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怎么扛起家族的兴衰了?她具体做了什么?你能详细说说吗?我看了红楼几十遍,也没看出这点。
hutu123 发表于 11/3/2016 12:45:16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02330#73202330][/url]
要说宝钗只身扛起家族的兴衰是有些夸张,但我认为是命运没有给她这个平台。前面那位MM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来描述宝钗我认为是贴切的,倒不说“兼济天下”,宝钗绝对有持家理事的潜力,在很多细节上可以看出来,和上面质疑宝钗能力的MM一齐讨论讨论吧。
比如邢岫烟当掉袄衣贴补日常用度那一段,宝钗心疼她,向她讨来当票要为她赎回,可知,宝钗是深谙钱财来去这些世俗规则的,而后来我们看见湘云、黛玉连当票都没见过(也怪不得她们的)。当然大家可以说薛家本来就有当铺,那宝钗明了典当之事自然也是常理。但我想说,黛玉父亲是巡盐御史,但细细想来黛玉也未见得就一定对盐务了解甚深。儒家讲求“格物致知”,宝钗向来对一事一物都留心观察,才使得她无论是对戏文还是画笔颜料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我自己是老师,宝钗绝对是那种不会偏科,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的孩子)。薛家皇商身份所带来的资源也使得宝钗比别家小姐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世间万象;但还是那句话,资源再丰富也得宝钗自己有心学习才行,别看薛蟠就是做着这个行当的,他还不一定都能像宝钗那样说出个所以然来。
最能体现宝钗精明周全,心存大局的是“时宝钗小惠全大体”那一回。那回很精彩啊,探春、李纨两人共同管理荣府上下,由宝钗从旁协理。在商讨大观园“兴利除宿弊”的具体方案时,探春自然是有宏图大志的,可是稍显阅历不足,李纨也能提一些建议,但能把所有事物账目理全算清的就只有平儿和宝钗两个。平儿自不必说,帮着王熙凤理家的老人儿了,就是不论身份把整个家交给她恐怕也能料理得清楚的。但是宝钗是一闺中小姐,这方面的才干能和平儿旗鼓相当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样看来,要说宝钗平时没有帮着薛姨妈理过家我是不信的)。
除了帮忙算账以外,宝钗提了两个建议:一是提议园中各处收益不必里外归帐,只是直接补上对应的各项开销,好像“包产到户”,一面分清了各项责任一面又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是一良策;二是提议领了事做的婆子们无论盈亏都要年终拿出定额的钱财散予其余没事做的婆子们,这样优化了利润分配,人人有份,所以大家也都能齐心协力了。要注意的是,分出的几项活计大家都深知是有重利可图的,所以才纷纷自荐,唯恐落后;做事的人一定比不做事的人所得丰厚很多,这个是正理。这两个建议分别对责任和利益做出了合理分配,不可小觑。
宝钗此时不过十五六岁,在今天也就是个中学生,有此眼界作为实在让人佩服的。想说一下曹公在回目里用的这个“时”来评价她,我觉得这可不能单纯以常人“审时度势”、“顺应时势”去理解。孟子曾用“圣之时者”来评价孔子,说孔子是圣人中“时”这一类的。我们通常误认为儒家就是迂腐守旧,墨守成规,但事实上孔孟的儒家思想是“守经达权”的,说“外圆内方”大家就更明白了。这里用一个“时”来评价宝钗,也是褒扬她在信念上能坚守“择善固执”,而在具体操作上能灵活地“因时制宜”,这不算能力何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