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1755|回复:3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06年读的书(38楼: Life of Pi)

头像
0操作21 #
头像
21 #
0
06-02-12 14:0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I used to like reading a lot at school. Now tortured by endless research work, I devote most of my spare time to reading fastfood-like novels.

头像
0操作22 #
头像
22 #
0
06-02-12 15:5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宝宝在2006-2-12 14:08:00的发言:

I used to like reading a lot at school. Now tortured by endless research work, I devote most of my spare time to reading fastfood-like novels.


理解你,压力太大,平时阅读就倾向于放松型的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23 #
头像
23 #
0
06-02-14 02:5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悬疑推理小说是一种毒,越看越怕,越怕越想看,无论是在客厅阳光洒进来的落地窗前,还是裹着毛毯窝在沙发里,堕落在背脊发凉的刺激中不能自拔,也算是小小自虐一把。


绫迂行人的杀人馆系列,目前译成中文的好像一共六本,以前读过最经典的两本《杀人时计馆》和《杀人十角馆》,尤其喜欢《杀人时计馆》。





行人馆系列的最大共同点就是,每一个案件,或者说每一个谜团,都是发生在一幢奇怪的建筑中,这种寓谜团于建筑物中的推理小说格式,最先可以算是岛田庄司的《斜屋犯罪》而开创的。


《杀人水车馆》属于经典的本格推理解谜,深山中一座水车馆的别墅中,住着一个带着面具的男主人,和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少女,一年前一个暴风雨的日子里,水车馆里,一个女仆跳楼而死,一幅名画被偷,两个男人失踪,一个男人在封闭的二楼人间蒸发,另一个的尸体被发现在地下室的火炉里,被肢解后的尸快已烧得面目全非;第二年的同一天,男主人按每年的惯例接待同样的来客来水车馆赏画,还有岛田洁这位新客人(行人杀人馆系列中的神探,岛田(庄司)+(御手洗)洁(岛田笔下的神探)的组合),通过去年案件现场这些目击者的回忆,岛田洁揭开的将是怎样的真相?

《杀人人形馆》是一个心理悬疑故事,在一座堆放着各种苍白赤裸的人体模型的房子(所以被称为人形馆)里,画家“我”不断收到各种威胁信,不断有怪异的事情发生,在人形馆所在这个区域的周围,连续发生小孩被杀的案件,接着,画家的养母也葬身火海,人形馆别馆的一位房客又在密闭的房间中被害,真相是……。相比本格推理强调造谜团解谜团的风格,心理悬疑小说更注重刻画悬念制造惊悚诡异的气氛,人形馆的故事,读到最后用人格分裂论解释真相,没有经典本格推理揭开谜底时那种激动澎湃的心情,更多的只是一种对变态的惊骇,而且在多重人格解释中“几”重这个问题上,读者基本是被动的,似乎不如本格推理那么富有挑战性。


《杀人黑猫馆》既是解谜又是悬疑,采用类似水车馆时间交错的叙事结构,在一次意外失火中失忆的黑猫馆管理员,在一本记事本中记录了九个月前发生在黑猫馆的可怕的事件:一个身份不明的女子,死在黑猫馆的大厅里,大厅是从里面用柜子封住的,里面还有四个当晚磕药狂欢的大学生,黑猫馆地下室发现的白骨,其中一个大学生在从里面上锁的浴室里上吊而死;失忆的管理员拿着这本手记找到推理作家鹿谷,希望找到黑猫馆并解开九个月前的这个谜团。作者把过去的发生和现在的调查错开来讲述,增添了小说悬的气氛。当鹿谷循着线索找到原来以为在日本本土的“黑猫馆”,却发现该建筑的一切都和手记中的描述反了个个儿,就像是从镜子里看到的反射那样,真正的黑猫馆又在哪里?鹿岛借助《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姐妹篇《爱丽丝梦游镜子之国》带来的灵感,终于找到了镜子那面的黑猫馆,并解开了手记中的密室之谜。

《杀人迷路馆》是经典的连环杀人情节,在一个迷宫般的地下建筑里,四个推理作家一个接着一个按照自己正在创作的推理小说里开头的情节而死去,解谜的关键在第一个受害者,小说里只是讲凶手将一个公牛头标本放置在死者的脸部,而在实际的现场,死者被勒死之后,还被割断了颈动脉,耷拉的头和身体成直角,公牛头的标本则是放在死者头的后面,凶手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的切断死者的脖子?

被称为日本新本格推理派的旗手,绫迂行人的杀人馆系列,在犯罪情节方面虽不及他的老师岛田那么宏伟瑰丽浩大,但另类的想象力、神秘不可解的谜团、扣人心弦的悬念、阴森恐怖的气氛、出人意料峰回路转的结局,都是他小说中让人中毒的元素,简洁明快的对话是行人小说的另一个特点,干脆利落,和紧凑的情节发展相得益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4 3:37:29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4 #
头像
24 #
0
06-02-20 02:2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读罢短篇集《台北人》,明白了为什么白先勇先生会被称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学写小说,要看白先勇的《台北人》。他的小说,既写实又充满诗意,几个转角,轻易就把人带入今与昔、生与死的万丈云雾之中,他的语言,冰冷中透着温暖,悲悯中带着无奈,像怒放在阴天里的杜鹃,那一抹血红,像腐烂了的希望,还未睁开眼看清楚这个世界,天地却已经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同为旁观者,张爱玲是冷眼的,冷酷的,冷笑的,而白先勇,是悲天悯人的,却又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因为历史的长河永远都在流动,无论里面流的是什么,是脓是血是琼酿还是清水,任何令人怀念的片断只能偶尔的回顾,而不可能凝固成抓在手里的结块。

