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MM睡得很晚啊,不过也有可能是时差的关系。不过这两日每天起床都能看到您的高论,竟成了一天中的一个小期待啦。
MM这段分析很细密,有理有据,对于宝钗如何认识到宝黛之间感情的坚不可摧我深感赞同。但因为我以前没有弄清楚宝钗应选之事何时落空这一点,所以宝钗到底有多主动接近宝玉这一点总有疑问,对文本的关注点和MM就不大一样了。
我倒认为宝钗很早就知道宝玉一直对待黛玉都是比别人亲近的。第五回那段文字前后是这样的:“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段曹公用以解释为什么宝黛孩童期间比起其他孩子有更多的矛盾,他们更看重彼此故要求可能更苛刻,加之平日厮磨在一起的时间本来就比旁人多,所以起争执的频率也高,俗称“相爱相杀”,哈哈。
而宝玉早期待黛玉厚于宝钗这一点在送宫花这一回能得到些许旁证。周瑞家的替薛姨妈送宫花,在宝玉房中找到黛玉,被黛玉呛了一口自不必说,估计宝玉也是为了打圆场便问周瑞家的如何去了宝钗处,这样得知宝钗“身上不大好呢”。要是这“不大好”的是黛玉,估计宝玉忙不迭地就要去瞧瞧了,可宝玉只是让丫头以他和黛玉二人之名过去瞧瞧,还扯了个托儿说自己“才从学里回来,也着了些凉”所以不得亲自过去看宝钗了。此后宝玉又在宁府结识了秦钟,两人百般相亲,直至好些天宝玉才复想起宝钗在养病,才有了后面瞧金锁那一回。想到林妹妹还嗔怪过宝玉“有了姐姐就忘了妹妹”,我倒觉得别说要和黛玉比了,宝钗在宝玉心里恐怕连秦钟都比不过的,只是秦钟死得太早罢了。
要说宝钗初识宝玉,因从未见过这样体贴对待姐姐妹妹的大家公子,所以误以为宝玉对她与别人不一样这是可能的。但这段“误会”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毕竟宝玉偏袒黛玉这一点是毫无遮拦、无所避讳的,稍微离他近一些的人都能看得出。宝玉对宝钗早期有像对姐姐、师长一样的敬重(这与宝钗一贯的为人有关),也有对其皮相上的垂涎倾慕(但始终止乎于礼),但进入青春期了内心就开始有了些疏远、抵触之意(仿佛宝钗不是同龄人,而是略长一辈的)。所以我倒是不认同宝钗会很长时间认为自己在“情感上”有希望,她应该能很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情形。
1011s 发表于 11/4/2016 2:24:0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17461#73217461][/url]
美眉说得对,咱们读者很容易看出一开始宝玉待黛玉和宝钗就是有差别的。不过,咱们是读者呀,有上帝视角。如果代入书中人物自身,我觉得就未必能那样明白了。
宝玉就自己也不明白,他是个把心搁在皮囊外面的人,对谁都自然的一股热心热情,喜怒哀乐都不拘泥。他和黛玉亲密,那是自小一起长大的亲密,至少在头二十回里,宝玉自己都不大明白他对黛玉这份亲密是与别个不同的,或许他隐约知道不同,但却不知为何不同。
就像他见了宝钗臂上的红麝串,眼中👀呆了去,心里却是想着,这膀子或长在林妹妹身上也许还能摸一摸。他这呆念头恐怕自己都不明白,为何宝姐姐摸不得林妹妹却可以,哈哈哈。宝玉下意识将黛玉列为了未来妻子,宝钗只是姐姐。可是转笔曹公又写道,呆瓜宝玉也转念又想到了金玉一说,前嘴儿刚和黛玉赌咒发誓说再不信什么金玉一说,可这会儿呢,宝玉想着金玉一事,再看宝钗形容,不觉就呆了……
这一节,看在宝钗眼里是怎样的呢?
宝钗不是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可以读到宝玉的内心世界,宝钗能看到的,就是宝玉看自己手臂看痴了啊……而这一节前文刚讲了,宝钗因金玉一说心里正不自在,幸亏宝玉被林黛玉缠绵住了,这话说得有意思,幸亏一词何来呢?我觉得颇有小女儿心思。有些羞涩自己的婚姻大事,有些担心宝玉是否为良配,也有些释然宝玉和自己并没有大人们担心的私情。宝钗复杂的心情可窥一斑。
可是这会儿见宝玉瞅着自己的臂膀怔住了,宝钗不好意思了,丢下串子回身要走,这样的情形,让宝姐姐心中仍旧毫无触动?不可能吧。宝钗教养再好再端方,宝玉这样赤裸裸的看痴了,宝钗也是难免被触动的。
而宝钗一回头,黛玉却蹬着门槛,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
宝玉看痴这一幕,看在黛玉眼里,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怎能怨颦儿怪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呢?
