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期待看到MM的真知灼见啊!我一直认为MM读书很仔细,对于细节的前后联想也很严密。对于贾母的态度我也一直模棱两可,只能肯定至少在前二十几回贾母对“木石前盟”是极力赞成的,但后面隐隐觉得“事情正在起变化”,我想有几个因素是会影响贾母对宝玉婚配安排的态度的:
1. 作为大家长,贾母有无察觉贾府正在衰落?如果有,何时察觉的?她的态度是无可奈何任其发展呢,还是主动另谋中兴之法?
2. 黛玉的身体状况问题。如果贾母已经看出黛玉“病已渐成”,命不久矣,会不会改变她对宝黛婚姻的看法。
3. 贾母对宝钗到底只是“不爱”,还是根本就是“厌恶”?
4. 贾母可有看出宝黛“私情”。如果有,可会影响到她对黛玉“清洁女儿”身份的质疑,可会影响到她对黛玉的喜爱和袒护?
5. 贾母对王熙凤理家的“功过”是什么态度?对王熙凤身体渐弱是什么态度?有无让人取而代之之心?
以上都是我自己没有想明白的,希望可以给MM提供一些角度,也期待看到MM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1011s 发表于 11/6/2016 2:20:35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4258#73234258]
[/url]
没啥真知灼见,全凭一腔喜爱,哈哈。第一点,贾母知不知道贾府现状,察没察觉贾府衰败的迹象呢?答案是肯定的。鸳鸯和凤姐儿贾琏一起商量着拿贾母私房东西去换银子使,贾母不可能不知道,不过是睁一眼闭一眼罢了。连凤姐儿被邢夫人给了没脸儿哭肿了眼睛,鸳鸯事后都会明白如实告诉贾母,别说更大的事情了。做为贾府内宅实际的最高领导者,贾母在内宅绝对是洞若观火。一些小细节可以看得出。
那么面对这样现状,贾母的态度怎样呢?我觉得是无奈二字可以概括的。贾母是内宅掌舵人,可在那个社会,她能做的也有限,一个家族要蒸蒸日上,内外兼修才是根本。贾家男人不行了,王家有王子腾,贾家有谁呢?
贾母无可奈何,也只得尽力在内宅做到安稳,看重贾政王夫人这一房,给贾珠娶李纨,挑凤姐儿掌家等等,已经是她能力范围内做的最好的事了。另,红楼里众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没有神也没有鬼,贾母再能干,也脱不开她富贵出身,养尊处优的人物本质,她也会如普通大家族老太太那样,溺爱孙子,若为了读书上进就被老子逼坏了身子,那也是一万个不答应的。这是贾母的局限和真实。
所以面对贾府现状,贾母一面清醒认知,一面姑且维持,颇有在富贵中浸淫久了,缭绕在鸦片烟气里的半睡半醒之态。
贾母几次在宴会等场合点戏,可窥一斑。例如清虚观一节,神前占了戏,先是一出白蛇计,刘邦斩白蛇起义,这颇有家国兴起之意,第二本满床笏,更是家业兴旺的好意头,贾母听到这里很高兴,说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颇有受神佛眷顾的自得感。但第三本,贾珍说是南柯梦时,贾母的反应是“听了便不言语”。
为何不言语呢?我们都知道。贾母也心知肚明,这可不是好意头。但她的选择也仅是不言语。有缄默有逃避。做为封建大家庭内宅掌舵人,贾母知道贾府的威威赫赫早已不在,不然不会多处流露对现在贾府物质生活“走低”的感叹。但她无可奈何,她也只能安享还仅有的富贵尊荣,罢了。
软烟罗,霞影纱,是贾母对往日繁华的鲜活记忆,现在的贾府纵也能拿得出,但那份富贵底气已然没有了。贾母对宝黛二人说,一日她不咽气,就看着他们一日,等她哪天一口气上不来,也就随他们去吧。我觉得这何尝不是老太太对整个贾府的观感呢?
第二点。黛玉一来贾府第一日第一面亮相,就表明了她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如果贾母介意,一开始就会介意了。等黛玉还完了泪,不论贾母介不介意,她也是要走了,嫁不成宝玉的。至于在这个渐渐变坏的过程里,贾母恐怕也是会变的,贾母一直没有将宝黛二人婚事过了明路,除了一开始二人年纪小,后来金玉之说,元春表态,再后来王夫人也态度越来越坚硬外,黛玉自身的表现也是个问题。黛玉一是身体越来越弱,二是性情清高孤傲,这些都会让她婚后面对王夫人时备加困难。其实从贾母角度出发,黛玉嫁宝玉,未必能幸福,贾母是经历过婚姻和大家族生活的,内宅里婆母态度的重要性她最清楚。贾府现就放着例子呢,邢夫人不得贾母心,掌家无有希望,在哪里都不得脸儿。凤姐儿不得婆母喜爱,邢夫人再不得势,也敢当面给凤姐儿难堪。王夫人若不喜黛玉,那黛玉婚后生活可谓举步维艰。黛玉还不比凤姐儿,邢夫人只是填房,无权无势,王夫人却是正经的主事人,她若下绊儿,黛玉怎禁得这样搓磨?