《台北人》由十四个短篇组成,虽然每一篇都是独立的故事,合成一集,却是一幅从辛亥革命到民国四五十年的历史长卷。从国民党高级军官、军官夫人、上流社会的名女,到旧上海的电影明星、歌厅红女郎,从知识分子、曾经的学生领袖,到普通的军队士兵,从商人到仆人,这些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主角们,都有一段在大陆或辉煌或难忘的过去,内战后逃难到台北,都拼命的想在隔海的异乡抓住这段曾经的过去,却永远只是水中捞月的徒劳。所以说,《台北人》是一部民国史,是一幅民国的大陆人在台北生存生活的众生画像。小说集的开页,白先勇先生引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四句诗,道尽了《台北人》中的情境和情绪。

《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谪仙记》、《谪仙怨》和《芝加哥之死》是《台北人》短篇集以外的几个中短篇小说,前两个讲的是民国时大宅门里的故事:玉卿嫂温柔顺从的外表下,是一颗拼死要把“干弟弟”锁在自己世界里的痴心;十七岁的少爷,叛逆而自卑,像一只跌落在蜘蛛网里的小虫,用力扑腾着四肢,却只是把自己越缠越紧,惶惶找不到出路;后面三篇写的则是在美国的中国人,抓不住过去,回不到从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另一群可怜的“台北人”。


上面这些短篇小说,时间空间虽然不尽相同,但基调都是悲观和绝望的,尤以《芝加哥之死》的结尾为之极:“吴汉魂,……,文学博士,……,一九六零年六月一日芝加哥大学毕业,一九六零年六月二日凌晨死于芝加哥,米歇根湖”,把这种生存的无望写到了最顶写到了最底。也许用弗洛伊德的死亡驱力理论来理解会容易些明白些:人活着为了什么?生命的终点是无一例外的死亡,生,其实是为了死,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种求死的本能动力,在推进我们的生命。这样的调调,虽然很消极,很宿命,但却真实得容不得我们去否认它。死亡是一种生的毁灭,也是一种解脱后的生,这是白先勇先生这些短篇留给读者最大的一个启示。

URL: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b/05-baixy/bai_xianyong.ht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0 3:58:50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5 #
头像
25 #
0
06-02-24 00:4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lilyppbb在2006-2-20 2:27:00的发言:


读罢短篇集《台北人》,明白了为什么白先勇先生会被称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学写小说,要看白先勇的《台北人》。他的小说,既写实又充满诗意,几个转角,轻易就把人带入今与昔、生与死的万丈云雾之中,他的语言,冰冷中透着温暖,悲悯中带着无奈,像怒放在阴天里的杜鹃,那一抹血红,像腐烂了的希望,还未睁开眼看清楚这个世界,天地却已经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同为旁观者,张爱玲是冷眼的,冷酷的,冷笑的,而白先勇,是悲天悯人的,却又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因为历史的长河永远都在流动,无论里面流的是什么,是脓是血是琼酿还是清水,任何令人怀念的片断只能偶尔的回顾,而不可能凝固成抓在手里的结块。

《台北人》由十四个短篇组成,虽然每一篇都是独立的故事,合成一集,却是一幅从辛亥革命到民国四五十年的历史长卷。从国民党高级军官、军官夫人、上流社会的名女,到旧上海的电影明星、歌厅红女郎,从知识分子、曾经的学生领袖,到普通的军队士兵,从商人到仆人,这些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主角们,都有一段在大陆或辉煌或难忘的过去,内战后逃难到台北,都拼命的想在隔海的异乡抓住这段曾经的过去,却永远只是水中捞月的徒劳。所以说,《台北人》是一部民国史,是一幅民国的大陆人在台北生存生活的众生画像。小说集的开页,白先勇先生引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四句诗,道尽了《台北人》中的情境和情绪。

《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谪仙记》、《谪仙怨》和《芝加哥之死》是《台北人》短篇集以外的几个中短篇小说,前两个讲的是民国时大宅门里的故事:玉卿嫂温柔顺从的外表下,是一颗拼死要把“干弟弟”锁在自己世界里的痴心;十七岁的少爷,叛逆而自卑,像一只跌落在蜘蛛网里的小虫,用力扑腾着四肢,却只是把自己越缠越紧,惶惶找不到出路;后面三篇写的则是在美国的中国人,抓不住过去,回不到从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另一群可怜的“台北人”。


上面这些短篇小说,时间空间虽然不尽相同,但基调都是悲观和绝望的,尤以《芝加哥之死》的结尾为之极:“吴汉魂,……,文学博士,……,一九六零年六月一日芝加哥大学毕业,一九六零年六月二日凌晨死于芝加哥,米歇根湖”,把这种生存的无望写到了最顶写到了最底。也许用弗洛伊德的死亡驱力理论来理解会容易些明白些:人活着为了什么?生命的终点是无一例外的死亡,生,其实是为了死,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种求死的本能动力,在推进我们的生命。这样的调调,虽然很消极,很宿命,但却真实得容不得我们去否认它。死亡是一种生的毁灭,也是一种解脱后的生,这是白先勇先生这些短篇留给读者最大的一个启示。

URL: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b/05-baixy/bai_xianyong.htm




