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归者对有志海归者提出了20字箴言:“把握机遇,调整心态,重新定位,坚持理想,发挥优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五年级的博士生余志云正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压力,他坦言在美国和中国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他象在纽约,整个美国,乃至海外千千万万的中国留学生一样,渴望了解现在归国的留学生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情况。余志云说:“我想听一听这方面的权威是怎么说的。”让余志云感到兴奋的是,他终于在哥伦比亚的校园内听到了他所期望的“权威”的肺腑之言。
这个权威便是前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马启元博士,他在12月20日由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北美华人管理协会协办的回国创业讲座上,向哥大近两百名大陆来的学生,以及在大纽约地区工作的华人,分享他回国创业的经验和体会。
“我是来给同学们鼓鼓劲的,”马教授对多维记者说,他被以前教授过的哥大学生的盛情相邀,趁着来美国公干的机会抽空来到母校跟同学们分享他回国创业的体会。
马教授1984年赴美留学,9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微电子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电机系教授。他还发起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办公司,并担任过美国IBM、GE、DUPONT等公司的顾问。从1997年开始,马教授就作为海外专家,凭着其丰厚的科研和管理经验,为促进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其中包括多家大陆集成电路公司的组建。2000年,马教授和其他几位在美国金融、法律、电子领域工作过的旅美专业人士,加入海归的队伍,组建了时代创投公司,落户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担任这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
现在上海创业有成的时代创投公司董事长、前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马启元博士是成功的“海归”。
时代创投投资管理了6家有留学生参与的电子科技公司,带动了更多的海外投资。这几家公司的总注册资本达到8500万元人民币以上。2002年7月29日,时代创投公司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海外科技创新园”。现由时代创投管理的海外科技创新园,是一个所谓“孵化器”,吸引了22家留学生企业入驻张江,成为帮助留学生回国创业的平台。这种由时代创投开启的由专业化的留学生托管政府基金,将风险投资与孵化器管理结合在一起的模式,被称为“张江模式”。
在这次讲座中,马教授用了大量数据说明了中国在电子工业行业、专利申请和利用政府资金帮助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他用翔实的例子和听众分享了回国创业的经验体会。他还着重谈到了海归人士在观念、技术、资金和管理等综合能力上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说,他所投资的留学生企业由于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受到国外投资公司的青睐,能较容易地吸引到大批二次投资。
在提问环节,有的同学谈到海归现在不如以前吃香了,有的企业只以月薪千元相邀的问题。马教授提醒大家要清醒地意识到国内的人才招聘和管理是市场经济在起作用。海归的头衔本身不再拥有炫目的光环,重要的是实力。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听众的认同。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生物信息学博士的张小红说自己是坚定的“回国派”。同时也相信自己在观念上一定会比没有出国留学的人有优势,但她说海归派应该脚踏实地做事,不应该期待别人如何对自己优待。刚来美国一年半的张小红不认为回国宜早不宜迟,而应该准备好了再回去。有志于回国开办生物技术公司的她表示,除了要在美国学习生物技术以外,还要自己充实管理企业的知识,为回国创业打基础。
哥大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陈弓同学说,海外学子都有拳拳报国之情。回国创业和就业是每个海外学子都想要和需要了解的话题。哥大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将会在今后多联系学有所成的归国校友回母校来开办类似的讲座,以满足大家的需要。
首度和哥大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和办讲座的北美华人管理协会现任主席舒明表示该协会定期邀请来自中国的专业人士与在北美从事管理和金融事业的华人专业人士举行交流活动,探讨中国的证券业,金融和高科技的话题。他非常高兴能邀请到象马教授这样对中国和美国两方面都了解的专家来给大家介绍中国的风险投资和创立高科技企业的情况。
马教授对多维记者说,最受欢迎的海归派是既有专业知识,又在美国公司有几年管理经验的人才。他对有志海归的人提出了五条建议:
“把握机遇,调整心态,重新定位,坚持理想,发挥优势。”
