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6627#73226627]273楼cristal2011的帖子[/url]
第三, “仕途经济”和“追名逐利”是有区别的。“仕途经济”是指通过勤奋苦读获取功名,进入仕途,为国家人民出力。这里的“经济”也是经世济民的意思。
“追名逐利”大家都明白,是通过获取功名来为自己牟利。
所以前者处于家国抱负的公心;后者是满足一己私欲的私心,虽是个人选择,但如果贪赃枉法就天地不容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贾府的孩子要不要走“仕途经济”这条路。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思想,出自《论语》。讲述如何认识学习和做官的关系,也就是官做好了也要学习,学习好了就去做官,学习和做官一样重要,互为途径,也互为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书里老提到“诗礼簪缨”之族的缘故,诗、礼原指《诗经》和三《礼》,都列于“四书五经”的“五经”里,簪缨是达官贵宦的冠饰。只诗礼无簪缨就是“寒门”(如前半部分的贾雨村, 但他没把书读好,后面再说),只簪缨无诗礼就是“暴发户”(如迎春所嫁的孙绍祖,贾政便是“深恶孙家”的)。
所以像贾府这样的“诗礼簪缨”人家敦促子弟好好读书是当时的常理,也是正道。只有如此才能不愧对皇恩、不愧对祖宗,才能延续家族的荣耀和生命力。
话又说回来,古代没有现代社会如科学家、作家、大学教授这样“仕途”之外的职业岗位,要为社会做贡献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做官,做人民父母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只能供养上层社会的子弟读书。贵族阶级享受当时社会绝大部分的财富与资源,理应一方面用功上进,锻炼辅国治民的能力;一方面读书明理,修养勤谨自律的德行。
只有贵族子弟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才是既享受了权利又履行了义务,才对得起自己手上的资源,才对得起在他们之下那么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劳动人民,这才是当时社会的根本道德。但可悲的是,正如宝钗所说,“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宝钗有“家国视野”,她那个时候虽然不懂“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些理论,但“蘅芜君兰言解疑癖”的那番“男人们读书不明理”的话,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我是深感敬服的,黛玉亦如是。
可惜宝玉只知“毁僧谤道”,只会诋毁读书上进的人是“禄蠹”,他何曾想过自己世家子弟的责任,一任连宝钗、湘云、袭人这些好意规劝的人都疏远了。我认为这一点上,宝玉是极其幼稚和任性的。
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规则,每个社会里的个体都有各人的责任。就好像当今社会,一人一票,法制民主,每个人都有权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但依然还要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在学校里学习这个社会的秩序和法则,这样才能和手中那“一票”的权利所匹配。
宝玉在他的社会也是如此,我们虽然同情他个人的“求不得”、“不得已”,但不能批评那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要求世家子弟走“仕途经济”的正道,因为宝玉一人可以“悬崖撒手”,但是他身后的那个社会还要继续。
1011s 发表于 11/6/2016 7:42:1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6793#73236793]
[/url]
非常同意美眉对仕途经济和追名逐利不同的解析。也同意宝钗有着自己的抱负和高远情怀。对宝玉,我们稍有不同的理解。
宝玉之所以诋毁读书上进的人都是禄蠹,实乃社会现实确是如此,宝玉只是说了实话而已。宝钗的兰言是真知灼见,可宝钗也说了“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那么她让宝玉读书上进,在那个社会里,宝玉可以追求美眉口中的仕途经济,家国抱负吗?别说那个社会了,就是现在,做官的又有几个是有家国抱负的?还不是口头说着为人民服务,实际上能贪得少一些,办多些实事就是顶顶好的官了。而且你若太清了,反而是犯了众怒的了。
宝玉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里,清醒认识到了当时儒家思想的面目全非和腐朽堕落,他比宝钗更能走得出去,所见更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宝玉知道在那个社会里,仕途经济家国抱负已然和追名逐利混为一体。他之所以排斥宝钗的说教,是基于他对外知道现实,对内了解自己,一没有能力二也没有兴趣。并不是他一味幼稚任性。
宝玉的世界观是很奇特的,既不入世也不出世,前期惟有一个情字,后期惟有一个空字。曹雪芹对自己也有着清醒的认识,红楼梦开头就借贾雨村之口,说宝玉这样的人实乃天地造化外,正邪禀赋冲撞下的一股邪气。那段评价实在可以做为宝玉性格的一个注解。
宝玉那样的人,若生在现在,我不觉得他会是一事无成的人。他对人真挚,善体贴人情,又看得开。宝玉可以读他爱的书,交他喜的友,除了不爱当公务员,宝玉什么做不得呀。现成的化妆师造型师美术师,甚至明星演员畅销书作者,宝玉一定能做得好。
宝玉不耐当时儒学,是不认同人必得走仕途经济,必得读书科举,当官为宰才算上进这一说。可在那个时代,他又无力反抗。这是时代的悲哀。宝玉披着自私任性的外衣,其实只是他太超脱于那个时代之外,清醒自己想要什么又能做什么了。
所以他才屡屡说有一日就享用一日,伴着姐姐妹妹们死去也是好的。
宝玉是宁愿死,都不愿做禄蠹的。我觉得这不是幼稚任性的选择,是清醒无奈的选择呀。
另外,我觉得一种思想看起来再全面再美好,落到现实里都得打折扣。宝钗追求的仕途经济,家国抱负,落在现实里,无不要折中再折中,凡历史上的名臣权宰,哪个不是有着禄蠹的另一面呢?在现实世界里,仕途经济和追名逐利是根本没办法分得清的。
所以我很理解宝玉。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公务员我就万分做不来,政治我也觉得无趣。万幸我生在现代社会,舞文弄墨也可以养活自己,也不会被说没出息。若我生在古代为男儿身,估计还不如宝玉呢。
古来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宝玉不走仕途,不事稼樯,就如曹雪芹家道败落后的举家食粥酒常赊,但曹公那个时代多少有出息走仕途的人物都是谁呢?我们现在记得的,讨论的,热爱的,不还是这本红楼梦嘛!
所以,哪一种价值观世界观都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宝钗有她的抱负,宝玉有他的选择,黛玉也有黛玉的追求,只要不作奸犯科,不反人类,与家国来讲,若放长远看,谁对谁错除了他自己和他休戚相关的家人,旁人很难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