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39154|回复:80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武志红的《巨婴国》一书被封禁,罗辑思维该期节目(介绍此书)被封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7-03-05 14:2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武志红的《巨婴国》一书被封禁,罗辑思维该期节目(介绍此书)被封
要恢复传统文化,儒学复兴,各地连二十四孝都贴出来了,怎么能容忍有人敢解构“孝顺”文化?
怎么敢碰逆鳞,上升到传统文化根子有问题?怎么敢挑战习近平主席“文化自信”的观点?

《巨婴国》


2017年第一个互联网热门关键词汇将是:巨婴。

去年底,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思索21年,历时5年完成的书《巨婴国》,红遍了互联网。

作者说,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国式家庭关系——共生绞杀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家庭应该什么样。


西方人有一个说法:一个人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作为婴儿来到世界,第二次是通过恋爱和结婚,用爱的力量去疗愈自己童年的创伤,然后通过爱的力量重新组建家庭。


所以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应该是夫妻关系。


正好在这一点上,中国很多家庭做得不好。


共生绞杀是怎样呢?就是妻子希望把丈夫拉回到家庭 。但是丈夫呢?因为不会爱,又要躲避这种拉扯的关系,所以要找各种借口逃避,例如,我养家不容易啊。就要脱离出这个家庭。


一旦生了孩子之后,马上就会出现一个更加恶化的局面, 就是妻子既然拉不住丈夫,就把全部共生的纽带和孩子绑在一起,把孩子变成自己生命全部的寄托。


所以,中国很多家庭一旦生完孩子之后, 家庭的重要次序马上就变了。孩子变成这个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成为家庭的关系核心。


而丈夫呢,马上在家庭中就找不到存在感 。


所以三口之家在中国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排序:孩子老大, 妈妈老二,丈夫老三,在家里是地位最低的 。


但是作为丈夫又觉得这种方式很好,本来我就想逃离家庭,正好利用这个时机把孩子推给妻子, 更加脱离出家庭。


那种孩子一旦长大之后,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中国的家庭当中,公公这个角色好像就不存在。


你看很多家庭伦理剧,往往在里面无论是好婆婆还是坏婆婆,那总是婆婆表演的戏份比较大。公公好像在这个家庭当中是消失的。 他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这就是男人的一生,而女人的一生呢,就是我要绑紧这个孩子,要培养这个孩子。


等孩子长大了,这个孩子他也没有见过什么叫爱,什么叫正常的夫妻关系。所以在中国的男孩和女孩当中普遍存在叫爱无能。


这样的孩子长大结婚,他从小就没见过什么叫正常的夫妻之爱。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父母感情淡漠,经常吵嘴 、打架、冷战。所以这种爱无能又传递到下一代的家庭。 这可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吗?


我们身边见过大量这样的中国家庭,用三句话就能概括:


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

一个缺席的丈夫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那对于这个母亲来说,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丈夫:这个男人他对不住我。很多女人生完孩子就跟闺蜜抱怨,都说我们家最没用的就是我老公,什么都管不了。随着年岁渐长,女人对于她丈夫怨气就越积越深。


中国家庭,尤其是老年家庭,老太太天天骂老头的事是不是很普遍?那对于丈夫来说, 他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我为这个家庭已经贡献了一切,什么钱都给你们了,你能不能让我清静一会儿 。


那对于孩子来讲, 他一方面摆脱不了这种共生关系,一方面又想脱出这个牢笼, 那在现实当中脱不出去怎么办呢?