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和问答结束以后,马教授被同学们团团围住,回答各种各样关于回国的问题。马教授也是意犹未尽,耐心应对。他带来的名片被一抢而空,还有人在打听他在纽约的行程,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交流。马教授对多维记者说,在他的鼓励下,一些早有打算回国开办企业的同学准备把创业计划书交给他。“我想我这次回去一定会收到几份这样的计划书的,”马教授笑着说。他希望自己的上海张江海外科技创新园里能有更多的勇于创业的纽约学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五年级的博士生余志云正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压力,他坦言在美国和中国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他象在纽约,整个美国,乃至海外千千万万的中国留学生一样,渴望了解现在归国的留学生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情况。余志云说:“我想听一听这方面的权威是怎么说的。”让余志云感到兴奋的是,他终于在哥伦比亚的校园内听到了他所期望的“权威”的肺腑之言。
这个权威便是前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马启元博士,他在12月20日由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北美华人管理协会协办的回国创业讲座上,向哥大近两百名大陆来的学生,以及在大纽约地区工作的华人,分享他回国创业的经验和体会。
“我是来给同学们鼓鼓劲的,”马教授对多维记者说,他被以前教授过的哥大学生的盛情相邀,趁着来美国公干的机会抽空来到母校跟同学们分享他回国创业的体会。
马教授1984年赴美留学,9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微电子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电机系教授。他还发起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办公司,并担任过美国IBM、GE、DUPONT等公司的顾问。从1997年开始,马教授就作为海外专家,凭着其丰厚的科研和管理经验,为促进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其中包括多家大陆集成电路公司的组建。2000年,马教授和其他几位在美国金融、法律、电子领域工作过的旅美专业人士,加入海归的队伍,组建了时代创投公司,落户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担任这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
现在上海创业有成的时代创投公司董事长、前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马启元博士是成功的“海归”。
时代创投投资管理了6家有留学生参与的电子科技公司,带动了更多的海外投资。这几家公司的总注册资本达到8500万元人民币以上。2002年7月29日,时代创投公司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海外科技创新园”。现由时代创投管理的海外科技创新园,是一个所谓“孵化器”,吸引了22家留学生企业入驻张江,成为帮助留学生回国创业的平台。这种由时代创投开启的由专业化的留学生托管政府基金,将风险投资与孵化器管理结合在一起的模式,被称为“张江模式”。
在这次讲座中,马教授用了大量数据说明了中国在电子工业行业、专利申请和利用政府资金帮助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他用翔实的例子和听众分享了回国创业的经验体会。他还着重谈到了海归人士在观念、技术、资金和管理等综合能力上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说,他所投资的留学生企业由于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受到国外投资公司的青睐,能较容易地吸引到大批二次投资。
在提问环节,有的同学谈到海归现在不如以前吃香了,有的企业只以月薪千元相邀的问题。马教授提醒大家要清醒地意识到国内的人才招聘和管理是市场经济在起作用。海归的头衔本身不再拥有炫目的光环,重要的是实力。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听众的认同。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生物信息学博士的张小红说自己是坚定的“回国派”。同时也相信自己在观念上一定会比没有出国留学的人有优势,但她说海归派应该脚踏实地做事,不应该期待别人如何对自己优待。刚来美国一年半的张小红不认为回国宜早不宜迟,而应该准备好了再回去。有志于回国开办生物技术公司的她表示,除了要在美国学习生物技术以外,还要自己充实管理企业的知识,为回国创业打基础。
哥大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陈弓同学说,海外学子都有拳拳报国之情。回国创业和就业是每个海外学子都想要和需要了解的话题。哥大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将会在今后多联系学有所成的归国校友回母校来开办类似的讲座,以满足大家的需要。
首度和哥大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和办讲座的北美华人管理协会现任主席舒明表示该协会定期邀请来自中国的专业人士与在北美从事管理和金融事业的华人专业人士举行交流活动,探讨中国的证券业,金融和高科技的话题。他非常高兴能邀请到象马教授这样对中国和美国两方面都了解的专家来给大家介绍中国的风险投资和创立高科技企业的情况。
马教授对多维记者说,最受欢迎的海归派是既有专业知识,又在美国公司有几年管理经验的人才。他对有志海归的人提出了五条建议:
“把握机遇,调整心态,重新定位,坚持理想,发挥优势。”
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和问答结束以后,马教授被同学们团团围住,回答各种各样关于回国的问题。马教授也是意犹未尽,耐心应对。他带来的名片被一抢而空,还有人在打听他在纽约的行程,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交流。马教授对多维记者说,在他的鼓励下,一些早有打算回国开办企业的同学准备把创业计划书交给他。“我想我这次回去一定会收到几份这样的计划书的,”马教授笑着说。他希望自己的上海张江海外科技创新园里能有更多的勇于创业的纽约学子。