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76818|回复:170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有人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麽?

头像
0操作301 #
头像
301 #
0
06-09-12 21:3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pdz在2006-9-12 19:17:00的发言:
wammbb
,i stole your icon. so cool. i hope you don't mind

你不说我还没注意.不过偶一般认人都用头像来认,现在看见可以还得去区别一下id了[em08][em08][em08]
头像
0操作302 #
头像
302 #
0
06-09-13 22:4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真得很好看。看得我都好几天不学习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03 #
头像
303 #
0
06-09-16 21:5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98]

我认为不是,人们往往过于关注那些所谓忠臣们的行为,却很少发现这些大臣们的可怕之处。

 

之前在我们的丞相怎样炼成的专题中,曾经对明朝的相权君权分立做了分析,并用了一个拔河的比喻,皇帝和大臣各站在绳子的两边,不断的拔河,朱元璋是优秀运动员,体力好,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能拔得过他。

 

他的儿子朱棣也是运动健将,虽然设立了内阁,但还是能够掌握主动权。

 

到了朱瞻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文官集团十分之强大,连皇帝也奈何他们不得。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没有人能够管得了。可是实际上,明朝的皇帝是不容易当的,那些大臣们就像一群苍蝇,不但要向你提意见,甚至有时候还会挖苦你,讽刺你,你还不好把他怎么样。

 

明仁宗心地善良,却因为小事被骂得气急败坏,他的儿子朱瞻基行为端正,只喜欢斗蛐蛐,也被那些人当成罪状来批判,老百姓有自己的爱好,皇帝居然不能有。

 

绳子那一头是一股极其庞大的力量,那些在我们看来无比正直的大臣们有着充分的力量控制朝政,他们有学识,有谋略,有办事能力,有很多的同门、同事。

 

而绳子的这一头,只有皇帝一个人。

 

皇帝那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文官集团的大爷们眼中也算不得什么,骂你,讽刺你,那是为了国家大事,那是忠言逆耳,你能说他不对吗?

 

而且这些大爷们既不能杀,也不能轻易打,杀了他们,公务你自己一个人能干吗?

 

劳动模范朱元璋老先生自然可以站出来说:把他们都杀光,我能干!

 

可是朱瞻基不能这样说。

 

于是在太祖皇帝死去二十年后,绳子失去了平衡,获得了票拟权的内阁集团变得更强大,皇帝一个人就要支撑不住了。这样下去,他将被大臣们任意摆布。

 

苦苦支撑的朱瞻基一步步地被拉了过去,正在这时,他看见旁边站着一个人,于是他对这个人说:“你来,和我一起拔!”

 

从此这个人就参加了拔河,并成为这场游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太监。

 

太监更可靠

 

相信现在大家已经理解了皇帝的痛苦,他并非无所不能,他也要求人,大臣们饱读诗书,却并不那么听话,而要制衡这些不听话的人,皇帝能够选择的只有太监。

 

太监真的都是坏人吗?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99]   

 

至少皇帝不会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这些人很好,从小陪伴他一起长大,带着他放风筝,陪着他玩耍,给他当马骑,而且十分服从。

 

我们往往误解太监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很多自幼和太监一起成长的皇帝是把太监当成自己的亲人的,换了你是皇帝,你到底是喜欢一个从小到大无话不说,十分听话的玩伴,还是那些表情严肃,经常批评自己,干涉自己行为的大臣?

 

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选择前者。

 

明朝的文官集团的权势已经到了十分猖狂的地步,他们不但干预朝政,批评皇帝(有些确实是故意找茬),还监控皇帝的私生活,不能随便旷工出去玩,不能好色,不能贪杯,虽然他们自己也干这些事,却不允许皇帝干(比如张居正)。

 

于是,皇帝们只剩下了一个选择:

 

让太监去制衡大臣。

 

如果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为王振受到的宠爱而吃惊,也不需要为刘瑾魏忠贤等人的专权而愤愤不平。

 

因为他们的出现是明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没有王振,还有李振,没有刘瑾,会有徐瑾。

 

太监就是这样被强行拉上皇帝的政治战车的,他们并不是天生的奸邪小人,那些文官们的行为也未必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只不过他们出生低贱,且心理有些问题,所以行为比较偏激,更容易被人们反感。

 

综观整个明代,坏太监很多,好太监也不少,但十分神奇的是,无论太监如何猖獗,都无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力最大、气焰最为嚣张的朝代并不是明朝,而是唐朝。

 

在唐朝后期,宦官完全操纵国家大权,甚至可以立废皇帝,俨然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而在明朝,太监虽然专权结党,但皇帝要动手解决他们,只需要写一张小小的字条(明武宗)。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对明宣宗教太监读书的目的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位聪明的皇帝是不会干无谓的事情的。

 

他要培养的并不是有文化、有追求的太监,而是战士。

 

为他而战的战士,足以对抗文官集团的战士。

 

太监不过是皇帝手中的棋子,仅此而已。

头像
0操作304 #
头像
304 #
0
06-09-16 22: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00] 

就这样,朱瞻基将他老祖宗朱元璋集中的权力又分散了出去,票拟权给了内阁,批红权由太监代理,但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批红权十分重要,所以历代明朝皇帝虽然委托太监代笔,却从未放松过对此权力的掌握,当然也有例外,以下三人就是代表:一个顽童,一个懒虫,还有一个工程师。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稳固的政治权力体系,票拟权和批红权的斗争,实际上就是文官集团和皇帝及其代理人太监的斗争。

 

换句话说,如果谁能够同时控制票拟权和批红权,他就是真正的皇帝!

 

有这样的人吗?

 

应该说,确实是有的,在我看来,有三个人做到了。虽然他们同时获得两大权力的途径和原因都各不相同,但很巧的是,这三位国家实际控制者的统治时期,正好对应上面所说的那三位不抓权代表的朝代。

 

这三位并不姓朱的皇帝分别是:“立皇帝”、“首席活太师”、“九千岁”

 

这三位仁兄也将是我们后面文章中的主角,在这里先说一下“首席活太师”是什么意思。

 

明代的最高文官不是尚书,而是三个名誉称号——太师、太傅、太保。虽然这三个称号都是一品,却也有大小之分,其中以太师为最大。大家知道,所谓荣誉称号很多时候都是送给死人的,而能够在死后混到这三个称号的,也是十分厉害的人。

 

当然也有某些更厉害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得到过这三个称号,而第一个被封为最高文官太师的活人,正是这位掌控大权的仁兄。除此之外,他还被封为太傅,“活太师”加“活太傅”的荣誉在明代仅此一人。足见此人之强悍。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代后期的政治格局正是在朱瞻基打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因为这似乎也是唯一能够制衡各方力量的办法。

 

别折腾了,就这么凑合着过吧。

 

隐患

 

朱瞻基的政策在他活着的时候已开始实行,当时的司礼监已经可以替皇帝批红,不过在朱瞻基的严格监控下,办事的太监们倒也不敢有什么不轨行为。因为朱瞻基虽然不愿意动笔写那么多字,却经常检查观看司礼监的批红作业。

 

内阁们对国家大事提出处理意见,并票拟出来送给皇帝,皇帝经过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见,或是直接同意,让太监代为批红。

 

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这样的一个流程中平静地向前发展着。

 

然而不久之后,这片宁静就将被打破。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01]    

 

一个奇特的宦官

 

中国人有着十分浓厚的传宗接代观念,所以像宦官这种职业,虽然衣食无忧,但毕竟要挨一刀,比别人少点东西,也不能生儿育女。家里要是出了个宦官,说出去也是十分丢人的。

 

基于这一点,当时的人们也形成了共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做宦官!