沉迷于互联网和游戏。所以中国家庭的很多问题,在这个关系模式和链条当中,都可以找到原因。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7-03-05 14:4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上面的那段话说得挺好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7-03-05 14:4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写的不错,但别忘了还有男尊女卑的封建残存余孽
头像
2操作4 #
头像
4 #
2
17-03-05 16:0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竟然真的被封了!国内的大环境就是要培养无数的巨婴,妈宝儿。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7-03-05 16:1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也要封,真是无语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7-03-05 16:2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挺有道理的,从啃老帖子也能看出来,中国父母家和小家普遍分不清。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7-03-05 16:23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朋友圈里面一个心理学phd对此书和此作者及其不屑,不知道啥情况。
头像
1操作8 #
头像
8 #
1
17-03-05 16:3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140806&postid=74283363#74283363]7楼yudof的帖子[/url] 学心理学的几个朋友都表示对这本书的不屑。都说作者没有心理学的理论。作者是半吊子民科心理学。科班的人看不上他。整本书就是blog大集合。 看看知乎上怎么评价的 [ur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261148]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261148[/url] 周梓缘 心理咨询微信:brightsun2624. 公众号:暖阳心理工作室 作为一个专业学习和从事心理行业的人来说,我翻了2页,就实在看不下去了。。。。 总结一句吧:无论多么有名,基础知识不掌握好了,出书就是打自己脸。
头像
1操作9 #
头像
9 #
1
17-03-05 16: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140806&postid=74283426#74283426]8楼teena的帖子[/url] 心理学相对于其他hard science算是门槛相对稍微低点的学科了,市面上也是各种书都有,所以科班出身的容易觉得这有损他们的honor吧。
头像
14操作10 #
头像
10 #
14
17-03-05 16:3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140806&postid=74283426#74283426]8楼teena的帖子[/url] 知乎用户 耶鲁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后、香港大学精神医学博士 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本最近很火的《巨婴国》简介,就被里面的观点冲击得有点无语。 首先“口欲期”“肛门期”这些被淘汰了几十年,在精神病界几乎无人再提及的精神分析概念,在书中竟然被大张旗鼓地拿出来诟病国人“爱吃”“爱群吃”。 其次,集体主义在整个东亚地区都是历史悠久的根本文化,来自于延续几千年的固定居住农耕背景,怎么也能被扯到“长不大”上。中国人或者亚洲人的人际边界不清,和欧美文化的独立、人际边界清晰有明显差异,书中认为人际边界不清就是“大婴儿”,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和人际边界清晰“共生”的自我中心,拒绝牺牲自身利益的价值观,要是放在亚洲人眼中,又何尝不是一种“幼稚”?与其说谁更幼稚,只能说文化背景不同而已。 第三,书中提到“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女人多有皇太后梦,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是巨婴的表现,“追求不到权力就装孙子”也是巨婴的表现,然而权力欲难道仅仅是中国人有?对权力的追求不要说广泛存在于人类不同文化族群,动物界中只要是群居的物种,对权力的追求都大有动物在,比如猴王,比如狼首领。能硬生生把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拿来扣在中国人身上举观点,服了作者的写作功底。社会分层结构,“装孙子”,这也是在有点历史的社会文化族群中就会有的现象,不光在中国有,在亚洲有,在历史悠久的欧洲、英国都是如此。 这本书能火,我觉得不是因为中国人是“巨婴”,而是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归根结底还是教育问题。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17-03-05 16:3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因为戳中了痛脚,恼羞成怒了 哈!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17-03-05 16:3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还一直在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呢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17-03-05 16:3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本书看了两遍 写得特别好 禁它岂不是给它的人气添一把火啊
头像
5操作14 #
头像
14 #
5