同好!玉卿嫂语气很平静,但是很震撼。


白先勇的孽子是我看过的写同性恋的最好小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4 0:44:02编辑过]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26 #
头像
26 #
0
06-02-24 00:4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同好!玉卿嫂语气很平静,但是很震撼。


白先勇的孽子是我看过的写同性恋的最好小说。





刚在网上买了《孽子》这本书,好期待[em07]




头像
0操作27 #
头像
27 #
0
06-02-24 17:0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为了文凭,喜宝出卖自由换来剑桥的学费,而当她发现老头子给她的钱已经远远超过将来靠那张文凭能挣的所有钱的时候,她犹豫了,她不是第一个这样堕落的女学生,从这点上来讲,亦舒的小说《喜宝》似乎对贪慕虚荣的女孩子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就像小说中间,喜宝遇见老头子以前的一个情妇,知道她从学生变成输得精光的赌徒时感到的那份震惊,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后的自己。可事实是,生活的路并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可以选择的,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富人和穷人的差异存在,就一定会有两种人:一种人,钱多得花不出去,或挥霍或无所适从,总之都是抑郁寡欢;一种人,钱少得总是不够花,烦恼抱怨,生活苦闷:这两种人,泾渭分明,永远居住在天平的两端,永远,谁的故事都说服不了谁,即使是从天平那端走到这端的喜宝,不过是从一种人变成了另一种人,从一种烦恼变成了另一种抑郁,所以,《喜宝》其实并不是一篇警示人教育人的小说,而是一幅呈现生活之两极状态的文学白描。很多时候,文学创作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它是否给读者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而在于它所建造的那个迷宫是否能够吸引人督促人,去思考如何走出去的问题,也许这才是文学作品的力量所在。
头像
0操作28 #
头像
28 #
0
06-03-16 04:3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Einstein's Dreams》,是物理学家Alan Lightman写的一本关于时间的小说,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脑袋里总是会浮现相对论三个字,无论从书名,书的内容,还是书作者的背景,但读完之后发现说,其实它和物理无关,所以即使对我这个物理绝缘体来说,也是读得兴味盎然。当然,也许明白相对论的同志们,读起来的感受会和我完全不一样吧。

《爱因斯坦的梦》是一本关于时间的哲理小说,由许多个描述时间的小片断组成,通过“愛因斯坦的三十個夢,刻劃了三十個不同時間觀的世界”,有讲时间的三维,讲过去、现在、将来的循环,讲机械的时间和自然的时间,讲时间的流动停止与生命死亡的关系,讲如果把一生浓缩为一天每个人的生命会如何,讲同一个发生在不同地方的人看来会怎么的不一样,讲回到过去的人和没有将来的人,讲火车汽车如何改变了人的时空感,讲时间和发生就像光在两面镜子之间来回反射,讲人想抓住时间让时间停住的夙愿……小说的语言,通俗明了,短小精悍,既有一种轻快跳跃的节奏感,又不乏朦胧迷离的诗意之美。抽象的时间,深奥的哲理,在简洁明快的文字下,增添了另一股吸引大众的生命活力。


在小说倒数第二章里有一个格外精妙的比喻,把时间比喻成飞翔的夜莺,想抓却因为动作不够快抓不到夜莺的正在或已经老去的男女,和唯一能赶上夜莺速度却永远不会想要抓它们的孩童,残酷的时间对每个人仿佛都是一种讽刺,嘲笑着不懂珍惜等不及下个生日的童稚,嘲笑着拼命想停住却永远留不住的徒劳。终于,我们在某一刻,明白了得不到的过去才是最好,懂得了缅怀和珍惜失去的过去,却发现,这一刻又成为了过去,时间,经常和我们开着这样的玩笑,不是吗?
头像
0操作29 #
头像
29 #
0
06-03-17 17:2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Good!! I like Taibeiren.
头像
0操作30 #
头像
30 #
0
06-03-17 18:2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Angelina Jolie这本旅行手记《Notes from My Travels》记录了她随UNHCR联合国难民署去到世界上几个生命正在遭受践踏的国家和地区,一路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物资极度匮乏的塞拉利昂,数以万计的难民;经历Pol Pot政权恐怖屠杀的柬埔寨,至今地下还埋着无数随时可能踩到引爆的地雷,很多平民因此而残疾甚至丧命;战争不断的阿富汗,大批的难民涌往巴基斯坦,长年的收容,让巴国自身也不堪重荷,一些难民营将相继拆除,这些难民将何去何从;Paramilitary和游击队间战争冲突不断的哥伦比亚,软弱的政府无法控制局势,生活和性命受到双重军事威胁的平民,只能背井离乡,逃往至邻国的厄瓜多尔祈求保护。

从这些笔记中,我们读到的不只是一个个骨肉分离生离死别的凄惨的故事,一桩桩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兽性的暴行,还有更可贵的是,这一个个生命在这样生不如死的环境下,依旧顽强执著的进行着每一次活下去的挣扎和努力。这些个在生理上和精神上都饱受创伤的难民,既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坚强的一群人,他们对生命的不放弃,让人敬畏,“I am in awe of these people. Their will. Their hope....”所以,这不是一本赚取眼泪的煽情之作,作者用自己的实见实闻,唤起我们对世界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思考。