 

还是那句老话,凡事总有例外

 

永乐末年,朝廷下达了一道旨意,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凡是各省各市教育局的官员,如果长期工作表现不好的,可以调到京城当官。

 

还有这样的好事?地方上都干不出头,竟然还可以调到京城工作当官!

 

按说这样的好消息应该会吸引无数人报名参加,可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去理会这件事。

 

为什么呢?难道人们都愿意错过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当然不是,无人问津的奥秘就在于,调到京城后干的工作比较特殊——“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

 

开什么玩笑!老子就是不干学官,也能做个老百姓,干嘛要挨一刀进宫当宦官?!

 

是啊,谁会干这种傻事呢?

 

就在众人对此不以为然,把旨意当笑话看的时候,一个因为犯错而即将受到惩罚的学官正在自己的家中犹豫。

 

他已经有了老婆孩子,生活虽然并不宽裕,但是也不穷,大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别人无法了解的雄心壮志。

 

他自幼就渴望出人头地,苦读多年,虽成儒士被选为学官,却一直无法金榜题名。现在已经成家,但立业却迟迟不见踪影。如今学官也干不下去了,难道就此了结一生?

 

不会的,我总会等到机会的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可惜虽然是一个机会,却不是一个好机会

 

 

如果迎接这个机会,等待自己的必然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会遇到无数人的白眼和歧视,入宫后要出头更是难上加难,而且此后自己与妻子儿女也将天人永隔。

 

不管那么多了,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代价!

 

别人不干,我来干!

 

这个干出别人不敢干,也不想干的事情的人,就是王振。

 

正是此人,打破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初衷和他创造的良好氛围,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

头像
0操作305 #
头像
305 #
0
06-09-16 22:0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02] -朱瞻基崩
       
        王振,出生年月日不详,山西蔚州人(今河北),幼年读书,任当地教官,后自愿净身入宫教育宫内人文化。
       
        怀揣着敢为人所不为的勇气,王振进入了宫廷,让他十分惊喜的是,在宫中,他这个原本教不好书的学官竟然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这其实也很自然,因为他的这份工作实在无人与他竞争。
       
        由于在一堆文盲和小学文化者中鹤立鸡群,他被大家称为王先生,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并受到了宣宗的关注,朱瞻基感觉到他是个人才,便派他去侍奉太子读书。
       
        从此,这位叫王振的太监就和当时还是太子的朱祁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应该说,王振确实是一个好老师,他教导太子读书,并对其严格管理,以至于朱祁镇对其不敢称呼名字,居然叫他"先生"。
       
        姑且不论后来王振的是是非非,但他和朱祁镇之间确实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然而就是这种过于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最终酿成一场大祸。
        
转折的开始
       
        朱瞻基和他的父亲朱高炽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而他们二人被合称为仁宣,绝不仅仅因为他们是父子关系,实际上,他们两人有很多相同之处。列举部分如下:
       
        首先,他们都姓朱。
       
        其次,他们都是好皇帝,都是明君。
       
        最后,他们的命都不长。
       
        朱高炽活了四十八岁,但由于自己老爹太能干,足足干了二十年太子,只做了一年皇帝。
       
        朱瞻基比他父亲还少活十年,但由于父亲死得早,自己二十七岁登基,做了十年皇帝。
       
        这十一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对这段时期的统治,史料中溢美之词不胜枚举。大明帝国空前繁荣强大,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长期观看电视剧的习惯告诉我们,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转折,电视编剧会特地搞点矛盾闹点事出来,比如什么男主角杀了人,女主角得绝症之类。要是一直都是花好月圆,人人平安,那这电视剧的收视率就不会高,也卖不出广告。
       
        历史之神(如果真有的话)看来也是一个好编剧,他可能也觉得这样的历史没有意思,便给这出喜剧划上了一个句号。
       
        这个句号最终结束了明朝的黄金十年。
       
        宣德十年(1435),一代英主朱瞻基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三十八岁。
       
        仁宣之治就此完结。
       
        在朱瞻基临死之前,他为自己那年仅九岁的儿子选择了五位顾命大臣,虽然儿子还年幼,但朱瞻基并不担心,因为他相信这五个人决不会让自己失望。
       
        此五人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
       
        确实是豪华阵容,文有三杨,武有张辅,还有一个专干秘密工作的,朱瞻基应该走得很安心。
       
        但他想不到的是,这五位风云人物,朝廷精英最终还是让他失望了。
       
        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03]

明英宗朱祁镇
       
        说起这位朱祁镇,可能有的人会咬牙切齿,对其恨之入骨,但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史料,就会发现他应该不算是个坏人,他的政务处理能力也并不差,为人也很勤快,虽然有两大污点(打错一仗,杀错一人),也并不能完全抹煞他的能力与贡献。
       
        而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要论人生的传奇色彩与命运的跌宕起伏,估计除了朱元璋外,无人可与这位皇帝匹敌。
       
        在明英宗的这个时代,除了他本人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的传奇经历外,一位堪称明代第二强人的登场也使得这个朝代的事情更加精彩夺目。
       
        就此开始吧
       
        从隐藏到暴露
       
        王振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离别妻儿,愿意受宫刑做宦官,忍受别人的歧视,决不是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在他的心中,有着很大的抱负。
       
        而他很明智地意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牢牢地抓住自己手中的那个稀世珍宝--朱祁镇。
       
        朱祁镇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也算是自己的学生,虽然他还只是太子,虽然他只有九岁,但他终究会长大,他终究会成为皇帝的。
       
        就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王振耐心地等待着机会,等待着独掌大权,权倾天下的机会。
       
        机会似乎到来了,朱瞻基驾崩了,这个精明的皇帝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了年幼的朱祁镇,而朱祁镇对自己言听计从,大权在握的日子不远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
       
        恐怕不是,因为在王振夺取大权的路上,有两个障碍在阻拦着他。
       
        事实上,对王振而言,要克服这两个障碍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他也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因为阻挡他前进的这两个障碍代表着的是一股他绝对无法匹敌的势力。
       
        英宗即位时,杨士奇已经七十一岁,但这位历经四朝的老臣看上去仍然是不可战胜的,从残忍狡诈的朱棣、阴险无耻的朱高煦到仁厚宽容的朱高炽、精明能干的朱瞻基,什么样的人他都见过,什么样的事情他都处理过。历经大风大浪的考验,使得他处变不惊,深沉老到。
       
        王振要想大权独揽,首先要过他这一关,可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小小的王振的那点花招把戏要想在杨士奇面前献丑,还得回家再练几十年。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06 #
头像
306 #
0
06-09-16 22:0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因为在追着看,所以顺便贴过来了。
头像
0操作307 #
头像
307 #
0
06-09-18 13:4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呵呵,当年明月这本书已经出版了,是毛佩琦先生做序.有喜欢读书的朋友可以去当当网上买了,比在计算机上看舒服.
下面是在他的博客上找到的关于书的图片.看上去古色古香的.