三人就是这样纠结来纠结去呀。宝钗自然知道宝黛二人亲密非常,但宝玉几番这样凑近了要嗅她身上味道,看她看到痴,纵宝钗再聪慧,也无法知道宝玉这个呆瓜究竟心里作何想法呀。
更何况,在宝钗眼中,金玉良缘是父母之命,她的教养告诉她,不可逾礼,但她的内心又怎会没有波澜呢?
所以宝钗在前几十回里,和宝黛二人这样的互动不少。像宝黛二人很亲密的场景描述后,会写宝钗撞了进来,比如宝黛在房里躺一起说耗子精的悄悄话,转头就是一句“宝钗撞了进来“。而宝玉和宝钗每次的亲密相会,转头也必是颦儿在一旁笑看,然后对宝玉的一番揶揄。
这三人至少在前三十回里是纠缠在一起的。
而三十回的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是一个小转折。宝黛二人头一次站在一起和宝钗当面冲突了起来。宝玉讽刺宝钗体丰,黛玉面带得意。这让宝钗羞恼异常,所以才头一次发威,在书里第一次嘴上厉害,发了火。
也是这一回后,宝钗开始认真审视宝玉对她的感情。但金玉之说仍在,宝钗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对宝玉丢开手去。
而随后的三十一二回里,宝黛二人基本已经互相表白了心迹,他们二人已经明确了。但因着金玉之说,黛玉此时对宝钗依然是防范的。
中间宝玉被打,宝钗为他回家说了薛蟠。薛蟠反恼羞成怒口不择言把金玉良缘挑在了明面,直接说出了宝钗的心思,宝钗被气怔,灰心委屈,连哭了几场,中间被黛玉看到还误会她是担心宝玉所致……
到了第三十六回,宝钗仍旧是想与宝玉亲近的,我认为其实呆霸王那句话反而是让宝钗明白了自己的心事。她其实也是喜爱宝玉的。不然如何解释最讲礼数的宝钗会半夜了还在宝玉屋里待着,会一面想幸亏宝玉和黛玉缠绵,一面又常常撞进宝黛二人相会的场合中。
三十六回里,宝钗甚至就守着熟睡的宝玉给他绣衣裳,这情景,连一向儿女之情从不略萦心上的湘云都看出不对了,厚道得阻止黛玉对此发表评论。
而云玉两人离去后,宝玉梦里那句“什么金石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让宝钗怔住了。
私以为这一节后,宝钗心灰了。我认真看了看,这一节后,宝钗也再不像前头那样和宝玉有何私下里亲密的接触了。
但薛姨妈此时还未必知道宝钗的苦楚,再加上王夫人的坚持,金玉良缘并未湮灭呀。
所以,随后贾母就出面,敲了薛王两位几次。到五十七回,我提过的最重要的转折点,金玉良缘一说的坚持者,只有王夫人了。
薛姨妈应该和宝钗一样,在这件事上不再执着。宝钗开始对黛玉交心,两人好到同用一杯茶,颦儿一点不嫌弃宝钗喝剩的给她。还认了薛姨妈做干亲,书里有交待,黛玉后来连吃饭都是和薛家母女一起的,可见其亲密。
宝玉那句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典出西厢,把孟光和梁鸿搞反,是红娘埋怨莺莺和张生递情书却诓骗自己是拒绝信,正话反说,害得自己白担心。宝玉这个典用得好,黛玉也赞他问得好。宝玉一是问黛玉几时和宝钗这样好了,二也是揶揄黛玉,看吧,你总说宝钗藏奸,怨我和她走得近,你自己现在不也是接了她的案,反把我丢在了一边。所以黛玉说他问得好,颇有委婉承认自己错误的感觉。
这时,看起来宝黛钗三人一片和谐。可是,我们不能忘了执着的王夫人呀……
撵晴雯一节,是前八十回第一个浓墨重彩的悲剧,也应该是大观园哀曲的引子。
王夫人借着撵晴雯发出了斗争的最强音,晴雯是谁?被众人说长得最像黛玉的那个人,也是贾母心中属意的宝玉的妾侍人选,王夫人先斩后奏,撵了出去了才回禀贾母。此时贾母能奈她何?不过在人都被撵走了还白说一句,那是我看重的丫鬟,其实也是对王夫人行为的一个明确反对。并且提到袭人是锯了嘴的葫芦,也是再次表示对宝钗的不喜。
可是贾母此时也无可奈何,她作为祖母,对宝玉的婚事其实没有立场公开表示决定权,这不合礼法。读者皆疑问贾母为何不早早就定了宝黛的婚事。我觉得不是她不想,是不能。
王夫人将晴雯撵走,晴雯死去,让贾母看清了王夫人的决心,此时如果她坚持并明确提出宝黛二人成婚,那王夫人会怎样?明着不能,但暗地里怎样搓磨黛玉,王夫人有数不清的花招。如果婆母不喜,黛玉即便嫁了又能如何?贾母为黛玉计,也不会在王夫人明确反对的情况下硬成全了宝黛。
所以,后四十回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贾府倾亡的过程里,黛玉怎样死去的,宝钗又如何嫁的,都是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