所以贾母对宝黛婚事确实是必有迟疑的。但她不喜宝钗也是真的,不然不会求宝琴。
那么三十回前贾母是支持的,三十回到五十七回间,贾母可能也在犹豫,掂量。五十七回宝玉以命明心,薛姨妈宝钗看到了于是退出,王夫人贾母看到了会怎样?贾母抱着宝玉说林家都死绝了,黛玉再不会走的。窃以为宝玉又帮贾母下了决心,黛玉是必不会离了贾府外嫁的,是要配给宝玉的。此时王夫人的态度没有明写,但薛姨妈说了一番话,大意是把宝玉这番生病说成是小孩子心实,舍不得姊妹离开。实在是一方面顾全宝玉黛玉的脸面,一方面也向贾母表示安慰,也表示了王夫人一派的暂时妥协。其实大家在座的都再清楚不过宝玉此番发病是为何,为着宝玉的性命,王夫人也必是会顾虑的。
五十七回后直到八十回,薛姨妈究竟有没有同贾母提黛玉和宝玉的婚事,书里没有交待。我觉得是没有的。如果提了,王夫人就不会借撵晴雯再次表明态度了。
私以为,薛姨妈宝钗虽不愿再掺合进宝黛二人之间,但王夫人还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黛玉的。有王夫人在,就必不会让薛姨妈去给宝黛过了明路。薛姨妈和宝钗能做到的,也只是认了黛玉做干女儿,尽量多照顾疼惜她罢了。
第三点,贾母对宝钗的观感。我觉得不是真心喜爱,但也绝不会是讨厌。就像对王夫人,不像对凤姐儿那样打心眼儿里疼爱,可也绝对不像对邢夫人那样讨厌。贾母只是在审美,志趣等多方面都和宝钗不是一路人。就像她爱黛玉喜晴雯,她中意的女孩儿都是天然舒展,恣情恣意,伶牙俐齿,幽默风趣的。袭人这样温柔和顺,沉默寡言的贾母是看不上的。宝钗不符合贾母的审美是一定的。但贾母也不否定宝钗这样的姑娘也是好的,也在公开场合夸过宝钗的为人处事。宝钗于贾母,就是别人家的那个榜样孩子,好是好,但跟喜爱无关。
第四点,贾母自然看得出宝黛二人的情意。就像我们父母辈可以轻易看出我们早恋了是一样的。但是讲实话,礼教那一套,就算是在古代,也是面子事,是用来维持脸面的,是对外的。回到家里,鲜少有人还端着礼教过日子。宝黛二人发乎情止乎礼,我同意前面那位美眉的分析,贾母明白这两个小冤家不会越轨,也就由得他们去了。只有王夫人这样有丫鬟爬床恐惧症的,才会想要严防死守,统共一个宝玉,别让人教唆坏了。可即便这样,她还提前瞒着贾政贾母把袭人过了明路了呢。倒是见了晴雯这个并无私情的,却撵了出去。
可见礼教那一套,都是拿来当工具的。喜欢谁,就无所谓和不和礼,大面儿不错就成了。不喜欢谁,才会用规矩去套你。而且只要是家长心中同意的,那绝对就不是逾礼,是遵从孝道了。
这也是为何薛姨妈明知宝玉爱黛玉才要死要活,明知贾母也知情,但明面上还得解释成是小孩儿心实,万不可让私情坐实,因为贾母没让他们过明路,但心中是知道并同意的。那个情景下,薛姨妈是外人,她站出来做此解释,比贾府自己人解释要好一万倍,全了宝黛及贾母三人的面子。
第五点,贾母对王熙凤是一直用人不疑,全力支持的。但凤姐儿弄权铁槛寺一类的事,贾母必是不知晓的,这样私密事,或许也只有凤姐儿的几个心腹知道。凤姐儿理家中的功过,贾母一定门儿清,像凤姐儿挪官中银钱放贷,连宝钗都知道,贾母会不知道?但贾母自己也当过家,知道当家的不易,也明白贾府现状就是捉襟见肘,寅吃卯粮,所以她理解凤姐儿,并且通过鸳鸯,还对凤姐儿有着极大的暗中帮助。
凤姐儿小产那次,自己是存着暂时退下以避骂声的私心,且让探春等人也分分她的怨恨,这是凤姐的原话。贾母对此也是乐见其成的。我觉得至少在前八十回,贾母没有换帅的心思,凤姐还是她心里的理家第一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