此外,一个频繁出现的词“grateful”“感激”,也是这本旅行笔记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还很不理想,贫穷,战争,饥饿,杀戮,天灾,人祸,还在,还有许许多多的难民需要人道的援助。和他们相比,我们拥有的已经太多。当然,不可能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抛下现在的生活去当义工,这不现实,但是,如果通过阅读这些连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都无法保障的我们的同类的故事,能让我们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和经营我们自己的人生,其实已是一份很不错的收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整个世界而言。“Maybe I think I should feel guilty for my ability to come and go from these places when others have no choice. I know one thing. I know I appreciate everything more. I am so grateful for my life.”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1 #
头像
31 #
0
06-03-27 20:2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希望LZ能推荐点英文小说或游记.呵呵,对美国的文学实在不了解,想看本小说都这么难. sigh
[em03][em03]
头像
0操作32 #
头像
32 #
0
06-03-30 13:5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最初在网上看到《活活烧死》的推荐,也不太清楚究竟讲的是什么,只知道是关于妇女压迫的,甚至还误以为是个发生在中世纪的故事,但被这个触目惊心的名字吸引,就决定买回来看看。拿到书读了扉页的介绍,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纪实文学。作者舒雅德Souad1957年生于约旦,在17岁的时候,未婚先孕,破坏了家庭的名誉,因此至亲的父母决定将她活活烧死。之后,她幸运的获得了人道组织“人们的土地”的救援,被送往瑞士治疗,得以康复。从此隐姓埋名在欧洲生活。但直到现在,她的生命仍受着威胁,因为她的“损及家庭名誉”之罪并未消除,一旦她的家人发现了她,仍然有权利将她处死,而犯罪者不会受到甚至可能免于严厉的法律惩罚,因为这是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父权至上的伊斯兰阿拉伯的世界。


在书里,从童年开始,舒雅德把她在经历了死亡和新生两次重大的生理和心理创伤之后,仍留在她记忆里的片断,复述出来,变成文字。作为全球首位“家庭名誉罪”的受害见证人,她的故事,让阿拉伯世界以外的人们,看到在这片人类同生共存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种荒谬的罪名,而更难以想象的,对于那些残暴施刑的家人,居然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必须予以宽待,有时甚至会被当地人视为英雄。


因为女儿不小心的出轨,就要她活活烧死,这已经是非常匪夷所思的非人暴行,但人的残忍度往往超越我们的想象。在舒雅德的童年印象里,母亲因为已经生下了四个足够多的女儿,在后来的生产中,如果生下来的还是女孩,母亲就会当即用毯子把初生的女婴闷死,大概有五到七个舒雅德的妹妹,就是这样,连襁褓都不曾包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而人性也许真的会扭曲连兽性都无存。有时,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被活生生拆散的母子,已觉得甚是可怜,而且还会咒骂那个不道德的拆散者,但是,当一个母亲,接二连三的亲手杀死自己的婴孩,仅仅因为她是个女的,这已不是残忍与不忍,完全是在高压的父权下一种求生的麻木。而这种杀生,并不只发生在舒雅德的家里,也不只是在舒雅德生活的那个村庄里,在很多落后愚昧的阿拉伯的地方,都在发生着。


在《活活烧死》这本书里,没有血腥的描述,没有仇恨的控诉,对死里逃生的舒雅德来说,最痛苦的其实莫过于回想的过程,无论摆脱烈火焚身的死亡阴影,还是从未婚先孕的耻辱中走出来,重新生活(对从小在那个环境成长起来的舒雅德来说,未婚先孕也许是种比死更让她难受和难堪的羞辱,即使在她被救的初期,她依旧认为,死亡才是她的解脱)。所以当她跨过自己的坎之后,叙述下来的文字,只剩一种平铺直叙的白描,一种重生后的平静、镇定和勇敢,当然还是有一些无可避免的内心的挣扎。


在这本没有华丽词藻和修辞堆砌的回忆录里,有舒雅德以及和她同类的妇女备受凌虐的悲惨遭遇,还有她们共同的渴望好好活着的心声。从没上过学不识一字的舒雅德,从来不知道女孩也可以穿短裙短袖、可以主动和男人讲话的舒雅德,当她割断和家庭的所有联系,以另一个身份进入到一个新的文明中时,从不适到适应,她心里的变化和波动、放弃和坚持,令人心痛,也令人感动。舒雅德能够活下来,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除了把她从恶臭的病房里解救出来的人道组织“我们的土地”,我想,最重要,还是她自己,她顽强的生命力和要好好生活下去的坚强意志。


世界就是这么极端,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光明中长大的你我,如果没有读这本书,也许永远都无法了解光谱另一端陌生的黑暗。


头像
0操作33 #
头像
33 #
0
06-04-15 02:2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Close Range的副标题写着Wyoming Stories,集子里的每篇写的都是Wyoming的事Wyoming的人,极力想离开牧场生活的Mero(The Half-skinned Steer),回牧场参加兄弟的葬礼,却在一路遭遇了各种霉事,曾经要永远忘记的童年往事,重新浮现;因为母亲对自己身高的羞辱,选择成为一个Rodeo boy的Diamond Felts(The Mud Below),即使伤痕累累,也不愿退出这个bone game;还有A Lonely Coast里,三个寂寞的牧场女人,Close Range写Wyoming恶劣的天气,糟糕的生活环境,牧场在严峻的市场下艰难的为生,在单调苍白的茫茫天地间,人的孤寂与暴躁,对性原始的渴求,有时甚至野蛮流血的暴力,基本上,Close Range里的人,都是Ranch Loser,无法有稳定安逸的生活,在不断的求生抗争中,一切好像都变得杂乱无序,而Annie Proulx在写这些Loser 和他们的disorder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冷静,或者说根本是冷漠,不过又好像夹带着那么一点说不出来藏得很深的sympathy,有时是黑色的幽默,比如在The Bunchgrass Edge of the World里那个最终活得比儿子长的老头,儿子飞机意外死了,以前被媳妇赶到只能住在pantry的老头子,在媳妇离开的后一分钟,立马搬回到原来楼上的卧室,”Stand around long enough you'd ge to sit down”,现实的势利,真实得让人苦笑。


