投诉,然后觉得自己又为中国人出了口气(相比较而言,日本恰恰是我感觉投诉率最低的国家)。从凡尔赛宫的保安到悉尼机场的检疫人员,从美国的交警到奥地利的空乘,我记不清有多少次是因为自己或是为其他的中国人受到不正当待遇,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这些投诉,当然有很多是必须做的,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但冷静下来,我却经常发现,有些时候,这些我投诉的当地人,其实对本国人的态度也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人。就像我们在国内也经常遇到无礼的人一样。倒是咱们中国人,有时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容易产生自我心理暗示,产生联想。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老挝或是纳米比亚,自己也许就不会往那个方面去想了。
比如,日本人被普遍认为,虽然表面上很懂礼貌,但骨子里却很排外。对此,英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有同感,而我们却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是日本人对中国人独有的歧视。而日本的这种岛国心态,其他国家也有,比如英国人,直到现在还不把自己看成是欧洲人,对此,法国人深有感触,也意见很大。
另外,必须承认,有些不合理的事,即使是针对中国人的,往往也是因为咱们的一些同胞们,总不按当地的规则做事,给别人留下了太深刻的不良印象。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为中国人“出”口气,更需要用自己的修养为中国人“争”口气。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我们为之骄傲。但漫步在今天的西安街头,却已经很难寻觅到当年长安的清晰轮廓了。想看看长安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吗?去日本的京都吧。京都当年就是按照长安的结构、建筑和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我们的长安,如今模糊朦胧,而日本的京都却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个遗憾。
离开京都的那天,我打了一辆车。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哪里来的。中国,我答道。话音刚落不久,突然,《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冲进了我的耳膜。原来,司机的车载MP3上录了几十个国家的国歌,搭载哪国的客人就放哪国的国歌。高兴之余,当时我的一个想法是:多奇怪啊,《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背景,恰恰是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如果司机知道这个事实会怎么想呢?他还会放中国的国歌给我听吗?他是不是应该先替他当年侵略中国的爷爷们和那几个喜欢做秀的政客们向车里的几个中国人道个歉,再放音乐?也许,我想多了吧。
看着京都出租车司机脸上朴实简单的微笑,坐着被国歌围绕的出租车,穿行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就让我自信地享受这个美妙的瞬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