17-03-05 16:37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140806&postid=74283443#74283443]10楼teena的帖子[/url] 知乎用户 个人认为非常片面和偏激,听听还好 ,经不起推敲。 大部分人看完以后都会产生一种“我也是巨婴”的感觉,只是或多或少的区别而已。这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一本“恐怖小说”,所以“你跺你也麻” 日式恐怖有一个流派就是把人的阴暗面无限放大,继而给你一种感同身受的恐怖感。 比如你爱慕虚荣,你斤斤计较,比如你略胖,或者有点懒,你干了一种件蠢事……总之你的这些小缺陷和小毛病随着故事的推进会变的越来越可怕,越来越畸形,最终彻底的崩坏。 这跟日本压抑的企业文化也是分不开关系的。 这就跟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是一个套路,他能把一个正常人忽悠瘸了,靠的是什么,就是把你的毛病无限放大,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有没有感觉到你身上的某个部位跟过去不一样了?” “我没有感觉什么不大对劲,我就是觉得我的脸越来越大” "这只是表面病症,你知道你的脸为什么越来越大吗?“ …… “因为你小的时候崴过脚” “没有啊我崴的是这肢啊” “……转移了!” 完全一致的套路,只不过他忽悠的是生理毛病,他忽悠的是心理毛病。 生理毛病很容易证实。 心理毛病很难证伪。 日式恐怖、《卖拐》、《巨婴国》这三者的内容其实都是一回事:危言耸听。
头像
1操作15 #
头像
15 #
1
17-03-05 16:4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140806&postid=74283463#74283463]14楼teena的帖子[/url] Watson Yuan psychology 在美国学过心理。这个作者的水平充分说明了中国心理学的落后,或许还说明了学术界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不思进取和权力固化。 首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个科学模型需要:1. 可验证。2. 可以提出方法证伪。 但"巨婴论"是一个自洽理论,基本上是在自圆其说。这说明作者的科学思维训练不足。 - 其次,中国的社会变化速度非常快。这几十年的社会权力波动与调整可以说是非常剧烈。 信息权、专家权、模范权、财富权均在近年来迅速崛起,与之相比,政府所代表的法权和强制权被其他这些权力不断攻击。 所以新的社会角色不断涌现。稳定结构尚未形成。 不同权力的信仰者,不断提出新的社会责任分配方式。于是乎,有的人追求新社会角色,有的人固守旧社会角色。这本是很正常的社会权力争夺。 到了作者这里居然就成了"低环境适应性"(巨婴论)的社会层面证据。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是由人塑造的。这是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认识吧? — ps. 有些国内专家的权力一旦固化下来,就停止进步了。抱着一本上百年前的书反复啃,这是在享受专家权的自我固化么?呵呵
Advertisement
头像
1操作16 #
头像
16 #
1
17-03-05 16:4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140806&postid=74283506#74283506]16楼teena的帖子[/url] Priscill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潜水知乎多年,被“巨婴国”炸出来了,之前在朋友圈批评了“巨婴国”,看朋友和网上的多数评价,我以为是自己读了假的心理学(手动滑稽ヽミ ´∀`ミノ<),有一句MMP一定要讲出来。第一次回答请轻喷。 我是一名心理学的本科生,可能学术尚不精,但一直热爱心理学并关注着国内心理学的发展动态。 这本书自上架以来,好评不断, 也算是本畅销书了。但对于学习心理学的我来说 这本书没有可读性。看着大量好评也深觉大众对心理学误解很深,对哲学亦是如此。首先作者用已经淘汰很久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解读现代中国人的心理本就不妥。用理论支撑实例的前提是理论本身是科学的,可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具有科学性,作者牵强附会强行解释一番,纵使文笔再好,增补不了科学性上的大bug。 再者,作者书中大量绝对化的语言,也让这本书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如“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中国人的爱情模式就是在找妈”…“人都是自恋的”…这样经不起推敲的句子还有很多,如果觉得我断章取义的可自行通读全文。另外,作者更是在接受采访时大言不惭地说 :真诚地讲99.9%的中国人都是巨婴(详见南方周末,2017-02-21的公众号文章“争议中的巨婴国”)。没有科学研究也没有统计数据,请问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作者得出的这些结论若不是为了吸引眼球,那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基本的 Confirmation bias(只相信自己相信的)都不能正确认识,受曝光效应(偏好自己熟悉的东西,作者所举的例子常见于社会新闻,见多了可能会觉得这些就是社会的常态,现实中的人们也都和新闻上的一样,故得出以上结论)的影响也很大,想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恐怕很难 很多支持他的读者是由武志红的文章进入心理学的大门,武志红现在也是国内最有名的心理咨询师之一,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心理学危矣。 更甚的是其抹黑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根源和哲学意味的传统文化被他自圆其说的好像是社会毒瘤。真的很难相信一个科班出身的心理学者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出来,不过看了他的自序也能大致读出些缘由。他说他忽略了科学心理学的一些课程,这些心理学家不让他佩服。我倒钦佩他和盘托出的诚实,但对于对心理学有诸多误解的大众来说,这本书不仅不能减少误解,反而让误解更甚。心理学的理论不是自己yy,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创造出来的(作者提到的能量球等概念)。这也跟现如今在中国心理学界,现象学“神棍”大行其道有很大关系,他们深知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也摸清了大众的口味,于是顺水推舟,接来大旗也叼走肥肉,名利双收。而真正在背后辛苦做科研的心理学工作者只能有苦说不出,并非苦于无名无利而是越发觉得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心理学科普读物,有也绝大部分都是翻译国外的著作,价格较高受众面也太窄,人们更愿意相信所谓畅销书,而不是真正的心理学。他们觉得真正的心理学读起来可能枯燥无味,殊不知任何一本美国的大学心理学教材都是一本生动的科普书,生动并不在于它所用的图片图表的多少。图片图表及实例自然很多,重要的是他们用平实又生动的语言解释了众人可能觉得晦涩的概念,要我说任何一本美国心理学教材都要比巨婴国更好理解,如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我推荐 David Myers 的教材,06年就有了中文译本,当当网上仅售51.4RMB(诚心推荐,不是广告,不是广告,不是广告!!!),有500多页,这个价格对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好书而言确实不算贵了。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相较于武志红此书有更客观的解释。豆瓣链接:社会心理学 (豆瓣)