在Close Range收集的11个短篇里,最别致的是Job History,简洁明了,像一部新闻纪录片,记述了Leeland Lee几十年里的搬迁和从事的各种工作,pumping gas at Service Station, setting up his own business, like a local ranch supply store, working in a road construction crew, a job in Meat Locker and Processing, cutting animals and wrapping packages, driving truck, raising hogs,…… at the end, a cooker in a local cafe, grilling beef and frying chicken,读至最后一行,很有些讶异于这个无任何惊奇如流水账般的故事,翻回到标题页,Job history,又有种恍然大悟的清醒,一切为了生存,任何一个平凡人颠沛起伏的生活,琐碎无奇,却都是值得记录的故事,因为活着,就是最大的主题。这份 Leeland Lee丰满的“简历”,在整个集子沉重压抑的气氛里,确实给读者一番眼前一亮的新鲜。


在读Close Range的中间,无意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该书的书评,作者批评Annie Proulx的Wyoming stories是写过游客看的,“as they drove through the state, and eavesdropped on the local bullshitters- getting all the surface details but lacking any true insight”,最后还引用了Brokeback mountain的结尾,“‘There was some open space between what he knew and what he tried to believe, but nothing could be done about it, and if you can't fix it you've got to stand it.’ Unfortunately, that advice applies to her readers, as well. ” 对我这样一个对牛仔和牧场文化知之甚少的东方人来说,这篇书评和Close Range同样的有意思,虽然我想,我永远也分辨不出Annie Proulx笔下的Wyoming,究竟只是表面的道听途说,还是探触到了牛仔生活的内里,就像很多英国的观众,批评Match Point里面的对话多么的不伦敦,却也影响不了我对它的喜爱,因为我的英语永远无法达到那样的地域敏感。同样的,美国的ranch life对我,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我会被作者的语言所感染,被里面与ranch若即若离的爱情打动,被里面顽强求生不屈服的意志打动,然而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ranch life,也许我有一种比作者更冷更远的旁观,因为我只是一个路过的游客。

头像
0操作34 #
头像
34 #
0
06-04-28 14:0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妹妹看书很快啊!

头像
0操作35 #
头像
35 #
0
06-05-05 15:5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蔡康永曾经推荐,在去日本京都的旅途中读《文人的饮食生活》,“分外能体验出日本文化与饮食之间的纠葛与影响”。诚然,没有去京都,也可以窝在家里的沙发上尽情畅读这上下两册的《文人的饮食生活》,实在是一本很特别很温馨很有生活情调又有各种怪癖层出不穷的书。该书的作者岚山光三郎曾是编辑和专栏作家,他收集了活跃于二十世纪日本文坛的三十七位文人他们和食物料理之间发生的种种趣事轶事怪事,其中有几位作家,作者曾与他们有过共事或采访的日常接触,而其中一位深泽七郎更曾经是作者的老师,所以,写来的文字,更是充满浓浓的或师或友的生活气息。

翻开书,第一篇写的是夏目漱石,开头两句:“据说漱石之所以罹患精神衰弱,是因为在伦敦留学时的食物太过难吃。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伦敦食物难吃的风评,是源自漱石的精神衰弱。”说不出所以然的特别喜欢开场的这两句,看似废话却充满哲学的趣味。虽然是写文人的饮食,但是,每篇短文,并不只是在讲这个文人生前都吃了些什么,而且从食物引申谈到作者的作品,又从作品中去搜寻与作者有关的食物的线索,比如,有的诗人注重在诗中勾勒食物的气味,有的长于描绘食物的颜色和气质,还有如在北原白秋的诗歌中以不同形态或真实或虚幻而出现的苹果,北原对苹果巨大的偏爱,直到临终前,只能吃流质的他,竟然吃下了两片苹果,还连说着“好吃!好吃!” 让病床旁的人诧异不已。

三十七位文人三十七篇短文,其中不少篇的结尾都写到文人临终的那刻,如果它是和吃、食物或者饥饿有关的。比如,偷吃花生而死的夏目漱石,最后一句话是“我想吃东西”,在喝了一匙葡萄酒,说出“好喝”两字后,才闭上了双眼;又如,把吃作为一种精神力来探索自我内在欲望的正冈子规,在六尺病床上,不停的狂吃猛吃,吃太多就吐,“挤出牙龈的脓疮后”继续吃,“排便量大如山”,这种自虐式的餮饕读来都令人毛骨悚然;还有比较凄惨的,例如,呕血而死的永井荷风,吐出的血里还夹杂着饭粒,又肥又丑的林芙美子,因为吃了过多的鳗鱼饭而猝死,这些惨状,让人不忍目睹。