要写这么大部头的东东真是要有两把刷子,即使如此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肯定要查不少的资料.
佩服佩服呀.
头像
0操作308 #
头像
308 #
0
06-09-18 13:4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04]   


障碍


 



除此之外,杨荣、杨溥都不是等闲之辈,这三个老江湖守在那里,王振就只能乖乖地做他的奴才和太监。


 



这股文官集团的势力正是王振掌权路上的第一个障碍,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事后证明,真正能够对王振起到遏制作用的,是第二道障碍,而组成这道障碍的,是一个女人。


 



一个女人能拥有比文官集团更为强大的力量吗?


 



是的,在我看来,还不仅如此。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但能够左右朝政,还能废立天子!


 



此人就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


 



十一年前,她是张皇后,十年前,她是张太后,现在,她是张太皇太后。


 



在这十一年中,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失去一个亲人,她的级别就提升一次。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让人痛苦的提升。


 



死者已矣,活人还得好好干,张太皇太后擦干眼泪,开始辅佐自己的孙子,实际上,如果不是她的决定,朱祁镇是当不了皇帝的。


 



在朱瞻基死后,由于太子很小,且有传言太子并非其母孙贵妃所生,而是由宫女代生的,所以太子地位很不稳固,外地藩王来当皇帝的谣言传得满天飞。在这关键时刻,张太后坚决地支持了太子朱祁镇,并拥立他为皇帝。


 



这样的一个人,不要说论能力,就是排资历也能吓死人,真正做到了“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而这位祖母级的人物也并不是光说不练的,王振就曾经被她恶整过一次,这件事情也成为了王振心中永远的痛。


 



正统(英宗年号)元年(
1436)二月,张太皇太后召集五大臣入朝开会,等到这五个人到齐后,张太皇太后把皇帝领了过来,让他看清楚这五个人,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五个人是先帝留给陛下的,如果陛下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和这五个人商量。”


 



随后,她又说出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


 



“如果事情没有得到这五个人的赞成,你就不能做!”


 



年幼的朱祁镇畏惧地看着他的这位祖母,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一旁的五大臣十分感动,但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位太皇太后叫他们来绝不仅仅是要表示对他们的信任,她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


 



过了一会,张太皇太后命令宣王振进宫,王振得命后立刻入宫面见,他也绝对想不到,自己人生中的最大一场噩梦即将开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05]   



王振入宫后,看见五位大臣和皇帝都在场,估计是在开高级别会议,召自己前来,莫非是要委以重任?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此之前,张太皇太后的话已经讲完,她之所以不散会,就是要等王振。


 



王振跪拜行礼后,刚才还和颜悦色地太皇太后一下子从慈母变成了恶煞(颜色顿异)!她突然对王振大喝:


 



“你侍候皇帝的起居,不过是个宦官而已,却多有不法的行为,今天,我要杀了你!”


 



就在太后大喝的同时,殿上的侍卫拔出了亮闪闪的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


 



骂完后立刻就动手,招呼都不打一个,从其动作熟练度和时间连接上看,相信这一连串的举动应该是经过预先彩排的。


 



原先一团和气的大殿突然杀气腾腾,王振顿时魂不附体,他万想不到,今天让他进宫的目的不是委以重任,而是准备让他进鬼门关参观旅游。


 



一脸杀气的太后站在殿上,亮闪闪的刀剑拔了出来,面对着突然发生的一切,王振吓得浑身发抖,不停地打哆嗦。这一景象的突然出现不但出乎王振的意料,也让在场的五位大臣一头雾水。


 



他们这才明白,这位平常神色温和的太后竟然还有这么凶狠的一面,而让他们到场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交待事情,还同时给他们安排了观众的角色。


 



朱祁镇大为吃惊,便跪下来求祖母开恩,而大臣们也一起求情。其实张太皇太后并不是真想杀掉王振,因为当时的王振实在算是个老实人,也没有犯什么错误,于是她便顺水推舟,饶恕了王振,但同时恶狠狠地警告他:


 



“今天看在有人为你求情的分上,就饶了你,今后不准你干预国事!”


 



王振狼狈不堪地退了出去,太皇太后那可怕的眼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造成了他的心理阴影,自此之后,只要见到这位太皇太后,他就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马上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事实也是如此,张太皇太后并没有放松对王振的敲打,隔三差五地便会找个时间把王振叫过去骂一顿,这种搞法使得王振痛苦不堪,足足被骂七年。


 



有这样的两个障碍,王振的夺权道路可谓任重道远,因此他及时转变策略,对三杨礼敬有加,每次到内阁去传旨时候,都
摆出一副羞涩的表情,像刚上门的女婿见老丈人一样,畏畏缩缩地站在门外,不敢进门。

头像
0操作309 #
头像
309 #
0
06-09-18 13:4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06]


       
等到三杨发现他站在外面,让他进来招呼他坐的时候,他都会表现得受宠若惊,好像能够和三杨说话就是自己前世修来的福分一样,他的这些举动使得三杨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人。


       


       
然而在他谦恭的表象之下,却不断地拉帮结伙,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利用司礼监的权力安插自己的侄子王山为锦衣卫同知,并广结党羽,控制朝臣。


       


       
这位王山先生听说自己的叔伯发达了,远来投奔,得此高官,十分得意,但如果他知道在七年后,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恐怕打死他也不会来当这个官了。


       


       
三杨可以应付过去,但那个老太婆是应付不过去的,隔那么几天,王振总要被拉过去骂一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王振没有办法,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前辈是他所对付不了的。


       


       
只能等她老人家自然死亡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正统七年(1442)十月,历经四朝的张太祖太后离开了人间,王振夺权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此消散。


       


       
此时,三杨中的杨荣已经去世,而剩下的杨士奇和杨溥也已年老多病,回天无术了。


       


       
王振的机会来了。

       


       
他从此大权独揽,广结同党,不但控制了锦衣卫,还收了很多属下,其中不乏饱学之辈,圣人门徒,而要论最无耻的一个,莫过于工部侍郎王祐。


       


       
这位王祐先生曾经有一次到王振家中探望。在明代,大臣们都留有胡须,而王振没有胡须(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但当他见到王祐时,才发现这位大臣也没有留胡须,便问他原因。


       


       
王祐先生是这样回答他的:(以下内容可能引发呕吐,请先做好思想准备)


       


       
"老爷没有胡须,儿子我怎么敢留呢?"

       


       
在我看来,王祐先生真正达到了无耻无界限的境界,无耻到祖坟上都冒青烟。


       


       
正是有了这些无耻之徒的帮助,王振在朝廷内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排除异己,利用杨士奇儿子杀人的事件,攻击他教子无方,最终打垮了这位四朝老臣,之后他又陆续诬陷户部尚书刘中、祭酒李时勉等不服从他的大臣,并把他们赶出了京城。


       


       
此时的王振,内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帮忙,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风光无限,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最有权势的太监。


       


       
大权在手的王振并不满足,他决定做一件前人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07]


       


       
五十年前,朱元璋先生为了防止今天王振现象的出现,特地在宫门口立了一面三尺高的铁碑,铸上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可是正所谓人走碑凉,谁写的,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管,有没有人执行,到了王振当权,这块碑文就被当成了贴在墙上没人管的奖状,再也无一人理睬。


       


       
大家不理,王振却不一样,他总是觉得这玩意太刺眼,于是便命人移走这座碑。


       


       
如果老朱还在,他一定会把王振这小子抓起来,剐上三千刀再让他死,可时代不同了,也实在不行了。


       


       
大家第二天上朝,看见开国皇帝的手迹突然没有了,却都保持了集体沉默,他们都知道是谁干的,到最后却成了打死我也不说,打死我也不管。


       


       
朝政如此,多言何用?! 