头像
1操作17 #
头像
17 #
1
17-03-05 16:4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140806&postid=74283511#74283511]17楼teena的帖子[/url] 昨晚在微信群惊闻《巨婴国》疑似被禁,马上去得到app上找购买的电子版图书和推荐这本书的罗辑思维第198期,全没了。  WHY? 问了一圈,一片茫然和对某局的冷嘲热讽。 马上放下手中的《未来简史》,一边使尽浑身解数在网上找资源,一边在某宝下单。瞬间就搜集到好几个电子版本,享受这偷来的盛宴,准备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站到骂战的队伍里。 刚看完三分之一,看不下去了,不仅是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志红本身好像化身“公知”了,好多地方甚至是无脑抹黑。按这个逻辑,巨婴国多了,可不单单一个中国。 首先明确下概念和背景: 武志红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诚意作序、当代艺术家岳敏君插图,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高铭协同100名大咖读者阅后叹服推荐。 《巨婴国》系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的深刻作品,武志红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下面随便说几个书中观点,感受下吧。                                                  01 巨婴的心理是病态共生,具体表现是集体主义、统一思想、反对独立等。 婴儿前6个月,处于共生期。 这一阶段的婴儿,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没有“我”的意识,也没有“外界”的意识。他觉得自己与万物合一 ,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 集体主义也是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弘扬的集体主义、一国两制、“一个中国”全都是病态的。 还记得中学政治课本里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先集体再个人,全被颠覆了。                                                                                                                     02 巨婴的核心心理是全能自恋,这也是中国传统孝道和听话哲学的根源所在。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  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多有皇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 绝对意义上的皇帝和皇太后,只能有一个。 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巨婴们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就会要求共同内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这一点能实现时,就有神一般的感觉,当这一点被打破时,就有魔鬼般的雷霆之怒。 由此,当不了皇帝和皇太后的巨婴们,装孙子装奴才,就成了一个普遍选择。 儒家文化的存在,孝文化的存在,特别是三纲五常,在我看来,就是基于多数国人是巨婴这一事实而设计的。 这个不仅抨击了传统的孝道、三纲五常,连儒家文化都否定了。                                                    03 集体主义催生了中国式好人,中国式好人==讨好型人格=拖累症患者 所谓拖累症,即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背在肩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 这种好(讨好=超级付出)人是虚假的,只能赢得认可和尊重,但得不到亲密关系。 其中分析了地产大佬王石和田朴珺的婚恋关系,甚觉有趣。 在武志红的眼里,田朴珺与邓文迪一样都是个索求无度的女人,这种过于有进取心的女人的绝招就是把牛人弄成孩子。 在他们的关系里,大佬王石显然已变成了一个小名叫“笨笨”的小男孩;邓文迪训起默克多来,也就像训一个孩子。 还有诸多举例严重以偏概全,把好多个人的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问题,过于妖魔化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譬如父母打死亲生孩子这样的案例,会有多少呢? 论证和样本的选取不具备科学思维。 这书看着不痛快,不爽气,不是说正好击中刺痛了我,而是感觉一种隔膜,夸大其词,以偏盖全,哗众取宠。虽然我承认,我确实也是巨婴。 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值得讨论和批判的地方很多。 但盖上“巨婴”这个大帽子,什么都往这上面套,我不能认同。 同样是抨击国人的丑陋,柏杨老先生的抨击就来的比较阳光直接爽快,一边对号入座,一边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服气。
头像
6操作18 #
头像
18 #
6
17-03-05 17:1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这些反对作者的心理学专家们早不出来晚不出来偏偏这时候都跳出来了……
头像
0操作19 #
头像
19 #
0
17-03-05 17:42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烂书一部
头像
0操作20 #
头像
20 #
0
17-03-05 17:5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我觉得不管理论正确不正确,描述的现象其实挺合乎实际和有代表性的呀。有啥好封的?
发帖回复
查看:39154|回复:80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