常常说“饮食男女” “食色性也”,既然讲饮食,自然也免不了写到一些文人的性和爱。例如,粗食淫乱的岛崎藤村,安于简朴的粗茶淡饭,认为好吃的水果是干枯的苹果,饮食贫乏但性欲极度旺盛,不仅其作品中富含很多性爱关系的隐喻,在现实生活里,于近亲结婚和乱伦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藤村,在四十岁时与十九岁的侄女发展出肉体关系。又如,又肥又丑却极度自恋但很是招人厌的冈本加乃子(很可惜,书里提到的几位女性作家,好像都不是美女,男性作家倒是有几位才俊潇洒的,像芥川龙之介),与一个丈夫两个情人共处一个屋檐之下,甚至带着丈夫和情人一同前往欧洲生活,加乃子驾驭男人的本领,令人匪夷所思。还有一位奇特的女作家,与谢野晶子,小时是有钱小姐的她,因为嫁给了贫困的丈夫,落得每餐只有一菜一汤的清贫,但即使在这营养不足的条件下,与谢野晶子不仅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精力,佳作频出,还在婚后的十五年间,生下了十二个孩子,几乎一直处于怀孕的身体状态,而且还对出轨的丈夫不离不弃,这份女性超强的生命力和忍耐力,我想,会令很多阅读的男士都为之汗然的。而另一位把料理和情色合二为一融入作品的谷崎润一郎,作品里把男女性爱和食物料理类比起来的粘稠滑腻的描写,比如把白菜梗当作女人纤细的手指咬下去,真让人有点作呕的感觉,不过这种极致肉体的文字风格,也许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很大特色吧,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有点变态。

也许真是所谓文人多怪人,以饮食的角度观之,一些作家的行为确实很难用常人的思维来解释。像吃饭如婴儿般邋遢吃得到处饭粒菜渣的萩原朔太郎,到了晚年,还要带着围兜吃饭,可他写下的“悠闲雅致的食欲”的诗,充满了自然的清爽和典雅,成了大正时代流行的一种时尚;像既服食安眠药又吃兴奋剂的坂口安吾,大部分时间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但创作出来的作品,结构完整文体清晰,不可思议;另一位极度自恋的文人,也是该书作者曾经的恩师,深泽七郎,非常喜欢讨论排泄物,还常常注视自己的粪便,也是够另类;而鼎鼎大名的诺贝尔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则是有爱吃白食的癖好,而且能让请客人有一种非请他吃饭不可的理直气壮。

书中提到的文人中,大多数都是美食家或者嗜爱美食的作家,但不同的是,有些作家把美食纳入创作,比如内田百间,二战期间食物匮乏的情形下,他在出版的一本书里罗列了不少食物和料理的名字,以期借由幻想来暂时满足一下无法填饱的食欲,不禁让我想起,Lilla’s Feast里面,二战期间,被关在山东外国人集中营里却写下一本美味诱人食谱的那位英国妈妈。还有些作家,像小林秀雄,认为食欲是人类最低等的欲望,所以虽然自己酷爱美食,但却不屑在作品中书写美食。

《文人的饮食生活》是一本关于日本文人和日本饮食的综合全书,作者选择饮食这个切入点,来探讨文学、哲学和人性,里面丰富广博的内容,很难寥寥几句就能概括。无论是对了解日本的吃,日本的料理,还是认识上个世纪日本文学的概貌,这都是一本值得读者反复翻阅和细细品味的书,还有,下次去日本一定要把它带上咯!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6 #
头像
36 #
0
06-05-25 01:5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Robert Levine’s A Geography of Time是一本兼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书,作者在书中列举讨论并分析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城市的人,他们各自迥异的时间观。比如,对习惯于clock time如同空气一般的我们来说,很难想象在这个世界的其他一些地方,有另外一种无时钟存在的event time,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作者描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中非一个叫布隆迪的国家里,人们的生活作息以季节的变迁为时间的标准,在农业耕作上,旱季收成、雨季耕种,在日常生活里,如果要和他人约定一个时间,他们会习惯说,明天早晨奶牛出来吃草的时候见,“I’ll see you tomorrow morning when the cows are going out for grazing”,或者说,在奶牛到溪边喝水的时候(“when the cows are going to drink in the stream”),意思则是一天的中午时分(“meet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对布隆迪人来说,约会的时间不是一个准确的时间点,只是一个大概的时段,迟到或早到一个小时并不要紧,对等待的一方而言,既然有约已定,那对方一定会出现。然后到晚上,他们用“who are you” 表示a very dark night,用“when nobody was awake”、“when people were beginning the first period of their sleep”或者“almost the morning light”等等可触摸的形象去定义不同的时间段。这些可爱的标记时间的方法,无不透露出人类之无穷的原始智慧。

时间,不只是简单抽象的圆盘上的十二个刻度,也不全是我们所以为的一种绝对的生活规范。在这本《时间地图》里,作者提供了很多不一样的有关时间的故事,让读者发现,原来我们认定的这个时间观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在不同的地域文化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着与我们全然不同的对时间的理解:比如并不是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是真理,比如在大吉岭喜马拉雅列车上写着两句有趣又极富深意的话:“’slow’ is spelled with four letters; So is ‘life’. ‘Speed’ is spelled with five letters; So is ‘death’”,比如在某些地区的语言中,没有“时间”这个抽象概念,像缅甸北部的Kachin人,他们的语言里没有“time”相应这个单词,只有像 “na”表示一段长的时间、“twang”意思一段短时间、或者“ta”指春天的时间,如此这类具体的描述时间的词汇。