       


       
但就在王振气焰滔天之时,也有一个人就不买他的帐,而这个人也实在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吃了点亏,但王振终究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正统六年(1441),当时太祖太后已经病危,无法再训斥王振,三杨也无能为力,王振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政大权,所有外地巡抚官员回京都要照例孝敬王振一些金银财宝,多少倒无所谓,但总得意思一下,表示对这位死太监的尊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此人从山西巡抚回来,别说金银,连陈醋都没带回来一瓶。王振气得七窍冒烟,大发雷霆,当即把这个人关了起来。


       


       
王振是一个做事偏激的人,对于这种明摆着不给面子的人,他是不会留情的,他本已准备编织罪名,把这个人干掉。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人似乎很有背景。


       


       
不但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帮他说话,连朝中重臣杨士奇等人也为他求情,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要王振不要把事情做绝,否则就要他好看。(藩王可是不好对付的)


       


       
一贯整人到底的王振终于意识到,这个人虽然权位不高,却很不简单,是不能"人道毁灭"的,于是他一反常态,放了这个人(不放也不行)。


       


       
此人也确实厉害,他被整得很惨,却一句软话也没有说过,一直痛骂王振,一点面子也不给他,坚持和他对抗到底。大有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气势。


       


       
这位硬骨头有背景的仁兄就是于谦。

       


       
可惜在当时这样的人太少了。

      
头像
0操作310 #
头像
310 #
0
06-09-24 22:5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08]


 抱负
 


        
掌握朝政,统领群臣虽然威风,但这并不是王振的最终目的,事实上,王振并不只是一个贪财贪权的人,他也有自己的追求抱负。


 

       
王振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像自己的这位偶像一样,横扫千军,锐不可当。他的这位偶像就是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


 

        
虽然自己以前只是个文人(现在是太监),但却十分向往率军出征的威风凛凛,而先辈郑和的丰功伟业也不断鼓励着他。


 

        
太监就不能横刀立马么?立给你们看看!

 

        
这下问题严重了。

 

        
一个人如果饥饿就会去找东西吃,因为这是他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已经吃饱了呢?那么他就会四处闲逛,找点事情干,反正闲着也闲着。


 

        
如果一个吃饱的人又找不到什么好事干,他可能就会去干坏事,实现自我价值。


 

        
王振大概就属于后两种情况。

 

        
他已经大权在握,家财万贯,权和钱都有了,这位死太监也有了新的人生追求——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应该说,有这样的志向是好的,但问题关键在于这位有志太监本身的素质如何。


 

        
就如同一个贪官污吏,平日只是贪污受贿,这样的恶行固然让人愤慨,但这并不是他们作恶的最高境界。


 

        
所谓作恶的最高境界,就是明明没有这样的才能,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硬要去干一些所谓的好事。


 

        
这才是恶人中的极品。

 

        
王振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品,他明明是个不成器的教书先生,明明是个投机的死太监,明明是个贪图权位的小人,这些我们都不计较了。但他现在居然要把自己往军事天才,战争英雄上面靠,就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偏偏当时的时局给了他这样一个不要脸的机会。

 

 敌人出现

 

        
我们前面说过,那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马哈木有个好儿子,这话确实不假,
永乐十六年(1418),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从此开始了称霸蒙古的军事行动。


 

        
事实证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有本事的,仅仅过了六年,脱欢就击败了瓦剌的其它部落,统一了瓦剌,成为了瓦剌独一无二的首领。


 

        
之后,他拥立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为汗,并开始攻击阿鲁台。

 

        
由于当年被朱棣打得太惨,阿鲁台元气不足,在与瓦剌的战斗中被击败,宣德九年(1434),阿鲁台被脱欢击败,并最终战死于大漠之中,这位曾与永乐第一名将朱棣周旋几十年的风云人物就此结束了一生。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09]
 


        
脱欢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的梦想绝不局限于做一个太师,他的真正理想是恢复大元的天下,重新占据中原,但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正统四年(1439),壮志未酬的脱欢死掉了,可是明朝并没有因此得到和平,因为替代他的,是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也先。


 

        
也先是脱欢的儿子,他比他的父亲更加强悍,也更加聪明,短短几年之内,他向西攻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边境,他向东攻击兀良哈,正统十年,瓦剌彻底击败了兀良哈三卫,并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胁到了朝鲜。


 

        
此时的蒙古已经完成了统一,而也先与他的父亲一样,也整日梦想着恢复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绪之后,他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明朝。


  

        
虽说也先进攻明朝报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在我看来,引起这场冲突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钱。


 

        
蒙古人很会打仗,不过也很穷,他们不种地,也不纺纱,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能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交换,另一种是抢劫。


 

        
在朱棣的那个时代,蒙古人更多采用第二种方法,来得快又方便,但经过朱棣的几堂军事教学课,以及拳脚刀剑的教育方式,蒙古逐渐意识到,继续抢下去会亏本的。


 

        
而且在抢劫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你家缺衣服,想抢几匹布,可出去几次都遇不上(人家不可能准备好了让你抢),蒙古人虽然善战,但并不是打不死。他们也只有一个脑袋,而抢劫是刀头舔血的行当,随时可能完蛋。为几匹布就把命丢了,实在不划算。


 

        
于是,在此之后,蒙古开始走第一条道路——和平发展之路。

 

        
他们开始和明朝政府做生意,但蒙古有什么生意可做呢?

 

        
不要忘记,虽然他们不搞农业和手工业,但他们也有畜牧业,蒙古部落家家户户都养马,养羊,发财致富之道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部落首领的倡议下,蒙古部落开始大量放牧,生意也越做越大,贸易的形式以朝贡为主,每年蒙古定期入京交易,经常带着牲畜千余头,皮毛几千张,浩浩荡荡地
来做生意,随行的还有使者,在我们的印象中,使者应该只有一两个人,不过蒙古部落派来的使者人数却要加个千字——一两千人。 


 

        
从古至今,估计没有哪个国家派外交使节会一下子派出上千人,而这些所谓的使者实际上是蒙古的小商小贩,他们都是赶着自己的牛羊马来做搞对外贸易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11 #
头像
311 #
0
06-09-24 23:0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0]


       
如果就这样做生意做下去也不错,毕竟各取所需,而且明朝总是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每年都是贸易顺差。


 

        
因为手工业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规模化,而且也不用多少成本,从史料分析,当时的明朝政府也确实有抬高物价的嫌疑,各种瓷器、纺织品的价格确实有些偏高,但蒙古人也只能全盘接受。


 

        
道理也很简单,天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你想买就买,想卖就卖,不愿意就散伙!


