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就是众人觉得黛玉小性子情商低到处惹人厌的出处啦。
转折点是林父的去世。黛玉奔丧回来后,一点点变得敏感,多疑。
两个缘故,一是父丧,黛玉彻底变成了没有依附的孤女,这在封建社会有多可怕大家都知道的,她甚至没有权利继承父族的遗产。贾家派出贾琏,恐怕拿到的也有限,文中说林家没了近亲,可是并未说林家宗族都不在了啊。贾家再势力大,最多也就是要回贾敏的嫁妆和部分林父名言留给女儿的财产,其余,应该都是给林家宗族了。贾家有贾母在,不大可能暗地里吞下黛玉所有的财产,更可能是贾母暗示了凤姐等人,黛玉是要嫁给宝玉的,众人才把那笔钱提前用了。
但在黛玉的立场上,不管谁用了她的钱,都是自己孤女被欺啊。她不敏感不多疑,她就是傻子啦。但她无可奈何,林家无人可靠,她只能带着家产投靠贾府。而书里明文写了,凤姐也曾就管家事宜同黛玉商谈,甚至是请她帮忙,这也就说明,黛玉在贾府不是大家普遍理解的只知流泪不知生活的作女,她有自己的立场,也有自己清醒的判断。一切都是她在亲情和利益中做出的妥协。
二是,黛玉渐渐明白了自己的心,年龄渐长,情窦初开。不管是贾母和凤姐等人的明示暗示,还是宝玉的贴心陪伴,黛玉都明确了自己对宝玉的感情。而宝玉呢,男孩比女孩慢熟,他此时却还不明白自己的心,或者说他不明白黛玉的心。尤其是宝钗出现的金玉之说,湘云的麒麟之似,宝玉懵懂下,黛玉怎能不惶恐不伤心。试探,生气,吃醋,都是多么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呀。
而且这一阶段里,曹公没有名笔写的,还有王夫人对宝黛联姻一事的反对。但暗笔,王夫人对晴雯的嗤之以鼻,对袭人的喜爱就说明一切了。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啊。贾母在宝黛婚姻上的不明示,一是因为二人还年少,二就是因为王夫人的反对呀。这是两个长辈的角力,中间煎熬的是黛玉。她把自己的身家情感乃至性命都压在了贾母和宝玉一边,她输不起,她焉能不脆弱不无助不时时刻刻留意宝玉的真心。
而随着王夫人一方势力的坐大,她兄弟升了九省检点后,她都敢在奴才的撺掇下搜检大观园啦!她对宝玉婚事的话语权可想而知。这样情形下,黛玉一切的对宝玉使的小性子,对宝钗的防范都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