另外,作者还追溯了计时器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发展的过程,和clock time机械时间的统一标准化进程,其中比较让人惊讶的是,我们今天习惯认定的这个几乎全球统一的计时系统,其实不过只经历了大概一两百年的时间, 1870’s,美国不同的火车站间仍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纽约的Buffalo车站有三个闹钟,分别显示Buffalo的当地时间和经过该车站的两条铁路线的时间,到1880年,全球的时区从70个减少到50个,科学家们还在为标准化时间的推行和改善进行讨论。这个世界的历史真的很长,而我们真的太过渺小,很多我们以为已经是稳定到天长地久的东西,放到历史的长河里,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短的一个瞬间。当然一百多年以后的我们,也可能根本想象不到,在时间标准化提出的最初,曾遭到过怎样激烈的反对,甚至搬出上帝来要求回到自然的时间,“Preserve God’s Natural Time”,真是一个很可怕的口号。不过从这些反对里,我们了解到一些其他人看待时间这个概念的不同视角,然后反作用回来,让我们对我们自己所理解的“时间”,增加了一番新的别样的认识。

结束了第一部分比较理论的有关时间概念的论述,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引用相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实验调查结果,探讨了更为实际的时间和生活节奏的问题,而第三部分里,针对我们从一个时间文化进入到另一个时间文化时,该如何去学习和适应新环境里的时间节奏,作者给出了一些亲身经历后的忠实的建议。其中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是比较出乎我们一般的stereotype的。其一,在生活节奏与健康、财富快乐、及社会关爱度的关系上,生活节奏快的人,心脏病的发病机率高,对健康较有害,生活节奏快的地区,经济活动活跃,人拥有的财富较多,生活比较容易快乐幸福,当然并不绝对,不过这两项的结果与我们通常认为的还算比较相符。但在第三项上,生活节奏快的人,是不是比较少时间关心周围的人,而生活节奏慢的人,会不会比较有闲暇关爱身边的人,在调查的美国四大地区三十六城市里,比较出人意料的是,生活节奏排名靠后的九个加州城市,在社会关爱度的排名上同样滞后,而最有社会关爱的城市Rochester,其生活节奏的快慢度排在三十六城市中的第九位,属于快节奏的城市之一。看来,有没有时间关心人,和有没有心去关心人,完全是两码事,从这个结果看,加州实在是个蛮烂的地方唉。不过生活节奏第三快的纽约,其社会关爱度倒数第一,倒正是符合了我们预想中的结果。

但是,在生活节奏和健康的关系上,日本是一个例外。以心脏病的发病率来看,日本并不是一个心脏病高发病率的国家,但日本人的生活节奏之快是世界闻名的,除了饮食的因素以外,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个反差的原因,给其他快节奏高心脏病率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提供了一些调整的空间和可能,去改善生活节奏和健康之间的那种恶性关系。

在书的开篇前言里,作者提到,他在巴西当客座教授时亲身经历的时间文化差异,引发了他对时间地图这一研究的巨大兴趣,在书的最后一节,作者重回到自己,在结束了十二个月的环球旅行,体验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时间文化之后,回到自己生活工作的加州州立大学,重新融入到那个自己最熟悉的时间文化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一个经过多次时间文化洗礼后对自我对时间的重新认识,所以在全书的最后一句话,作者很有感触地写道:“But I do know that my time has been just a little more my own ever since.”

阅读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就像蔡康永形容的,放弃阅读,就好比自愿选择一辈子在黑暗的隧道里。因为阅读带给我们很多不一样的风景,但是,看近千山万象,阅遍古今中外,最后必将返回到自身,回到最初的起点,也是最后的终点,我自己,这是阅读和其他消遣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像《时间地图》一书的作者,通过对人类时间文化的研究,从学术上,给社会学心理学的领域增添了一项研究成果,而对作者本人,从自己最习以为常的时间文化里抽身出来去回头审视它,看到其更真切的面貌,获得更深刻的感悟,是一种精神上自我的升华。所以,“And the end of all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by T.S.Eliot, The Four Quartets),从阅读中获得的这种对自我的反思、深省和提升,是电视电影永远无法让我们实现的,因为,在强迫的影像面前大脑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所以,多阅读一点,多一点人阅读,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少愚蠢一点,这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头像
0操作37 #
头像
37 #
0
06-06-03 15:2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读《百年孤独》的时候,大脑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段歌词: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尤其是在描述奥雷连诺第二和他的情妇宴请一大群人夜夜笙歌、狂饮暴食、纵情酒色的欢愉时,这种孤单和狂欢之间的反差,显得格外强烈,有一种说不出的荒凉。

小说虚构了一个偏僻孤立的小镇——马孔多,讲述了布恩蒂亚家族六代人在镇上的生活经历。从最初吉普赛人带来的磁铁、放大镜,到后来伸展进来的铁路、扩张开的香蕉园,现代工业和科技文明的势力,逐渐侵入这个与世隔绝的小镇,让它与外面的世界和时代联系起来,同时也破坏了这里最原始的田园生态。人性中不安分的欲望,恰好迎合了这一场革命性的动乱。作者抽象了时间和空间,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既荒诞又真切的记述了马孔多建立、发展、到毁灭的轨迹。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地方,到最后失掉它的存在,仿佛一场幻灭的梦,从虚无到虚无,不过是一场时间的回归,就像在布恩蒂亚家族里,一代一代的人重复着上一辈人的姓名,这是命运轮盘转动的结果吧。

《百年孤独》描绘的是一幅拉丁美洲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破坏下的缩影。不过因为对拉美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实在太少,无法在阅读中去很好的理解蕴含在文字里的和现实的对应,但是,这部作品被全世界的读者广泛的阅读,作者加西亚·马克尔斯因为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它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它如何深刻全面的描写了拉丁美洲的过去和现在。马孔多这个虚构的小镇,和它最后毁灭的命运,浓缩的不只是拉丁美洲这块土地,它是全球性的。所以,当我读到后记里:“小说中的最后一句:‘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恰好说明了作者的主导思想: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会出现”这段话的时候,我觉得很好笑,我在想,写后记的人,是不是太一厢情愿、太过于乐观了?