 

        
明朝的人可以不吃牛羊肉,但蒙古人不能没有纺织品,没有日常用具,所以不能散伙。


 

        
然而这看似对明朝而言一本万利的生意中,却隐藏着危机。

 

        
到了也先时期,由于需求量大,朝贡贸易剧增,本来一年只做一次生意,渐渐发展到一年数贡,每次来做生意的有几千人,牲畜皮毛和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要知道,这些牲畜皮毛都不是白送的,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东西来换,由于数量过大,明朝政府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那么多现货供应。


 

        
明朝政府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掉入了一个贸易陷阱,看似不懂贸易的蒙古部落实际上十分精明。


 

        
明朝政府终于发现,蒙古部落选择这些牛羊作为贸易品是有着很深的考虑的,因为放牧牛羊对于这些游牧民族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


 

        
放牧所需的人工成本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除了这个之外也没有什么工作可干,自然也不需要统计误工费。而牛羊吃的是草,这些都是天然资源,在羊毛衫尚未流行的当年,草原沙漠化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牛羊养大后,直接送到明朝来交换东西,一头牛可以换到很多明朝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明朝的出口产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迟早会供不应求,这样下去,国家怎么得了。


 

        
而也先也以自己统一蒙古的声威和武力为后盾,玩了几招阴招。

 

        
他用劣质的马匹冒充好马,索要更高的价格,此外,他还改组了自己的使者队伍,在其中塞入了大量强盗小偷,搅扰沿途居民,到了后来,他派去的那几千人几乎就不是来做生意的,而是沿路抢劫的盗匪。


 

        
蒙古部落的这一倾销行为让大明帝国的大臣们十分不满,某些大臣便有意搞点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蒙古肉制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在这些大臣中,有一个人推行这一政策最为积极,相信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人竟然是王振。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1]




 

        
王振本来就是个只顾自己,不管国家的人,他怎么会这么积极呢?

 

        
原来在此之前,
也先每次来做生意,都会给王振行贿,然而时间一长,也先把这茬给忘了。


 

        
于是王大人突然之间愤怒起来,命令核实使者人数,然后一下子减去了应付金额的五分之四。


 

        
就算也先做生意不老实,是个奸商,但人家毕竟还是讲信用的,牛羊还是送给你了,而王振却一下子成了外贸稽查员,竟然几乎全部没收,连发票也不给。


 

        
也先被彻底激怒了。

 

        
原本只是用武力威胁,在此基础上再干点奸商的勾当,无非是想捞点好处,然而这次被王振稽查队抓住了要害,狠狠地罚了一次款,也先血本无归。


 

        
本来就跃跃欲试,想搞点名堂的也先终于坐不住了,这次的事情让他找到了借口,他擦亮刀剑,备好马匹,准备发动攻击。


 

        
三十五年前,祖父马哈木就是被眼前的这个庞大帝国所击败,现在复仇的机会到了!


 

        
烽烟再起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操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头像
0操作312 #
头像
312 #
0
06-09-24 23:0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2]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

 

       
当时也先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明朝的边境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廷经过会议,决定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


       
驸马井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然而就在他出征后第二天,皇宫就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亲征了!

 

       
这正是王振捣的鬼

 

       
王振想要远征立功,但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带兵出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学生,一直听自己的话,只有借助他的名义,才能实现自己统帅大军的梦想!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时间及京城附近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我们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这就必须准备好粮食帐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


 

       
朱棣远征之时,会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马车辆,并设置专门的运粮队,准备后勤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


 

       
那么王振统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出发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这个蠢货看来,只要把人凑齐就行了,他事先通过边报得知,也先只有两三万人马,所以他征召二十万大军,认为这样就一定能够取胜。


 

       
是啊,这个算数小学生也会做,二十万对两万,平均十个人对一个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脚也能把对手给踩死。


 

       
王振就是这样想的,他的作战思想似乎也就源自于此。

 

       
无知啊,真是极度的无知!王振这个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终于显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来,战争似乎就等同于街头的黑社会斗殴,双方手持西瓜刀对砍,谁人多,谁气势大,谁就能赢。


 

       
话说回来,战争到底与斗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开一个专题:

 

       
战争是怎样炼成的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3]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皇帝刘邦说出了一句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这不仅是一句成语,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壮语。

 

       
在我看来,在韩信说出此言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有资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会超过十五个人。


 

       
而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军事,就会发现,要做到带兵多多益善,实在是太难了。


 

       
要说明原因,就必须从什么是战争说起。

 

       
事先说明,请大家不要误会,这里绝对不是要介绍那些让人头疼的政治性质,阶级本质。我们要讲的是战争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搏斗。


 

       
因为如果我们把战争的所有外表包装脱去,就会发现:

 

       
战争,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打架斗殴。

 

       
下面,我会借用经济学中的模型理论(先预设基本框架,不断增加条件的经济分析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先从两个人讲起,相信大家也有过打架的经历,而两个人打架就是我们俗称的“单挑”。


 

       
“单挑”实际上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输是赢全要靠你自己。当然,如果你比对方高大,比对方强壮,凑巧还练过武术(最好是搏击,套路不怎么管用),那么胜利多半是属于你的。


 

       
现在我们把范围扩大,如果你有两个人,而对方还是一个人,那你的赢面就很大了,两个打一个,只要你的脸皮厚一点,不怕人家说你胜之不武,我相信,胜利会是你的。


 

       
下面我们再加一个人,你有三个人,对手还是一个人,此时,你就不用动手了,你只要让其余两个人上,自己拿杯开水,一边喝一边看,临场指挥就行。


 

       
就不用一个个的增加了,如果你现在有一千个人,对手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呢?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你反而不会获得胜利。因为做你对手的那个人肯定早就逃走了。


 

       
到现在为止,你可能还很乐观,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你占优势。

 

       
然而真正的考验就要来了,如果你有一千个人,对手也有一千个人,你能赢吗?


 

       
你可以把一千个人分成几队去攻击对方,但对手却可能集中所有人来对你逐个击破,你能保证自己获得胜利吗?


 

       
觉得棘手了吧,其实我们才刚开始。

 

       
下面,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一百,你有十万人,对手也有十万人,你怎么打这一仗?
头像
0操作313 #
头像
313 #
0
06-09-24 23:0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4]


       


       
这个时候,你就麻烦了,且不说你怎么布置这十万人进攻,单单只说这十万人本身,他们真的会听你的吗?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这十万人都是人,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的性格开朗,有的阴郁,有的温和,有的暴躁,他们方言不同,习惯不同,你的命令他们不一定愿意听从,即使愿意,他们也不一定听得懂。如果里面还有外国友人(比如朝鲜),那你还得找几个翻译。


       


       
这就是指挥的难度,要想减低这一难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广汉语和普通话了。


       


       
要是再考虑他们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会十分头疼,这十万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对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让他前进,他可能理解为后退,一来二去,你自己都会晕倒。


       


       
很难办是吧,别急,还有更难办的。

       


       
我们接着把这十万人放入战场,现在你不知道你的敌人在哪里,他们可能隐藏起来,也可能分兵几路,准备伏击。而你自己要考虑怎么使用自己这十万人去找到敌人并击败他们。


       


       
此外,你还要考虑这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住宿问题,粮食从哪里来,还能坚持多少天。


       


       
脑子有点乱吧,下面的情况会让你更乱。

       


       
你还要考虑军队行进时的速度、地形、下雨还是不下雨,河水会不会涨,山路会不会塞,士兵们经过长时间行军,士气会不会下降,会不会造反,你的上级(如果有的话)会不会制约你的权力,你的下级会不会哗变。


       


       
你的士兵有没有装备,装备好不好,士兵训练水平如何,敌人的指挥官的素质如何,敌人的装备如何,敌人的战术是什么,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败仗怎么撤退,打了胜仗能否追击等等等等。。。。。。


       


       
事实上,战场上的情况还要复杂得多。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明白,别说带十万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带十万人出去转一圈,旅个游,能平安无事地回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你可能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挥的人数加上十倍,一百万人,你就会发现,你面对的已经不是一百万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万个麻烦,是真正的灾难。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5]


       


       
从十万到一百万,你的人数增加了十倍,但你的问题却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一百万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不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谁也不是傻瓜,你怎么控制一百万个人,让他们去听从你的指挥呢?


       


       
军事指挥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挥的人数和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挥的人数越多,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从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顶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种境界,它代表着指挥官的能力已经突破了人数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顶,无论是十万、还是五十万、一百万,对于指挥官而言,都已经没有意义。


       


       
因为这种指挥官的麾下,他的士兵永远只有一个人,命令前进绝不后退,命令向东绝不向西。


       


       
同进同退,同生同死。

       


       
这才是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善带兵而多多益善者,是真正的军事天才。

       


       
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军神。

       


       


       
以上就是模型的构建过程,相信大家应该对战争和人数及指挥能力的关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个模型是理想化的,我们在此还要补充两种特殊情况。


       


       
首先,这个模型设定的是普通的人,不包括特异功能人士,如郭靖、杨过、张无忌等人,能够突破地球引力,一跳十几米,穿墙入室,身负如乾坤大挪移之类的绝学,一个能打几百上千个。


       


       
如果你手下有一千人,而对手果真是上述传说人物中的一个,那你还是快逃吧,不但是因为对方身负绝学,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方是正面入物,主要人物,是主角,根据剧情限定,他就是睡着了你也打不过他的,你才几斤几两,敢和大侠对着干?剧情限定好了,他是稳赢的。


       


       
其次,双方装备不能过于悬殊,比如对方拿火枪,你拿板砖,就算人再多一倍,估计也是没用的。 


       


结论

       


       
总之,战争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稳赢,实际上现在某些街头斗殴的人也开始注意战术方法了,他们也时不时来个半路偷袭,前后夹击之类的把戏。


       


       
可见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带几十万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的,即使你把全国人口全带出去也没有人管你,问题是你要能保证打赢。而像白起、韩信、陈庆之、李靖这样有能力做到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比如国民党的著名将领胡宗南,手下长期拥兵数十万,却一直被只有几万人的对手牵着鼻子走,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倒不是他不肯用心,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黄埔同学最后给他下了一个定义--"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他从前不过是个小小的学官,还是个学艺不精的学官,后来还成了宦官,然而这位身残志不坚的仁兄居然一下子当上了二十万人的统帅(实际统帅权在他手中)。


       


       
后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设想。
头像
0操作314 #
头像
314 #
0
06-09-24 23:0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6]

准备与抉择


       
在这短短的几天中,王振一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梦,而其他的人也有着各自的行动。


       


       
首先是大臣们,当他们听说这个如同惊天霹雳般的消息后,顿时炸了锅,纷纷上书反对,带头的是吏部尚书王直。


       


       
吏部就是人事部,由于主管官员任命职权,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天官,可见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的带领下,百官联合上奏折反对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礼监,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对无效。


       


       
除了这些人外,兵部的两位主官也上书反对,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


       

       
邝埜,宜章人,永乐年间进士出身,他为人清廉,十分正直,对于王振的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这次他上书反对,正是他一贯以来正派品行的表现,不出所料,他的反
对也被驳回,但这并不是他劝阻行为的结束,事实上,作为一个从始至终参加了这次远征的人,他把自己的忠诚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这位于谦,正是我们后面篇章的主角,要说这位仁兄实在不是一般的强,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过第一号红人王振,且从未认错,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还能复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没有办法,可见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这两位兵部高级官员的抗议被驳回后,也只好去继续他们的工作,为远征作准备。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领导应该陪同,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做出了决定:


       


       
邝埜陪同出征,于谦暂时代理兵部事宜。

       


       
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决定挽救了大明帝国的国运。

       


       
与他们相比,其余两位辅政大臣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三杨已经死了,胡濙没有什么能力,而真正应该起作用的张辅却一言不发。


       


       
这就太不应该了,张辅率军平定安南,曾身经百战,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举动的危险性,此人是四朝老臣,王振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如果要争论起来,王振可能还不是他的对手,但年老心衰的张辅却令人失望地保持了沉默。


       


       
虽然一言不发,虽然明知危险,但张辅最终还是与皇帝一起出发远征,不是作为指挥官,只是作为一个陪同者。


       


       
你把儿子交给我,我就陪他走到底吧。

       


       
大臣们乱成一团,各有各的打算和行动,皇帝也有,皇帝也是人,在出差之前,他也要交接好工作,告别亲人,这才能打好包袱上路。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7]


       


       


       
朱祁镇现在就面临着这两项工作,他首先把国家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应该说朱祁镇是一个品行温和的人,他和他的弟弟关系也十分的好,而他的弟弟也十分规矩,对于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从不贪心,比如说--皇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祁镇放心地将国家大权交给了他。


       


       
然而朱祁镇不明白的是,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会变化,人也是会变的


       


       
当一个人习惯了某种权威和特权后,他就无法再忍受失去它们的痛苦。


       


       
权力在带给人们尊严的同时,也会带给他们自私。

       


       
交待完国家大事后,朱祁镇去向自己的妻子--钱皇后告别。

       


       
正统七年(1442)对大明王朝而言并不是个好的年份,正是在这一年,张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夺取了国家大权,但这一年对于朱祁镇本人而言,却是幸福的。因为就在这一年,他迎娶了自己的皇后钱氏。


       

       
自古以来,几乎是有多少皇帝就有多少皇后,而且皇后的人数只会多不会少。事实上,皇后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从武则天到慈禧,她们在历史中
担任的戏份绝不比某些男主角少,当然,更多的皇后则是默默无闻,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也有一些皇后因为她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权谋手段被载入史册,名留
青史。


       


       
这位钱皇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名字一直流传下来,为后人传颂

       


       
但她与历史上的那些权后们不同,她不是靠自己的权术阴谋、政治手段让人们记住她的。


       


       
她凭借的是最为简单也最为真诚的东西--感情。

       


       


       
她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了历代的史官,于是她的事迹就此流传下来,并感动了更多的人。


       


       
所以在之后的篇章中,我们也会讲述这位不平凡的女人,讲述她的不朽传奇。


       


       
一个女人的传奇,因真情而不朽。

       


       
皇后与皇帝之间有真的感情吗,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至少在这位钱皇后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纯真的感情。


       


       
在那三千佳丽的深宫中,无数阴谋诡计每一天都在不断上演,为了争宠、争权,原本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会变得比男子更加阴狠毒辣,有的甚至不惜杀掉自己的骨肉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武则天)。


       


       
但这决不是说她们可恨,可憎,事实上,在我看来,她们是一群可怜的人。

头像
0操作315 #
头像
315 #
0
06-09-24 23:0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8]




       
在那权力决定一切的世界中,有了皇后和宠妃的名分,有了权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消除所有的感情和同情心,变得冷酷无情。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在我看来,这些可怜的女人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自私,而是自保。

       


       
而在我们后人眼中,所谓后宫就是一笔算不清的烂账,争宠、夺位、争嫡周而复始,不厌其烦,乌烟瘴气。


       


       
这位钱皇后,就是乌烟瘴气的后宫中盛开的一朵莲花。

       