当我在读小说最后一节,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破译了羊皮纸的密码,一边寻找自己的身世,一边回顾这个家族的历史,而同时,飓风正在把这个太虚幻境里的马孔多吹散得支离破碎、灰飞烟灭、一点痕迹都不留的时候,我感到的是一种难以复加的绝望,就像那阵飓风,卷走的是一切生命的希望。可是在这份绝望里,有一种超越悲凉的悲壮,令人心动,甚至憧憬,这是作者语言的魅力,虽然,它让我小小的心脏有种难以负荷的沉重和压抑。

现代后现代的文学,常常在批判资本主义批判机械文明,殊不知,创造这些文明的,恰恰就是人类本身。曾经的我们,是怎样的敞开胸怀,拥抱这些文明所带来的奇迹,就像小说开头的霍·阿·布恩蒂亚,用一大笔财富去换取两块神奇的磁铁,企图用来搜寻地下的金矿,用仅有的几块金币从吉卜赛人那里换回一面放大镜,来研究如果将它作为战争的武器,去跋涉千里期望开辟出通往外面的道路,去埋头钻研炼金术。马孔多毁灭的种子,不是吉普赛人带来的,也不是香蕉园和“电气化养鸡场”里面的人种下的,其实,它一直深埋或盘踞在马孔多每个人的心里,那,就是人性的欲望。《百年孤独》所呈现的,正是这种世界和人的荒谬。

头像
0操作38 #
头像
38 #
0
06-07-26 14:3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挺久时间没读长篇的英文小说了,终于在图书馆的一封催书通知下,把借回来搁置了很久的加拿大作家Yann Martel的Life of Pi读完了。这本荣获加拿大2002 Man Booker Prize的小说,是作者Yann Martel的第二部作品。故事的主人公Pi Patel是一个动物园园主的儿子,从小生活在印度的Pondicherry,在那里他尝试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可思议的同时成为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徒。在他十六岁那年,因为印度国内的政治变动,Patel全家决定移民加拿大。在关闭动物园之后,Pi的父亲将其中一些动物装在铁笼里一并带上了载他们驶往加拿大的货轮。在太平洋航行的途中,货轮发生了可怕的沉船事件,一片混乱之后,Pi发现自己和一匹腿受了伤的斑马、一只凶残的土狼、一只晕船的猩猩和一头孟加拉猛虎共处一条救生艇中。受伤的斑马和晕船的猩猩相继成了土狼的食物,接着孟加拉虎撕食了土狼,几天之后,艇上只剩下了Pi和450磅重的孟加拉虎Richard Parker。在二百多天漂流的日子里,Pi凭借从父亲处学到的驯养动物的技巧,和Richard Parker在救生艇的一隅之地成为互不侵犯的邻居,和平共处,并且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顽强不懈的求生本能,与饥渴、鲨鱼、海浪、风暴做殊死的斗争。小说的描写充满想象力,少年Pi所经历的各种磨难,如一波波迭起的潮水,刺激着读者的阅读神经,而中间短暂的平静,无论是白日里的碧空无云,还是黑夜星空的冰凉静谧,都使人在紧张的“劫难”后暂时感受一点舒缓的诗意之美。虽然中间还是有一些比较大段冗长的叙述,让人读得有点索然,不过作者很好的把握住这急缓之间的变奏,在即将昏昏欲睡的那刻,来一支强心针,掀起一个小高潮,将读者重新拉回到惊心动魄的生死漂流中。由此可见,作者的叙事功力实非一般。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玩了一个不小的trick,可能会让一些寻求真相的读者既爱又恨。Pi在墨西哥被获救,日本海运交通科派了两个人来向Pi询问大半年前的那次沉船事故,可惜他们无论如何都不相信Pi可以在和一头猛虎的共处中存活下来的故事。于是,在调查人员的一再追问下,Pi讲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遇难后,逃到救生艇上的是一名腿骨折的海员(斑马)、货轮上脾气暴躁的厨师(土狼)、Pi的母亲(猩猩)和Pi(孟加拉虎),四个人之间发生了斑马、土狼、猩猩和虎的故事,最后只有Pi活了下来。可惜这两个版本的故事,都帮助不了海运科的人了解事故的原因,既然如此,Pi便问两个日本人, Which is the better story, the story with animals or the story without animal? 最后的船难报告选择了the story with animals is the better one。

书的扉页上写着一句话:小说讲的这个罕见的奇迹般的故事,也许会使你相信上帝的存在。我不太明白,难道是因为Pi特别的宗教热情吗?肯定不止这样,虽然我还不知道“这样”的以外是什么,也许是因为我从来没去想过有没有上帝这回事吧。不过,小说结尾那个which is the better story的提问,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小说是虚构的文学创作,在这个借想象构成的世界里,人和人的故事、还是人和动物的故事,我们更喜欢哪个?更愿意相信哪个呢?至于写故事的,到底是人,还是上帝?


发帖回复
查看:11755|回复:3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