       
朱祁镇十分喜爱他的这位原配夫人,也十分照顾她,钱皇后并非出生大富大贵之家,懂得生活不易,即使在做了皇后以后,她也没有习惯养尊处优的生活,只是尽心尽力对待自己的丈夫,还经常动手做些针线。而朱祁镇数次要给她的亲戚封侯,都被她推辞。


       


       
在很多人看来,皇后衣食无忧,母仪天下,做针线不过是消遣。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如果钱皇后知道,几年以后,她竟然会用自己的针线手艺做活去换取东西,不知会作何感想。


       


       
总而言之,这个皇后并不一般,她不要官,也不要钱,除了一心一意对自己的丈夫,她似乎没有其他的要求。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她对朱祁镇的感情是真实的,经得住考验的,在她眼中,
这个叫朱祁镇的人的唯一身份只是她的丈夫,无论朱祁镇是皇帝,还是俘虏,或是被自己的亲弟弟关押的囚徒,这个身份始终没有变过。


       


       
在朱祁镇向他告别,准备出征的那个晚上,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但我相信,这位妻子会像所有普普通通的出征士兵的妻子一样,嘱托自己的丈夫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并说出那句曾被说过无数次,但仍然值得继续说下去的话:


       


       
"我会等你回来的"。

       


出征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日,大军出征。

       


       
不顾无数人的阻拦,王振执意出征,他要去寻找梦想的光荣。

       


       
与他一同出征的,有很多堪称国家栋梁的文官武将,他们包括: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承父爵)、内阁成员曹鼎、内阁成员张益、兵部尚书邝埜等等,全部名单很长,就不单列了,总之,朝廷的文武精锐很多都随行而去。


       


       
能够活着回来得很少。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9]
       


       
此时的朱祁镇也不会知道,他的传奇经历就要开始了。对于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兴奋经历。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先生"是不会错的,亲征无疑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客观地讲,朱祁镇对这次即将到来的失败是负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绝不在他,因为他不过是个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且过于容易相信别人的一个年轻人而已。


       


       
王振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暂时不说责任在谁,其实就在大军出发的同一天,几百里外的大同已经爆发了一场大战。


       


       
战争的地点在阳和,这一战以明军的全军覆没告终,必须说明的是,这场战争完全体现出了也先军队的强悍,因为明军是有备而来,且得到了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全力支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仍然不是也先军队的对手。


       


       
除了全军覆没外,领军大将宋瑛也被阵斩,随军的太监郭敬还算聪明,躲在草丛中装死,才最终逃过一劫。


       


       
只有一个人逃了回来,这个人叫做石亨,也是大军的主将。

       


       
自己的所有部下都被也先杀死,本人也落荒而逃,这对于一个指挥官而言,是最大的侮辱,但石亨是幸运的,在不久之后,他将有机会亲手拿起武器,为死去的同胞复仇。


       


       
战胜的也先已经打扫了战场,养精蓄锐,等待着对手的到来。

       


       
而对于这一切,尚在梦境中的王振是不知道的,他始终天真地认为,只要大军出发,看见敌人,一拥而上,就能得到胜利。


       


       
二十万大军就在这个白痴的引导下,沿居庸关、怀来,向大同挺进,而前方等着他们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军到达大同,在阳和差点被干掉的郭敬已经逃回来,并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


       


       
看着郭敬那惊魂未定的眼神和体态,王振不禁嘲笑了他一番。

       


       
"我有二十万大军,还怕也先吗?"

       


       
但郭敬接下来说的话,却真正震惊了本就是无胆小人的王振。

       


       
他汇声汇色地向王振讲述了那从前的战斗故事,并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战败时的惨况。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在他大权在握的日子里,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还梦想着建功立业。其实在心底,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骗取了皇帝的信任,狐假虎威的一个小人,一个懦夫。


       


       
于是他一改之前的豪言壮语,立刻下令班师。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16 #
头像
316 #
0
06-09-26 14:1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20]
   

此时大军刚刚到达大同,并未走远,如果按时撤回,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也先暂时也摸不透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不会立刻进攻。虽说师出无功,就算是出来旅游了一圈吧。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偏要搞出点花样来。

 

王振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炫耀。

 

王振的家在蔚县,当时属于大同府的管辖范围,于是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小小的蔚县有什么好看的呢?

 

其实王振的目的很简单,就如同现在的有钱人喜欢开着车回到自己的老家,然后大按几声喇叭,把全村的人都叫醒,然后让全村老小出来看自己的新车、新衣服。

 

王振带了皇帝和二十万人,回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这个目的。

 

他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当年那个穷学官,现在出人头地了!

 

虽然已经变成了太监。

 

一错再错

 

既然王振决定要回家去看看,那就去吧,大军于是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

 

事实上,王振的这个决定倒是正确的,因为从他的家乡蔚县,正是由紫荆关入京的必经之路。只要沿着这条路进发,足可以平安抵达京城。

 

八月三日,大军开始前行,但行进仅五十里,队伍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队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

 

这简直是个让人抓狂的决定,大军已经极其疲惫,如果继续前进,不久就能回京,并确保安全。

 

好好的路不走,走到半路,居然要回头取一条远路回京!

 

发布这条命令的人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那就一定是疯了。

 

王振有正当的理由,而且似乎还很高尚。

 

“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必会践踏庄稼,现命大军转向,以免扰民。”

 

真是太高尚了,司礼监王振践踏人命,贪污受贿,祸害国家,诬陷忠良,现在竟然突然关心起蔚县的庄稼起来,实在是明察秋毫。

 

后世的史学家无不对此“高尚行为”深恶痛绝,还有很多人分析,蔚县的田地应该都是王振自己的,所以他才那么在乎。

 

其实在我看来,是不是王振的并不重要,因为即使这些田地不是他的,也不能说明他的品格有多高尚。无非是施以小恩小惠,显示自己的权力而已。

 

王振最终还是挽救了蔚县的庄稼,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当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数十万条人命。

头像
0操作317 #
头像
317 #
0
06-09-26 14:1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20]
   

此时大军刚刚到达大同,并未走远,如果按时撤回,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也先暂时也摸不透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不会立刻进攻。虽说师出无功,就算是出来旅游了一圈吧。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偏要搞出点花样来。

 

王振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炫耀。

 

王振的家在蔚县,当时属于大同府的管辖范围,于是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小小的蔚县有什么好看的呢?

 

其实王振的目的很简单,就如同现在的有钱人喜欢开着车回到自己的老家,然后大按几声喇叭,把全村的人都叫醒,然后让全村老小出来看自己的新车、新衣服。

 

王振带了皇帝和二十万人,回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这个目的。

 

他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当年那个穷学官,现在出人头地了!

 

虽然已经变成了太监。

 

一错再错

 

既然王振决定要回家去看看,那就去吧,大军于是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

 

事实上,王振的这个决定倒是正确的,因为从他的家乡蔚县,正是由紫荆关入京的必经之路。只要沿着这条路进发,足可以平安抵达京城。

 

八月三日,大军开始前行,但行进仅五十里,队伍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队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

 

这简直是个让人抓狂的决定,大军已经极其疲惫,如果继续前进,不久就能回京,并确保安全。

 

好好的路不走,走到半路,居然要回头取一条远路回京!

 

发布这条命令的人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那就一定是疯了。

 

王振有正当的理由,而且似乎还很高尚。

 

“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必会践踏庄稼,现命大军转向,以免扰民。”

 

真是太高尚了,司礼监王振践踏人命,贪污受贿,祸害国家,诬陷忠良,现在竟然突然关心起蔚县的庄稼起来,实在是明察秋毫。

 

后世的史学家无不对此“高尚行为”深恶痛绝,还有很多人分析,蔚县的田地应该都是王振自己的,所以他才那么在乎。

 

其实在我看来,是不是王振的并不重要,因为即使这些田地不是他的,也不能说明他的品格有多高尚。无非是施以小恩小惠,显示自己的权力而已。

 

王振最终还是挽救了蔚县的庄稼,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当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数十万条人命。

头像
0操作318 #
头像
318 #
0
06-09-26 14:1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21]
 

天降大雨,二十万大军行进更加困难,士气极其低落,士兵们怨气冲天,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说什么也没用了,老老实实地走吧。

 

八月十日,经过艰难跋涉,军队到达宣府,眼看大军就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但也就在此时,一直尾随而来的也先终于看清了这支明军的真实面目,经过数次试探,他已经明白,只要发动攻击,必定能够击败这个所谓的庞然大物。

 

在躲避及尾随了一个月后,也先这只黔虎终于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冲击。

 

所幸的是,明军发觉了也先的这一企图,立即派出主力部队骑兵五万余人进行阻击,统帅这支军队的人是朱勇。

 

朱勇的父亲朱能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就如同张辅的父亲张玉一样,但朱能和张玉的不同之处在于,张玉的儿子张辅也是个优秀的军事人才,但他的儿子不是。

 

朱勇带领着五万大军自信地出发了,他虽然是负责后卫工作,但其实他的兵马要多过也先两倍,因为据可靠情报,也先只有两万骑兵。这也正是朱勇自信的根由所在。

 

盲目的自信往往比自卑更可怕。

 

具体经过就不用多说了,只说结果吧:

 

“鹞儿岭中伏死,所率五万骑皆没。”

 

五万人中了两万人的埋伏,全军覆没,这充分地说明了朱勇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官。

 

不过在我看来,死在鹞儿岭的五万大军还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还是奋战而死的。

他们没有死在土木堡,没有死得那么窝囊。

 

消灭了朱勇,通往胜利的道路终于打开了,也先的前面,是一片毫无阻拦的坦途。

 

 

土木堡

 

虽然朱勇指挥不利,但他的军队还是为皇帝陛下争取到了三天时间。

 

三天救命的时间,但也仅仅只有三天。

 

八月十日从宣府出发,明军用三天时间赶到了土木堡,这里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二十五里,只要进入怀来,所有的人就都安全了。

 

下面的事情我想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到,又有一个人反对。

 

这个人还是王振。

 

他如同以往一样,找到了一个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一点也不高尚。

 

“我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时不入城,就在这里等待!”

 

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都犯错误,类似王振如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实在是天下少有。

 

对于这位司礼监先生,我已经无话可说,抛开他的恶行,单单他的愚蠢和无知,就足以让他遗臭万年,为万人唾骂。

 

一个人最可悲的地方不在于被骂,而在于骂无可骂。

头像
0操作319 #
头像
319 #
0
06-09-26 14:1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22]
 

就这样,明军失去了最后一个脱困的机会。

 

也先终于赶到了,他擦干了朱勇在他刀上留下的血迹,准备再次大开杀戒。

 

八月十四日夜,也先突然发动攻击,明军促不提防,全军败退,但由于人数众多,也先不敢过于深入,明军于是趁此机会结成紧密队形,并挖掘壕沟,准备长期作战。

 

据我估算,也先此时的兵力应该不止两万,应该在五六万左右,但即使是这样的兵力,他也无法击溃固守的明军。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溃败

 

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派来使臣,表示愿意和谈,王振十分高兴,立刻派出曹鼎参与和谈,此时,似乎是为了表示诚意,也先的军队已退去。

 

面对这种情况,熟知兵法的兵部尚书邝冷静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也先军队的诡计,不能轻信,应该固守待援。

 

也就在这个时刻,王振终于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充分地使用了自己的愚蠢,犯了最后一个错误。

 

“大军立刻越出壕沟,马上转移!”

 

在正统十四年的这次军事行动中,王振以错误开头,用错误结尾,他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即使明知自己的愚蠢和无知,也能够发扬厚颜无耻地精神,充耳不闻,真正做到了把错误进行到底。

 

李景隆,你在天之灵想必也不会再寂寞,因为一个比你更愚蠢,更白痴,更无知的人已经出现了,而这个人马上就会来陪伴你。

 

不出邝所料,大军出发仅三里,已经消失的也先军队就出现了,“铁骑揉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

 

经过长期奔波,被王振反复折腾得士气已经全无的二十万大军终于到达了极限,并迎来了最后的结局——崩溃。

 

彻底的崩溃,二十万大军毫无组织,人人四散奔逃,此刻不管你是大将,大学士,还是普通士兵,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逃跑。

 

说起逃跑,实在是个技术工作,除了看准方向外,还要有充足的体能作底子,这下子平日不劳动的大臣们遭了殃,因为也先的士兵们在屠杀这件事情上做得相当彻底,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是进士及第(曹鼎是状元)还是进士出身,马刀之前人人平等。

 

四朝老臣张辅曾横扫安南,威风无比,也于此战中被杀,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此外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

头像
0操作320 #
头像
320 #
0
06-09-26 14:2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23]
 

财产损失也很严重:

 

“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扫而光。

 

二十万大军崩溃,五十余位大臣战死,他们本不该死,这就是最后的结局。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有一个该死的人终于死了。

 

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之中拼杀,他明白,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自己也将死于此地。

 

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二十万大军就此溃灭,只是因为一个人的错误指挥。

 

可惜他没有死在我的手里。

 

似乎是上天要满足他最后的心愿,不久之后,他居然在乱军中找到了这个人。

 

这个人的特征也很明显,他是太监,没有胡须。

 

于是樊忠赶上去扯住了惊慌失措的王振,用手中铁锤捶烂了他的脑袋。

 

“吾为天下诛此贼!”

 

杀得好!杀得痛快!

 

可惜太晚了。

 

尾声

 

正统十四年(1449) 九月十二日

 

“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报:近日于土木堡拾所遗军器,得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领,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铳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十三日

 

“臣宣府总兵杨洪报:于土木所遗军器,得盔三千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铳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枝,大炮八百个。”

 

力挽狂澜

 

在怀来城内的守将亲眼见到了这一幕惨剧,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派人快马加鞭回去报信,一天之后(八月十六日),京城的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

 

天塌了。

 

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京城已经不堪一击。

 

后宫太后和皇后哭成一团,大臣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跳脚却又没有办法,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

 

姜还是老的辣,此时吏部尚书王直站了出来,他明确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也是当前必须先解决的首要矛盾:

 

皇帝是生是死?

 

是啊,乱成了一团,把皇帝给忘了,要知道,这确实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

 

兵没有了可以再召,大臣死了可以再考,其实皇帝死了倒也没有什么,再立一个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得先确定朱祁镇先生是不是真的死了,万一把他当成死人注销了户口和皇籍,另外立了皇帝,过两天他自己屁颠屁颠地回来了,你还要脑袋不要?

发帖回复
查看:76818|回复:170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